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541章:異域啊,異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1章:異域啊,異域

第541章:異域啊,異域


更新時間:2022年11月12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榮譽與忠誠:

季節可算是進入冬季。

智開已經知道巴地只有少數地區會下雪,一般是在海拔比較高的山區。

那么,巴地到了冬季冷嗎?

親身感受的智開到了冬季中旬,覺得比在會下雪的一些區域還要冷!

這種冷是一種濕冷,冷在了骨頭之上,使人渾身的哪哪哪都感到難受,穿再多的衣服都不頂事,只有圍在火邊才會感覺好受一些。

好不容易挨過了冬季,智開又在“谷”地度過了一個每隔幾天就來一場雨的春季。

來巴地一行,智開認為自己至少減壽十年,無法想象長久待下去到底能活多久。

當地人怎么就沒有困擾?那是他們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人體的各項機能早就適應了。

換作是巴地的人到中原,一樣會感到各種難受,需要一個新的適應過程。

到了春季,智開從未親身感受到萬物的蓬勃,比如前幾天看到一窩竹筍還只是小荷露尖尖,隔天再去看能看到長了一大節。

來到巴地之后,智開的食譜多了一項肉燉筍,吃著感覺特別好吃。

那種肉是野豬肉,吃起來的口感僅是比中原那邊的野豬肉好吃?智開認為這個跟野豬的生活環境區別有關,巴地的野豬滿山跑,中原的野豬則是大多棲息的平原。

“我開始懷念三層肉了……”智開心想。

培育家養豬是智瑤在十多歲就開始干的事情,一代代進行挑選種子,三十來年過去有了一些成績。

豬崽子從小閹割,少了原有的腥味,長得也比較膘大體壯,只是腦袋比身體大的基因一時間還改變得不多。

早期的豬,它們的腦袋確實比身體大,經過了數千年的家養改變基因,才慢慢變得肉多的地方比較多。這是人類為了食物,取得的成就之一。

在巴地的智開還吃了蛇羹,只吃次就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是放多了姜會變苦,沒有足夠的姜又太腥。

當地人的食譜上還有吃猴子,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從原國來的人一樣無法接受。

每一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食譜,擁有喜歡的獨特口味。

原國的疆域足夠大,慢慢融合之下每家每戶其實也在增添新的食譜,尤其是軍隊基本來自五湖四海,人與人交流的時間長了,有條件之下產生的新菜色會更多。

到春季下旬之后,智開可算是見到隊伍開始在進行動身之前的準備。

因為聽多了路途兇險的話,智開自然會跟著各種學,期間見識到了巴國人在山林如履平時。

“大原來自中山區域的人也是這樣。如果征服了巴地,大原倒是多了山地兵的優良來源。”智開那個時候是這樣想的。

一個國家的疆域足夠大,統治范圍內各有特色,只要統治者懂得挑選兵源,確確實實是能夠組建專門在某種環境能夠表現優異的部隊。

智開就知道一件事情,去年中樞調動了三萬大軍前往新征服的吳地,作為當地衛戍部隊的同時,為的是讓他們習慣環境,好在將來入侵楚國發揮奇效。

原軍已經跨過大江,現階段正在大地剿滅山林里面的反抗勢力,并且一邊在跟楚軍小打小鬧。

這是原軍先從楚軍手里奪下大江南岸的吳地,后面又將戰線一直往南推,大的戰役沒有爆發,萬人以下的交戰十分頻繁。

原國已經差不多攻奪整片吳地,之前在幫助原軍攻打楚軍的吳國人,他們后面成了原國統治當地的障礙。

吳國人對楚國的憎恨感比原國更大,只是不代表吳國人愿意接受原國的統治,他們在歷代吳君的統治階段一樣會給制造難受,算是一種祖傳藝能了。

原軍暫時沒有向越地進軍,一來是吳地的反抗太激烈,再則是沒有想要進一步刺激楚國。

只是呢,楚國一樣無法統治越地,遭到跟原國在吳地的統治面臨相同情況。

現在,原國跟楚國在那一片地界干的事情沒有區別,使用血腥手段鎮壓不服,成效方面只能說顯得很差勁。

原版歷史上,楚國花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才能有效統治吳地和越地,期間到底殺了多少人,很是可想而知啊!

原國對吳地不是只使用殺戮手段,只是一再懷柔無效之后,采用遷徙人口往它處的做法。

大量的吳國移民正在被遷徙前往現代河北的那一片區域,他們在完全陌生的環境可算是消停了一些,只是依舊不改兇蠻的本色,與之斗爭的變成了大自然。

智開現在顧不上其它,惡劣的環境卻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獲,至少見識到了更多,不再覺得錦衣玉食是與生俱來的特權,明白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少人在為之忍耐與犧牲。

這一點對國家繼承人來說很是難能可貴。

很多的統治者會顯得愚昧,主要就是他們所知太少,有公心的大臣還能給出合適的建議,然而絕大多數的人臣其實做出的意見基本帶有私心。

以后要是誰再給智開一些建議,起碼在涉及巴地的意見上,大臣很難糊弄成功了。

他們在夏季中旬才正式出發。

來到一座大山之前,智開看著不遠的高處,一眼看去滿是巨石,著實想不到巴國人是怎么在這種地方能夠找到通道。

等待開始趕路期間,智開行走在各種巨石環繞之間,很難不去想象某塊巨石突然砸下來會是怎樣。

“此山間多有懸空大石,千百年來看似搖搖欲墜,實則依舊聳立于高處不曾動搖。”魚萌很樂意給智開介紹巴地窮山惡水的現狀。

智開不喜歡這種環境,左右全是巖石峭壁的空間會令人太沒有安全感。

直至來到山頭之上后,智開感覺兩條腿都不是自己的,光是站著就小腿肚不斷發顫。

這并不是全程之中最難走的路段,只是其中的一個山頭而已。

站在高處觀看,別以為視野就能夠變得開闊,向周邊看去還會全是高山峻嶺。

上山難,下山更難,一個不小心滑倒,傾斜度會令人一直向下滾,直至被什么東西給擋住。

他們走的還是巴國精心挑選出來的路段,期間有經過不是那么靠譜的改造。

直至來到一條滾滾河水的路段,智開看著前方狹隘又綿長到看不見盡頭的棧道,內心里變得有些歇斯底里,真的很想扭頭就走。

那一條河叫褒水,還有其它很多別名。

智開所看到的棧道并沒有護欄,很多提供踩踏的地方僅僅是一根根木頭插進山壁,實在令人不得不思考一旦一腳踩空會是怎么模樣。

其實還能怎么樣?踩空就掉下去,落在滾滾的褒水里面,水性再好也無法保證存活,能不能幸存全憑運氣。

“應該在山壁上打釘,再沿途固定上繩套,人腰間有安全繩扣上去……”智開是智瑤的兒子,受到的教育跟現在的人不一樣,懂得很多知識。

現在這個觀點卻不能提出來,只能在原國滅掉巴國之后,相關的安全措施再進行實施。

不止是那些安全措施,其實連道路的近一步優化也應該進行,要不然原國對巴地的統治會顯得太虛。

換作是剛來時,智開說什么都不會愿意走這種棧道。

有親身去體驗過什么經歷,再了解到有多少人為這個國家在做什么,智開盡管心里非常害怕,咬著牙還是上了。

當然,鑒于智開的身份特別,哪怕他本人忽視掉,一些安全措施肯定會有人極力保障。

幾位身手矯健的跟智開用繩套相連在一起,其余要過棧道的原軍也是采取相同的措施,只是他們的繩套跟誰相連沒得選。

隨行的巴國人看到原軍那樣,或許會在心里暗自偷笑?有些想要進行特別的展示的巴國人,他們卻是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代價,慘叫著掉進了湍急的河水,沒有幾個呼吸的功夫就消失不見。

極度兇險的棧道走完,包括智開在內的絕大多數原國人臉色都有些發白,其中好些原國人并不是第一次行走該段棧道,該歷經的心驚膽戰卻沒有減緩多少。

“與之相比,爬山變得微不足道。”智開苦笑說道。

可不是嘛!

再陡峭的山,起碼跌倒是地面,能夠進行掙扎。

剛才那一段棧道一旦失足就是掉入河水里面,河水兩面都是峭壁,刮擦一下都能讓人掉一層皮,哪怕是扣住石壁想被施救都困難,沒人施救就等著體力耗盡沉河了。

現在的人還不知道從外面進入巴地有多條通道可以選擇,他們只是選了自己認為合適的那一條來開辟。

不過,以當前的技術來說,好些通道并不是想開辟就能開辟。

至于遇山開山遇河架橋這一點?再過一千年都不能做到,只有進入到科技發達的工業時代了。

接下來的路途是石頭少一些的山脈,以環境來說跟中原的一些山地差不多,只是巴地的山區地面會比較松軟,人數一多的反復踩踏之下,路面很快就會變得泥濘。

智開感覺來巴地一年多的時間,簡直是將過去二十多年的苦總數加起來還要多,越來越麻木,也越來越習慣。

他知道一點,來巴地的經歷是一段寶貴的財富,日后再遇到什么問題,沒有比巴地的經歷苦就不算什么。

在隨后,他們又走過了一道沿著潛水的棧道。

根據巴國人的說法,類似的棧道在巴地和蜀地非常常見,正是因為路途太過艱辛的關系,幾乎沒有外面的人進入巴蜀,巴蜀當地的人除非必要也不會出去。

智開記住了幾個關鍵詞,有些通道只要改一個方向就能進入蜀國的地界。

那么是不是等于說,只要將巴地拿下來作為前進基地,入侵蜀國將會變得容易許多?

那一條“潛水”不是說河床很淺,也不是需要潛進水里,根據當地人的說法,不要看河面好像很平緩的樣子,河里有些相當多的旋渦,人要是看河面平緩不在意,入水極可能要被旋渦卷進去了。

他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還沒有走到巴國都城“巴(重慶)”這個地方,中間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停頓。

因為要進入秋季的關系,馬上又要迎來新一年的雨季,等于說又該停下來等待來年的夏天才能繼續趕路了。

“每年只有夏季適合趕路?這又要等候一年。”智開要不是知道自己地位穩固,幾乎可以認定自己是被放逐了。

也就是當前的年代了,要不然有哪位太子一出國就是要用年為單位的呢?

當然,也是在當前的時代,進入巴地才需要耗費那么長的時間。

在隨后的年代,氣候環境會逐漸改變,再來就是道路情況越加完善。

只是呢,巴蜀多雨的特點一直到現代都還沒有太大的轉變,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有漫長的雨季。

換了一個地方,智開再一次見識到新的奇景。

在這一片山區,幾乎每天早晨都是霧蒙蒙的一片,出太陽的話還好,不出太陽有時候一整天就是霧氣籠罩的環境。

當地的人對這種氣候環境早就習慣,該怎么過日子還是那么過,好些人壓根沒有拿大霧籠罩的天氣當回事,一大早就能上山進行采集與打獵。

“儲糧半數發霉?”智開聽到匯報,一時間有些懵了。

他們已經很盡力在保證儲糧的干燥,并且確認沒有淋過水,還能讓儲糧給發霉掉?

他們有多攜帶糧食,只是半數發霉就無法保證撐到抵達“巴”城。

智成愁眉苦臉地說道:“當地不善農耕,未有如此煩惱。”

這還成了一個優點?簡直是有點像冷笑話了。

怎么說呢?當前的巴國人,他們有點靠山吃山的意思,卻也因為多是山區的關系,著實沒有辦法開展農耕。

蜀國那邊比巴國要好一些,起碼在“成都”周邊有范圍不小的平原,哪怕還沒有將水利工程建設起來,可作為農耕用田的土地還是比巴國要多得多。

智開問道:“糧食不足,如何度日?”

智成想了想,說道:“多食瓜果與肉?”

智開好歹是了解過巴國人怎么過日子,心里很遲疑的是他們的人數那么多,周邊的資源足夠嗎?

相關

_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