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455章:態勢逐漸明朗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5章:態勢逐漸明朗

第455章:態勢逐漸明朗


更新時間:2022年08月14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對周王室取而代之?這就讓韓庚有太多應該思考的地方了。

既然智瑤有那么大的志向,且先不論到底是不是大逆不道,韓氏總歸是顯得更安全了一些?

當然也能是韓氏變成智瑤必須除掉的一個家族,看的是韓庚接下來的表態,以及日后韓氏對命令的奉行情況。

“長達五六百年的統治之后,周王室已經不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禮崩樂壞之下連最后的遮羞布都掀開,沒有諸侯國愿意再奉行周天子的命令,確實是到了應該改變的時候了。”韓庚無比清楚這一點。

曾經,姬周取代殷商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一開始的時局其實挺艱難,后來才依靠名份逐漸掌控全局。

有那么一件事情卻是韓庚所能肯定,便是一人功成雞犬升天!

這是韓庚的固有思維所決定了的思考方向,認為一旦智氏取代姬周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一樣會大肆分封功臣,根本不知道智瑤內心的真實想法。

“如果原國成為新的天下共主,我再從中出一份力,獲得一個封國不過份吧?”韓庚這一刻想的是這個。

那也是既有的例子帶來的經驗。

畢竟,曾經幫助姬周定鼎天下的功臣,他們都獲得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封國。

“君上,若是遠襲楚國,臣以為五千騎兵與三‘師’兵力略少。”韓庚改了一種心態,更有盼頭之下,肯定變得更積極了。

智瑤先“哦”了一聲,再問道:“司徒以為多少兵力合適?”

韓庚卻是沒有第一時間回答,略作思考之后,說道:“理應國中再行調兵,騎兵多寡臣難以定數,不少于一‘軍’南下,方才穩妥。”

那么,缺少的兩個“師”怎么來?韓庚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這個。

在韓庚的意見中,韓氏可以再次征召,征集來的部隊可以頂替對魏氏殘余圍剿的友軍,也能干脆讓新征調的韓氏所部南下。

同時,韓庚認為狐氏和鐘氏還有余力,以其浪費今年的納賦名額,不如再次讓狐氏和鐘氏發布征召令,前來“新鄭”這個主戰場。

智瑤面對突然間變得非常積極的韓庚,心想:“人果然還是要有盼頭,不然做什么都不得勁,能應付就應付。”

原國并不是沒有兵力可調了,純粹是智瑤體恤民力,再來也是經過詳細計算與謀劃,出動認為合適的兵力。

簡單說就是,能用十萬部隊對付的戰事,沒有必要集結起百萬大軍,用最合適的數量能夠獲得勝利才是避免造成浪費的正確方式。

也就是智瑤仗著智氏本部的士兵足夠能征善戰,再來是軍備優良,少不得對一系列計劃信心十足,才有底氣這么行事。

完善的管理體系,隨時能夠根據戰場形勢抽調新的部隊增援。這也是智瑤最大的依仗!

智瑤笑著說道:“早做準備自然應該,新征大軍則是不必。”

三十多萬楚軍跟七萬左右的原軍較量,人多勢眾的楚軍還占不到任何便宜,一旦原國再大批增援南下,極可能將楚軍嚇得撤兵歸國。

若是楚國君臣認清實力懸殊的事實,發現原國調集更多的援軍南下,選擇看清事實進行撤兵,豈不是弄巧成拙?

韓庚這才明白智瑤在暗地里憋大招,想了想說道:“如此,臣請為南下大軍之‘將’,卿君上再委派國尉為臣之‘佐’。”

原國繼承了晉國的軍事制度,一些思想肯定也是繼承了。

統率大軍的主將,再有一名軍佐,歷來就是晉軍的標配制度。

到了原國的這一階段,軍佐不再是單純輔佐主將,或許還有監督主將的另一個職責。

韓庚知道孫武很厲害,尤其孫武對楚國的山川地勢并不陌生,并且孫武還知道哪里是楚國的薄弱之處,從軍事角度或者君臣相處的方式,認定深得智瑤信任的孫武是最為合適的軍佐人選。

“兵力略少,此次南下兇險異常。”智瑤說道。

某種方面上,智瑤并不信任韓庚的軍事才華,一開始真的沒有委派韓庚作為南下主將的想法。

韓庚的心態不是變了嗎?建功立業的心思比以前更重,也就說道:“國尉為‘佐’,臣諸事聽取意見,可否?”

想抱孫武大腿的意思讓韓庚表達得那么清楚,弄得智瑤想拒絕都不好意思了。

智瑤只能說道:“如此,侵入楚國本土之兵再添一‘師’。”

原國現在不適合內亂,智瑤并沒有趁機將韓庚葬送掉的想法。

再則說了,想要解決韓庚有很多種方式,何必拿軍國大事做代價,并且讓幾萬人隨之陪葬呢?

韓庚見智瑤答應下來,心里松了一口氣的同時,一種忐忑的情緒卻涌了上來,心想:“我南下之前,該做的準備不能少啊!”

他相信智瑤在當前局勢下坑自己的機率很小,凡事不還講一個萬一嗎?

隨后,智瑤將孫武請來,親自說了剛才的事情,隨后說道:“司徒與國尉乃是國中重臣,事可為而為之。若事不可為,不為便是。”

其實就是一種表態,關心國之重臣的安全,表達了充分的信任,給予了便宜行事的權利。

孫武說道:“臣定當全力輔佐司徒。”

本來還沒有多想的智瑤,聽到官職稱呼稍微愣了愣神。

原國不算是草創,又在周王室三公九卿制度上進行了借鑒,某種程度上在管理班子可能比周王室更完善一些。

以職權來區分的話,司徒其實就是執政的副手,算起來是一種文職。

現在,司徒要成為遠征軍的主將,擺明了就是文武不分。

“文武分明是兩宋的事吧?在北宋之前,有能力的人,誰不是文能安邦治國,武能上馬定乾坤。”智瑤將文武有別的心思壓了下去。

文武進行嚴格區分對一個國家當然有必要,只是帶來的后果將會非常嚴重!

看看兩宋和有明一朝就知道是什么后果。

一個國家的大多數時間肯定處在和平階段,失去用武之地的武將一方能不失去話語權嗎?一旦文官長時間掌握優勢,他們必然會一再打壓和剝奪武將的權利。

互相競爭其實沒什么,要命的是后面文人會鄙視武人到連覺得進行鍛煉都是一種粗鄙的行為,搞得文人全身上下死得只剩下一張嘴,偏偏還不承認自己是個廢物。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追求合適才是最重要。

當下遠遠沒到智瑤煩惱文武不分的時候,將飄散的思維收回來,靜靜聽著韓庚與孫武商量進軍路線,入侵楚國的原軍又該是以攻打哪些地方為目標。

聽兩人的討論,他們很明白自己南下的目的,不是攻占多少土地或掠奪多少人口、資源之類,簡單直接的就是造成楚國更大的恐慌和破壞。

智瑤看他們停下來望著自己,回應道:“暫罷魯地用兵?可也。”

原軍現在還沒有全面占領魯地,也就是魯國還在茍延殘喘。

為了給主戰場和其余戰場服務,智瑤當然不在乎從魯地撤兵。

“魯國現在多的是嘴強王者,真正能打的就一個子路,但是子路又遭到三桓的極力打壓。他們的存在威脅不大,今次無法一舉滅亡只是我用兵不多,時機合適他們撐不過下一次,我一點都不著急。”智瑤對這點有著清醒認知。

六天之后的某個夜晚,以韓庚為主將的南下大軍,他們趁著夜色離開了。

一直在密切注意原軍狀況的楚軍斥候,他們對那么大的動靜不可能出現疏漏,將消息報回去之后,會引起聯軍高層什么樣的反應則是不得而知。

隔天,智瑤接到匯報,說的是楚軍再次分兵,抽出三萬大軍向南方運動。

這三萬楚軍到底是撤回國內,還是調去加強糧道的保衛,幾天之內就會有確切消息。

原因?原軍的斥候和偵騎也在密切見識楚軍的一舉一動。

剛剛從齊地被調過來頂替孫武位置的司馬穰苴說道:“如此說來,留在此處之楚軍,不過十二三萬?”

之前,司馬穰苴一直在擔任齊地總督的性質,本來還負責釣魚并宰魚,后來形勢發生新的變化,釣魚計劃遭到中止。

智徐吾說道:“魯地楚軍約四萬,‘虎牢’楚軍約五萬,另有六七萬眾看顧糧道。此地楚軍絕不過十二萬。”

楚國前前后后調了多少兵力北上,估計連楚國君臣自己都算不清楚。

原國這邊是斥候或偵騎進行目測,得出的就是那樣的結論。

對于這一套,原國人其實已經很有經驗,誰讓“百年戰爭”階段的楚軍就是這模樣,歷來不講嚴格編制,帶來多少兵力全靠楚國貴族的自覺,有時候多報,有時候少報,兵力多寡與構成簡直是亂得很。

因為韓庚率軍南下,主戰場這邊的原軍數量不增反減。

關于主戰場有多少原軍,楚軍那邊能夠從旌旗數量辨認得出來。

待在主戰場的楚軍還有十二萬以上,原軍則是五萬出頭的樣子。

總的來說,還是楚軍占據數量優勢,并且一旦事不可為還能退入“新鄭”城內,依靠“新鄭”變態的防御工事堅持。

“君上,楚君與大臣入城矣!”程武匆匆來報。

智瑤帶著一眾大臣出了帳篷,前往可觀看的位置,確實看到一支隊伍在層層大軍的保護下,往“新鄭”進行移動。

那一支隊伍有一桿大纛,本著楚君中在哪,大纛便是在哪的道理,情況一目了然。

司馬穰苴笑著說道:“鄭君竟敢使楚軍入城?”

這里有一個故事,也就是“百年戰爭”時期,鄭國的都城“新鄭”遭到晉軍的威脅,鄭國向楚國進行求援,前來支援鄭國的楚軍得到接納進入“新鄭”城內,后來楚軍竟然從鄭軍的手里硬搶了“新鄭”的控制權。

那一次要是楚國想弄死鄭國君臣,幾乎是統帥一聲命令就能辦到。控制了“新鄭”的楚軍也將囂張跋扈表現到極致,不過鄭國君臣倒是逃過了一劫。

從那之后,鄭國君臣再怎么得罪人,歷代君臣都不再接納超過一定規模的他國軍隊入城了。

智瑤搖了搖頭,說道:“我軍之威,楚國君臣詳知也。”

眾人稍微愣了愣,反應過來就是一陣“哈哈”大笑。

明明是楚軍的兵力占優勢,結果楚國君臣逃進了“烏龜殼”之中,不是怕了能征善戰的原軍又是什么呢?

楚國君臣怕是應該的。

他們是占了兵力上的優勢,奈何一直以來的戰損比著實難看,楚軍想要殺死一名原軍,需要付出至少五人的代價。

現在,原軍只剩下五萬左右,可是楚軍的數量降低到不超過十二萬,他們能不慫嗎?

認清事實的楚國君臣只知道一件事情,他們回國之后再怎么砸鍋賣鐵,新軍必須組建起來,再不惜代價進行武裝和訓練,要不然楚國勢必成為原國的鍋中熟肉。

在接下來,城外的楚軍干脆小心翼翼地挪到“新鄭”更近的位置,與“新鄭”形成一種掎角之勢,再也不主動出戰了。

礙于想要攻擊楚軍就會遭到來自“新鄭”守軍利用城墻高度的遠程武器威脅,原軍試探了幾次也消停下來。

這么一搞,明明這里是作為主戰場,偏偏交戰停了下來,雙方進入到眼瞪眼的時刻。

某日,智瑤在接收到己方大軍從魯地退兵的匯報時,同樣收到了宋國和越國出現異動的線報。

首先是越國,越軍有向魯地調動的跡象,大有隨時會與楚國結盟,再一起圍攻原國的意思。

“越君非一般人,我并未顯現頹勢,他怎會盟楚攻我?”智瑤需要保持警惕,卻不相信勾踐會在這個時候下場。

道理太過明白,原國和楚國現在都在拉攏越國,越國站在一旁看著原國和楚國打生打死不好嗎?何必參與進來。

司馬穰苴說道:“宋國調集七萬大軍,行止不明,態度不明。”

從很久之前,宋國礙于最為實在的因素,他們一直緊跟晉國的步伐。

到了現階段,宋國盡管態度上有些曖昧,一些行為舉止卻是偏向于原國的中立。

按照道理來說,宋國很樂意楚國被原國打得滿頭包,問題是原國著實也太強了一些。

諸夏講道義和信譽,然而國家與國家的相處并不是那么簡單的。

智瑤心里也是拿捏不準,問道:“宋國欲攻我?”

事情暫時還沒有發生,誰能回答智瑤的問題?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