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吱!”
房門被人從外面推開。
里面四人扭頭看去。
走進來的碧璽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四人臉上的神情。
索卓羅氏坐在椅子上,臉上是不悅與嫉妒。
陳氏是焦急與無奈。
寶珠則是滿臉的興奮,至于陳氏跟前的丫頭蘭心,紅腫著一張臉,倒是看不出她的表情。
屋里的四人也看見了碧璽,驚慌,驚訝一一從她們臉上閃過。
“原來是側福晉跟前的碧璽姑娘啊!姑娘怎得這會子過來了。”
索卓羅氏調整了下自己臉上的表情,隨即上前一步。
同時朝著寶珠使了個眼色。
寶珠明白,立馬將蘭心一把拽到她身子后面。
叫碧璽一個衣角都看不到。
不過該看的不該看的,碧璽都已經看完了。
“原不知卓雅姑娘竟成了這凈思院的主子了。”
碧璽滿臉諷刺的看向索卓羅氏。
要知道,這后院和后宮是一樣的,只有一院之主才有資格責罰教訓自己院里的奴才。
如今這凈思院里面沒有格格或者側福晉之類的,僅住的兩人都是侍妾,平起平坐,誰也不能越了規矩去。
可索卓羅氏這樣的就是壞了規矩。
“瞧碧璽姑娘這話說的,只是這奴才錯了規矩,我便替陳姑娘教導一二。”
見碧璽這么說,索卓羅氏也不藏著掖著,她還就不相信了,碧璽敢將她怎么樣。
“府里奴才錯了規矩自有自家主子來管教,再不濟,還有福晉,側福晉,倒是不知道卓雅姑娘也能做這個主了。”
碧璽不緊不慢,瞧著不在意,但是句句話,都叫索卓羅氏無法辯解。
只是碧璽今兒過來,可不是教訓索卓羅氏的。
而是來帶走陳氏的。
“側福晉叫奴才請陳姑娘過去一趟。”
碧璽將目光留在拘謹不安的陳氏身上。
“哦,好。”
陳氏一愣,雖然不知道時側福晉叫自己什么事,但還是扯著蘭心就跟著碧璽離開了。
她也不想留在這里,誰知道索卓羅氏一會兒會不會發瘋。
來的時候是兩人,回去的時候就成了四人。
在看見碧璽將陳氏帶回來的時候,時筠只是抬了抬眼皮。
“給側福晉請安。”
陳氏有些拘謹的半蹲在時筠面前。
“起來吧!”
時筠放下手里的話本子:“我聽說陳姑娘寫的一手好字?”
也不說多余的話,直接說正事。
“不敢叫側福晉說一聲好,只是奴才從小便跟著父親習字。”
陳氏微愣,可還是規規矩矩的說道。
“呵呵,陳姑娘坐。”
進退有度,端莊溫雅,就是膽子小了些。
“謝側福晉。”
陳氏有些受寵若驚,坐下之后,一雙手更是緊張的無處安放。
“過了年就是宜妃娘娘的生辰了,我打算叫人做一件繡滿壽字的衣裳給宜妃娘娘做壽。”
“只是這壽字,我不打算用一種字體,不知陳姑娘可能幫我寫副百壽圖?”
時筠拋出了橄欖枝,就不知道陳氏會不會抓住機會。
“能!”
陳氏急忙應下,她是膽小,卻不傻,側福晉有意抬舉自己,她不能不識抬舉。
而且陳氏沒什么拿得出手的,唯有手里的字,一直是她的驕傲。
所以陳氏敢一口接下時筠的要求。
“嗯!”
時筠滿意的笑笑,這陳氏也不是個無可救藥的傻子,還能救一下。
“那明日之后,陳姑娘有時間就到翡翠閣來寫吧!”
時筠沒辦法叫她搬出凈思院,只能幫她躲開索卓羅氏而已。
“是!”
陳氏微微有些激動。
“小夏子,你送陳姑娘回去。”
時筠笑笑,隨后叫了小夏子將人送回去。
有自己的人跟著,索卓羅氏不敢亂來。
送走陳氏之后,外面的煙花聲,也終于停了下來。
時筠毫無形象的打了個哈欠。
“睡覺,睡覺。”
時筠是參加過除夕宴的,所以知道,待九爺她們回來的時候,定然已經很晚了。
所以她也不打算等下去了。
也如時筠所想的那般,九爺她們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自然是沒有再去打擾時筠,就留在了前院歇著。
之后初一直到初五,九爺帶著董鄂氏和郭絡羅氏到處去派年。
一時好些日子都沒有見時筠了。
九爺心里想念,但實在是沒有辦法啊。
直到初六之后,終于不用再起早貪黑了,但因為西北之事,康熙爺天不亮就叫不少大臣,以及皇子們進宮議事。
倒也不是什么壞事,自從十四爺跟年羹堯去了西北之后,開始確實節節敗退。
但后來十四爺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似的,直接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之后,清軍就沒有再輸過,如今叫諸位大臣以及皇子們進宮,商議的是準噶爾的求和書。
“臣覺得,兩軍對壘,損失慘重,此時準噶爾求和,理應應下。”
“臣附議!”
“微臣不贊同,此時我軍士氣正高,正是一舉拿下準噶爾的最好時機。”
“臣覺得張大人說的有理。”
“臣附議”
在康熙爺說出準噶爾的求和要求之后,底下立馬分為主戰主和兩派。
兩派爭吵過不停,各說各的好處。
叫坐在龍椅上的康熙爺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決策。
身為滿人,骨子里就有著好斗的血統,所以主戰的大部分都是滿人大臣,康熙爺自然也不例外。
而主和的都是漢人大臣。自然以張廷玉這些老臣為主。
“老四,老八,你們如何看?”
康熙爺略有深意的目光落在了最前面得到四爺和八爺身上。
其他大臣,自然而然的將目光也看向兩人。
“兒臣覺得,張大人所言也不無道理,之前的敗仗,已經叫大清元氣大傷,實在不易再起戰爭了。”
四爺最長,理應由他先開口。
“那老八呢?”
康熙爺聞言,略微點點頭,隨即將目光放到了八爺身上。
“兒臣與四哥看法不同,兒臣覺得,如今準噶爾軍心大亂,理應乘勝追擊。”
八爺所說也不無道理,康熙爺再次點點頭。
眾大臣瞧著皇上并沒有采取任何人的想法,
因此,下面又是一陣爭吵。
見此康熙爺煩躁不已,目光從下面這些皇子大臣們身上一一掃過。最后落在了一言不發,一動不動的九爺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