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562章:果然有動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562章:果然有動靜!

第562章:果然有動靜!


更新時間:2022年12月07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宗族社會只培養外人,不管有什么原因,族長必定要遭到族人的唾棄,外人要嘲笑那個族長腦子壞了。

在他們看來,一個家族血濃于水,發生了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人會可靠,外人壓根就靠不住。

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說法成立,只是沒有絕對。

不過,有血緣關系確實是遠比外人要可靠得多,要不然就不會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等一些說法了。

宗周在一開始顯得很團結,完全歷經了好幾代人,諸侯之間血緣關系遠了,才變成后面那種互相之間不斷攻伐的狀況。

人們只看到了宗周各諸國兵戈相向,沒有看到他們在分封之初的團結互助,或者說是被刻意給無視了。

宗周的分封之所以比西漢的分封靠譜,原因就在于宗周諸侯的環境異常惡劣,他們不團結就要被一眾異族吃得連骨頭都不剩;西漢諸侯到第四代人就變得水火不容,除了當時的異族威脅全部在外,便是各個諸侯所掌控的地盤太大,手頭的實力也比較強有關。

一個團體在面臨很大威脅時,他們互相之間有血緣關系肯定就將抱團,換成那種看來看去親戚之間的威脅最大,哪里還管得了血緣關系,別說本來就有仇恨了。

像是漢景帝面對七王之亂,吳王劉濞就是拿漢景帝拿棋盤砸死自己兒子為理由,發動了七王之亂。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劉盈駕崩后,宗室與勛貴在推舉誰來即位成為新皇帝留下的矛盾,致使劉濞不甘心皇帝寶座落到劉恒這一支,又讓劉啟當了皇帝,再有兒子被劉啟用棋盤砸死的緣由,勾結其余諸侯發動叛亂屬于正常操作。

到西晉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同樣是因為爭奪至高寶座而引發,說到底還是分封的諸侯王實力太強,中樞的實力不具備壓倒性,換作中樞有壓倒性的優勢,諸侯王指定不敢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

程朔是少數幾個明確從智瑤口中知道不會給宗室分封太大地盤封國的人之一,起先不是沒有意見,聽完智瑤給的理由才接受。

作為半分封半郡縣制的西漢,一開始以異姓諸侯居多,劉邦拖著老邁身軀一個又一個地決絕那一批曾經的戰友,隨后在“白馬之盟”才約定非劉姓不得封王,異姓最多也就是有侯爵國,并且每一個侯爵國都不大。

西漢的侯爵國是在漢武帝時期才一個個消失,期間歷經的腥風血雨不比與匈奴大戰少,只不過通常是“酷吏”出馬就解決掉,沒有爆發太大規模的叛亂而已。

智瑤給程朔的說法非常簡單,時代已經完全變了。

按照宗周的分封模式,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智氏有侯爵位的也就智徐吾和程宵,外姓侯爵有點多,伯爵方面連帶程朔在內的宗族成員也就四人,外姓卻是足足有接近二十人,其余子爵、男爵也是外姓居多。

那么,他們辛辛苦苦打天下,就是為了給那些外姓打造富貴的咯?

另外,智瑤不是不能給族人肆意封爵,問題是不止德不配位享受不了多久,太大的富貴也會讓宗族成員最后死無葬身之地。

那樣做更可能是引起外姓的不滿,眾族人又沒有能力守住江山,國家最后鬧得分崩離裂,再給某人找到機會推翻智氏的統治,智氏后面只能剩下小貓沒幾只隱姓埋名的茍延殘喘,乃至于闔族入土。

僅僅是分封會讓外姓占便宜這一點,程朔本身就無法答應。

其實,原國的外姓也不是占便宜,他們一樣為原國的擴張立下汗馬功勞,很現實的是智氏族人會以國族自居,更加理所當然地認為原國是他們的原國,外人不過是一群長工而已。

在施行分封之后,智瑤會將大批的智氏族人分封在楚地、吳地和越地,大多數族人得到的地盤不會超過十里(500米)周長,像是程宵、智徐吾、程朔三人,前兩位的封地將有五十里周長,后一位則是三十里周長。

不知道智瑤是不是處于彌補的心理,打算把楚國的“郢”封給程宵,作為代價則是程氏重新回歸程朔這一支自行管理。

程朔日后的封地會在吳國的舊都“吳”那邊,距離大江非常近。

因為已經知情的關系,程朔天然上會開始重視起大江,并且還從智瑤那邊聽了一些關于大江的事情,很難才不去進行關注。

恰恰就是因為大江的存在,智瑤才需要在楚地、吳地和越地分封那么多族人,給予異姓作為封地的最可能結果就是他們不斷做大,乃至于成為楚人、吳人或越人的新頭頭,幾十年后卷起一股叛亂風潮。

那一點可不是智瑤在胡思亂想,原歷史上的秦帝國就是面臨那種情況,委任的官員紛紛變成舊貴族勢力的保護傘,一直到西漢時期的楚地、吳地和越地都還有反叛中樞的氛圍。

所以,并不是越南方的人就越溫和,南方人變得越來越溫和是隋唐之后的事情,早在秦一統以及西漢、東漢年間,甭管是誰坐天下,原楚國、吳國和越國的地盤就是最大的造反份子巢穴。

到隋唐之后,楚、吳、越舊地的人倒是變得不再想要造反,可是隨著各種生活變得優越,當地也是一直在跟中樞作對,比如交稅上的不老實,或是宋明時期跟北方游牧勢力的走私,充任帶路黨之類。

當然,講的只是概率,并不是一種絕對。

目前,原國的高層就因為吳地的叛亂不斷而產生一種心理,認定想要統治南方的難度超級大。

那樣一來,程朔又認為智瑤選擇在南方大肆分封是一種對族人的倚重,下令決心要為家族看好南方,殺個血流成河都不允許造反勢力做大做強。

“大原有成熟的造船工業體系,造出來的船遠比楚國、吳國、越國好要太多,除非是發生極大的變故,要不然沒有可能讓大江危險顯現出來。”

“大王在‘邗’設立了常駐艦隊,日后也會在‘鵲’、‘郢’等地設立由中樞直管的常駐艦隊,顯然是想要完全把控。”

“大原的國祚不失,時長日久肯定會出現一些改變,只是至少能保證百年之內無憂。有一百年的時間,歷經三代人左右,當地人應該會把自己視作一名原國人了吧?”

程朔其實也有想過自己的后代會怎么樣,很清楚總有一天會跟中樞形成對立,只是當代人只管自己和下一代子嗣的事情,第三代的子孫真的管不到了。

他們在“邗”駐扎的同時,幕府被設立了起來。

程朔派出人手向各“師”的“帥”進行召喚,要求他們到“邗”的大將對岸“朱方”進行履職。

在此之前,智瑤并沒有在吳地這邊任命主將,原軍是以“師”為最大單位,各自劃分戰區由“帥”執行自己的分內之事。

因為原國已經沒有了軍將與軍佐的關系,基本上是智瑤臨時任命誰為主將,慢慢也就出現了“將軍”這個職位。

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理解,將軍就是某人為“將”去統管哪支軍隊,也就有了所謂的將軍,要不然之前都是稱呼軍將。

歷史的演變也就是那么回事,到秦一統之后才有職業的將軍,春秋戰國階段的“將軍”并不是統兵將領,他們是由霸主國派遣往某個附庸國那邊擔任“監官”的存在。

代表人物就是彌子瑕,他就是晉國派到衛國執行監管的人物,也被稱為將軍。

一直到西漢才有稱號將軍的存在,同樣是臨時領兵的一個職位,并不是任命誰為將軍,那人就一直擔任那個職位。中郎將才是常備軍的統帥,地方上則是都尉作為軍方主官。而這個中郎將跟秦帝國時期的職責一樣,同屬皇帝直接指揮,也就被視為皇帝的侍衛頭子。

到東漢之后,封號將軍才進入到朝廷的常備官職,隨后的歷朝歷代就是沿用東漢的做法了。

程朔在等各“師”的“帥”抵達“朱方”這個地方,期間卻是從“瑯琊”出發的艦隊先行抵達。

從“瑯琊”過來的艦隊在規模上非常龐大,以“邗”出口那邊的泊位根本就容不下,導致大江出海口附近的兩岸水域泊滿了各類船只。

楚國的探子在看到規模那么龐大的原國水軍艦隊之后,他們直接被嚇傻了,隨后又是一番緊急商議,想方設法將消息送去“郢”都。

隨同艦隊抵達的還有一個軍團的部隊,他們從齊地那邊進行征召,接下來將作為衛戍部隊的存在,并不是要直接參與到對越地的攻勢。

在某一天,程朔來到“朱方”,見了前來的那些“帥”,再出示智瑤給的文書以及虎符。

這一套流程就是確認那些“帥”以及指揮下的部隊歸入幕府建制,接下來程朔不止掌握著他們的前程,連帶也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利。

因為有正規文書以及虎符的存在,自然沒有人對歸入幕府指揮有什么意見。

他們很快就進入角色,向程朔匯報近期以來的各種狀況,該要補充兵源的馬上開口,缺少軍事物資的也立刻催。

有一些人則是很希望為后輩在幕府班子某個職位,哪怕只是一名處理文書的小吏,一旦此戰獲勝之后,對小輩多少也算是一份難得的資歷。

說白了,給小輩創造鍍金的機會,有能力有門路的長輩,誰不是那么干的呢?

程朔不能全部答應下來,同時也不能全部拒絕,只能拿出一套考核的規矩,接納一批真有能力的小輩。

初次成為一個幕府主將的程朔忙得焦頭爛額,沒有隨行的幕僚幫襯,僅是只靠自己根本忙不過來。

一批小輩充實到幕府之后,原本處理瑣事的幕僚得到解放,參與到部署軍務的工作之中。

足足花費了將近半個月,程朔才算是將一系列事情都處理妥善,初步對幕府指揮各區域的各部形成有效指揮的體系。

而在程朔忙碌于搭建幕府體系期間,楚國那邊并不是光在耗費時間,他們在得知有龐大艦隊從海上進入大江之后,第一時間也開始征調船只。

楚國不是想主動跟原國的水軍交戰,防的是原軍通過大江逆流而上,攻打大江沿途的楚國城邑或村莊還能忍,怕的是直接殺到“郢”都這邊。

盡管“邗”那邊距離“郢”很遠,沿途的大江也不是每一處都能讓大船通行,可是楚國君臣怕極了原國不按常理出牌,怎么可能不感到緊張?

楚國君臣還想到了一點,比如原國水軍學曾經的吳國水軍利用沿海行船,抵達越地的某個沿岸進行登陸。

在那種擔憂之下,楚王寧調動了其它區域的部隊向越地集結,他們甚至還想到了設立烽火臺用來報警。

烽火臺?這是早幾百年前就出現的設施,大多在與游牧族群的方向,察覺到游牧勢力有南下侵犯的跡象,點燃烽火向后方發出警告。

當時的烽火不是弄出狼煙,純粹是被點燃的熊熊大火,因此就需要將烽火臺搭建在高山之上,平時也派人隨時注意烽火有沒有被點燃。

這一次楚國君臣想的是用煙霧發出警報,原因是越地的山區太多,光是烽火會被阻礙,哪怕是烽煙都需要有人在地勢高的山上把守才能看到。

楚國那邊在征調船只的消息很快就由原國在楚地的探子匯報到幕府處,得知這一件事情的程朔專門找來智英,問道:“艦隊之中,適應大江交鋒戰船多寡?”

尖底船,越大的船只吃水越深,出海口這邊還能進來,深入大江肯定是辦不到的。

智英沒有過多猶豫,答道:“約有近兩千?多為‘翼’船。”

程朔得到答案開始遲疑了。

原國那邊真的沒有在內河交戰的經驗,相反楚國水軍從春秋中期就跟吳國水軍在大江進行交鋒,只有兩千艘大小船只,再加上壓根沒有經驗,程朔很懷疑打不打的贏。

至于說什么大海都闖過來,還怕內河之類?聽一聽也就算了,真的不是兩回事啊!

相關

__穿越小說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