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06章:國戰未啟,邦交先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6章:國戰未啟,邦交先行

第306章:國戰未啟,邦交先行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13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智瑤太清楚名正言順的重要性了。

說白了,涉及到人就講究一個人心,有說服性十足的理由,自己干起來會更理直氣壯,他人想反對也拿不出一個立足點。

拿智瑤需要史官記錄是齊國邀請智氏出兵這一點來說,智氏的軍隊出現在齊國的土地上不再是入侵者,會變成是響應公子壬邀請的客軍。

那樣一來,效忠公子壬的齊國貴族不能攻擊智氏的軍隊,攻擊智氏軍隊的貴族則是會成為齊國的叛逆。

不止那樣,屆時智氏的軍隊要求當地的齊國貴族提供糧草,他們基于智氏軍隊是公子壬邀請過來的關系,不提供就顯得主人當得不好,提供又該是心里膈應。

“這件事情搞得好像是東漢末年的袁氏邀請董卓入洛陽勤王一般。”智瑤心想。

一樣是清君側,并且還一同看不清局面。

又或者說東漢末年的袁氏太相信自己的威望,認定作為門下的董卓會聽從袁氏的一應安排。

乃至于袁氏本就打著讓西涼武夫入朝,再放棄其禍亂朝綱,徹底讓東漢中央政權癱瘓的意思?

袁氏,四世三公的一個家族,一旦國家崩潰的話,他們就能參與逐鹿天下了呀!

智瑤其實能理解齊國一些人的腦回路,他們就是覺得只要能解決田氏,無非就是讓智氏暫時占占便宜,遲早有一天能討回去,換作田氏把持朝綱則會讓公族失勢,使得齊國變成跟晉國一般無二的國家。

晉國什么情況?就是國君成了招牌,公族全面衰弱下去,變成卿位家族說了算。

不能怪齊國公族鼠目寸光,他們腦子里的認知就是那樣,能夠使用的方法絕對是基于自己的認知,拿出最終的解決方案出來。

什么“寧予外寇不予家奴”之類?外寇要不了命,家奴則是會要命啊!所以,真不是有人傻,相反他們將事情看得很清楚。

智瑤找來了宰予,問道:“確信齊國求援吳國無果?”

宰予還不知道智氏已經答應齊國求援的事情,答道:“吳國傾力開掘運河,修筑沿途城池,短時無力北上。”

那是夫差鐵了心也卯足勁要北上才對,只不過吃了上次的教訓,要先把維持糧道和快速調集兵力的通道先修建起來。

有了上一次吳軍在晉軍手中慘敗的教訓,他們想再一次北上就不能太隨意,要么一直不北上,一旦北上就會傾盡全力。而傾盡全力的前提是各種軟硬設施先辦妥了。

智瑤問道:“子我以為吳國何時復再北上?”

這話問得宰予很為難。他不是夫差,也不是吳國的大臣,做不了吳國的主意啊。

“以進度而言,吳國或在四歲之內挖通運河,沿途城池或許需三歲之工?”宰予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只是講了一些有事實依據的猜測。

這也是夠牛逼的。

不是說宰予牛逼,完全是吳國真不缺水利工程的人才,尤其是一點都不體恤民力。

大工程啊,還是挖掘運河,動用的人力不夠可干不成,動用的人力一多要有良好的管理體系,相應的糧食消耗同樣要跟得上。

以時代的局限性來說,哪怕是做好一應準備,真正啟動大工程還是會出現不小的傷亡,別說投入那么龐大人力物力,仍在進行生產勞動力被減少這一方面了。

所以,吳國啟動挖掘運河的工程,一邊還要在沿途筑城,他們才崛起多久的時間,國力撐得住嗎?

面對智瑤那些問題,宰予有點懵。

有些人顯得很有知識,可是再有知識的人也講究一個術業有專攻。

宰予的功夫在于了解時勢和嘴巴利索,面對很多事情能夠侃侃而談,至于操辦實務方面就是比較大的一個弱點了。

智瑤說道:“子我再往越國。”

這是智瑤第幾次讓宰予去越國了?

老實說,南方現在除了楚國之外,其余國家一點都不好旅游。

別看吳國好像風頭正盛,其實國內真的沒有多少城邑,別說是規模比較大的城池,有的是各處山林中密密麻麻的村落或山寨。

因為植被茂密再加上多山、多水的特點,吳國的交通狀況無比糟糕,趕路經常是陸路走幾天就要換乘舟走水路,來來回回那么可勁的折騰。

越國那邊的情況比吳國還要復雜。

如果說吳國因為正在崛起的關系打通了很多道路用于進行聯系,越國的封閉性比吳國更甚,道路方面真的是太糟糕,民風方面也很讓旅人缺乏安全感。

宰予正要應命,卻聽智瑤又說話了。

智瑤說道:“夷光、旦有孕,子我此次往越,隨行有人同往,接其二人親眷來晉。”

幸虧就是隨行的人會去接施夷光和鄭旦的親眷,換作智瑤命令宰予去接,信不信宰予直接甩臉?

哪怕是那樣,宰予都還皺起了眉頭,一副不怎么樂意的模樣。

說到底,嬖人只是嬖人,哪怕長得跟天仙一般,還就是一個嬖人。

而嬖人還是往好的稱呼來喊,說通透了就是仆人,比奴隸高一個級別而已。

智瑤解釋道:“子我必與少伯有所接洽,以此為由,當是愈加便利。”

宰予立刻就懂了。

少伯就是范蠡,他一再在越國搜羅美女,找到了就送去吳國進貢給夫差。

吳國那邊不是沒人罵范蠡,并且是怎么難聽就怎么罵,罵的是范蠡要用美色迷惑夫差,偏偏夫差就好顏色。

這是智氏想要暗中威脅范蠡配合一些事情。

如果范蠡不就范的話,智氏就要給越國的復仇計劃添一些亂,也必然搞得楚國很難受。

事情辦得比較隱晦,完全不知情的人根本想不到那么多,自己心里有鬼的人則會感到忌憚,一些事情就主要酌情答應下來。

智氏需要范蠡做什么?跟魏氏想要接觸楚國有關,再來就是想借范蠡跟逢同的關系,再去接洽伯噽做另外一些事情了。

軍隊要前往某處作戰,講究的就是一個糧草先備妥的道理。

國家之間遲早會爆發戰爭,搶先部署一些手段也就成必要,不對嗎?

智氏為什么需要范蠡?不去直接接觸逢同,再跟伯噽直接交流之類,做事需要的就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流程,減少對方的不信任度,也能利用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中牟利。

在接下來,智瑤的交流對象變成了向魋。

本來應該是宋國的公子作為使節來到晉國,問題是宋君欒在位十八年時期,好多公子聯合叛亂,以至于宋國內部的公族勢力大大受損,連帶宋君欒也不再相信公族了。

以宋國的體制為基礎,一應公子都算是執政的備胎,太多的公子和公族叛亂,一下子就讓宋國的內部格局面臨極大的變化。

比較能夠體現出變化的就有宋君欒開始重視向氏。而這個向氏其實就是宋國大夫向戎的后裔,這個家族出了不少戰將,為宋國立下過很多戰功。

當然了,宋國的執政正式名稱叫“右師”,早期還有“左師”統管軍務,后來宋國取消了“左師”這個官職。

現在擔任宋國“右師”的人是公族,只是權利遭到了極大的壓制,源于這點致使宋國的國策一再出現變動,今天可能是站在晉國這一邊,明天又變成要獨立自主,搞得鄭國盯上了國策一再變動的宋國。

剛才,向魋提到了鄭國對晉國不敬,說是宋國有意為晉國攻打鄭國。

宋國或許是會跟鄭國交鋒,早先的根由確確實實是因為鄭國不禮敬晉國,宋君欒也就派遣皇瑗率軍侵犯鄭國。

然而也是在同一年,宋國把曹國攻滅,還干出了絕了曹君一系祭祀的事情。

曹國很弱,或許晉國不怎么在意曹國,鄭國卻視曹國為自己牽制宋國的工具之一。

源于鄭國對曹國的重視,作為霸主的晉國對曹國的滅亡看似漠不關心,鄭國卻出兵想要恢復曹國的國祚。

那樣的話,鄭國雖然一再遭遇晉國的入侵,他們實際上也是一直在入侵宋國,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鄭國執政罕達的寵臣許瑕求取封邑,沒有地方可以封給他。許瑕請求取之于外國,罕達答應,派兵包圍了宋國的雍丘。

在那之后,鄭國與宋國的矛盾越發尖銳,只要晉國不針對宋國,有了晉軍在“艾陵”擊敗吳軍的事跡,宋國還是很愿意跟晉國修復關系,乃至于繼續跟著晉國混的。

基于這個前提,智瑤想要遵循祖先荀罃的舊例,某種程度上扶持宋國,一來是在針對鄭國時可以利用到宋國,再來則是為以后南下討伐吳國做相關準備了。

所以吧,學史真的很有必要,可以從歷史的一些舊例上實施借鑒。

雙方都有心修復關系,智瑤跟向魋肯定就聊得很愉快。

“宋國有意出兵鄭國?”智瑤聽到向魋提議會盟,立刻問了一句。

向魋剛才說了,仍舊由晉國主持中原事務才能讓局勢穩定下來,宋國非常樂意為晉國重新稱霸出一份力氣。

換作是其余人,他們或許只會跟向魋談虛的,才不會那么務實。

智瑤不一樣,可以聊感情,也能重申友誼,更趨于有事就好好談事,并且盡早辦得妥妥當當。

向魋沒想到智瑤的風格會那么直接,錯愕了一下下,如實答道:“明歲便會發兵。”

智瑤說道:“如此,貴使屆時歸國途經‘虎牢’可往見上軍將。”

晉國這邊一直在入侵鄭國的家族是魏氏,只是向魋有點搞不懂狀況了。

“智氏不接手宋國的邦交,要將好處送給魏氏?這一點都不晉國啊!”向魋還是很了解晉國各卿位家族的相處方式,心下便有了極大的疑惑。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