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可否219、孝陵石碑,三代血淚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長生可否 >>長生可否最新章節列表 >> 219、孝陵石碑,三代血淚

219、孝陵石碑,三代血淚


更新時間:2022年03月17日  作者:江天寥廓  分類: 仙俠 | 修真文明 | 江天寥廓 | 長生可否 


變法不是請客吃飯,本來就是要動蛋糕的。

嘉靖沒指望能夠和和氣氣的改變一切,也沒指望不會有斗爭和流血,還政于民,將法理賦予給百姓,是在刨士紳的根。

士紳們肯定會使用殘酷的手段鎮壓。

但,士紳才多少人,百姓又有多少人?當他們徹底將百姓激怒的時候,他們就知道,大明雖然沒有路燈,但卻有歪脖子樹。

士紳們沒有把皇帝吊死,皇帝和百姓,就要把他們吊死。

在孝陵,一般的祭祀都只是在享殿,因為再往后,就是陰陽的分割線了,跨過去不吉利,但嘉靖卻沒聽勸阻,帶著張執象過了洪門,進了“陰間”。

跨過升仙橋,穿過明樓,來到寶頂。

眼前這座山頭,就是埋葬朱元璋的位置,真正的陵墓就在山中。

“陛下要去地宮?”

“不,上山看看,

朕聽說,山上有塊碑。”

寶頂山有一條小路可以上去,

是修了石階的,

兩人安靜登山,

林間時不時有梅花鹿穿梭,漫山皆是松林。

兩人登頂,

確是看到了一座石碑。

石碑并不大,有些古舊,石碑前的基座上,

也堆滿了松針、落葉,嘉靖見了,便從一旁折了根樹枝,開始掃落葉,

張執象也放下食盒,在一旁幫忙。

待清掃完畢,才擺下祭品,

斟好祭酒。

這才仔細看那碑文。

石碑上有三段字體,

居中的是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親自手書,位于左側的,

是永樂十八年,

朱棣寫的,

右側的則是宣德八年,朱瞻基所寫。

不是后續皇帝沒有寫,而是后續皇帝根本就沒有能來孝陵祭拜的。

朱厚照可能想祭拜,

但到了南京屁股還沒坐熱,就落水一次,被強制送回京師,

路上再度落水,就“生病”了。

歷史上,

嘉靖南巡,也是想要來的。

可終究沒有跨過長江,只能去顯陵祭拜父親興獻王。

如今。

嘉靖卻站在了孝陵,站在了三代帝王刻字的石碑前方,

終于改變了歷史,

也終于見到了大明的真相。

洪武二十八年,

朱元璋寫的是:“開國勛貴六十三家,

非因大案株連,受士紳引誘陷罪而死者數家。正直不改初心,忠心于朕,能憫農者,共十一家,遭陰私手段,子孫斷絕,不能護之,朕之過也。”

“然。”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死,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死。”

“呂本是他們的人,太子妃呂氏自然是他們的人,他們想讓允炆當皇帝,想讓我老朱家步入老趙家的后塵……朕,不會讓他們如愿的。”

“婆娘。”

“等我給標兒報了仇,就來陪你。”

看著朱元璋的留言,張執象和嘉靖都沉默了,果然,只有朱標是老農民朱重八的兒子,其他皇子,都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

張執象感慨道:“洪武皇帝殺伐果斷了一輩子,終究沒忍心殺朱允炆。”

嘉靖嘆息:“畢竟是懿文太子的兒子,建文只需模仿懿文太子,讓太祖在他身上看到幾分影子,太祖畢竟已經老了,是沒有辦法痛下殺手的,而他們知道太祖不敢動手,就會肆無忌憚。”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便是他們的試探。”

“一場科舉,竟然北人無一人錄取,

全部錄取南人,

簡直荒謬至極,

可就是這樣的大案,太祖卻只能將主犯劉三吾發配西北,反而是檢舉者張信被凌遲處死。”

“這是太祖的手筆么?”

“顯然,自從藍玉案之后,太祖已經提不動刀了。”

“文官步步緊逼,武將們又何嘗省心?”

“懿文太子的長子朱雄英雖死,但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才是新的嫡長孫。文官要擁戴小皇帝,武將也要擁戴小皇帝。”

“太祖能如何?”

“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五子,還有晉王、燕王、周王在世,哪有傳孫不傳子的道理,更何況,燕王類太祖,能征善戰。”

“自來都說太祖是為建文才掀起的藍玉案,其實錯了。”

“太祖真要想傳位給孫兒,直接傳位給朱允熥便好,藍玉他們一萬個支持,但這也代表著,新的小皇帝掌握不了朝政了。”

“藍玉案,處理武將,是為了給燕王掃清后路。”

“只是不料。”

“為了阻止太祖傳位給燕王,那群文官居然如此不講究的弒君政變,而建文一點帝王之術都不會,心甘情愿的當文官的傀儡,寒了武將的心。”

“所謂靖難。”

“哪里是什么皇室奪權,本質上,就是文臣武將之爭。”

“這場爭端一直延續到土木堡,文官徹底獲得勝利,勛貴從此失勢。”

作為大明天子,嘉靖對于一些事情,看得自然要更加透徹一些,越是看得明白,越是知曉大明皇室一直以來面對的敵人有多么難纏。

也對英宗多了絲同情。

因為,他和英宗上位的時候,所面臨的局面都是一樣的,上有太后壓制,都是少年英主,鎮服朝堂,但,朱祁鎮敗了,他還沒有。

他有國師,而英宗沒有,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無怪乎英宗會敗,畢竟連成祖都逃了。”張執象看著左邊朱棣的留言,不由發出了一聲嘆息。

朱棣是永樂十八年留言,而大明遷都就是那一年,他不能再留在應天了,而是帶著整個朝廷遷往京師,以邊軍武力來保證自己的統治。

朱棣所寫為:“京營腐化,士紳異動,有借倭寇之名破都亂政之憂。孩兒不孝,唯遷都京師,以振朝綱。”

“鄭和數下西洋,已經找到線索。”

“我大明之敵,不僅僅是士紳,還有一個埋藏極深,很可能延續了兩千年的組織……歷代興衰,都有他們的影子。”

“若不鏟除他們,我大明恐也重蹈覆轍。”

“父皇在天之靈,保佑孩兒。”

看到朱棣這段話,張執象明白,朱棣已經注意到墨教了,這個秘密也被朱棣傳了下去,但是看嘉靖的臉色,應該是失傳了。

因為,宣德八年,朱瞻基那段話已經說明了問題。

“洪熙元年,丟安南。”

“宣德二年,南征失敗,丟安南而南洋半失。”

“宣德五年,再下西洋,三寶太監欲重奪海權。”

“宣德八年,鄭和被害,丟舊港宣慰司,艦隊受襲,王景弘攜殘部返回南京,不肖子孫朱瞻基丟失海權,敗于敵手,愧對先祖!”

那壓抑的痛苦和絕望,在字里行間都能夠透露出來。

很顯然。

朱瞻基明白丟了海權,對于大明來說意味著什么……然而,朱瞻基已經無能為力了,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時年三十八歲。

群臣在文華殿拜謁皇太子朱祁鎮,英宗時年,八歲。

主少國疑。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長生可否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