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又是一個紀錄留住了
嗯,又是一個紀錄留住了
2013年6月2日。
尤金的比賽很多,會分成好幾天。
當次日第一縷陽光還在緩緩穿透美國尤金的云層,全球田徑愛好者的目光卻已緊緊聚焦在這座城市的田徑賽場。
這便是北亣京時間清晨六點,2013年國際田聯鉆石聯賽美國尤金站的比賽。
“在男子跳高的漫長歷史長河中,亞洲紀錄一直是田徑界的一個特殊符號。回溯到1984年,中國選手朱建華以2米39的驚世一躍,將亞洲紀錄定格。此后的29年,這一數字如同高聳的山峰,橫亙在亞洲乃至世界田徑選手面前。朱建華的名字,也成為了亞洲跳高的一座豐碑,承載著無數田徑愛好者的夢想與敬意。”
“29年,對于體育界來說,是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期間,田徑運動不斷發展,訓練方法日益科學,器材裝備持續革新。世界各國的跳高選手們,都在向著更高的橫桿發起沖擊,而亞洲紀錄,始終是他們心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卡塔爾選手巴西姆,便是其中之一。”
“巴西姆,這位來自卡塔爾的跳高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跳躍天賦。他的身高、臂展以及出色的彈跳能力,讓他在跳高領域迅速嶄露頭角。在國際賽場上,巴西姆已經多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他的比賽風格獨特,起跳輕盈,過桿動作流暢,每一次跳躍都充滿了美感與力量。”
“此次來到美國尤金參加國際田聯鉆石聯賽,巴西姆的目標非常明確——打破亞洲紀錄。他知道,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挑戰,但他也堅信,自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賽前的訓練中,巴西姆狀態極佳,他的每一次跳躍都精準而有力,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他對這個紀錄的渴望。”
“而賽場之外,田徑界也在熱議著這場比賽。眾多媒體紛紛聚焦,專家們也對比賽結果進行了各種預測。有人認為,巴西姆具備打破紀錄的實力,但亞洲紀錄的歷史底蘊太過深厚,想要突破并非易事;也有人看好巴西姆,認為他正處于職業生涯的巔峰期,技術和心理都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無論如何,這場比賽都充滿了懸念與期待。”
解說在繼續。
“比賽開始,男子跳高賽場的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而熱烈。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跳高選手們依次登場,他們每一次的助跑、起跳和過桿,都引來了觀眾們的陣陣歡呼。然而,橫桿的高度在不斷攀升,選手們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巴西姆站在起跳線前,眼神堅定而專注。他深吸一口氣,開始了助跑。他的步伐輕盈而有力,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隨著速度的不斷提升,他離橫桿越來越近。就在起跳的瞬間,他的身體如同彈簧一般,高高躍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橫桿在他的身下輕輕晃動,卻沒有掉落。巴西姆成功越過了一個又一個高度,向著亞洲紀錄步步逼近。”
“當橫桿升至2米38時,賽場的氣氛達到了頂點。這個高度,已經非常接近朱建華保持的亞洲紀錄2米39。現場的觀眾們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緊緊地盯著巴西姆。巴西姆再次走上起跳線,他的表情依然平靜,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助跑、起跳、過桿,一氣呵成。橫桿再次安然無恙,巴西姆成功越過了2米38,距離亞洲紀錄僅差1厘米。”
“此時,整個賽場都沸騰了。觀眾們的歡呼聲、掌聲和吶喊聲交織在一起,仿佛要將整個體育場掀翻。巴西姆也被現場的氣氛所感染,他揮舞著雙臂,向觀眾們致意。然而,他并沒有滿足于此,他的目標是打破亞洲紀錄,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
“休息片刻后,橫桿升至2米40。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高度,不僅超越了亞洲紀錄,也是人類跳高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進入21世紀后,人類僅兩次躍過2米40,這足以證明這個高度的難度。巴西姆站在起跳線前,靜靜地凝視著橫桿。他知道,這一跳,將決定他是否能夠成為亞洲跳高的新王者。”
楊劍也緊張了。
因為這次很可能不會超風速。
沒有人想要自己國家的紀錄消失。
“助跑開始,巴西姆的速度比之前更快,步伐更加有力。”
“他的眼神緊緊鎖定在橫桿上,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那根橫桿。”
“起跳的瞬間,身體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高高地飛向空中!”
“在空中,他的身體完美地展開,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橫桿在他的身下輕輕晃動……”
隨后,全場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巴西姆成功了!他躍過了2米40的橫桿,打破了中國選手朱建華保持了29年之久的亞洲紀錄!”
“紀錄還是被破了,風速也正常。”
“這回沒有超風速保護了。”
楊劍和李韜都有些遺憾。
誰也不想看到。
咱們自己的紀錄,就這樣被人拿走。
這個時候。
張國威走上了比賽場地。
大家都被新紀錄震撼。
沒有人會多關注其余人了。
哪怕張國威也是亞洲選手。
亞洲紀錄這種事情,保持了多久?
都幾十年了,所以這種好事,不可能一天出現兩次。
這也是大家不再關注后面運動員的原因。
可張國威這個時候,卻有些“走神”。
他的腦海里,正在回憶前段時間,蘇神和他說的一些話。
蘇神張國威當然認識。
只是沒想到。
他還會跳高的一些精髓?
本來以為隔行如隔山。
哪里知道。
這一聽。
就知道……
有些門道。
“跳高可分解為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四個階段,其核心是通過助跑動能轉化為垂直起跳力。根據拋體運動計算,優化方向在于最大化并調整至最佳值……”
“最佳值?這……是多少?”
張國威問道。
本來想要告訴蘇神外行不要指導內行。
短跑你是世界之巔,可這里是跳高。
你還能懂?
可聽了一遍,看著蘇神這眼神。
他又有些。
沒法直接否定。
只能聽著這個短跑運動員繼續說道:
“當前運動員助跑速度尚未達到理論峰值。我們實驗室研究表明,若助跑速度提升0.1m/s,起跳高度可增加23厘米。”
“那個時候,你進步每個一點點,都會帶來巨大的理論高度收益,要不要試試看?”
“怎么……怎么做?”
“起跳技術的生物力學重構。”
“重構???”
都說二沙島有時候是圣地,這開口就是重構,你以為是大白菜呢。
他們的教練,就很少能說這樣的建議。
“首先優化自己的擺腿效率:起跳時擺動腿的加速度直接影響垂直力。我們實驗顯示,優化擺腿軌跡可增加58的起跳功率。”
“通過增強踝、膝關節的剛性儲能提升起。”
“然后,走多軸旋轉技術。”
“多軸旋轉技術???”
明明開始還覺得蘇神是短跑運動原,沒法指導自己,現在卻已經是……
完全陷了進去。
沒辦法。
好奇啊。
求知欲作祟啊。
“背越式跳高的多軸旋轉源自起跳階段動力鏈的協同作用。起跳時,運動員通過弧線助跑產生的離心力,約占水平速度的1520,結合擺動腿的快速上擺,角速度可達810rad/s,形成以支撐腿為軸的初始旋轉動量。”
“研究表明,優秀運動員起跳時髖關節產生的扭轉力矩可達120150N·m,膝關節屈伸力矩達400500N·m,這些力矩共同構成多軸旋轉的動力源……”
張國威走上比賽的地點。
這位中國跳高界的后起之秀,在國內賽場上早已憑借出色的身體素質嶄露頭角。
他身高腿長,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優秀彈跳天賦,在過往的國內賽事中,多次以絕對優勢力壓對手,展現出強勁的實力。
然而。
當站在國際的舞臺上,面對歐美那些久經沙場的頂尖高手,以及那不斷攀升仿佛永無盡頭的橫桿高度,他始終在黑暗中摸索。
當橫桿升至2米38時,整個賽場的緊張氛圍瞬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他也要了這么高啊。”
楊劍他們終于緩過神。
一看原來咱們自己。
也到了這個地步。
這個高度已經無限逼近朱建華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原亞洲紀錄,也是巴西姆剛剛打破紀錄時所跨越的關鍵高度。
張國威站在起跳線前,深吸一口氣,胸腔劇烈地起伏著,試圖將賽場的喧囂和壓力都隔絕在外。
他緩緩閉上眼睛,大腦以極快的速度像檢索數據庫一樣,回顧蘇神指導的技術要點。
突然。
他的眼神重新變得堅定而專注,助跑開始,步伐節奏與以往截然不同。
起跑階段,他的雙腳如同安裝了精密的傳感器,蹬地發力精準無比,每一步的步幅和頻率都像是經過精心計算過。
第一步,他的步幅不大。
頻率稍慢,腳掌著地時,從腳跟到前腳掌的過渡流暢自然,利用腿部肌肉的收縮力量,如同推動一輛蓄勢待發的賽車,緩緩推動身體向前。
緊接著第二步,步幅迅速增大,頻率也明顯加快,膝蓋高高抬起,帶動大腿像活塞一樣快速前擺,同時雙臂有力地前后擺動,維持著身體的平衡并提供額外的強大動力。
砰砰砰。
開始加速。
張國威的速度提升平穩且迅速。
他的身體重心控制得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起伏和晃動。
他的步幅持續增大,每一步的跨度幾乎達到了他身體的極限。
頻率也進一步加快,仿佛踩在鼓點上,精準,有力。
此時。
他的身體前傾角度逐漸加大。
以減少空氣阻力,雙臂擺動更加有力。
幅度更大,與腿部動作協調配合,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動力系統。
每一次擺動都像是在為身體注入新的能量。
在接近起跳點時,他的速度達到了最佳狀態。
整個人如同高速運轉的精密儀器,渾身散發著力量感。
起跳瞬間。
他的起跳腿如同被壓縮到極致的彈簧,充分發力。
膝關節快速伸展,從大腿肌肉的緊繃到小腿肌肉的瞬間收縮。
力量沿著腿部像電流一樣向上傳遞。
爆發出來的力量足以支撐他的身體向上騰躍。
同時。
擺動腿迅速向上擺動,帶動髖關節和上半身快速抬起。
身體在空中形成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反弓姿態。
他的技術,還真是可以。
難怪可以威脅到朱華健。
這種姿態不僅增加了起跳的高度,還為后續的過桿動作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一躍而起。
橫桿在他身下輕輕晃動。
仿佛在做最后的掙扎。
最終……還是沒有掉落。
他成功越過了2米38。
什么?!!!
越過了!!!
楊劍和李韜還有些不敢信。
他們最開始以為張國威要這個高度,根本就是意思意思,根本不可能完成。
挑戰下。
失敗。
退場。
就可以結束。
哪里知道。
竟然。
過了。
兩個人很快就大喊起來。
現場觀眾也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驚呼。
誰也沒想到在巴西姆打破紀錄后,還能看到如此精彩絕倫的挑戰。
而張國威沒有絲毫懈怠,他深知真正的挑戰還在后頭。
就在楊劍還在直播室說著可惜。
要不是巴西姆今天太出色,本來應該是張國威的場地,結果硬生生被分走。
怎么不可惜呢?
但也就可惜了半秒。
下一秒。
橫桿升至2米40。
這是……巴西姆剛剛創造亞洲新紀錄的高度。
也是對人類跳高極限的又一次強有力的沖擊。
“他……也要2.40?”
“這。”
“不會吧。”
“應該……”
不用猜了。
答案直接揭曉!
張國威再次站在起跳線前。
此時,整個賽場安靜得仿佛時間都停止。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燈一樣。
聚焦在他身上。
他的心跳微微加速。
心臟在胸腔里劇烈跳動,仿佛要沖破胸膛,但他迅速調整呼吸,用意念讓自己平靜下來。
這種時候。
越是不能亂套。
必須穩住。
精神上穩住了。
才會有穩定的身體發揮。
不然都免談。
助跑啟動,起跑節奏更加沉穩。
起跑階段,他的第一步落地極為輕盈,像是一片羽毛飄落,迅速過渡到第二步,步幅逐漸加大,頻率也隨之加快。
每一步的著地和蹬地都精準無誤,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在最佳位置,就像被無形的線牽引著。
呼吸節奏與步伐完美配合。
每一步都伴隨著一次有力的呼氣。
就像是。
要將身體內的能量像煙花一樣充分釋放出來。
點亮這個高度。
前輩都沒有完成的高度。
在加速階段,張國威的速度提升更加迅猛,雙臂的擺動幅度更大,頻率更快,與腿部動作形成了高度的協同。
他的身體前傾角度恰到好處,既保證了速度的提升,又為起跳積蓄了足夠的力量。
他的眼神緊緊盯著橫桿。
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他和那根橫桿。
“矢狀軸旋轉。”
“起跳腿蹬伸時,擺動腿前擺帶動骨盆前旋,軀干后仰形成“背弓“姿態。此時身體圍繞矢狀軸,貫穿人體前后的軸線翻轉,頭部與下肢形成反向運動,使重心軌跡低于橫桿。”
“過桿時軀干后仰角應達25°30°,髖關節伸展角速度約150°/s。”
“弧線助跑產生的離心力使身體向圓心方向傾斜,起跳后圍繞額狀軸,貫穿人體左右的軸線自然滾轉。此旋轉可減少過桿時的橫向偏移,確保身體沿縱軸穩定過桿。”
“起跳瞬間身體內傾角應達35°40°,過桿階段肩軸與髖軸需保持5°8°的相位差。”
“起跳腿蹬伸末期,異側臂的引臂動作肩關節外展角度達120°130°,與髖部扭轉形成扭矩,驅動身體圍繞垂直軸貫穿人體上下方向的軸線,此旋轉可縮短過桿時間約0.150.20秒。”
“起跳腿踝關節內旋力矩峰值可達80100N·m,肩髖扭轉角差應控制在15°以內以避免能量損耗。”
起跳瞬間。
張國威憑借對蘇炳添指導技術的極致運用,身體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他的起跳腿如同強力彈簧,全力伸展,將身體向上彈射。擺動腿迅速向上擺動,帶動身體快速旋轉。
在空中形成了一個優雅的弧線。
同時。
他的上半身保持穩定,頭部和肩部的位置控制得極為精準,為過桿動作提供了穩定的支撐。
他的頸部肌肉緊繃,頭部微微上揚。
目光始終鎖定橫桿。
確保身體的方向準確無誤,就像指南針始終指向北方。
在空中,張國威的身體姿態調整得極為精細。
蘇神的話。
歷歷在目。
他的雙腿在空中迅速并攏,腳尖繃直,身體盡量伸展,以減小過桿時的阻力。
他的背部微微彎曲,形成一個拱形,使得身體能夠在橫桿上方順利通過。
在身體越過橫桿的瞬間,他的身體幾乎與橫桿平行,展現出了不錯的技術水平。
他的腹部肌肉收緊,控制著身體的平衡,避免在過桿時出現晃動導致橫桿掉落。
每一塊肌肉都像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各司其職。
能過嗎?
新的模式。
助我一臂之力吧。
時間變慢了。
他仿佛可以清楚感覺到。
身體后邊。
那根欄桿。
已經是在飄動。
也只是飄動。
并沒有。
掉下去。
“成……”
“成功了??!!!!”
“我的天。我看到了什么????”
現場解說員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喊道。
全場觀眾瞬間沸騰。
歡呼聲、掌聲和吶喊聲交織在一起,仿佛要將整個體育場掀翻。
“張國威成功躍過了2米40!!!!與巴西姆并列這個高度!改寫了這場比賽的歷史!!!!!!!”
“現在。”
“追平了!”
“現在。”
“紀錄還在我們自己手里!!!!”
“還沒丟掉!”
張國威落地后。
看著那個2.40有效之后。
整個人也呆了呆。
然后。
隨后。
其后。
就舉起雙手。
到處跳躍。
蘇神。
真害怕。
他抓住一瓶飲料。
就來一口龍吸水。
又是一個紀錄。
留住了。
后面要開始直道了。
后面。
是自己該努力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