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棒交接。
3米外就是交接區。
第二棒張培猛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成165度,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與勞逸遞棒的軌跡形成一道“斜向下”的技術軸線。
這是我國田徑隊打磨的“改良版下壓式交接”,比傳統下壓式減少了0.1秒的交接耗時,更讓“穩”與“快”在技術細節里找到了平衡。
勞逸下彎道時的速度比卡特慢0.3米/秒,但他的核心任務不是追速度,而是為交接鋪就“無波動的節奏基底”。
傳統下壓式交接最怕“遞棒人節奏亂”——棒體角度偏移1度就可能導致接棒手“抓空”。
而勞逸需要在2.5秒內完成“身體回正步頻鎖定握棒調整”的三重準備。
每一步都藏著蘇神的技術改造思路。
彎道跑時勞逸的軀干與地面呈55度傾斜,左肩比右肩低8厘米,這種姿態靠左側腹斜肌與背闊肌的協同收縮維持。
進入下彎道后,他沒有像卡特那樣“三步回正”,而是用更保守的“四步調整法”。
第一步左側腹斜肌收縮力度減弱10,左肩僅抬高2厘米。
比傳統下壓的調整幅度小一半,避免重心突然晃動。
第二步右側腹直肌輕微收縮,像“拉拽右肩”一樣輔助軀干回正,傾斜角度降至54度。
第三步雙側豎脊肌同時發力,從脊柱兩側向上提拉軀干,傾斜度穩定在53度。
第四步核心肌群整體收緊,最終在踏入交接區前將傾斜度控制在52度。
高速攝像機顯示,他的骨盆水平偏差始終沒超過2度,比2011年大邱世錦賽時的自己小了3度——這得益于“核心分層發力”技術。
淺層腹直肌負責固定軀干姿態,深層腹橫肌像“腰帶”一樣包裹內臟,減少身體側向晃動。
這種“慢回正”策略雖讓速度損失了0.05米/秒,卻讓棒體與地面的夾角穩定在45度,為后續遞棒的角度控制埋下伏筆。
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就是核心的穩定是。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軀干回正的“核心協同發力”。
這一點對于勞逸來說完全沒問題。
二沙島除了蘇神,他的核心就是最好的。
沒有之一。
因此他做這樣的改良最為合適。
都到了這個地步,肯定是每一個人的技術改動都要重新做詳細化的設計,畢竟你已經不是和亞洲的隊伍在這pk,你是和世界最頂尖的隊伍pk,而且你要保持世界紀錄。
這都是應該做的事情。
上面這些做到后,就可以避開傳統下壓式交接要求遞棒人步頻波動不超過0.03步/秒這一步。
勞逸做到了0.03步/秒的極致穩定。
秘訣藏在“腳跟落地時間”里。
彎道時腳跟落地后0.05秒才完成全掌支撐,下彎道時將這個時間延長至0.06秒。
通過增加支撐時間緩沖地面反作用力,讓每一步的蹬地節奏更均勻。
同時縮短的2厘米的步長。
來自“小腿蹬伸幅度的收窄”。
膝關節伸展角度從直道時的170度減至168度。
避免步長過大導致落地時“身體前傾過度”。
每步的間隔時間穩定在0.2秒,這種“像節拍器一樣”規律。
讓張培猛可以更加精準確定位置。
然后就是握著棒方式的改良。
傳統下壓式交接中,遞棒人全程“全掌握棒”。
四指并攏握棒,拇指壓在上方。
但蘇神這里做了個關鍵調整。
讓第一棒勞逸進入下彎道后,悄悄松開了無名指和小指,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棒體中段。
握點比傳統方式后移了3厘米。
這個改動有兩個作用:
一是減少手部肌肉的發力負擔,避免長時間握棒導致手指僵硬。
二是讓棒體前端更“靈活”,遞出時能隨手腕動作微調角度。
普通人這么做當然很冒險,但是勞逸作為從08年開始一直穩定的第一棒。
蘇神對他有這個自信。
這個風險和勞逸說過,人家也是點頭答應下來,然后穩穩的把這個技術給消化掉。
對于勞逸來說,復雜的技術可能領悟能力不那么充足,畢竟這個東西需要牽涉到你的領悟天賦,但是簡單一些的東西,他卻能夠通過不斷扎實甚至是枯燥的訓練將其掌握。
因此這種掰開了,揉碎了,一口口喂給他的知識點。
就是最對勞逸胃口的方式。
只見此時他的右手腕向內旋轉3度。
棒體前端比后端低4厘米。
這個“刻意的傾斜”是為了契合張培猛“掌心朝下”的接棒手型。
傳統下壓式棒體是水平的,接棒時需要接棒手“主動向下扣”,而改良后棒體本身就帶斜度,能直接“滑入”接棒手的掌心。
甚至隊醫后來檢查他的右手時發現,食指指尖有塊老繭——
這是反復練習“三指握棒”磨出來的。
也是技術改良的“物理印記”。
這足以證明勞逸在這里有多么的苦練不輟。
張培猛起身預跑區,沒有像牙買加隊的布雷克那樣“指尖顫動感知節奏”,而是雙手扶膝做了兩次“半蹲預啟動”。
這是他個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肌肉激活方式。
也能夠更加的激活他這一塊的本體感受器。
傳統下壓式交接中,接棒人的“啟動早0.05秒就可能撞棒”,而張培猛需要在1秒內完成“時機判斷手型固定步頻匹配”的準備。
他的每個動作都對應著勞逸的節奏。
像“齒輪咬合”精準才行。
畢竟現在的隊伍是歷史上最強的接力隊。
起碼是純跑動硬實力最強的。
其次,現在也不是面對洲際比賽,甚至是普通的奪牌。
現在要做的是守護世界紀錄。
那自然要做到這種程度。
也值得做到這種程度。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張培猛這里給自己設置了一個雙啟動的暗號。
一是“視覺信號”——盯著交接區10米線的前端,當勞逸的左腳尖踩過線的瞬間,啟動的“預備指令”就已發出。
二是“觸覺信號”——他的右手食指貼在褲子側縫上,當聽到勞逸的腳步聲從“單聲”變成“連續聲”時,意味著兩人距離縮至5米!
這個時候只需要左腿股四頭肌突然收縮。
完成啟動第一步。
就能比較流暢的控制節奏,配合勞逸的交接。
這種“視覺為主、聽覺為輔”的判斷方式,比單純靠聽覺更適合張培猛。
去年冬訓訓練時,教練組曾做過測試:
張培猛靠視覺啟動的時機誤差僅0.2秒,靠聽覺則有0.5秒,于是最終定下了“看線聽聲”的雙保險策略。
他啟動時的預跑步長嚴格控制在0.65米,比自己正常起跑步長縮短。
小步幅能讓他在一秒內調整位置。
避免因勞逸節奏微調導致“接棒距離偏差”。
砰砰砰砰砰。
隨著勞逸靠近。
這時候交接的接,也要做好準備。
你要知道交接本來就是兩個動作,而不是一個動作。
是需要兩個人完成的。
勞逸即便是把交這個動作做得再好。
如果接這個動作做的不好。
那也不行。
因此這里張培猛采取——接棒手型的“主動迎棒設計”。
傳統下壓式接棒手是“掌心朝下、手指伸直”,幾乎是“被動等棒落進來”,而蘇神對于張培猛的手型做了關鍵改良。
讓他的右手腕向上翻起5度,讓掌心形成一個“微凹的弧度”。
就像托著一個無形的“凹槽”,棒體落入時能被“卡住”而非單純“壓住”。
同時他的手指不是完全伸直,而是微微彎曲3度,拇指與食指形成一個“60度的夾角”,剛好能卡住棒體的中段。
這個手型是針對2012年之前改良——
當時張培猛總因“接棒時棒體滑動”浪費時間,蘇神蘭迪用3D建模分析發現:
采取下壓傳統手型張培猛與棒體的接觸面積僅60。
而“微凹手型”能增至85。
后來他們用橡膠棒反復練習。
閉著眼讓隊友遞棒,只靠手指觸感調整手型,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現在張培猛即使不看,也能靠掌心的觸感判斷棒體是否“落對位置”。
這是微小的優化,但用在極致的比賽對抗里面卻相當的有用。
都到了這個地步,那就是分秒必爭,說錯了,應該是0.01秒都得爭。
步頻方面,為了匹配后面的勞逸。
張培猛縮小了自己的步頻。
因為他的步頻本身就比勞逸要大。
這樣可以更好的對接。
他的辦法是“縮短支撐時間”。
啟動第一步支撐時間0.12秒。
第二步減至0.11秒。
第三步0.1秒……
通過“每步快一點點”的方式延緩步頻快速提升。
造成和后面第一棒交接的不流暢。
同時他的身體微微前傾4度,比正常啟動時的前傾幅度大2度。
這種“主動前傾”能讓張培猛右手更自然地向后伸展,避免手臂因“刻意后伸”導致的肌肉緊張。
砰砰砰砰砰。
當兩人距離縮至1.5米時。
張培猛的右手已穩定在“165度后伸”的位置——
這個角度比傳統下壓式小5度。
手臂更貼近身體。
減少了被風干擾的可能。
也讓棒體的“滑行路徑”更短。
你要知道,雖然接力比賽里面不標風速但這可不代表沒有風速。
因此該做的抗風干擾還是得做。
在極致的速度下,連風速的干擾都得考慮進去,畢竟你交接的速度這么快,一點點都不對,都會引起不良連鎖反應。
“交接一定要做好!”
楊劍緊張盯著。
雖然知道這個隊伍已經身經百戰。
經歷過各種場面的考驗。
但是每次到了這種階段還是會緊張。
沒辦法,誰叫這是咱們自己的國家隊呢。
只要是正兒八經的國人。
沒有人看這部內心躁動。
不會跟著調動心神。
當勞逸的右腳落地、左腿前擺的瞬間,兩人的距離縮至1.2米。
這是下壓式交接的“黃金遞棒點”。
傳統下壓式在這里常出問題:
棒體角度偏了、接棒手沒迎上、遞棒后松手慢了等等。
而蘇神的改良技術,讓這0.15秒的瞬間成了“技術細節的集中兌現”。
棒體角度的“動態微調”!
勞逸遞棒時的棒體角度不是固定的45度,而是隨兩人相對位置微調:
當張培猛的右手比預期位置偏左1厘米時,他的右手腕輕輕向右旋2度,棒體前端隨之右移1厘米。
當張培猛的手型比平時更凹時,他又將手腕向下壓1度,讓棒體前端再低1厘米。
這些微調靠的是“指尖觸感反饋”:
三指握棒讓他能更敏銳地感知棒體的受力變化,像“握著一根有彈性的桿”一樣實時調整。
同時高速攝像機捕捉到一個關鍵畫面:
遞棒瞬間棒體與地面的夾角是43度,比預備時小了2度。
這正是因為張培猛的手稍微低了一點,勞逸靠手腕動作“追著接棒手調整”的結果。
這種“動態匹配”比傳統“固定角度遞棒”減少了30的“卡棒”風險。
第二就是接棒手的“主動扣握發力”!
因為張培猛不是等棒體完全落進掌心再握,而是“棒體接觸掌心瞬間就發力”。
那么當棒體前端觸碰到他的食指時,拇指與食指立刻向內扣緊,施加0.6牛的握力。
這個力度比傳統接棒大0.1牛,剛好能瞬間固定棒體,又不會夾得太緊導致勞逸松手困難。
同時他的右手腕向下壓3度,像“蓋蓋子”一樣將棒體牢牢“按”在掌心。
接觸面積從85增至90。
蘇神設計的這個這個“主動扣握”是改良的核心。
因為傳統接棒是“先接觸再發力”,中間有0.02秒的延遲,而張培猛將這個延遲壓縮到了0.01秒。
訓練時候的傳感器設備反饋——當他的食指肌電信號顯示,接觸瞬間肌肉激活度從50跳至70。
反應速度比2012年快了近……三分之一。
最開始張培猛看到這一個調整方案,還有些懵逼,心想這需要細節到施加牛的握力這么精準嗎?
事實證明很需要。
而且這也是現代的運動體系,為什么可以大幅度超越上個世紀的原因就是依靠各種設備進行最精確方案的調整。
甚至可以細節到牛的零點幾。
這要是放在上個世紀,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為你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案,你也不知道每一次具體要到什么地方,只能看天吃飯。
可現在你可以很確定的按照這一個設定來,多了少了都會由運動傳感器來進行反饋。
那這個時候你只需要根據運動傳感器的反饋進行調整即可。
目標清晰了,自然效果事半功倍。
害怕的就是連目標在哪里都不知道。
那就真的是大海撈針。
拔劍四顧心茫然了。
但這還只是拿到棒,還有第三步。
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步。
很多人都以為拿到接力棒,那這一棒就結束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啊,拿到捷利棒以后還有第三個環節,就像是太空交接里面的一個就是——脫軌。
因為你拿到接力棒的瞬間,其實后者還需要松手才行啊,不然的話還是會造成一定的速度拖累,甚至直接讓前面出現強力的剎車反應。
那這個地方蘇神的設計就是——
遞棒后的“松手與回收協同”!
你可以看到,勞逸松手的時機很講究。
不是看到張培猛握棒就松。
以往這種“目壓”的方式,看起來很牛逼,其實完全是浪費時間。
而且這樣很容易看運動員當時的精神狀態,一個失誤就完了。
現在調整則是,不采取這種方式。
而是等指尖感受到“反作用力穩定了”再松。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
當張培猛的手指扣緊棒體時,棒體會給勞逸的指尖一個0.3牛的反作用力,這個力穩定持續0.02秒后,他才徹底松開手指。
松手后他的右臂沒有向外擺,而是直接向內折迭,肘部貼近身體中線。
這個“回收路徑”比傳統向外擺再收回縮短了10厘米。
可以減少了0.01秒的多余動作時間!
說過了,在后面每一個0.01甚至0.001秒的冗余減少。
結合在一起,也許都會對于最終的比賽發生變化。
因為你造成的縮小可不僅僅只是這0.001。
還有可能就是。
而張培猛接棒后做了個“反向動作”。
也就是握棒的右手不是立刻收回胸前,而是先向后“送半厘米”。
這個動作能避免棒體因“突然停止”導致的晃動,再順勢向內回收,回收時肘部貼著腰側滑動,讓棒體自然過渡到“前擺握棒”的姿態。
從握棒到完成回收僅用0.08秒!
比傳統下壓式要快了0.03秒!
把交接后的遞棒后的“松手與回收協同”做好,就可以避免傳統下壓式交接后常因“握棒不適應”導致步頻亂,而蘇神告訴張培猛的調整技術,讓這個“過渡期”反而成了“速度提升的起點”。
只見張培猛步長呈現“階梯式放大”。
張培猛接棒后的步長調整很有章法:
第一步步長1.1米,比啟動時增加0.15米,靠膝關節彎曲角度從135度增至140度實現。
第二步步長1.2米,借助髖關節前擺幅度增大3度。
第三步步長1.5米,接近他正常的途中跑步長。
第四步步長1.6米,完全進入加速節奏。
這階梯式放大,避免了“突然大步導致的肌肉拉傷”。
因為2011年冬訓時他曾因急于放大步長崴過腳,后來蘇神和蘭迪教練組用“標記線訓練法”,在跑道上貼不同距離的標記,讓他按標記逐步放大步長,最終練出了這套“安全加速”的步長節奏。
因此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改變中前進。
包括握棒適應的“手指微調”。
也就是接棒后張培猛的握棒方式需要從“接棒時的三指扣握”轉為“途中跑的全掌握握”。這個調整藏在跑步的間隙里——
第一步落地時,他的無名指悄悄勾住棒體下方。
第二步落地時,小指順勢貼在棒體側面。
第三步落地時,五指已完全握住棒體,拇指壓在上方。
整個過程沒影響擺臂節奏,甚至沒人察覺到他在調整。
接棒時張培猛的右臂因后伸擺幅較小,左臂擺幅正常,這種不對稱可能導致身體側向晃動,畢竟他是第二棒,這一棒是大直道。
這種擺臂模式就很不合適。
蘭迪給他的調整辦法是“左臂主動收窄擺幅”。
接棒后第一步左臂擺至胸前時,幅度比平時小5厘米,與右臂擺幅差從15厘米減至10厘米。
第二步左臂擺幅恢復正常,同時右臂擺幅增大5厘米,擺幅差縮至5厘米。
第三步雙臂完全對稱擺臂,右臂擺至前上方時肘部與肩同高,左臂擺至后方時肘部與腰同高。
就是這樣摳細節才能夠精益求精。
因此張培猛和勞逸的交接。
可以說是非常的流暢。
即便是小日子那邊的曰式上挑,也不會比他們這一個要強多少。
而且這個的好處是穩定性更高。
不會像小日子那樣在賭概率。
按理來說這一波應該要拉開不少的差距,起碼要把剛剛第一棒落后的一米多差距瞬間吃掉。
或者說,這一波調整,一路反超都不是不可能。
事實上呢。
張培猛這里的交接的確是,一口氣吃掉了一大截,把勞逸第一棒的差距幾乎都縮小。
但是。
沒有超過去。
也就是說。
張培猛在這里,的確是依靠交接。
吃掉了一米多的差距,但是……
遠遠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
尤其是做了這種調整后才拿到這樣的效果,很不可思議。
也難怪袁郭強和余位力會這個表情。
因為他們原本想象的效果,是這里瞬間秒過去。
但這種效果。
并沒有出現。
外界看起來,似乎種花家接力隊,依舊是神勇無比,瞬間吃掉差距。
但隊內的這些人卻對于這個效果表示很不滿。
也很不解。
幸虧交接的流暢度還會影響張培猛沖出去加速的速度。
這樣一下,他的加速度也會更流暢,才勉強做到了反超。
可是原本的設計是,一個交接,就應該反超過去。
再利用加速拉開差距,盡量填補掉張培猛和布雷克硬實力的差距。
畢竟人家的第二棒是布雷克呀。
今年同樣是六巨頭之一的人啊。
張培猛猛即便是取得了突破。
又怎么可能在純跑動上可以擊潰布雷克?
而且布雷克這種跑法耐力極強。
他可是200米的速耐第一人。
也就是說在高速的奔跑下,他持續的時間,會比普通在這個段位的人,還要更快。
不要忘記了,他曾經也是天下最強的五個極速之一,而且他還具備在高速上強力保持速度的能力,掉速很少。
這樣的人在接力上會比同樣成績的巨頭跑得更快。
因為接力可以讓他的優點更加放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袁郭強忍不住瞟了一眼旁邊的蘭迪。
卻發現蘭迪此刻的表情也有些驚訝。
這其實是因為。
牙買加的交接。
已經和之前完全不同。
他以前可能是能進決賽的隊伍里面,或者是整個接力的隊伍里面交接能力最差的隊伍。
算是歷史最差的交接隊伍。
在這一點上美國隊都比他更好一點,最低紀錄交接的好成績全是牙買加創造。
所以之前牙買加根本就沒有爆發出他們真正該爆發的水平。
而落在低谷的好處就是你隨便進步一點。
隨便努力一點。
隨便好好練一練。
都能夠提高一大截。
這一點就沒幾個人能做到。
歷史級別的強隊里面只有美國隊和牙買加隊有這個能力。
牙買加這一次在米爾斯將近兩個月的訓練下,不說一下子就變成交接強隊,起碼不在墊底,已經在各方棒交接上……
趨于平均水平。
就比如剛剛這一棒。
米爾斯讓卡特和布雷克做的交接,雖然是普通的交接方式,
甚至連下壓和上挑都不是。
就是普通的立棒。
這么做,主要是米爾斯不想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他要出最好的效果。
這樣才能堵得住這些人的嘴。
畢竟還有不少人想坐這個位置。
他必須要接手的第一年就出成績。
所以采取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是最好的,不要做太多改變。
交接前3秒,他讓卡特做“彎道收尾控制術”。
卡特進入下彎道階段時,速度已突破10.1米/秒,但比巔峰期的博爾特仍慢不少——可他的技術價值恰恰在于“速度與控制的平衡”。
此時賽道的傾斜度從弧頂的4度降至2度,離心力隨彎道曲率減小而減弱,他需要在3秒內完成“身體回正步頻穩定遞棒預備”的三重轉換,這比單純沖速度更考驗肌肉協同能力。
對比張培猛,在蘇神的指導下做的是下壓式的協同發力。卡特這邊在米爾斯的指導下做的是最基礎的立棒式漸進發力。
也就是彎道跑時卡特的軀干與地面呈65度傾斜,左肩比右肩低12厘米。
這種姿態靠左側腹斜肌的持續收縮維持。
進入下彎道后,他沒有突然挺直身體,而是通過“三步調整法”逐步回正:
第一步右腳落地時左側腹斜肌收縮力度減弱15,左肩抬高3厘米。
第二步左腳落地時背闊肌發力向上提拉左肩,傾斜角度降至63度。
第三步右腳再次落地時雙側腹直肌同時收緊,像“鋼箍”一樣固定軀干,最終在踏入交接區前將傾斜度穩定在60度。
這種漸進式調整讓重心偏移量從8厘米減至3厘米,避免因突然回正導致的身體晃動。
接下來采取步頻與步長的“動態平衡”!
以往卡特下彎道后,他很容易面臨一個矛盾:
即是步頻過快會縮短遞棒準備時間。
過慢則損失速度。
米爾斯給他的解決方案就藏在小腿折迭動作里。
只見他彎道時小腿后擺折迭角度是45度,下彎道時增至50度。
折迭幅度增大能減少擺動腿的轉動慣量。
讓步頻在不增加肌肉負荷的前提下保持穩定。同時他的步長使用“蹬地后蹬角度的微調”:
也就是髖關節后伸角度從直道時的175度減至173度。
既避免步長過大導致落地不穩,又保證每步推進力不下降。
看到布雷克開始預跑,卡特立刻按照米爾斯的說法,彎道跑時他雙手握棒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棒體與地面平行。
進入下彎道后,他的右手悄悄做到:
手腕向內旋轉5度,讓棒體前端微微向上翹起。
此時他的右臂擺幅比左臂小8厘米。
刻意減少多余擺動。
將能量集中到下肢蹬地和手部控制上。
然后是布雷克聽覺預判的“步聲頻率分析”。
然后采取視覺定位的“標線校準”。
啟動第一步做“微步幅策略”。
他的腳掌落地時前掌先接觸地面,踝關節緩沖角度15度,比直道啟動時大5度
增大緩沖能吸收啟動瞬間的沖擊力,讓身體保持穩定姿態迎接遞棒。
此時他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手臂與軀干呈170度,掌心朝左,拇指朝下,形成一個“穩定的接棒平面”。
砰砰砰砰砰。
當兩個人距離繼續縮小。
卡特的右臂開始向前推送時,肘部先向內收再向前伸,形成一個“弧形軌跡”。
這個動作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了讓棒體前端比后端高2厘米,剛好對準布雷克“掌心微仰”的接棒手型。
此時他的右手腕保持3度向上傾斜,避免棒體水平推送導致“卡棒”。
同時布雷克的右手做了個“主動迎棒”動作:手腕向上翻起5度,掌心與棒體的夾角從90度減至85度,接觸面積從70增至90。
這種“遞棒主動調整接棒主動迎合”的配合,讓棒體在接觸前就已處于“最佳對接姿態”。
當棒體前端觸碰到布雷克的掌心時,兩人的指尖同時產生“壓力感知”。
卡特的食指和中指能通過皮膚觸覺判斷棒體與布雷克手掌的接觸位置。
如果接觸點偏左,他會微調手腕向右送0.5厘米。
如果偏右則向左調整。
這個力度剛好能固定棒體,又不會因過緊導致卡特無法松手。
在確認布雷克手指扣緊棒體后,他的指尖向前輕推0.5厘米,給棒體一個微小的向前動能,隨后指尖迅速放松。
這個動作讓棒體脫離時的速度與布雷克的前進速度更匹配,減少“速度差導致的拖拽感”。
和以往牙買加那種隨性甚至有些蠻橫的拿走接力棒方式完全不同。
起碼開始發揮立棒式的一些特點。
同時布雷克的右手腕向內旋轉10度,將棒體從“水平姿態”轉為“傾斜45度”。
這個角度便于他快速將棒體貼近身體,減少后續擺臂時的空氣阻力。
兩個人手指一個交錯。
布雷克則直接將右臂向內折迭,肘部貼近身體中線,回收路徑呈“直線”而非“弧線”。
這雖然說不上什么神乎其神,但是你要看對比的對象是誰?
對比曾經的牙買加隊。
那就是好。
很好。
非常好了。
拿到接力棒的布雷克,第一步左臂擺至胸前時,右肩主動向前旋轉3度,帶動右臂自然前擺。
第二步雙臂擺幅差從15厘米減至5厘米。
尤其是核心。
整個交接過程中,布雷克的核心肌群始終保持高激活狀態。
接棒瞬間腹直肌收縮力度達最大肌力的70,確保軀干不因手臂回收而前傾過度;加速時腹斜肌配合擺臂做“交替收縮”,每步擺臂時同側腹斜肌收縮10,輔助身體轉向。
這是因為第二棒是直道,但輕微轉向能提升步頻。
因為接力賽沒有啟動,可以直接加速進入途中跑。
所以米爾斯要求布雷克這么做。
節約起速時間。
最終進入途中跑時核心肌群維持50的收縮力度,像“穩定器”一樣固定重心。
這讓他在加速時能更專注于下肢發力。
就這么一套下來。
你不能說有多神奇。
但是效果卻是立竿見影。
牙買加隊在今年2013莫斯科世錦賽男子4×100米接力中,采取的用立棒式交接跑得比以往“不怎么練”的交接……快多了。
這種經過比較系統訓練的交接模式,把“減少速度損耗”和“放大選手能力”發揮出來。尤其是布雷克在第二棒的表現,本質是立棒式交接為他搭建了“高速銜接”的平臺,讓他能把自身維持高速的能力完全釋放,進而拉開與張培猛等對手的差距。
以往“不怎么練”的交接,本質是“被動配合”——
第一棒沖過來時可能步頻亂了、身體晃了,第二棒要么啟動早了“等棒”,速度掉一大截,要么啟動晚了“追棒”,被迫猛加速浪費體力,遞棒時甚至可能出現“棒體碰撞手掌”“兩人重心對沖”的情況,每一個環節都在偷偷“漏速度”。
而現在則是而立棒式交接是“主動協同”:
從第一棒卡特的“漸進式軀干回正”“步頻動態平衡”。
到布雷克的“聽覺視覺雙預判啟動”,再到遞棒時“手指壓力反饋同步松握”。
每一步都是提前磨合好的“技術咬合”,把交接時的“速度損耗”壓低了不少。
當然這最主要還是因為牙買加之前的空間太多了,都不需要做什么復雜的算法,一個簡單的加減。
就足夠他們出現大提升。
布雷克的核心優勢本就是“高速維持能力”——且步頻步長波動極小。
但這個優勢有個前提。
他需要“連貫的發力節奏”。
一旦被打斷。
比如接棒時身體晃了、步亂了。
高速狀態就容易崩。
之前面對蓋伊有失手的時候就是這個原因。
更關鍵的是,立棒式交接讓他能“全程專注于發力”。
遞棒時的“同步松握直線回收手臂”太重要。
卡特指尖輕推0.5厘米給棒體“補動能”,布雷克手腕轉10度把棒體擺到45度省力角度,右臂直接貼身體回收。
這個過程里,他的左肩沒歪、骨盆沒晃,核心肌群始終保持70的收縮力度固定重心。
也就是說,這時候他不用想“棒握穩了嗎”“身體歪了沒”,所有肌肉力量都能集中到下肢蹬地。
每一步髖關節后伸角度穩定。
推進力充足還能保持原本直道水準。
自然能把“高速維持”的優勢拉滿。
當然,說到底說到底,牙買加隊靠立棒式交接跑得更快,不是“天賦突然變高了”,而是用技術把“天賦的合力”擰得更緊。
卡特的穩定遞棒是“地基”,布雷克的高速維持是“樓體”。
立棒式交接就是那個“承重墻”。
讓兩者不再是“各跑各的”。
而是11>2。
或者說他們終于開始,112。
以前都是11,起碼達不到2。
這樣一來,眾畫家接力隊的交接優勢雖然還是很大,但無法像以前一樣輕松就吃掉好幾米。
雖然張培猛依靠交接的流暢度,啟動的時候速度要更快一些。
短暫的反超。
你要知道。
布雷克的強項就是高速的保持速度能力。
原本張培猛和布雷克就有硬實力上的絕對差距。
現在再加上極致速度,張培猛的延續能力也不如布雷克。
反而會加大了硬實力的不同。
所以才會出現這個短暫的超越后。
沒過多久。
張培猛就被布雷克直接攆上。
追平。
然后完成反超。
這個反超的時間點和距離。
可比種花家接力隊的教練組預料的……
來的早的多。
或者說。
太早了一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