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學時代第三百九十二章 過盈裝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的科學時代 >>我的科學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二章 過盈裝配!

第三百九十二章 過盈裝配!


更新時間:2024年06月11日  作者:仲淵2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仲淵2 | 我的科學時代 


冷冰冰的金屬零部件,充滿質感的巨大炮閂,厚實且沉重的炮架結構,它靜靜立在那里,不聲不響,不言不語,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氣勢。

或許,這大抵便是戰爭年代的軍人,所需要的安全感。

給敵人送去毀滅與死亡,給戰士送去勝利和希望。

“回轉支承總成準備。”余華按照程序細心檢查炮架結構零件,確認無誤,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正聲道。

回轉支承,一種特殊結構的專用軸承,能夠三百六十度旋轉,并傳動和固定,多功能多用途,首次進入世人視線正是誕生于一戰期間的法制雷諾FT17超輕型坦克,這是世界上首款安裝旋轉炮塔的坦克,而這款坦克可以旋轉炮塔的原因,便是采用了回轉支承軸承,可以隨心所欲調整炮塔角度,全方位打擊目標。

作為紅牡丹榴彈炮作戰的核心零部件,這款回轉支承采用高硬度和高耐磨特性的特種鋼材制造而成,工作壽命達一萬小時,每八百小時加注一次潤滑脂,旋轉精度一角度,戰斗固定精度一角分,工作溫度區間為50℃——零下30℃,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戰場環境的惡劣工況。

當然,如果是東三省地區的極端低溫環境,則需要研制更為抗寒的特種潤滑脂,以此滿足東三省極寒天氣的使用場景,不過對現階段的八路軍而言,進入東三省作戰的事情太過遙遠,當前紅牡丹榴彈炮所裝備的回轉支承軸承各項性能指標已經夠用。

經過專業培訓的兩名戰士按照標準流程,推著重載平板運輸車緩緩靠近一號裝配點,運輸車上面放著直徑一米五重達四百多公斤的回轉支承總成,整個總成已是裝配完好的狀態,內部充斥嶄新的機械黃油,內外圈緊密連接,一個個采用耐磨鋼材制成的滾珠點綴其中,構成精密且復雜的支承結構基礎。

“吱!”運輸車穩穩停在一號裝配點待定區域。

隨后,小型起重機運轉,兩名戰士與之配合,使用吊裝帶綁好回轉支承,將其穩穩吊起轉移至裝配點操作臺,而后穩穩放下。

待回轉支承總成準備就緒,余華點了點頭,打出手勢,周圍待命的四名戰士立即上前,使用吊裝帶綁好固定沉重的炮架基礎,接著配合小型起重機,將炮架基礎吊起,來到回轉支承總成上方。

炮架基礎緩緩下降,與回轉支承不斷靠近,四名戰士輔助起重機操作員進行對接作業,確保兩者之間的螺孔對接精準。

整個對接過程緩慢且小心,每個人額頭滲出一層細汗,無比謹慎,生怕出現任何差錯。

眼前的東西太過金貴,太過重要,他們沒有資格犯錯,更沒有資格承擔犯錯的后果。

感受到大家的緊張,余華沒有出聲安撫,而是讓其仔細體會這種緊張,進而從中學習。

搞軍工生產可不是開玩笑的,生產階段的任何差錯,輕則導致集體資產遭受嚴重損害,重則前線部隊戰士作戰失利甚至丟失性命。

軍工人的腦子里,必須有一根緊繃且永遠不能放松的弦。

對人而言,或許這很殘忍,但別無他法。

待炮架基礎與回轉支承相距約五毫米左右,起重機懸停保持不同,四名戰士前后配合細微調整兩個部件之間的角度進行固定,經過余華檢測確認無誤,接著向起重機打出手勢,隨后,炮架基礎緩緩落在回轉支承總成表面。

三十六個螺孔精準對接。

對接完成,余華示意裝配小組四名戰士上螺絲,四人見狀沒有猶豫,立即忙碌起來,拿起扭矩扳手設置對應力矩,取出專屬螺絲,按照規定進行上螺絲操作。

標準!

整個裝配流程全部按照事先制定的《重炮標準裝配手冊》進行,嚴禁出現任何違反裝配手冊的裝配操作或者個人行為。

作為后世者,余華深知標準化的重要性,老大哥傳授了完整工業體系的本領,老美傳授了標準化制度的秘籍,兩者結合,這才成就了后世祖國的世界工廠之名,為強盛打下最為穩固的基礎。

建立標準,擁有一切。

當然,這還談不上正兒八經的標準化,余華所作所為,只為在根據地給標準化制度建立生根發芽的環境。

在余華安排之下,四名戰士有條不紊緊固螺絲,將炮架基礎牢牢固定于回轉支承總成之上,完成這一步,整門火炮有了更為清晰的輪廓。

沒有耽擱時間,余華和裝配小組全體成員繼續裝配作業,一個又一個零部件裝上紅牡丹榴彈炮的身體之上,搖架,平衡機,方向機,高低機,光學火炮瞄準鏡,角度表……

伴隨著連接炮架底座的三角助鋤和運動體總成裝好,紅牡丹榴彈炮的炮架完成總裝,現如今,只剩最后一個核心零部件-炮身!

此時,時間已經不知過去了多久,火炮裝配車間外面已是一片烏泱泱的人群,為首的正是教員和老總,一邊抽煙一邊聊著天,笑容滿面的樣子,左右是熟悉的八路軍首長們,軍工局負責人李強擔任類似導游的工作,不斷講解火炮裝配流程和每個零部件的作用。

人群熱鬧非凡,但卻無人前來打擾余華。

所有人都明白此時此刻的重要性和意義,他們耐心等候,等候見證歷史。

余華瞥了一眼外面,沒有說話,目光緊緊凝視前方的紅牡丹榴彈炮,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水,示意開工。

紅牡丹的炮身部件較為簡單,由105毫米23倍徑身管、套筒和炮閂構成,并沒有添加花里胡哨的火炮排煙裝置和炮口制退器。

火炮排煙裝置需要在炮管部位鉆孔安裝蓄氣室,這個設計對身管質量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身管出現炸膛情況,并不適合牽引式榴彈炮。

至于炮口制退器更不需要了,這個零件的作用原理為通過降低管內膛壓減少火炮后坐力,問題是紅牡丹榴彈炮的雙室液壓制退機能夠輕松抗住發射后坐力,壓根不需要炮口制退器來降低膛壓。

降低膛壓意味著什么?

炮彈初速變小,射程縮短!

不好意思,咱要的就是大力威猛!

發射膛壓越高越好,炮彈初速越高,射程越高,火力越猛!

600米每秒炮彈初速和900米每秒炮彈初速,完全是兩個概念。

余華負責指揮,四名戰士進行輔助操作,先將用于提高射擊精度和壽命的錐形套筒小心裝上炮架,由于重炮級身管自緊技術尚未突破,只能在火炮套筒這里下點功夫,將后世火炮采用的錐形套筒拿了過來。

錐形套筒的綜合性能全面優于傳統套筒,套筒本身從前往后逐漸變細,不僅更加輕便,同時還更為均勻的承受開火應力和熱量。

炮閂之前已經裝好,待安裝完錐形套筒,余華來到零件臺前,兩米多長的火炮身管豎立固定,下方九十厘米部位放置于一個圓形金屬器皿之中,直徑比火炮身管略大。

整個人輕輕呼出一口氣,接著打開液氮瓶,將無比昂貴的液氮倒入圓形金屬器皿之中,白色極冷霧氣彌漫四散,一股徹骨寒意隨之傳來。

大廠凍,小廠燒,路邊小攤哐哐敲。

為了最大程度確保火炮身管的裝配精度和質量,余華特地選擇液氮冷凍裝配技術,經過液氮冷凍處理的火炮身管直徑會縮短幾絲距離,剛好可以裝進同等直徑的錐形套筒,而在恢復常溫后,火炮身管與錐形套筒之間實現過盈配合,這樣兩者之間依靠彼此接觸面的彈性壓力產生緊密且牢固的聯接。

液氮冷凍過盈裝配,后世機械大廠最為流行的裝配法。

火炮身管在液氮的影響之下迅速降溫,受影響部位直徑略有縮短,余華站在操作臺計著時間,待到達預定的冷卻時間之后,立即向起重機下達指令。

低溫冷凍的零部件不能過冷,一旦出現過冷,則會導致金屬發脆現象。

起重機運轉,垂直向上吊起沉重的火炮身管,身管下方凝華結晶的部位徐徐進入余華視線,直至離開圓形金屬器皿。

微風輕撫,時間正好。

余華給出指令,四名戰士輔助操作,配合起重機將炮管以最快速度吊到錐形套筒前方,而后調整角度。

炮管垂直向下,炮尾對準錐形套筒孔位。

起重機徐徐下降,經過低溫冷凍處理的炮尾,不費吹灰之力便輕松進入同等直徑的錐形套筒孔位之中,一點點進入,直至淹沒于其中。

整個過程,潤且絲滑。

看著火炮身管冷凍部位如此輕松便裝好,余華臉上浮現滿意且舒心的笑容,輕輕點了點頭,整個人心情無比舒暢,內心緊繃的弦緩緩放松。

他,做到了。

從穿越至今歷時近十個月時間,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做到了——在1937年的陜北,為部隊搞出了大口徑重炮。

歷史改變了嗎?

他不知道了。

但他知道,有了大口徑重炮的根據地和八路軍,將消滅更多的日軍!

馬克沁研發的重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一天消滅了六萬英軍,卡拉什尼科夫研發的AK47從誕生之日起便開始屠殺生命,產量數以千萬計,死在其槍口之下的靈魂絲毫不亞于其產量數字。

余華不奢求紅牡丹榴彈炮能夠消滅數百萬的日軍,他只希望,每一顆打出去的炮彈至少帶走一個日軍士兵,用日軍士兵的生命安撫自己的心靈,如此便夠了。

什么是成功?

每每想到戰場上的日軍會因為自己研發的火炮而喪命,這便是成功。

當然,這只是一種成功而已,他從沒忘記當初的邱小姐之夢。

1937年10月五日下午4點08分,紅牡丹105毫米原型炮于根據地柳樹溝兵工廠完成總裝,中華第一門自主研發的大口徑榴彈炮,就此誕生。

相關

__穿越小說


上一章  |  我的科學時代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