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慣性。
米爾斯教練說過。
這是上帝賜予我最大的天賦。
我一定要利用起來。
在我這個身高的運動員里面,沒有一個能夠擁有這樣的天賦。
我一定要利用起來。
一定要!!!
支撐相的慣性調控動作細節。
支撐相是慣性參數建立與能量儲存的關鍵階段,你要通過足部著地姿態、膝關節角度控制及核心穩定性調整,為后續擺動階段的慣性利用奠定基礎。
你看看啊,尤塞恩,你的比賽錄像顯示,其支撐相動作的“慣性友好性”。
與慣性原理的匹配度還不夠好。
比如你看看。
你首先可以建立一個足部著地的慣性導向姿勢。
什么是足部著地的慣性導向姿勢?哈哈,沒關系,你不用理解這么多,你只需要理解怎么做到就行。
首先前掌內側先觸地。
著地瞬間,足掌前1/3內側,第一跖骨頭區域先接觸地面,接觸面積約80cm,且足尖內扣5°。
這種姿勢可以使你足底壓力中心與髖關節投影點的水平距離縮短3cm。
從45cm減至42cm。
根據轉動慣量公式(Imr),下肢轉動慣量初始值降低12,從0.8kg·m降至0.7kg·m,可以為快速旋轉減少慣性阻力。
然后再做著地角度的精準控制。
足部與地面的夾角穩定在85°,使其接近垂直狀態,使地面反作用力的垂直分量占比從之前的65降至60,水平分量占比提升至40。根據動量定理,這一調整使你的支撐相水平動量累積速度加快10。
從10kg·m/s/0.01s增至11kg·m/s/0.01s。
別著急,聽我一步一步說。
然后再做膝關節屈曲的慣性儲能動作。
140°標準屈曲角度,記住這個。
支撐相0.03秒時,你要讓自己的膝關節屈曲角度精準控制在140°。
因為在這個數據下,這一角度使你的股四頭肌肌腱被拉長3.5,利用慣性力儲存的彈性勢能達12J。
屈膝速度的梯度變化也要注意,從著地到最大屈曲,膝關節角度的變化速率呈“先快后慢”梯度。
也就是00.02秒內變化40°,0.020.03秒內變化10°。
這種節奏使你的慣性力的峰值控制在2500N,減少關節沖擊的同時,延長儲能時間。
這樣你的核心肌群的慣性穩定動作就可以發揮。
這個時候要保持軀干前傾12°的剛性姿勢。
這種姿勢就讓你的身體重心投影點始終位于足掌支撐點前方8cm處。
根據慣性原理,當重心在前的“前饋姿勢”可利用直線慣性……減少制動。
水平速度損失從之前的5降至3。
能讓你的極速變得更加高亢。
這時候,腹橫肌的等長收縮,是關鍵。
支撐相腹橫肌的肌電振幅維持在60μV就可以產生200N的軸向壓縮力,使骨盆繞垂直軸的旋轉幅度控制在1.5°。
這種剛性穩定避免了你的軀干慣性與下肢旋轉慣性的沖突,能量損耗進一步。
博爾特想起這些,開始作出以下舉動。
前掌內側先觸地。
著地角度的精準控制。
140°標準屈曲角度。
屈膝速度的梯度變化。
軀干前傾12°的剛性姿勢。
再輔助腹橫肌的等長收縮。
這個時候還沒有明顯的感覺。
他只是在做身體能量爆炸的準備。
但是他相信米爾斯。
這種無腦的信。
就像是喬丹相信禪師杰克遜。
當真是一種無條件信任。
當然他現在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只能無腦相信。
這是支撐相的慣性調控動作。
做完之后進入第二部分。
擺動相的慣性轉化動作細節。
尤塞恩,擺動相是慣性能量從儲存到釋放的關鍵階段,通過擺動腿折疊、髖關節旋轉及擺臂協同的動作組合,將轉動慣量降低帶來的角速度提升轉化為實際步長與步頻優勢。
要做好這一點,擺動腿折疊的轉動慣量優化動作。
髖關節旋轉的角動量傳遞動作。
擺臂協同的角動量補償動作。
都必不可缺。
那怎么做到這三步呢?
首先,擺動腿折疊的轉動慣量優化動作采取膝關節135°最大折疊角度。
支撐相末期,你的擺動腿膝關節要迅速折疊至135°,小腿與大腿的夾角比普通運動員小15°,轉動半徑從0.5m縮短至0.42m,轉動慣量降低30。
從0.8kg·m降至0.56kg·m。
根據角動量守恒。
在角動量不變的情況下,你這時候的角速度就從300°/s提升至428°/s。
擺動速度顯著加快。
然后使用足尖內扣的精細調整。
擺動腿折疊時,足尖內扣10°,使你的足部偏離髖關節旋轉軸的距離減少2cm。
別看就2cm,但這2cm可以讓足部轉動慣量額外降低5。
從0.08kg·m降至0.076kg·m。
這一細微動作,即便是肉眼幾乎不可見。
但做好的話,就可以使擺動腿整體慣性進一步降低,為髖關節快速旋轉“減負”。
髖關節旋轉的角動量傳遞動作呢?
采取外旋幅度25°的發力姿勢。
擺動相中期,你的髖關節外旋達25°,此時臀大肌與髖外旋肌群的肌電信號達峰值,產生的旋轉力矩超過400N·m。
結合低轉動慣量優勢,在幅度增加的同時保持角動量不下降。
接著做旋轉方向的直線導向。
髖關節旋轉平面與矢狀面的夾角控制在2°,使旋轉產生的慣性力水平分量占比達95,每步因此多獲得100N的有效推進力,100米累計增加的推進距離達0.8m。
然后采取擺臂協同的角動量補償動作。
也就是肩關節30°反向旋轉幅度——擺動相時,肩關節旋轉幅度達30°與髖關節旋轉形成嚴格反向,即左髖外旋時右肩內旋。
兩者角速度比值穩定在0.8。
根據角動量守恒,上肢產生的反向角動量恰好抵消下肢旋轉帶來的軀干扭轉趨勢,軀干旋轉幅度≤2°。
這時候看準機會,立刻做擺臂速度的階梯式變化。
也就是擺臂速度與髖關節旋轉速度呈“同步階梯式”提升——
髖關節旋轉角速度從300°/s增至400°/s時。
擺臂速度從240°/s增至320°/s。
始終保持0.8的比值。
這種協同可以使你的上下肢慣性力的矢量和方向與前進方向偏差≤1°,避免能量損耗。
這就是擺動相的慣性轉化動作細節。
做好了這些,擺動相的慣性轉化。
就可以說完成。
博爾特也是這么做的。
做完了擺動相的慣性轉化,你可以明顯感覺得到博爾特整體都出現了變化。
只是這種感覺他自己還沒有第一時間感覺出來。
畢竟他要的可不是這么一點點的“改變”。
他要的是可以改變戰局的爆點。
光是完成這兩個還不夠。
博爾特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他必須要趕在極速爆發前,就完成這些事情。
怎么做?
當然,這些米爾斯也給教給了他。
第三步,過度項。
也就是前兩步的細節銜接。
過渡相,由支撐相→擺動相,0.08秒瞬間的慣性銜接動作細節構成。
所謂過渡相,是指支撐腿離地至擺動腿著地前是慣性參數突變的關鍵節點。
通過“蹬伸折疊擺臂”的無縫銜接動作。
將支撐相的直線慣性與擺動相的旋轉慣性平滑過渡。
避免慣性沖突導致的能量損失。
就叫做過渡項。
過渡相的慣性銜接效率達98。
遠超之前博爾特做到的95。
更是超過普通運動員的90。
只見博爾特邁出的瞬間,膝關節170°超伸展姿勢。
支撐腿離地前0.01秒,此時膝關節伸展至170°,此時下肢力線接近直線,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通過慣性直接傳遞至髖關節,使髖關節水平速度在0.01秒內增加0.5m/s。
這種“剛性蹬伸”減少了力在關節處的衰減。
然后用跖屈發力的時機控制。
踝關節跖屈動作的峰值發力時間與膝關節超伸展時間差≤0.002秒。
確保足底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與下肢慣性力同方向疊加。
這就叫過過渡項的蹬伸末期的慣性釋放動作!
然后博爾特調整自己離地瞬間的身體姿態。
支撐腿離地時,博爾特身體重心高度穩定在90cm,且重心投影點位于擺動腿前方15cm。
這種姿態使身體的直線慣性能“帶著”擺動腿向前,減少擺動腿啟動所需的額外能量。
離地角度的開始精準控制。
支撐腿離地時與地面的夾角為65°,這一角度使腿部慣性力的水平分量占比達80。
避免因角度過小導致的向上慣性浪費。
這就叫支撐腿離地的慣性延續動作!
這個時候,其實博爾特漸漸感覺到了一些變化。
這是身體的變化。
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
在身體里被點燃。
只是這個爆炸點太多了,想要點燃那個最大的爆炸點,顯然還不夠。
只見博爾特“支撐腿制動擺動腿加速”的無縫切換。
他這個時候也,管不了這么多。
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腦中突然清晰起來的米爾斯冬訓教學。
只見博爾特支撐腿離地瞬間,擺動腿已開始加速前擺。
兩者的動作銜接時間,后蹬結束與前擺啟動的間隔,≤0.001秒。
這種“零間隙”切換使下肢慣性力始終向前,沒有因動作停頓導致的速度損失。
速度保持率達99!
有能量在涌動,但是還不夠,起碼博爾特還嫌不夠!
雙腿慣性參數的對稱分布。
擺動腿與支撐腿的轉動慣量比值穩定在0.7:1。
確保雙下肢在交替過程中慣性變化均勻,避免因慣性突變導致的身體顛簸。
這叫做雙下肢交替的慣性協同動作!
速度的累積越來越高。
有能量的博爾特的體內不吐不快。
轉動慣量的鎖定狀態!
極速開始進入。
擺動腿轉動慣量穩定在0.56kg·m,波動幅度≤0.01kg·m。
比加速階段低7。這一參數通過膝關節135°固定折疊角度實現。
每偏離1°,轉動慣量波動0.005kg·m。
為穩定的旋轉角速度提供基礎。
每步角動量均維持在4.2kg·m/s,是加速階段的1.1倍。
通過髖關節外旋25°與擺臂30°的嚴格比例,確保角動量在上下肢間的平衡分配,避免因動量失衡導致的速度波動。
這叫做角動量的守恒!
其實爆發的能量已經很高了,但是博爾特依然不滿意。
慣性力與肌肉力的占比切換!
他在這里幾乎是不斷的增加自己的能量累積。
要知道極速階段,慣性力貢獻的推進力占比從加速階段的60提升至75,肌肉主動發力占比降至25。
而且你慣性越大,越能做到這一點。
博爾特就是這方面的天之驕子。
他高的人沒有他利用慣性這么好的天賦。
比他矮的人慣性雖然比較好控制,但是卻又帶不來這么大的慣性趨勢。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博爾特顯得是如此的獨一無二。
根本無法復制他的天賦。
這也是為什么米爾斯認為它就是人類最佳短跑標本的核心層。
極速階段。
軀干前傾角度始終鎖定12°。
這一角度使身體重心投影點穩定在支撐點前方8cm。
根據慣性原理,重心在前的姿態可利用直線慣性減少制動,水平速度損失從加速階段的3降至1!
還不夠!
爆發的程度還不夠!
博爾特覺得自己還能更強,還能累積更多。
骨盆水平位的穩定控制!
骨盆在冠狀面的傾斜角度≤1°。
通過腹橫肌持續200N的等長收縮實現。這種剛性使髖關節旋轉軸始終與前進方向平行,慣性力的水平分量占比達95。
每步多獲得80N有效推進力。
而這一步,已經是超出了米爾斯教導的范圍,使他不斷突破極限身體本能開始出現的配合。
田徑身體不是白吹的。
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他的身體似乎會做出自然而然的反應。
以便讓自己的身體來匹配這個速度。
米爾斯看著,原本有些灰暗的眼神在這里突然重新燃起了光芒。
這是……
這是轉動慣量的鎖定狀態???
這種理論上的狀態他是怎么做到的?
米爾斯很疑惑,當然如果他賽后去問博爾特也得不出任何的答案。
因為博爾特不是蘇神,他做的這一切都像是身體里面自然而然的靈感爆發。
而不是一個科學體系,能夠分析出一二三的大綱。
別問博爾特是怎么做到的?
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
就是莫名其妙的做到了。
這就叫做不可復制。
這就叫做田徑圣體。
這就叫做……超人一等天賦。
足部著地的精準觸地動作!
夠嗎?
不夠。
前掌內側3cm區域的定點觸地!
夠嗎?
不夠!
85°觸地角度的零調整維持!
夠嗎?
不夠!
博爾特在這里就像是化為了貪婪之壺。
即便是能量不斷被累積,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之前六秒爆發的上限。
他還覺得不夠。
一直覺得不夠。
不夠不夠不夠不夠啊。
膝關節與髖關節的協同鎖定動作!
膝關節140°→135°的緩慢屈曲!
髖關節25°后伸的極限控制!
博爾特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做什么。
但是他就依靠著自己的本能,在繼續提升。
一般人這么做,核心早就崩了。
但他是誰?
他是博爾特。
核心與軀干的剛性支撐動作!
豎脊肌的等長收縮強化!
雙肩水平位的零波動控制!!!
不夠。
擺動腿折疊的慣性最小化動作!
不夠。
135°折疊角度的機械鎖定!
不夠!!!
小腿與大腿的平行貼靠!
髖關節旋轉的勻速釋放動作!
350°/s的恒定旋轉角速度!
外旋25°的精準停止點控制!
一連串的技術動作在他身上不斷的出現。
而這個時候他只知道不斷的繼續繼續繼續。
不要問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只知道跟著自己的本能跑下去。
剛開始還是按照米爾斯告訴他的東西在跑。
但是現在。
已經是完全按照本能在跑了。
完全進入了本能的狀態。
整個身體。
就像是有恐怖的電芒即將爆炸。
嘭!!!!!!!!!!!!!!!!!!!!!!!!!!
六秒爆發!!!!!!!!!!
蘇神這個時候也爆發了!
不就是六秒爆發第三階段嗎?
誰不會呢?
如果光是這個。
尤塞恩。
你贏不了。
可這個念頭還沒有存在0.1秒。
即便是蘇神。
都沒有想到。
身后這個家伙竟然會突然做出這么離譜的操作來。
恐怖的氣勢連自己爆發的六秒爆發第三階段。
都被壓了下去。
而且是全盤壓制。
我……
不可能吧?
我也是六秒爆發第三階段。
怎么可能被氣勢上壓成這樣???
就在蘇神愕然的瞬間。
他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
如果說千分位暴走,是屬于第三階段的話。
那如果他能把自己的爆發控制得更加精細。
或者是靈光一現,正好處在了一個更細致的爆發點上呢。
越細致你爆發的能量就越高啊。
這就是六秒爆發的精髓啊。
本身就是對于六秒定律在身體里面運用的程度體現啊。
所以……
也就是說。
身后這個家伙。
爆發了……
第四階段??????????
傳說中的六秒爆發第四階段。
萬分位爆發。
極限中的極限。
極致中的極致。
甚至蘇神都沒有想過這會有人類能做到的點。
畢竟這只是理論上的東西啊。
可是他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自己做到的很多方面。
不也是在這個時間線上,曾經無數人認為只存在于理論上的東西嗎?
自己能。
憑什么人家不能呢?
田徑圣體。
這個詞。
在蘇神腦海里。
竟然是……
第一次。
具象化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