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更進一步!全面超越倒計時了
正文卷更進一步!全面超越倒計時了
次日,女子200米決賽很快也出來了結果。
依舊是陳娟領銜。
比賽即將開始,八位選手已經站在了起跑線上。
陳娟采用的是曲臂起跑姿勢,她在第四道,她如今的地位,上場就有歡呼聲了。
楊劍也介紹道:這種起跑方式能夠讓她在起跑瞬間就獲得更大的爆發力。
只見她的手臂彎曲,如同即將出籠的獵豹,蓄勢待發。
曲臂起跑通過縮短阻力臂,將股四頭肌爆發力轉化為更大向前力矩,符合牛頓第三定律的力傳導優化。
但對核心穩定性要求極高——陳娟的軀干前傾角度始終保持45°,豎脊肌激活度比韋勇麗高12,避免因手臂發力導致的重心偏移。
國內的比賽陳娟一般也不會特別認真。
之前能跑就跑,不跑也就放水了,但是這也一場因為關系到世錦賽的狀態確認。
200米她也要開始上馬提速。
還是那句話,因為國內的200米少不了讓她上場。
她也責無旁貸。
因此在最后的幾個月還是要給自己上上勁。
當發令槍響的那一刻,陳娟憑借著曲臂起跑的優勢,如離弦之箭般沖了出去,迅速占據了領先位置。
她的起跑反應時間極短,只有0.12秒!
這使得她在起跑階段就為自己創造了極大的優勢。
這么好的狀態,連她自己都沒想到。
但既然來了,那還想什么呢?繼續跑下去。
這么好的賽場,就是出成績的時候。
在國內出成績一般來說很難。
因為實在是沒有同等的選手刺激。
狀態很難提起來。
緊迫度也很難升起來。
但是今天這場比賽,因為要給自己上上勁,其次是這個地方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很有buff感。
自己這一腳啟動也不錯。
那還說什么呢?
繼續沖刺唄。
韋勇麗在第五道,采用了傳統的蹲踞式直臂起跑,她的起跑姿勢標準而穩健。
韋勇麗的起跑技術十分扎實,她在聽到槍響后,迅速蹬離起跑器,身體前傾,加速跑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
她的起跑反應時間為0.159秒,雖然略遜于陳娟,但憑借著出色的加速能力,她也緊緊地跟在了陳娟的身后。
傳統系的高手姜蘭,也不示弱,相對于100米來講,她的200米才算是更強項。
雖然說她知道未來是屬于這群年輕人的。
自己沒有走對路子,沒有加入蘇神系,基本上沒有可能沖出國內沖出亞洲了。
但是她也要盡可能和這些人制造一些麻煩。
讓她們在國內也得到應有的壓力。
這可能也就是她們這些傳統系的“反派人物”,現在還能給這些妹妹們做的一些事情。
姜蘭早就已經想通了。
因此她現在沒有什么嫉妒心理,完全是一種舍身取義的跑法,給這些人來磨刀。
當然。
如果你的實力。
那她這個磨刀石也有可能把你的刀刃給磨斷。
這樣的心態。
讓姜蘭起跑反應甚至比旁邊道次的韋勇麗沒多少差距。
0.160,全場第三的反應。
足夠了。
她的起跑姿勢充滿了力量感。
在起跑時,腿部發力強勁,迅速擺脫了靜止狀態。起跑反應時間為0.160秒,與韋勇麗相差無幾。
袁奇奇的起跑反應時間為0.175秒,她在加速跑階段展稍微有些失誤,只能不斷地追趕著前面的選手。
孔令薇的起跑技術也不錯,她的起跑反應時間為0.165秒,在加速跑過程中,她的身體協調性很好,步幅逐漸加大。
看起來200米的感覺。
她可能比100米更好一些。
入彎。
在起跑后的前30米,陳娟憑借著曲臂起跑的優勢,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
她的速度極快,步頻和步幅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韋勇麗緊緊跟在陳娟身后,她的加速跑非常出色,與陳娟的差距始終保持在好幾米左右。
別覺得這好幾米,有什么可以嘲笑。
事實上她已經是最接近的一個。
其余的人沒有一個能夠比她更近一些。
陳娟現在的200米水平。
在國內,可見一斑。
現在國際上雖然也還拿不到獎牌。
但也不至于說很弱了。
在國際上起碼也是決賽選手。
那回到國內。
就是降維打擊。
其余人,能夠打開23秒就不錯了。
就已經很不錯,是很優秀的成績。
在亞洲甚至就已經是頂尖。
陳娟……
人家那可是朝著立雪梅去的。
100米追上了她。
200米估計也不會有多少的差別。
也只是時間問題。
至于其余人,她們差距并不大。
姜蘭前面也并沒有什么優勢體現出來。
國內200米的傳統跑法。
沒有在前面有什么特別的。
隨著比賽的進行,選手們進入了彎道跑階段。
彎道跑是200米比賽中的關鍵環節,它需要選手具備良好的彎道技術和身體平衡能力。
陳娟由于身高超過了1米75,在彎道跑時,她的送髖幅度更大,這使得她能夠更好地利用彎道的向心力,保持較高的速度。
她的身體條件。
身體素質。
都比之前更強。
這都是她保證利用好彎道向心力的基礎。
更不要說經驗和技術也都遠超其余人。
領先是沒話說的。
彎道持續加速。
無人可擋。
她的身體向內傾斜,右臂擺動的幅度明顯大于左臂,右腿的蹬地力量也更強。
陳娟在彎道跑中始終保持著領先,她的速度依然很快,每一步都充滿了力量。
身高最高卻在前面跑出了最強的力量感。
這就是國內整體的環境帶來的對比。
當然。
也有曲臂起跑,給她帶來的變化。
韋勇麗在彎道跑時,技術也非常嫻熟。
她也比賽了這么多了,甚至拿過世青賽的比賽獎牌,看她這邊,身體傾斜角度適中,這是為了能夠有效地克服彎道的離心力。
韋勇麗的步幅和步頻控制得很好,她在彎道上緊緊地咬住陳娟,沒有讓差距被拉大。
因為對于她來說。
這個能夠緊緊咬住。
就足夠優秀了。
能否讓差距被拉開。
就已經足夠的好。
誰叫現在陳娟在整個亞洲都是無敵姿態呢。
自從去年的奧運會之后。
就是這樣了。
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爭議。
她這段在彎道跑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她的身體靈活性很高,能夠快速地適應彎道的變化。
彎道上,她加大了右臂的擺動幅度,同時加快了步頻,讓自己彎道穩住第二位。
袁奇奇在彎道跑時,也展現出了不錯的技術。
她的身體平衡能力較好,在彎道上沒有出現明顯的失誤。
肌肉大不是白給的。
不過因為實力和經驗,還有前面的小失誤,袁奇奇只能努力保持著自己的速度。
好在目前還是在第三,只是與后面的選手差距依然不大。
孔令薇在彎道跑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和節奏。
她的身體向內傾斜,手臂和腿部的配合更加默契,她的速度也有所提升,逐漸縮小了與袁奇奇的差距。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她并沒有放棄。
論肌肉力量。
她不如袁奇奇。
這一點她不是不明白。
所以她努力控制著自己的身體,保持著前進的動力。
只等自己彎道上逐漸找到狀態。
讓人意外的還是姜蘭。
作為傳統系的200米現役第一。
姜蘭在彎道跑中,技術發揮得很穩定。
你可以說她技術不怎么樣,有一些陳舊。
但是這些陳舊的技術,她依然發揮得很穩定。
并沒有,因為比賽緊張就脫節。
國內的運動員強度一上去就容易技術脫節的情況。
在她這里并沒有太出現。
這說明她平常的訓練還是很用功和刻苦。
她的身體傾斜角度合適。
步幅和步頻都保持得很好。
姜蘭在彎道上繼續保持著自己的位置,與前面的選手競爭激烈。
她知道自己發力不是現在。
現在是隱忍,保存體能即可。
另外一個傳統系選手朱亞運在彎道跑時,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她的身體協調性有所提高,在彎道上的速度也有所加快,她也在努力追趕著前面的選手。
只是……
跑起來的感覺很一般。
可能是由于緊張。
她做的遠沒有姜蘭那么好。
彎道途中跑。
進入彎道的力學調整。
當選手切入半徑36.5米的彎道時,向心力公式Fmv/r開始主導技術動作。
陳娟,1.77.8米,65kg,在30米處速度達9.2m/s,需承受約120N的離心力。
她通過增大送髖幅度,髖關節轉動角速度比直道高15°/秒,使支撐腿著地瞬間膝關節內扣8°,配合左臂小幅度快擺,擺幅45°,頻率5.2次/秒,抵消橫向力矩。
這些細節,傳統系的教練就不可能教得出來。
不是她們不想教,只是她們沒有辦法做得這么精準精確甚至詳細到每一個技術細節應該做到多少度的指導。
和理論意見。
這在未來的競技中是常態。
但是在現在國內的運動員教練當中卻還是兩眼一抹黑。
她們連基本的儀器都不會使用。
連高科技的東西都沒聽過。
更不要說根據這些來安排訓練計劃。
來調整運動員的訓練模式以及技術改動了。
韋勇麗,1.68米,56kg,因身高優勢,重心軌跡半徑比陳娟小0.1米,離心力增加5。
因為不是曲臂起跑,她采用內貼道的策略,身體內傾角度達22°,但過度內傾導致右腿后蹬角增大至55°,大于理想值50°。
這就讓她每步損失0.05m推進力。
不過技術這東西。
你很難做完美。
理論上的東西。
也只存在于理論上。
盡可能做好就夠了。
極速爆發。
陳娟毫不猶豫爆發,韋勇麗也跟著爆發,姜蘭只能看著。
這一點是真的憋屈。
為什么自己就在彎道上爆發不起來呢。
極速區。
200米是在彎道上。
這是聚焦選手在離心力峰值階段的爆發力差異與動能管理策略的考驗。
結合生物力學數據找到關鍵對抗的關鍵節點。
當選手通過彎道中點時,速度達到9.39.6m/s峰值區間,根據公式Fmv/r,體重60kg的選手需承受130150N離心力,相當于體重2225。
陳娟轉化最為自然流暢。
即便是最快的一個,也毫無壓力。
支撐腿抗側翻!
需通過膝關節內扣58°與前掌內側扒地,抵消橫向力矩!
擺臂代償機制!
左臂小幅度快擺頻率比直道高10,維持軀干平衡。
髖關節爆發力輸出!
在離心力干擾下,保持后蹬力≥200N。
一句話,極速區這邊,陳娟簡直是力學環境與技術挑戰的樣本。
國內女子高重心爆發的力學典范。
只見她彎道極速爆發后,支撐腿著地瞬間,膝關節內扣8°,髖關節屈曲130°,形成“三角穩定結構“。
擺動腿折迭至大腿與軀干夾角45°,以250°/秒角速度前擺,帶動髖關節快速伸展。
左臂擺幅壓縮至40°,頻率提升至5.5次/秒,抵消120N離心力產生的軀干右旋力矩。
就問問你,流暢不流暢。
最快的一個。
卻反而是技術感做的最好的一個。
還是在極速區域。
簡直是……
看起來都賞心悅目。
要是這時候有運動傳感設備,肯定可以發現,她這時候的生物力學數據,會呈現——
后蹬力峰值225N,較直道提升7。
這是陳娟利用離心力形成“被動加壓“。
步幅彎道最大,速度達9.6m/s全場最高。
核心肌群肌電值:豎脊肌280μV,腹外斜肌220μV,均超閾值20。
這都展現陳娟超強抗旋轉能力。
而抗旋轉能力。
就是彎道的最大基礎能力之一。
也是國內運動員之前會被忽略的一點。
陳娟這里是采取:通過重心預抬擺腿制動蹬伸爆發三聯動作,將離心力轉化為支撐反作用力的垂直分量,實現以力借力的爆發效果。
的確是很高級。
即便是謝正業看著,都要說一句——
娟姐這么快就安排了嗎?
我還以為我是今年第一人呢。
不過,對比男生,女子的改動也不少。
兩個人都是高手。
已經是不需要蘇神多做科普,就可以看出端倪。
“重心預抬擺腿制動蹬伸爆發“三聯動作是一種高效的短跑技術,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了離心力向支撐反作用力的有效轉化。
通過這一技術,運動員可以產生更大的垂直力分量,實現“以力借力“的爆發效果。
別人做不到只是因為,沒東西。
這不是靠腦子就可以搞定的。
需要但不限于——
不同水平運動員的技術參數數據庫建立。
三聯動作在不同跑段的應用差異。
以及個性化技術優化方案的開發。
特別是結合現代運動生物力學檢測技術,如三維測力臺、高速紅外攝像等。
高科技可以更精確地量化這一技術的力學效益,為訓練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你說說看。
就上面這些,國內這邊能夠搞定哪一個。
別說國內。
很多東西現在都是需要軟件和硬件結合,根本沒有出來,只有蘇神可以帶著無敵正確性,指導所有人在正確道路上搞出來。
其余人,即便是美帝。
也只能看著。
不知道這些東西怎么搞。
甚至名詞都還沒有發明呢。
陳娟利用這個技術,讓自己在彎道極速跑得更加流暢。
再加上海拔和風速,讓她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是坐上了飛機。
不斷飛行前進。
韋勇麗好在已經習慣了陳娟在前面各種秀操作,對于她來說,陳娟就是這個時代的立雪梅。
韋勇麗在這里,也有自己的技術應對。
她也能彎道爆發了。
只是技術模式和陳娟,截然不同。
她是壓低重心,軀干內傾角度22°比陳娟大2°,重心投影點距彎道內側0.2米。
這是為了縮短自己的彎道旋轉半徑。
然后采用“拖蹬式后擺“,支撐腿蹬伸時,小腿滯后于大腿10°,為的是……形成彎道極速上的“鞭打效應“。
緊接著右臂擺幅擴大至80°,與軀干夾角30°,通過增加對側擺臂力矩平衡離心力。
她這里的生物力學報告應該是——
后蹬力峰值215N,橫向分力占比35陳娟28,導致水平推進力損失6;
股二頭肌EMG值320μV,超負荷狀態,預示后程可能出現腘繩肌疲勞。
當然,這個技術也有風險,凡事都是這樣,不可能好處都讓你一個人占了。
韋勇麗這么做的壞處是——
過度依賴內傾角度提升向心力,導致支撐腿應力集中于膝關節內側副韌帶,這時候載荷達體重3倍,易引發技術變形。
不過任何技術都有風險。
作為職業運動員都是知道的,就看你的身體能不能承受這種副作用,能不能盡量消化這種副作用,把這種副作用減低到最小。
韋勇麗認為自己現在的身體強度已經足夠成熟。
已經能夠負荷一些高強度的技術了。
因此她本來就準備在今年直接突破200米的狀態。
起碼也也要輕松破開,23秒以內。
輕輕松松拿到a標。
其后采取頻率補償型爆發模式。
支撐腿著地時全腳掌快速滾動至前掌,觸地時間僅0.18秒,減少離心力作用時間。
軀干前傾角度保持40°,通過降低重心高度,約10cm,減少離心力力矩。
后蹬力峰值195N,水平分力占比82。
踝關節背屈肌EMG值250μV,顯示前掌肌群承受超量負荷。
她們都表現不錯。
姜蘭就只能采取保守姿態。
內傾角度18°,她的接近理論最優值20°,軀干旋轉幅度控制在±3°。
擺臂軌跡嚴格遵循“前不露肘,后不露手“原則,避免橫向干擾;
后蹬角50°,蹬伸速度170°/秒,追求能量轉化率最大化。
這一切,都是最為傳統的姿態。
沒有多少創新在里面。
也沒有多余的調整。
簡單來說就是,對比90年代80年代的跑法,沒有什么革新性的進步。
戰略上的安排就是——
放棄爆發對抗。
專注維持技術框架。
為直道留力。
就這么簡單。
接近弧頂的時候,速度要從一個最大化,控制住。
不然的話很容易出現被甩出去的情況。
即便是職業運動員沒處理好,也可能會出現重心的重大波動,減少自己繼續下滑的速度。
陳娟這里做的很好。
和她以前的青澀判若兩人。
除了繼續展現高重心跑的特征。
隨后就是支撐腿緩沖時膝關節彎曲角度140°。
通過減少屈髖幅度保持重心高度,擺動腿折迭半徑縮短至0.3米。
小腿與大腿夾角90。
擺腿角速度達240°/秒。
實現“以擺帶蹬“的高效動能傳遞。
韋勇麗則是低擺幅高步幅的模式過弧頂。
右臂擺動幅度僅60°,但步幅達到最大超過米,利用身高的杠桿效應,通過髖關節超伸展技術,后蹬時髖角175°,將水平推進力提升至210N。
確保自己順利過去。
姜蘭依舊是在第5位。
她前面保持的比較多,導致掉到了這個位置上。
但她并不著急。
她知道前面這兩姐們自己不可能安排。
那么就只需要做好自己該做的就行。
上不了課了就不給她上。
只給能上課的人上就好。
她不相信。
都是這么年輕的年輕人。
會一點錯誤的都不犯。
這就是典型的傳統穩妥跑法。
就是等你犯錯誤,我再抓住你的錯誤去反殺。
當然你也可以說。
我要是一場比賽,不犯什么錯誤呢?
那就是被殺唄。
比如她們在國際賽場上就根本抓不到對方的錯。
起碼是以她們的能力。
沒法抓得住。
那就只能是一邊倒。
沒有何懸念。
果然。
到了這個位置上還是出現了變化。
袁奇奇。
在過弧頂的時候。
出現了失誤。
一個彎道中出現“擺臂交叉“錯誤。
左右臂擺動平面夾角達30°。
導致軀干扭轉力矩增加18。
速度從9.0m/s驟降至8.7m/s,被孔令薇超越。
然后……
就是姜蘭。
抓住機會。
一把反殺了過去。
這就是她等待的契機。
現在她已經跳到了第4位。
袁奇奇反而因為出現了失誤,有些慌忙,光是調整又浪費了不少時間。
這場比賽她恐怕很難跑到前面去了。
短跑就是這樣,沒有那么多機會給你調整。
她不像足球和籃球運動。
還有時間能夠完成自我調整,還有暫停。
這里完全沒有。
就看你自我的技術夠不夠完善。
看你有沒有勇氣選擇冒險。
看你的身體頂不頂得住你的冒險。
都是一瞬間的事情。
沒有后悔藥可以吃。
想要后悔,那也得下一場再說。
下彎道。
當選手進入彎道最后15米,肌肉磷酸原儲備消耗達70,技術穩定性出現分化。
陳娟,毫無疑問,牙買加跑法一路貫通到底。
雖然說不是前面就把所有的力量都拼掉,但毫無疑問也是前面發力為主。
不會有太多的保留。
韋勇麗因為還承擔不住牙買加跑法帶來的身體消耗,這里她的做法是——
開始能量分配切換,將后蹬力從225N降至210N,步頻微降,保留15有氧能力應對直道。
因腘繩肌疲勞,后擺速度下降10,步幅縮小,這樣一來,與陳娟的差距就繼續拉大。
袁奇奇出現頻率力量脫節,后蹬力跌破180N,速度停滯。
前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直接讓她這個過彎處理的非常的不簡。
弧頂越過去有明顯的不適。
孔令薇則抓住她的疲勞窗口,通過“延遲爆發“,后蹬力提升8,進一步拉開和袁奇奇的差距。
不再是一個身位之內了。
“準備彎道進直道!”
楊劍的聲音,也是適時傳了過來。
彎道末端對抗,向心力消失的瞬間博弈。
過彎道切點時,離心力驟減為零,選手需瞬間切換至直道技術。
陳娟采用“全力爆破“技術:從70米開始,基本上不減少內傾角,也不管突然轉正導致的重心滯后問題。
就是全力沖刺。
典型的牙買加式過彎。
不是那種完全不留余力的極限沖刺,但是絕對也算得上是全力過彎。
韋勇麗選擇——漸進式轉正。
從70米開始,每2步減少3°內傾角,80米時已完全直立,避免因突然轉正導致的重心滯后。
袁奇奇有些著急,先要把落后補上來,選擇了最不該選擇的“激進轉正”模式。
也就是:75米時內傾角直接從20°減至5°。
利用慣性獲得額外0.2m/s的切向加速度。
但很遺憾。
不管是她的經驗還是她的技術,還是她的身體,都很難支持這么做。
強行這么做,只會導致支撐腿著地瞬間出現“外翻膝“,膝關節外展5°,被動緩沖損失增加10。
反而速度更慢了一些。
孔令薇也因為彎道中過度消耗核心力量,轉正時軀干出現明顯后仰,步幅驟降至1.88米。
彎道進直道!
慣性動能的臨界轉換!
這個時候,離心力從峰值驟降至零,此時出現慣性失衡窗口,約0.3秒。
這在運動學上叫做——力學環境突變與技術應激反應。
陳娟是怎么做的?
雖然她前面跑的是最猛的,但依靠自己的強大身體素質以及個人經驗從容應對。
身體內傾姿態與直道跑直立姿態形成2025°角度差。
通過核心肌群快速制動完成姿態轉換。
支撐腿受力方向從“斜后上方“轉為“正后上方“,踝關節跖屈肌腓腸肌瞬間調整發力角度1520°。
擺臂軌跡從“左右代償模式“切換為“前后驅動模式“,肩部冠狀面運動幅度增加30。
一番操作。
輕松地完成了彎道進直道的轉換。
慣性動能的臨界轉換過程。
可以說是絲滑無比。
這一套操作下來,起碼也是國際的一流水平,在國內的舞臺上展示的的確是有一些降維打擊。
好在韋勇麗,也做得不錯。
漸進式轉換的動能守恒。
從70米開始,每2步減少3°內傾角,至80米完全直立,軀干旋轉角速度控制在60°/秒,這是避免急停損耗。
右臂擺幅從彎道的75°擴大至直道的90°,擺臂軌跡與軀干夾角從45°增至60°,驅動效率提升12;
支撐腿著地時,膝關節彎曲角度從彎道的135°增至145°,延長緩沖時間0.02秒,這是為了……吸收慣性沖擊。
豎脊肌EMG值從280μV降至220μV,顯示核心負荷降低21,為直道沖刺留力。
簡單來說,韋勇麗這里是采取的——遵循角動量守恒定律,通過延長姿態轉換時間,將離心力產生的橫向動能逐步轉化為直道向前動能,避免能量驟耗的操作。
袁奇奇已經是完全被焦急的內心控制。
之前要趕緊超過去。
拿到自己之前的位置。
激進式轉換的風險博弈,這就是她現在的選擇。
80米時內傾角從22°驟降至5°,軀干旋轉角速度達120°/秒,這是陳娟2倍,想要利用慣性獲得0.15m/s切向加速度。
可惜,擺臂切換時出現“交叉滯后“。
這直接導致她的右臂前擺過早越過身體中線,導致左肩前送0.05米,產生0.03m橫向位移。
隨著橫向位增加,支撐腿著地瞬間膝關節超伸增加,股四頭肌被迫提前激活,消耗額外能量。
股直肌EMG值飆升至350μV,大大超過疲勞閾值300μV,預示后程爆發力衰減。
想要急停式轉換雖短暫提升速度,但做不到位,不單破壞了動作連貫性,還導致后續30米需多消耗8的能量修正跑姿。
四個字。
得不償失。
好在,她還相當的年輕。
還有的是時間去調整和改進。
現在吃的苦犯的錯,都是交學費罷了。
只要這種情況不是出現在機會少之又少的大賽舞臺就可以。
都是可以容忍的范圍。
姜蘭倒是突然發威。
只見她彎道進直道的時候,放棄主動調整內傾角,依靠步頻快速“掃過“銜接段,至80米仍保持5°內傾角。
左臂及時從“防側翻模式“切換為“前驅動模式“,擺臂增加0.1秒,導致每步多產生0.02m推進力。
軀干因慣性前傾角度達18°,雖然說距離直道理想值1012°還有差距,容易形成“過度俯沖“,限制呼吸深度。
可,她經驗老道。
還是依靠自己的經驗,盡量修正了不利感。
只能說在傳統系的尺度內。
跑得真好。
跑的是真不錯。
難怪今年在原本的時間線上,她排在前二。
0.6米每秒的逆風都差點打開,23秒30。
這在世界上來看當然不起眼,但是放在當時的國內,放在當時亞洲已經就很好了。
硬實力已經達到了23.20。
相當的強勁。
因此你可以看到她利用孔令薇前面的消耗過度在這里出現了小型失誤,再次開始縮小差距。
繼續給予孔令薇心理壓迫。
繼續向前。
這個時候就是考驗運動員心理素質的時候,當然也是考驗運動員比賽經驗的時候。
這兩個小姑娘,100米的經驗還是比較多,但是200米的經驗就不夠豐富。
在這里對于自己的個人實力也不夠自信。
很容易就掉入了姜蘭的節奏中。
好歹姜蘭也是今年傳統系的第一兩百米女子高手。
的確是有幾把刷子。
很有些水平。
作為80后,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前輩風采。
蘇神看著,都得默默給她點個頭。
其實袁奇奇她們還是有些急了,現在根據自己的狀態采取采用“三步驟轉法“,會更好。
所謂彎道進直道的“三步驟轉法”就是70米降內傾至15°→75米至8°→80米直立。
每階段伴隨擺臂平面旋轉10°。
支撐腿采用“滾動式著地“:足跟先觸地后迅速過渡至前掌,接觸時間0.2秒。
軀干旋轉幅度控制在±2°,胸鎖乳突肌EMG值僅180μV,顯示頸部肌群完全放松。
可惜,兩個小姑娘都有些急于求成。
都舍棄了這個,她們明明掌握過的彎道進直道技術。
有時候根據自己的狀態做出合理的技術取舍,也是你通往一流運動員道路上的門檻。
當然還是那句話,她們都很年輕。
有的是機會。
看起來這個技術是比其余的技術要慢一些,可是總體上對比失誤,在高手失誤頻發的銜接段,穩定的技術轉換其實……就等于變相加速。
你比如姜蘭,就是穩妥的路子,此階段縮小了與孔令薇差不多一米的差距。
繼續往前跑的時候借助兩名年輕運動員心急出現的不穩定,要花時間重新調整,又讓她繼續縮小。
整個彎道出來后。
她基本上已經和第三的孔令薇。
相差無幾。
最多也就只剩下了一個身位不到。
“果然第一個出來的還是陳娟!”
“她的實力在所有人里面毫無疑問是第一檔!”
楊劍說的同時,旁邊的李韜也道:
“韋勇麗也不錯,處理的很好。”
至于兩個年輕運動員,她倆沒有多余的解說,只能說明處理的不是很好,已經被看出來了。
不過年輕人沒有必要過多苛責。
兩個人都選擇了避開。
陳娟進入大直道后,已經建立了一大截的優勢,牙買加跑法讓她這里沒有停下來,繼續往前沖。
沒有和別的運動員一樣定點巡航。
袁奇奇因前期技術變形,步幅/步頻比失衡至,且每步左右腳落點偏差達3cm,被迫分心修正。
孔令薇也差不多,但她的力量水平比前者要差,雖技術完整但缺乏超越動能,陷入“勻速陷阱“。
看看內頃轉換時間就知道。
速度率損耗率最低的就是陳娟。
其次是韋勇麗,再其次是……姜蘭。
110米,120米,130米,140米。
前面基本上沒變化。
陳娟還是一馬當先。
甚至差距還在被擴大。
韋勇麗一直咬在第二。
穩穩的卡住。
她現在就是盡可能跟著陳娟。
讓自己的速度不要掉更多。
只要陳娟這邊能卡住。
就能給自己帶來更好的成績。
如果你確定自己跑不過這人。
但是又想出成績。
韋勇麗這個跑法,就最為合適。
唯一有變化的就是后面的幾個人。
姜蘭。
竟然率先完成了反殺。
在大概130米的附近。
反超了孔令薇。
來到了第3名的位置上。
150米!
到了這個距離后,還剩下最后50,這個時候所有選手的血乳酸濃度普遍突破12mmol/L。
神經肌肉傳導速度普遍下降1520。
這時候主動肌拮抗肌協調性會瓦解。
本體感覺會滯后。
中樞會抑制啟動。
也就是說大腦皮層運動區放電頻率降低1015Hz,屬于強制肌肉“節能運行“狀態。
這個時候更多是考驗運動員的耐力和有氧能力了。
牙買加跑法,也會在這個地方消失掉魔力。
更多需要運動員自己來解決。
即便是陳娟。
因為她要沖擊自己的最好水平。
那這里也放不了太多。
既然不能放,那肯定跑到這個地方用牙買加跑法都會有些……不適。
除非你是布雷克那種怪物。
不過好在是她這種后程大步幅的選手。
即便是肌體出現了疲勞。
還是能夠依靠自己的生理優勢,繼續保持一個不錯的速度。
典型的就是男子的博爾特。
就是這樣做的。
即便是后面累了。
步頻有顯著的下滑。
那也沒有關系。
影響要比一般的矮個子選手小得多。
就是因為正常跨開一步的步幅,天然就會更大。
你不服也要服。
女子短跑里面有她這個身高的還是少數。
不是每個人都是奧卡巴雷。
前面她已經做得足夠好。
就看這最后50米了。
啟用單關節優先模式,放棄髖關節全幅度伸展。
這是為了專注膝關節快速蹬伸。
陳娟屈伸角度從160°縮至140°。
減少多關節協同消耗。
170米。
身體疲憊感更高。
擺臂簡化為肩部小幅度鐘擺,擺幅從90°降至70°。
這是為了降低上肢能耗。
190米。
陳娟知道自己這一場的狀態調動還不錯,加上起跑反應也很快,她不想在這里浪費青唐城的buff。
雖然這個時候她已經因為全力激發自己的身體,感覺到了嚴重的疲勞感。
但重點就在眼前。
絕對不能讓自己的速度斷崖式下滑。
怎么辦呢?
陳娟這里也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磕到了。
牙齒竟然狠狠的扎了一下舌頭。
你還真別說,這等于無形中刺了三叉神經!
延緩了中樞抑制on色t!
維持了腦干網狀激活系統興奮性!
195米!
陳娟自己都感覺自己的神經清醒了那么一下。
抓住機會。
她也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了。
不管這是怎么出現的,也不管自己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這一瞬間必須要抓緊了。
清晰了一下,能讓她的技術和身體的本體感受都變得更好。
那就。
能讓壓線的瞬間變得更加的受控。
196米,197米,198米……
甩臂。
壓線!!!
或許是因為200米的消耗太大,她在這里的壓線幅度遠遠不如100米的壓線幅度。
但是也夠了。
因為對于女子運動員來說,天然的生理優勢會在疲勞時候給她們帶來更大的影響。
呼——————
200米跑過去之后,總有一種地獄終于結束的感覺。
陳娟這個時候,因為太疲勞,還來不及控制身體。
來不及轉頭去看成績。
但沒有關系。
已經有人早早就盯著電子計時器呢。
就在陳娟通過的那半秒。
就已經有人大吼了出來——
新的成績誕生了!!!!!
她現在距離立雪梅!!!!!!
200米也更近了一步!!!!!!!!!
立雪梅看著。
忍不住也微微捏了捏拳頭。
她知道。
如果有誰能超過自己。
那眼下所有的運動員里面。
就是這個和自己一樣高挑的長腿湘妹子。
最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