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臣們,費了半天勁,拿自己的婚姻做籌碼,甚至連自己的未來生活都考慮到了,最后的目的很簡單,那便是,在婚禮當天,用御賜的酒招待這些人!
金美玉手底下的這些官員,一直融不進老官員體系當中去,雙方現在處于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里。
但是這并不是辦法。
畢竟這些新官員的人數太少,朝中又沒有人脈,很多事情做起來都不方便,求爺爺告奶奶走一圈,可能只是在做無用功。
他們也不可能就等著金美玉想辦法,這一次,便是他們的嘗試。
他們沒有想辦法去求取這些官員的家眷,期盼能夠軟化這些官員。
他們娶了商女,下了請帖,就算來的人不多,有那么一兩個,也能讓他們有所收獲了!
金美玉賜下的御酒足夠特別,味道極佳,種類繁多,就算是在挑剔的人,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種類。
這些人能來,很大原因也是因著這些新官員在辦理婚禮的時候,有言明,說要用御酒招待他們。
能夠被這個消息吸引過來的官員,基本上能符合兩點。
一點是愛酒,另一點便是對老官員體系有些微詞。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想娶蕭家女的,也不是所有青年才俊,都愿意跟在自己先生的手下打雜,熬資歷,或者是被自家先生安排著,去輔佐他們的兒子或者是子侄的。
這些人數量不少,要說沒有野心壯志是不可能的,步入了這官場中的男子,就很少有不愛權的!
御酒的名頭給了他們很好的借口,再加上這滿城都在辦婚禮,手上還有大把的請帖,就算只是進門喝點喜酒,那也是好的啊!
不管是誰來,這群新官員都會熱情招待,見著面了也不會說什么其他的話,互相拱拱手,說些喜慶的話,便直接讓人入座,熱熱鬧鬧的把這婚禮辦了下來,來的人該吃吃,該喝喝,吃吃喝喝完事兒了,直接走人就可以了。
新郎這邊也不挑理,人家拜完天地,出來和大家喝了一圈后就不勝酒力入洞房去了,看著也沒有拉攏誰的意思。
然而實際上,這些新官員們把這些來做客的官員看的清楚,記得也牢,日后不管是明里還是暗里的,他們都有所接觸,漸漸地,金美玉手底下的官員數量就開始增加了。
當然了,這些投靠的人中,有些人直接倒戈了,有些人還有些猶豫,和新官員接觸的還比較隱秘,不過卻也會幫著這些新官員打掩護做事情。
還有那些態度比較堅決的,好似立場很鮮明,做起事情來也對新官員不假辭色。
但是實際上,這些官員卻會給這些新官員們透漏一些對他們來說,比較重要的信息,比如說誰誰誰想要對付他們的誰誰誰,用的什么方法,什么時間,有什么人等等。
當然了,這一部分的官員所求就和前面的兩種官員不同,這一批官員都是金美玉親自見過的。
老官員們覺得自己勝券在握,沒把金美玉放在眼中,覺得她不管如何囂張,都只是案板上的魚罷了。
卻不知,他們自家后院失了火,已經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倒戈了。
并且,這倒戈的數量還在增加,最可怕的,還是這倒戈的人中,還出現了武官!
廣安王府掌管武官勢力,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大禹朝的慣例。
但是就像是文臣那邊一樣,武官這邊,也有死活都出不了頭的年輕人。
尤其是金美玉之前的那一通攪合,讓不少副官都動了心思。
武官的副官和文官這邊還不同。
武官這邊的副官,更多的是給主將出謀劃策,給主將刷功勞用的!
文官這邊雖然也差不多,但是至少文官這邊要臉,但是武官那邊,就赤裸裸的很。
武官這邊子承父業的太多了,甚至有些位置,早已經被一些家族給牢牢把持住了,下面的將領軍官想要升遷,簡直千難萬難!
所以,當副官們感覺到了權利的美妙,那原本就蠢蠢欲動的心,現在越發的控制不住了!
投誠向金美玉的武官比她預想的還要多,雖然這些武官都是一些副官,甚至是更低一級的將領。
但是沒關系,有了他們,金美玉也算是把手伸向了軍權。
這一部分的勢力金美玉不打算動,至少現在還不打算動。
她不光不打算動他們,她還在暗暗的為他們輸送資源。
俗話說得好,有奶便是娘。
有的時候,金錢資源開路,還是有些用處的。
金美玉帶著她手底下的這幫人,明面上和朝堂上的這些官員你來我往的爭斗,暗地里招攬自己的勢力,并且砸了大把大把的銀子去賑災。
哦,還有一點是,在小皇帝登基半年的某一天,金美玉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皇子府們做準備,接宮內的宮妃們回去小住奉養!
這事兒吧,就比較那啥。
原本,按照大禹朝的體系,先皇死后,后宮嬪妃,有孩子的,不管原本是什么等級的,都會被冊封到妃位以上,然后送到祖廟那邊去,或者是直接圈在皇宮的某處。
沒有孩子的,會被送到家廟中剃度出家,青燈古佛一輩子。
家廟和祖廟不同,祖廟那邊是供奉祖宗的地方,很大的一片院子,里面伺候的人不少,去祖廟和在皇宮中當皇妃沒什么區別,依舊是錦衣玉食,依舊有人伺候,甚至逢年過節,還會有喜樂班子去唱戲表演,活的甚至比在宮中還要灑脫。
家廟卻只是一座廟宇,里面供奉著佛像,有專門的尼姑在里面看管這些人,剃度出家就是剃度出家,不管這些人之前在宮中過的如何,進了家廟,大家都一樣。
不光一輩子青燈古佛,一點娛樂都沒有,更是要受人管教。
小皇帝登基后,金美玉到沒馬上處理宮中的這些嬪妃們。
封賞到是在登基后就到了,但是她們的去處卻沒定。
有孩子的嬪妃當然是想要去祖廟的,去祖廟能活的自在,留在宮中,只能被圈在一隅,除了有人伺候之外,就和那籠中鳥沒啥區別了。
到是那些沒孩子的嬪妃,有不少都被嚇壞了,半年過去了,依舊戰戰兢兢的,原本肆意一些的,也都老實了。
這口鍘刀,在半年后,總算是落下來了。
金美玉要求這些宮里的娘娘去皇子府居住,下面大臣當然是不愿意的,上書的折子想雪花一樣飄來。
金美玉也不著急,睡了一覺,這些折子全都堆在哪兒,也沒看,第二天上朝了,才和大臣說起這件事。
金美玉先讓這些大臣們說。
大臣們的觀點很統一,簡單一點來說就一句話,于理不合!
原本大禹朝沒這個先例,大禹朝之前的王朝也沒這個先例,而且皇子們都死了,把宮里的娘娘接出去奉養是怎么回事?
這些大臣們今天看金美玉的目光都變得不一樣了,甚至有些人,差點指著金美玉的鼻子說她不孝!
這可是個大罪名,歷史上是有皇帝因為不孝而被攆下去的,后世的皇帝也以此為戒,不管他自己是怎么想的,這不孝的名聲還是不敢傳出去的。
大臣們對金美玉虎視眈眈,金美玉卻表現的非常淡定。
她先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袖口,隨后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隔著珠簾,嘆了一口氣。
這聲嘆息包含了很多無奈,沒等這些大臣們說些什么,她就言。
“這不孝的言論你們便不要多提了,實在是子虛烏有的很。皇上是太后所出,嫡子,太后追隨皇上去了,我身為皇后,為其守過孝,也從來沒和皇上有過什么越矩的交流,這怎么就能說不孝了呢?”
雖然說,皇上的后宮妃嬪比較尊貴,但是正宮娘娘和妃嬪娘娘們,還是有區別的。
尤其是登基的還是皇后嫡子,這地位就更加的尊貴了。
這樣尊貴的人兒,后宮的這些嬪妃們,哪一個敢立起當婆婆的譜兒?
這么一說,還真讓著滿朝文武不知道要說些什么好了。
皇上的女人,沒有妾室的說法,都是尊貴的娘娘。
但是卻是,娘娘也分尊卑,在明白這一點后,這些文武大臣們的心里就沒那么好受了。
畢竟這后宮當中的娘娘,絕大多數都和這些大臣們沾親帶故,只有極少數是從民間選上來的好顏色。
金美玉雖然沒嗤笑他們把女兒侄女送入宮中‘做妾’,但是這些文武大臣很難不多想。
金美玉依舊是那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像是沒感覺到這朝堂上的不自在,依舊自顧自的說著。
“本宮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實在沒辦法了。你們也知道,皇兄們都去得早,他們去了,卻留下一大家子皇妃們都是好的,皇上登基之后,也都把皇兄們進行了追封,賞賜俸祿半點沒少。但是皇妃們畢竟經歷的少了些,而且家中后院的庶子庶女都不少,總有那估計不到的。”
金美玉此話一出,不少大臣都垂下腦袋了。
倒不是他們被金美玉那裝模作樣的憂愁給傳染了,也開始憂愁起來了。
而是他們想到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
這事兒鬧得還挺大的,直接鬧到了宮里來。
事情的起因便是五皇子妃苛待庶子庶女,五皇子留下的妾室當中病故七人,有名庶子偷偷的從五皇子府跑了出來,要進宮告御狀!
這孩子年紀不大,也才五六歲的樣子,也不知道怎么跑出來的,說話都不利索呢,就說要來告御狀!
這么小的孩子,守城門的當然不可能直接就讓他進,他們需要進去通報給金美玉才成。
但是這孩子一聽不讓進,被攔了下來,便坐在皇城門口哭,小小的孩子哭的撕心裂肺的,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那小孩子一邊哭還一邊訴說五皇子妃的不慈,最后五皇子妃不慈的名聲便被這樣傳了出來。
金美玉這會兒還在說。
“家里沒了男人,女子當家總會有些難處,尤其是那妾室多的人家,總會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問題。大人們也都清楚,皇室人口凋零,現在還剩下的,也就只有那么多了,少了哪一個,對于皇室來說,都是損失。”
大禹朝的皇室宗族人數一直上不來。
從開過皇帝那一代,太祖皇帝被太祖皇后擄了去,壓著成了婚,以太祖皇后的脾氣,那可不是個愿意服管教的,太祖皇帝多次想要跑,卻都被太祖皇后給抓了回來,愣是綁在村子里過了好幾年。
太祖皇帝家里那邊人口也不茂盛,他是家中獨子,家中二老在家久等,他也沒回,后來多方打聽,發現他并沒有參加這一屆的科考,后來不知道怎么打聽的,二老最后得到消息,說是太祖皇帝死了!
二老悲傷過度,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相繼過世了。
二老家中有些錢財,這些錢財被族里一窩蜂的全給瓜分掉了,后來太祖皇后起勢,拉著太祖皇帝造反,太祖皇帝回到家鄉過一次,卻不知什么原因和宗族鬧翻,后來更是到了被逐出家族的地步。
當時太祖皇上和太祖皇后拉起來的隊伍還不大,最多只能算是一窩匪徒,還到達不了叛軍的地步。
后來太祖皇后拉著太祖皇帝成功崛起,壓下了其他的叛軍,一舉拿下皇城,成為了最后的贏家,有人曾經詢問過太祖皇帝,要不要接族人們進京。
太祖皇帝給的答案卻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登基后的太祖皇帝不光想弄死太祖皇后,對自己的族人更是淡淡的,很明確的表明了他已經被逐出宗族的事實,半點都不打算遮掩這件事是,特別的灑脫光棍。
當然了,太祖皇帝的那個宗族也很奇怪,族內出了個皇帝,不管原本族內有什么齟齬,肯定都是要扒上來的。
但是這群人卻表現的十分奇怪,不光不往太祖皇帝身邊湊,更是不管誰說起要讓他們和太祖皇帝和好,他們都是慌忙搖頭,縮的更掩飾了。
所以,大禹朝的皇族,是從太祖皇帝這一代論起的。
太祖皇帝一輩子只有一兒一女,這一兒一女一個登基成了皇帝,一個嫁到了廣安王府。
廣安王府的人口并不多,和皇室聯姻的也算是頻繁。
而皇室這邊,雖然有的時候會人口大爆發一下下,但是最后的結果都差不多,除了繼位和嫁出去的之外,能夠活下來的都不多,被滅掉的七個藩王已經算是活的最長的宗室七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