“是呀。”
沈夏也覺得是她想太多了,又想到她剛才或許是因為這件事才一直出神,便忍不住勸道:“你呀,就是年紀太小,想法卻太多,但是想的越多,擔心的就越多,所以你稍微少想一點就好啦。”
話才說完,還沒等沈秋回話。
沈夏又忽然反應過來,如果不是沈秋想了這么多,她家,包括大伯和三叔家,到現在恐怕都還在發愁該怎么給老太太那邊兒交十兩銀子呢。
所以說,她小小年紀想這么多,其實也或許是并非自己愿意的。
只不過是為了家里人能過的更輕松一點罷了。
所以自己有什么立場說剛才那番話呢?
居然還勸她少想一點。
可三丫能想這么多,不正是因為他們一家子都想的太少了嗎?
沈夏心里不知怎的忽然冒出這個念頭,眉頭微蹙了一下。
而沈秋看到她這個表情,不知道是忽然感受到了她的想法還是什么,突然輕笑著用肩膀撞了一下沈夏的肩膀,道:“知道啦,我現在其實就想的很少啦,你看這店里,都有娘她們全接手了,還有家里,也有爹和三叔他們管著,我現在其實壓根兒都沒什么能幫得上忙的地方了,估計也就只有看孩子還能需要上我吧?”
沈秋說完,不等看沈夏反應,自己倒是先咯咯咯的笑起來,一派輕松的模樣,倒真像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一樣。
沈夏見她這樣,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只滿臉感慨的摸了摸這個妹妹的頭,心下情緒無比復雜起來。
沈秋或許也沒想到自己一時的胡思亂想會引來沈夏的情緒變化。
不過在察覺到沈夏的某些情緒以后,沈秋就已經趕緊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在后院兒陪著幾個弟弟妹妹們輕松的玩耍。
沈春和沈夏作為家里唯二兩個已經不算小孩兒的大姑娘,只在后院兒待了一會兒便被叫到前面幫忙去了。
沈秋很相信她娘的能力,因此自始至終也沒去前面看過。
直到快接近中午開張的時間了,沈秋才從拉開通往后院兒的這扇門,偷偷從門縫里問了句:“娘,有要幫忙的么?”
周氏這會兒正忙著將各種能一起煮的材料都分好放到一處呢。
見到沈秋冒頭詢問,她絲毫猶豫都沒有的伸出手指頭戳著她額頭將人按回去。
然后扔出一句“沒有,你把孩子看好就行了”,跟著便關上了往后院兒去的門,繼續忙活起來。
好在這會兒距離開張已經不遠了。
時間一轉,很快便來到了他們提前定好的開張時辰。
小吃鋪的門被再次打開。
沈大郎他們動作麻利的往門口兩邊掛了兩串紅彤彤的鞭炮。
路上來往的行人看到這副景象,逐漸朝著這邊圍攏過來。
隨著一陣噼里啪啦的炮響,沈家幾房的男男女女站在門口說著一串有關自家店鋪開張前三天的優惠。
其中,光是那個第一天買一送一,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
不管吃過沒吃過沈家攤子上東西的,此時一聽到這樣的優惠,立馬紛紛摩拳擦掌。
只等站在門前的沈家幾房人讓開,大伙兒便一股腦熱情的沖進了店里。
沈家一群人都被這番意外的陣仗弄的懵了片刻。
還是周氏反應最快。
聽到其中有客人喊點菜的聲音后。
她立馬回過神來,就近掐了沈二郎一把,然后推著沈三郎他們趕緊去給客人拿菜單。
至于周氏和葉氏張氏三人,則是又回到了灶前。
連同沈春沈夏這兩個女兒一起,熱鬧的忙活起來。
“酸辣粉兩份,加魚丸,再送兩份蒜香脆皮豆腐”
“魚丸面兩碗,再送兩份薯條”
“這邊兒來六個包子,再送一份酸辣粉,一碗豆花”
沈家三個男人在店里六張桌子前來回不停的穿梭著,時不時響起報菜的聲音。
不久前還稍顯冷清的小吃鋪只不過眨眼間便熱鬧成一團,閑聊聲,點菜聲,拉著沈家幾個男人詢問的聲音,還有一些以前在沈家攤子上吃過的食客,忍不住跟其他人分享經驗的聲音。
各種聲音嘈雜的混在一起,引的人不自覺便想將音量加大,不然好像自己聲音但凡稍微小一些,就會被別人壓過去一樣。
而隨著這種展開,沈大郎他們幾個人的報菜聲也只能越來越大。
等時間不長的一頓飯過去,沈大郎幾人再說話,只感覺嗓子都快啞了一樣。
他們還從來沒這么長時間的扯著嗓子喊過。
不過這都是后話。
至于眼下,他們光是忙著在各個桌子間來回穿梭都顧不及,自然是反應不過來嗓子的不對勁。
而周氏她們幾個雖然不用來回跑動,但站在灶臺前卻是更加忙得停不下來。
有幫忙切蔥花,切蒜末,切各種配料的。
有整理清洗所有碗筷的。
有專門負責把東西下鍋,盯著時間撈出來的。
還有專門負責對單子,生怕給客人上錯菜的。
明明是不大的一個小店。
可或許是因為今天第一天開張,又或許是優惠力度太大,人人都想擠進來占這份兒便宜的緣故。
沈家三房的三對夫妻,加上沈春沈夏兩個一起,一共八個人,卻還是忙得好像人手不夠一樣。
而且隨著店里的第一波客人吃完。
第二輪客人壓根兒都沒有等候的時間,便又擠著全都站滿了整個小店。
生怕晚了自己就占不上這個買一送一的便宜了。
沒辦法,一直在后院兒安分待著的沈秋以及年紀大一些的大虎,也都在情急之下被叫到了前面來幫忙。
至于其他幾個孩子,則都由二虎領著,在后面乖乖的玩兒,一個都不準上前面來。
而又多了兩個幫手之后,隨著店里的客人一輪一輪的上,周氏他們的壓力好歹是沒有再增加了。
灶上這邊兒直接將張氏和沈春分出去了清洗碗筷,好讓客人能趕上用。
周氏和張氏則是忙著準備食材和下鍋撈出的活兒。
刀工還算過得去的沈夏就在一旁幫忙不停的切配料。
至于沈秋,因為腦子轉得快,就被安排在旁邊對單子,以防給客人上錯菜。
另一邊,因為外面等候的客人太多,店里位置不夠。
沈三郎甚至還特意泡了壺茶拎去了外面,跟那些客人閑聊著安撫人情緒去了。
相關
就在你最值得收藏的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