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艇對準了岸邊而去,加上林軒和陳光孝兩個堪比機器人一樣的劃槳效率,控制著非常精準的角度對準岸邊停靠。
靠岸的一刻,陳光孝扛著攝像機踩著水跑了出去。
而林軒后一步,跳下船拖著繩索上岸。
直播編導也很懂行的切換了視角。
視角中,林軒在陽光下拖著船上岸。
然后接著兩個女孩兒下岸。
“我們出發?”
林軒擺頭:“釣魚吧,看看能不能搞到吃的。”
林軒拿出了三條魚竿。
陳光孝在攝像機背后吐槽:“還不如直接拿出三條魚比較直接。”
觀眾也聽得到,
彈幕笑成一片。
這水流太急了,在岸邊拋竿,根本不可能釣到魚。
甚至讓魚標浮起來都做不到。
安璐瑤釣魚是新學的,暮雪卓瑪是不吃魚的,也是新學的釣魚。
兩個人根本不能成功的立起桿子。
林軒思索了一下,收回了三條魚竿,
然后再次開始作弊,
拿出了一張射弓。
現代復合弓,加上帶有魚線的箭頭,可以直接射魚。
“這是地星北美非常流行的一種運動,因為地星北美的人不怎么吃河魚,所以河里入侵的亞洲鯉魚泛濫,于是衍生出了這種運動。”
一方面是米國這種美食荒漠,壓根不會做淡水魚,腥味太重,沒法吃。
另一方面是歷史上的米國整個水系的上游都建立了重工廠,水里重金屬超標,魚沒法兒直接吃。
當然了,米國的水可以喝。
至于專家和資本家是怎么忽悠他們直接喝自來水的,不知道。
反正每年總有那么一萬人以上感染寄生蟲或者沙門菌,這玩意兒在龍國,也就是冰箱里會有一些,不像米國,
廣泛存在于水管里。
還有龍國公蛭吹米國人的自來水干凈,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些人腦子不干凈。
林軒的弓呲溜出去了。
“這里是科羅多河上游,
這里的魚可以吃,下游的話,我建議你們別去嘗試。”
應聲,一條魚被射中了。
不過,沒能扎牢固,給跑了。
林軒也是嘆氣:“一般這項運動都是在船上,在湖里進行的,河里難度太高了,而且現代復合弓威力不夠,給跑了。”
安璐瑤看彈幕:“彈幕問為什么現代復合弓威力不夠啊,磅數一樣的弓,威力不應該是一樣的嗎?”
這種五階可以說是搞笑了。
林軒指著復合弓解釋:“現代復合弓,有滑輪組。”
“這個滑輪組可以讓復合弓在拉滿后,開始做工,大家學過物理的都知道,這樣的滑輪能減低一半的拉力,但要增加一倍的做功路程。”
簡單一點說,就是弓弦拉開了一倍的距離,而拉力降低了一半。
“也就是說,現代復合弓說是六十磅,其實三十磅的力氣就可以撐開。”
“古代復合弓,是用骨架撐開的,
除了那些絕世猛將,沒多少人能靠著肌肉撐開復合弓。”
“而現代復合弓,因為容易拉,所以大家玩兒的時候更多的考慮的是準度,而不是力量如何使用。”
這么說把,拉古代復合弓,是一種體育鍛煉項目。
而拉現代復合弓,是一種游樂項目。
“大家思索一下,這個弓的弓弦對于施加了六十磅的力量。”
“和古代的復合弓是一樣的。”
“但問題是,弓的彈性可不是古代復合弓的一倍。”
“線的長度多了一倍甚至不止,同樣的力量回彈,這弓真的有六十磅嗎?”
覺得它有六十磅,那是自己騙自己。
古代的復合弓,六十磅,配合破甲箭頭,可以在十米的距離穿透一米的仿真人體硅膠層。
也就是說古代六十磅的弓,可以把三個以上站的近的人一次性撕開。
如果是裝備了燕字箭頭,可以直接把人體撕裂開十厘米以上的創口。
而現代復合弓,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取巧是取巧,但并不能提升威力。
無論用什么樣的省力裝置,都不可能在省力的同時還保持威力,那是不科學的。
除非在滑輪組上安裝兩個馬達……
不過這樣做的話,不如直接拿槍。
林軒解釋了一下后,直接拿出了六十磅的古代復合弓。
這玩意兒一出,彈幕上玩兒弓的大神都震住了。
因為拉開六十磅的古代復合弓,和拉開一百磅以上的現代復合弓差不多。
在這一行里,絕對可以說是大神。
只不過,這東西在古代,那就是個垃圾弓。
古人用的弓一般是在四十磅到一百六十磅之間,六十磅只能說剛入門。
古代傳說中的鐵胎弓,拉力是三百三十斤(四百磅,另一說有點扯是八百斤、近一千磅)。
不過歷史上記載的,能拉開鐵胎弓的人……還真有一個。
歷史記載中,靖康之變前,康王作為使節,一人獨闖金兀術十萬人馬的大帳。
金兀術看康王長得瘦弱,就派了刀斧手以刀門列隊嚇唬他。
康王一點都不怕,而且還以一手拉開鐵胎弓,一個人震住了金兀術十萬人馬!
要知道,那張鐵胎弓,在北方傳承的國度傳承了三百年,都沒任何一個人拉動過一絲一毫,只是作為裝飾品被金兀術收藏。
康王卻把它拉滿了!
這東西,三百三十斤的拉力,能拉開它,不說生裂虎豹,單手拎起一個壯漢,跟玩兒一樣。
這位康王一個人震住了金兀術十萬大軍,讓金兀術感覺,大宋也是有牛人的,不敢擅動。
這康王是誰呢?就是后來著名的二逼皇帝,謀害岳飛的宋高宗趙構。
從孤身一人入敵營,震懾十萬大軍的康王。
被敵軍嚇破膽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的皇帝。
是一個人???
趙構這個人,還真是能文能武,而且文武全才。
武,力開鐵胎弓,能在亂局之中建立南宋。
文,極善于書法,特別是行書,連陸游這種堅定地鷹派都夸他書法好,那書法真的是好的沒邊兒了。
他聰明嗎?不聰明能編出‘泥馬渡康王’這種活兒?
他聰明嗎?聰明能在編出‘泥馬渡康王’后把救自己的李馬毒殺了?
這個人是南宋開國時最猛的人,也是南宋開國時最慫的人。
這個人是當時最文武全才聰明的人,也是當時最懦弱無能的人。
這個人是當時最雄心壯志的人,也是最鼠目寸光的人。
既不和親不納貢,要和金國開戰。
又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殺害。
這些讓人糾結的東西合在一起,塑造了這個牛逼的傻逼。
你說他作為皇帝賣國是什么行為?為人不齒,被釘上恥辱柱。
可如果沒有趙構,搞不好元朝之前還會多一個金朝,時間一長,后面還有大明恢復中華的一天?估計是沒可能了。
所以這個人,一般的歷史學家都會避開他,不去談論他。
一般來說,歷史上有功有過的皇帝很多。
但是大功大過能到趙構這一步的,還真沒有。
據記載趙構開一石五斗連射三箭連中紅心,大概就是開一百六十磅的弓三連發紅心,放今天怎么也是個奧運冠軍。
要是沒有迫害岳飛殺害忠良那些事兒,搞不好射手這一行,還得認他當祖師爺。
這種復雜性,就是現實的魔幻之處,遠比小說給人的感官刺激強烈萬倍。
編故事是要講邏輯的,現實不用講邏輯。
直播中的林軒,拉開了六十斤的復合弓,引弓不發。
震的彈幕全是666。
不太懂行,這很6嗎?
這豈止是6,簡直是6!
這么說吧,現代業余玩兒弓的,能做到六十磅古代復合弓引弓不發的人,不超過十個。
專業的就不說了,專業的不練這個,術業有專攻,現代射箭已經不玩兒這個了。
我曹,那真的是有點6啊!
不是,為什么現代玩兒弓的做不到這一點,古代很常見?
這就不知道為什么了。
大部分人認為,現代人的體質遠超古人。
但是弓這玩意兒,真不是這樣體現的。
古代普通弓兵用的弓,現代最頂級的射箭玩家都拉不開。
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就是玩兒玩兒,而古代的弓兵,一場戰爭開弓三次手臂就報廢了腫成大蘿卜,需要修養很久才能參戰,以命再開弓,和現代人玩兒不是一回事。
箭矢激射而出。
接著,河里一條魚直接側著翻了起來。
準啊!
牛逼,引弓不發就是厲害!
林軒:“大家別學我開弓的方法,容易手指脫臼的。”
開弓分成地中海式和蒙式,也就是大拇指開弓和食指中指開弓兩種。
食指中指開弓,很容易引弓不發。
大拇指食指開弓引弓不發,可以直接把大拇指拉脫臼,而且是永久性損傷。
我嫌命太長嗎學這個?
笑話,太看得起我了,根本拉不開六十磅古代復合弓……
多慮了,不說拉不拉得開六十磅古代復合弓,買都買不起這玩意兒。
復合弓的復合,顧名思義,就是多種材料制作的。
復合弓一般都是牛角牛筋等東西制作的,而弓弦一般都是魚膠或者蠶絲。
一把弓現代復刻都得幾萬的價格,在古代更貴,為了一把弓得殺六頭牛。
林軒拖著大鯉魚往上走:“藍星北美的水道,亞洲鯉魚入侵也很厲害啊。”
這條魚一看就是和龍國買得到的鯉魚一樣,是入侵物種。
“不過百年前的時代,世界各國互相引入動植物,造成物種入侵很常見,現在要控制,得花很大的成本了。”
“北美可以推廣淡水射魚運動,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亞洲鯉魚的泛濫。”
有了這條大魚,就不用作弊找食物了。
一行人開始真正的徒穿大峽谷。
“這里到處都是需要攀爬的地形,而且這些石頭非常危險。”
很多石頭都是卡在巖縫中的。
從巖峰中前進,需要爬上擋路的石頭。
而這些石頭一旦松動,壓下來,那就出人命了。
林軒開路,陳光孝找位置拍攝。
安璐瑤和暮雪卓瑪按照林軒探路后的路走。
“穿越大峽谷和在這里攀巖,其實不是個人運動,而是群體運動。”
林軒指著前方的小崖壁,一共三米高。
“比如這種地方,攀巖高手如履平地,但是普通人卻費盡力氣也上不去。”
“但攀巖高手可以在石頭里打入攀巖釘。”
“后來人就可以用攀巖釘承重前進,就很輕松了。”
“大量的高手探查后,可以把大峽谷附近的這些地形,分成中高低三種難度的路線。”
“分別以紅黃藍三色攀巖釘或者這種特制的金屬路標作為標記。”
“等這項運動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后,整個地形就會變成天然的攀爬場地。”
這兒太適合練習攀巖了。
如果去絕壁或者帶瀑布的高崖練習徒手攀巖或者工具攀巖,其實很不適合。
但是這里,很多地方高差就是幾米,大量的十米以下的巖壁,大量的非常分明的凸出的攀爬點,非常適合新手。
在地星,整個大峽谷往東北方,都是這樣的場地。
除了攀巖,每天也會有大量的自行車和摩托車進行山脊極限速降。
這里可以說是天然的極限運動場。
我覺得這個建議好,大家都是后人的老師,不斷的探路,總有一天能把這里的小地形全部摸清。
有意思啊,沒想到攀巖居然不是個人運動,而是群體性運動。
林軒帶著隊伍一直前進,直到來到了一個崖壁處,距離地面一共有二十多米。
也沒有適合雙股繩的石柱。
林軒:“就在這里安營扎寨了,做一個永固攀巖釘。”
林軒摸出水泥砂漿,直接開始工作了。
林軒在崖壁前五十厘米把脆弱的砂巖打開了一個深坑,然后用水泥砂漿開始灌入這個坑。
“這種地形,可以配合水泥打入永固攀巖釘。”
“這種就別節約錢了,用最好的鋼材,要不然到時候腐朽了,還得重新打,到時候千瘡百孔。”
有點意思啊,我有點想參加這項運動了。
老實說,的確有意思,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給后人留路,也是一種成就。
試想一下,自己留下的一枚攀巖釘,后人不斷的使用,十人使用,一百人使用,一千人使用,這種成就感,是一種深度參與感,不是普通的事情可以獲取的。
林軒知道,自己的路線,以后肯定會有很多初學者嘗試。
“大家一定要在室內場地多鍛煉一下繩結以及下降系統的使用,再來做這種挑戰。”
“安璐瑤和暮雪卓瑪她們之前都是專門練過的,大家別沒有經驗就隨意模仿啊!”
陳光孝也抽空,站在崖壁上拍攝下方的景色。
崖壁上面這邊,基本沒什么植物,也就有一些枯樹枝。
而下面有一些灌木,以及抗旱的草,還有死水坑,搞不好地下還有活水。
安璐瑤暮雪卓瑪在附近收集著木柴。
林軒:“一般來這里是不可能攜帶帳篷的,太重了。”
“所以可以在崖壁石洞做庇護所。”
“但一定要生火,還要檢查里面有沒有響尾蛇。”
“往上,降溫厲害,要是你就這么睡著,響尾蛇可就過來取暖了。”
林軒生火后,把這個半封閉崖壁檢查了一下,有用大樹枝蓋了個擋風面,蓋上防水布,生起火堆做飯。
“所以大家看到了,徒步穿越大峽谷和攀巖實際上是同步進行的,明天我會挑戰比較有難度的項目,而我們全過程路線,會是入門級路線。”
“魚烤的差不多了,大家,明天見!”
相關
就在你最值得收藏的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