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吳志強。
第二道許州正。
第三道趙昊煥。
第四道蘇神。
第五道張培猛。
第六道勞逸。
第七道周兵。
第八道謝正業。
第九道梁佳宏。
體育場電子發令系統啟動倒計時。
九臺高速攝像機以1000幀/秒捕捉起跑器區域。
蘇神的鋼制起跑器前抵板閃爍著65cm刻度激光。
“前板后移2mm,左踏板角度下調0.5°。“趙昊煥的也按照蘭迪和拉爾夫.曼的交代調整了起跑器。對于身高192cm的選手而言,傳統45°踏板角度會導致髖關節折疊不足,改進后的50°設置使其軀干角在“預備“姿勢時能維持43°黃金傾角。
細節。
決定成敗。
蘇神系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從蘇神進入隊內就是這樣。
謝正業的起跑器后移特征尤為明顯——后踏板距起跑線1.02米,標準是0.9米。這種專項改造,使他的重心投影點在槍響瞬間能多前移3cm。
而勞逸的起跑器仍保持傳統78cm前板距離,但在踏板表面加裝了5mm橡膠墊,這是他喜歡的啟動感覺。
個人定制。
就是現代體育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蘇神系先走一步。
這些人都是短跑高手,配得上這樣的區別化待遇。
當九人同步完成“各就位“指令時,紅外三維捕捉系統瞬間生成骨骼投影。
這是蘇神實驗室的最新成果之一。
可以在高速運動中把運動員的骨骼投影捕捉到。
“這是什么東西?”余位力現在已經是坐上了豐樹勇原本的位置,成了總教練,自然事情越來越多,雖然他一直都是堅持身體力行。
可因為照顧的方面越來越多,他的精力也不能只放在短跑隊上,導致他對于很多新的東西了解不如之前一直跟在這邊那么透徹。
“這是好東西啊。”袁郭強解釋道:“紅外三維捕捉系統瞬間生成骨骼投影。”
“啥……什,什么?”
余位力覺得。
這些話單獨聽好像都沒什么問題。
拼在一起組成一個長詞,讓他覺得處理起這些文字格外的吃力和陌生。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大腦對于陌生的詞匯都會有需要重新分析拆解組合的過程。
“紅外三維捕捉系統瞬間生成骨骼投影。”袁郭強笑著說道:“小添實驗室的新玩意。”
“擁有紅外標記點追蹤,就是在運動員身體關鍵部位,如關節處粘貼紅外反光標記點,紅外三維捕捉系統中的多個紅外攝像頭會持續追蹤這些標記點的位置變化。”
“采取三角測量原理,利用多個攝像頭從不同角度獲取標記點的圖像信息,通過三角測量法計算出每個標記點在三維空間中的坐標位置。”
“然后再做數據傳輸與處理,攝像頭采集到的標記點數據通過數據傳輸線或無線網絡傳輸到計算機,計算機運用特定算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濾波、降噪等預處理。”
“以此搭建骨骼模型構建。基于人體解剖學原理和運動學知識,將各個標記點與人體骨骼結構相對應,通過數學模型構建出運動員的骨骼模型。”
“采取實時渲染與投影,借助圖形處理技術,將構建好的骨骼模型實時渲染成可視化的三維圖像,并投影到顯示設備上。”
“系統根據標記點的坐標變化和時間序列,計算出骨骼各關節的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運動學參數。”
“通過骨骼投影和運動學參數,結合力學原理,可進一步分析運動員在短跑過程中的肌肉力量、關節扭矩等動力學信息。”
“期間會進行坐標系建立與校準,在系統啟動前,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三維坐標系,并對攝像頭等設備進行校準,確保采集到的數據在同一坐標體系下具有準確性和一致性。”
“具備時間同步機制。為了保證多個攝像頭采集數據的同步性,系統采用高精度的時間同步技術,使不同攝像頭在同一時刻采集到的圖像能夠準確對應。”
“不斷優化數據處理算法和骨骼模型構建算法,以提高系統的精度、穩定性和實時性,更好地適應短跑等復雜運動場景的需求。”
“哦,對了這個叫做算法的優化和更新。”
一口氣說完。
袁郭強用小眼睛故意瞟了瞟。
似乎是在說——
看我說的不錯吧。
還不過來表揚我。
可等了好一會,余位力都沒開口。
袁郭強有些著急,反而主動扭頭。
正好對上了余位力的小表情。
余位力驚訝嗎。
驚訝。
袁郭強居然和報菜名似的。
一口氣報出來這么多。
但也正是這樣……
才讓人覺得懷疑。
袁郭強,是在學習新的知識是不假,但是這么專業的東西從他嘴里說出來。
那還是不大可能。
余位力冷不丁突然來了一句——
“背了老長時間吧。”
“還好還好,也就……”
說完袁郭強就尷尬了。
這波小心思被余位力瞬間戳破。
都要老臉發紅。
不過好歹是短跑主教練見過大場面鎮得住場。
強行說道:“我這也不是,看你工作忙,提前先把這些東西熟悉好,到時候你問的時候我就能夠事無巨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嗎。”
“下次背的別這么生硬,也許我就信了。”余位力說完,對于這些新設備很是好奇。
看到屏幕上顯示出來的九組三維圖。
余位力壓住心思,開口低聲問:
“作用有哪些?”
剛剛那是原理。
作用呢。
這才是關鍵。
你使用一個東西,你可以不知道它的運行原理。
但是你絕對不能不知道它的使用說明。
對于發明創造者來說,原理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但對于使用者來講……
有時候更加偏向于后者。
“嗯?”看到袁郭強半天沒說話,余位力問道:“老袁啊,你不會關鍵的地方沒有背吧。”
“那……那哪能啊。”
袁郭強這方面還是分得很清楚。
他也選了一個最笨的辦法。
來盡量跟上這些天才的進步速度。
那就是……
死記硬背。
雖然很笨。
但的確有用。
起碼,會強行記得不少東西。
理不理解沒事。
起碼不會一問三不知。
被越甩越遠。
“那趕緊的。”余位力指著機器道。
一副該你表演的樣子。
讓袁郭強也來了勁。
立刻飛速說道:
“效果是很多的,那我就先選重點的說。”
“第一就是技術動作精細化解析:能精確呈現短跑各階段身體各部位的運動狀態,幫助教練和運動員洞察細微瑕疵,實現針對性優化。”
“嗯,這個不錯。”余位力點頭。
“第二是運動表現客觀評估:通過骨骼投影數據,可量化步頻、步幅、關節活動范圍等關鍵指標,為評估運動員運動表現提供客觀依據。”
“第三是體能訓練精準指導:依據骨骼投影反映的肌肉發力和能量傳遞狀況,能制定更貼合個體需求的體能訓練計劃。”
“第四是運動損傷風險預警:實時監測關節角度、受力情況等,及時察覺異常,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降低損傷風險。”
“第五是提升訓練效率:使運動員更直觀地了解自身動作問題,通過對比標準動作或自身前后數據,加快動作糾正和技能掌握速度。”
“第六是推動短跑技術創新:為科研人員提供豐富的真實數據,有助于探索新的短跑技術理論和訓練方法,推動短跑項目發展。”
說了十來點,余位力都聽傻了。
這也。
太多了。
他自己都萬萬沒想到。
袁郭強居然會說出這么多來。
看起來。
這段時間他也是下了功夫的。
沒有因為取得了好成績。
就停止懈怠。
尸位素餐。
不過……
夸獎是夸獎。
重點他太多。
他根本就抓不住。
想了想后還是不要為難自己已經高齡化的大腦,道:“老袁啊,我這都60多了,你還這么為難我,講重點。”
“這都是重點呀,那作用有四五十條呢。”
“那,那就說說對于這場比賽有什么作用。”
居然有四五十條。
聽著他腦袋就發脹。
不過。
在他的印象中。
袁郭強之前應該也和自己一樣。
碰到這樣的事情。
會和自己同樣頭疼。
頭昏腦脹。
這才對味。
現在……
“哦,這場比賽最主要的作用是——”
“力學密碼解析。”
“哈?沒了?”
“沒了。”
“這個怎么就這么短?”
“因為這個答案是小添自己說的,多余的他也沒說呀,這方面他不說,你別說我了,蘭迪他們都不知道啊。”
袁郭強這可不是說謊。
是真的。
到了這個層面。
越是高精尖的東西。
要求的認知以及知識體系越高。
現階段都是前人沒做過的事情。
那就算是經驗豐富如蘭迪。
也對于后面會怎么發展怎么做,只能聽蘇神的話。
因為他的確腦中沒有相關的經驗。
強行安排,只會貽笑大方。
蘭迪不是這樣的人。
他對于這個方面還是求知欲很強。
能在這里學到自己之前幾十年都不見得能學到的東西。
他也感覺自己從學校畢業之后,再也沒有這么快樂的汲取知識過。
現在又讓他找到了當年那種感覺。
到處都是未知。
到處都是不懂。
那也意味著到處都能吸引興趣。
看到袁郭強也不懂。
余位力只能看著,憑借自己的眼睛在屏幕上找一些消息來分析消化。
上面把9個人的紅外三維捕捉系統瞬間生成骨骼投影都放在了屏幕上。
定睛一看。
蘇神——前臂與地面形成58°銳角。
這種極限壓縮姿態使其肩關節力矩達到285N·m,相當于在肩部放置30公斤配重片。
趙昊煥——采用非對稱肘關節角度,左110°/右105°。
通過0.7kg·m的軀干旋轉慣量補償,抵消身高帶來的轉動慣量劣勢。
其右側斜方肌激活程度比左側高出12,形成獨特的扭矩平衡系統。
周兵——肘關節125°的折中角度暴露力量型選手的特性,股外側肌激活程度達到98極限值。
但脛骨前肌活動度較蘇神足足低了15,這是踝關節剛性不足的代價。
以往都需要開會討論大量分析計算才能得出的一些數據,現在就這么明晃晃的放在屏幕上。
甚至。
還貼心的多了一個對比功。
你點一下還能看見運動員的對比圖。
可怕。
直觀到可怕。
為什么蘇神告訴他,這叫做破譯短跑力學的密碼之一?
就是因為這套系統,可以精準的運動軌跡重構。
在短跑運動中,運動員的運動軌跡是復雜的三維空間曲線,涉及身體各部位的協同運動。
紅外三維捕捉系統憑借多個紅外攝像頭從不同視角對粘貼在運動員身體關鍵部位的反光標記點進行追蹤,利用三角測量原理精確計算標記點的三維坐標。
通過這些坐標數據,系統能夠以極高的精度重構運動員在短跑過程中每一個時刻的骨骼位置,生成連續且細致的骨骼投影,完整呈現身體重心、關節點等關鍵位置的運動軌跡。
這種精確到毫米級別的運動軌跡記錄,為后續深入分析短跑運動的運動學特征提供了基礎數據。
然后做多維度運動參數獲取。
比如關節角度與角速度。
基于構建的骨骼模型,系統能夠實時計算出各個關節在三維空間中的角度變化。
例如,在短跑過程中,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屈伸角度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是衡量腿部運動效率的關鍵指標。
通過紅外三維捕捉系統,可以精確獲取這些參數,分析關節在不同階段的運動模式,如在起跑階段膝關節的快速伸展角度和角速度,為評估起跑技術提供量化依據。
比如線速度與加速度。
除了關節運動參數,系統還能計算出身體各部位質心的線速度和加速度。在短跑加速階段,身體重心的加速度以及腿部、手臂等部位的線速度變化,直接反映了運動員的爆發力和速度提升能力。
再配合該系統關節力與扭矩的精確計算。
關節力和扭矩是影響短跑表現的重要動力學因素。紅外三維捕捉系統生成的骨骼投影數據,結合人體解剖學和力學原理,為精確計算關節力和扭矩提供了可能。
利用逆動力學方法,通過已知的運動學參數,如關節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運動員的身體質量分布模型,可以計算出每個關節在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力和產生的扭矩。
以前是不可能計算的這么清楚。
現在有這個。
成了可能。
外加肌肉力量與功率的準確評估。
就像是通過分析小腿三頭肌在踝關節處的力臂以及關節運動時的扭矩數據,可以計算出小腿三頭肌在蹬伸過程中的功率輸出,從而評估該肌肉群在短跑中的作用效率,為制定針對性的肌肉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肌肉是產生運動的動力源,準確評估肌肉力量和功率對于理解短跑力學至關重要。紅外三維捕捉系統雖然不能直接測量肌肉力量,但通過骨骼投影所反映的關節運動和受力情況,結合肌肉骨骼模型,可以間接估算出不同肌肉群在短跑過程中的發力大小和功率輸出。
這樣就能更加精準開啟技術動作診斷。
沒有最完美。
只有更完美。
你現在覺得完美,是因為你的眼光和認知,就到這里了。
在短跑運動中,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沖刺跑等各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技術動作要求。
紅外三維捕捉系統生成的骨骼投影能夠直觀地展示運動員在每個階段的動作細節,幫助教練和科研人員進行精準的技術動作診斷。
通過對比優秀運動員的標準動作模型和待分析運動員的骨骼投影數據,可以快速發現如起跑姿勢不正確,如跑時身體重心過高或過低、腿部蹬地角度不合理、途中跑時擺臂與擺腿不協調,如擺臂幅度不足或頻率不一致等技術問題,為后續的技術改進提供明確的方向。
到了現在。
你想要突破。
需要的是扎實的基礎理論,推進詳實的數據測試支持。
像是那種八九十年代一個靈感就完成突破的情況,現在越來越不可能再出現。
你想要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你不僅需要理論上的升級,需要未來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避免各種錯誤的分場還需要更加強大的黑科技作為輔助。
這也是為什么現代運動員即便是沒有再出現五虎那種級別的超級天賦者。
同樣能跑出好成績的原因。
能夠更進一步需要是全方位的發展,全方位提供幫助,也許才能夠突破那么0.01。
有了這些。
蘇神才能說。
自己真正具備了繼續沖擊下一步的條件。
如果這一些生產力以及科技水平跟不上,那即便是一肚子理論也很難落到實際。
起不到最佳效果。
現在。
才能說舞臺給自己搭建好了。
只需要自己這一名表演者登上舞臺表演即可。
對了。
至于為什么要選擇高原地區作為測試。
那是因為高原地區氧氣含量低,運動員在這種環境下進行短跑訓練,身體會通過增加紅細胞生成、提高心肺功能等方式來適應缺氧環境,以保證有氧代謝供能。
利用紅外三維捕捉系統分析此時的短跑力學,能更深入了解運動員有氧能力提升機制,為制定平原訓練計劃提供參考。
將高原訓練前后的短跑力學數據對比,可清晰看到有氧能力提升對短跑各階段力學表現的影響。
如起跑加速階段的爆發力維持、途中跑的節奏穩定性等,為評估高原訓練對有氧能力和短跑成績的影響提供量化依據。
這樣可以更好研究肌肉力量與神經調節特殊作用。
怎么樣。
現在知道蘇神為什么說高水平運動員提高0.01秒都很難了。
因為到了后面你要的是大量資源的支持,不是你一個人就可以輕易搞定。
要繼續突破,沒有系統和外掛,你就需要現實的各種機制輔助自己。
蘇神等這個設備調試已經很久。
終于在今年自己和博爾特進行巔峰對決的時候。
調試成功。
這也給了他繼續突破,提供了動力和可能。
那么。
尤塞恩。
我說追上你的世界紀錄。
你很快就會知道。
我不是在開玩笑。
我這10年。
從知識體系到科技里面的自身的努力以及整體的環境打造……
可是一刻都不敢停下來呀。
現在。
應該是讓你看看十年磨一劍。
這件到底鋒不鋒利的時候。
也是讓自己看看。
自己這十年磨得一劍。
到底夠不夠格去沖擊最頂點的那個數。
就在這個時候。
比賽的口令響了起來。
“各就位。”
“預備。”
砰————————————
比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