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298章:智氏有兵五十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在春秋做貴族 >>我在春秋做貴族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8章:智氏有兵五十萬

第298章:智氏有兵五十萬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09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我在春秋做貴族 


榮譽與忠誠:、、、、、、、、、

在所有人的預料當中,智氏想拿下趙氏打算嚴防死守的“晉陽”,怎么都要耗費上兩三年,并且還會付出極大的死傷。

不講假話,智瑤原本也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怕到都拿出全民皆兵這個大殺器了。

另一件事情,智瑤有實地去“晉陽”周邊觀察過,真的沒有想到能用水攻。

如果是智瑤過去指揮攻打“晉陽”的話,極可能是被逼得沒有招,逼到了極限的程度,或許才會挖空心思琢磨,說不定能想要可以采取水攻這一條。

當然了,真到了那種窘況,更加可能出現的是魏氏反水,趙氏、魏氏和韓氏結盟來攻打智氏,水攻也會被用在智氏身上。

挺現實的一件事情,誰讓智氏長久無法打下“晉陽”,擺明就是掉進了坑里,大家肯定是要逮住機會直接把智氏埋了呀。

所以了,有些時候不是別人處心積慮想要干點什么,完全就是自己給了他們機會。

已經收到“晉陽”戰事結果的智瑤,心態一下子得到了極大的放松,注意力轉向的同時,一點沒有中斷召集青壯訓練的想法。

春播已經結束,夏收還沒有到來,再則智氏也沒有在進行什么大工程,等于大量的人手其實就是閑置的狀態。

這個時候,家族發話要集結,本身吃、喝、穿、用就是家族負責的人,他們能怎么樣呢?

必須要了解到一點,當下的絕大多數人并沒有自己的私產,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吃的大鍋飯,乃至于連自己都是家主的財產。

因為從來都沒有享受過自由的關系,服從調度就是符合他們的價值觀,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不了什么抵抗的情緒。相反因為時代的特殊性,能夠被征召為士兵使得大多數人充滿了盼頭,期待改變自身命運那一天的到來。

現如今以“邯鄲”輻射向周邊就是一座大兵營,一共有超過十二萬的青壯被集中過來,再有本身駐扎在“邯鄲”的一個師,智氏的兵力之鼎盛讓知情者感到了顫栗。

這十萬青壯,年齡從十三歲到四十歲,平均年齡則是二十二歲,并且還只是“邯鄲”、“郵”、“寒氏”、“茅氏”、“千侯”、“干”、

“任”等十三座城邑的人口。其中抽調最多的是剛剛開辟出來的農耕區,當地正是智氏大力開發的階段,人口相對集中一些。

在其余的地方,包括“智”、“原”、“鮮虞”、“仇由”、“留吁”、“潞氏”、“黃父”等地,得到集結的青壯數量總合超過二十萬。

那么也就是說,除開本就是服役狀態的那些在編軍隊,智瑤倉促下達命令之后,智氏各處的邑宰執行命令,一下子拉出了三十二萬臨時武裝起來的青壯。

因為太過倉促的因素,三十二萬肯定不是智氏的極限動員,竭力挖掘應該還能再拉出個十五萬左右?

用五十萬這個模糊的數字,其實以智氏的總人口來說并不算過分,甚至可以說一個非常謹慎的字數了。

另外一點,封君治理模式之下,動員能力確確實實是會非常強大,能夠與之比較動員力的模式,大概就是秦國完成變法之后權力下到鄉間了,像是其余的大一統朝代動員能力著實是都不怎么好。

當然了,智氏能夠動員起五十萬人并且進行武裝,真的拉出去作戰肯定是暫時辦不到。

像是被臨時武裝起來的三十二萬人,大部分只能依借對鄉里的地形熟悉或城池來打一打保衛戰,他們并不具備野外作戰的能力。

關于這一點,還是先要有大兵團作戰方面的經驗累積,起碼的后勤供應鏈也要搞明白。

到戰國時代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交戰,其實也是一個緩慢的經驗累積過程,并不是一下子就有那么大的場面。

第一次就能在兩個月內集結起三十二萬人,總的來說智瑤還是感到無比滿意,希望這個好的開頭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有一點,幾十萬大軍作戰這種事情,以目前智氏的糧秣積累,其實是進行不了太久,嚇唬人用意更多一些。

這不,智氏集結這么多人,哪怕本來有人想搞事情,一下子就被嚇得縮回去了。

智瑤一直是在大兵營之中,操持各項事務的同時,軍務方面更是一手擔當起來。

兵營非常大,肯定不是集中在一處,分成了很多的片區,約一萬五千人一座,也既是兩個“師”為一個營區。

一座座軍營之中,能看到很多穿雜色衣服的青壯接受各種訓練,現階段主要還是以熟悉武器為主,暫時輪不到操練陣型為什么會是雜色衣服?誰讓集結進行得太倉促,哪怕智氏主營紡織也沒有備下多達幾十萬套的戰袍。

巡走于軍營中的智瑤,看到的就是一排排身穿雜色衣服的青壯,他們手持戰戈在軍官的口令聲中做割、勾、啄的動作。

不用仔細辨認就能發現一點,青壯使用的戰戈皆為青銅質量。說白了就是智氏鐵質武器的儲備量沒有那么多,長期累積起來的青銅武器庫存得到一次釋放。

“糧秣調度需用心,不可有所遲緩。”智瑤在對跟隨的博覽道進行吩咐。

調集人手最應該保障的就是糧食的供應,索性的是“邯鄲”這邊在兩年多前開辟了大量的耕田,產出的糧食就是集中到“邯鄲”邊上建立的糧倉。

因為油水少的關系,一個成年人正常的一頓飯需要吃至少二兩重的谷物,一天的消耗就是至少四兩。

當然了,召集起來進行軍事訓練才有一頓飯二兩的供給,往常也就農忙時分才有這樣的待遇,平常吃得更少。

智瑤問道:“牲畜何時就位?”

博覽道答曰:“牛羊已在緊急籌調,先批八百頭牛,三萬四千只羊,三日后便可抵達。”

弄牛羊過來做什么?智瑤很清楚哪怕是一碗沒什么肉的湯,還是能夠給人增加一定的營養,再來就是有油水的湯能減少人對谷物的需求量殺掉一頭牛,再將肉剁碎了搭配骨頭煮湯,屆時再放上一些菜,鹽巴用得足一些,做成幾百人能喝的份量,喝起來未必能有多么好喝,對青壯而言則是很好的伙食了。

多用鹽這種操作,像智瑤這種自小富貴的人肯定接受不了,很多人則是一輩子未必吃過正兒八經的鹽。

軍中的伙食追求的就是多用鹽,能夠有更多的油水最好,講究的不是好不好吃這一點。

其實鹽也分很多種,哪怕晉國這邊有鹽池,其實鹽的質量也就那個樣,不吃鹽巴容易沒力氣,吃多了鹽巴則可能會生病。

智瑤沒有遭受過吃劣質鹽巴的迫害,一直以來也就沒有花什么心思去制作更好的鹽巴。

這個也是出身太高又不缺錢的問題,換作是一窮二白絕對會從搞生活用品做起,燒玻璃、制作酒水、鹽巴都是歷史類穿越者的標配了。

博覽道說道:“戰袍運來十萬,是否…

智瑤知道是在問什么,搖頭說道:“可選操練優異者分發,不可濫發。”

一旦存在區別待遇,人們搞清楚怎么回事,他們才會去刻意做得更好,為的就是別人有,自己也一定要有。

不做區別全部發下去?恐怕是不會得到珍惜的。

這個道理對智瑤來說很簡單。

博覽道品味了一番,贊道:“宗子英明!”

他們也就來到了囤放戰袍的倉庫。

說是戰袍,其實智氏的軍服已經不是寬袖長裙擺的款式,分為上衣和下褲,并且都比較緊身。

上衣自然是紅色,更具體一些叫絳紅色,依舊有保留右衽的特點,只不過卻是加了扣帶,并且有金屬紐扣;下褲則是黑色束褲的類型,增加了一條皮帶,還是接近現代皮帶的款式,沒有收褲腿的技術和皮筋比較珍貴的關系,只能是以綁腿的方式收緊褲腿。

現代皮帶?其實有一個金屬扣環,再有一根穿針,皮帶鉆出一些孔,腰圍有多大就使用哪個孔扣緊。

別以為構造看著不復雜,僅以技術而言絕對是跨時代。

智氏不止是在軍服上出現了改變,連帶甲胄其實也因為金屬扣和一些扣帶的出現得到更改以前穿戴甲胄靠的是用繩索來固定,不止穿起來非常麻煩,劇烈的運動之后還會變得松松垮垮,想要卸甲更是無比麻煩。

有了金屬扣和皮質的扣帶,穿起來方便,劇烈的運動不會松垮,卸甲也變得更加簡單。

其實那些“發明”還有一個作用,也就是不穿甲時因為有金屬扣和扣帶的關系看著衣服更合身,再來就是那些金屬結構增加了美觀的效果那是站在智瑤審美觀的角度,其他人到底欣不欣賞得過來就有點不好說了。

不過,做智氏主的人是智瑤,他一再保持這種審美觀,又或者說是出于實用而要求那么設計,智氏人會養成與智瑤相同審美觀的。

畢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并不復雜嘛智瑤也就在軍隊的制服上花了點腦筋,日常衣著什么的沒有去動心思。

實際上,智氏的制服不止有別于列國,跟國內各家族不同,并不是沒有遭到非議,大多是嘲笑老智家紡織產業那么大,搞得好像耗費不起那般,失去了長袖以及寬裙擺的特色。

智氏的人,他們一開始常常因爲被嘲笑而感到羞愧,到了戰陣上才發現新制服的好處,變成是偷著樂了。等待某天各個家族或是列國發現智氏制服的優勢,他們一定會進行效仿,等于是智瑤完成了趙武靈王的大業,爲諸夏軍服改制做了貢獻。


上一章  |  我在春秋做貴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