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第一百五十章 天地之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武俠>>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章 天地之變

第一百五十章 天地之變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19日  作者:墨觀瀾  分類: 武俠 | 武俠幻想 | 墨觀瀾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賬號:

密碼:



楊清源給小楊過留了一桿小號的白蠟槍。

隨后,暫時破解了洞中八門陣法的陣眼,讓人暫時能自由出入。

在做完了一切之后,平山郡派來的運糧民夫也到了。

楊清源留下了二十人看守隱龍山,隨后便跟著大隊人馬返回了平山郡中。

東溟之海。

東溟位于神州東側的無盡之海,無邊無際,島嶼眾多。

一直在大周沿海劫掠的倭族就是東溟之海上一個大型島嶼上的流寇。

此時的東溟之海和平常一般,浪濤習習看不出波瀾,正常的海面之下卻是暗流涌動。

東溟之海深不見底的海溝之中,突然之間震動了起來。原本自然流動的海水在無形之力的作用之下,慢慢旋轉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旋渦。

隨即,無數的無形之力自海底而起。原本的東溟之海的海面之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旋渦。緊接著便是無數的水柱沖天而起,久久不落。

武川真一,是一個沒落東溟貴族之后,以打漁為生,在打漁的過程之中,被巨浪所卷走,只得隨船在海上漂泊。

因為長時間水米不進,已經虛弱萬分的他突然感到一股力量從四骸之中奔涌而出,竟然慢慢恢復了精神,當他起身查看四周之時,被海上神奇的景象所震撼。

“神明の加護を求める(神明庇佑!)”

武川真一當即跪倒在船上,朝著無數的水柱叩拜。

在東溟異變之時,西極之地的昆侖雪山也有神異發生。

昆侖山脈玉虛雪峰乃是西極之地,堪稱人族禁區。除了大雪金雕等少數珍禽奇獸之外,幾乎沒有生靈。

連昆侖派也就是建在昆侖山的邊緣。

原本覆蓋在玉虛雪峰上,萬年不化的積雪,突然被強大的無形氣流卷上了天空。形成了一道道白色的旋風。仿佛有什么東西從雪山之間噴薄而出。

整座玉虛雪峰似乎都在震動,無數的積雪落下,形成了巨大的雪浪。

在此雪峰之上,竟然還有一個宮殿群。

巍峨古拙,氣勢不凡。

在宮殿的正門之上,正寫的玉虛宮三個古字,道韻天成。

而這宮殿的最后方,有三間茅屋。

原本應該和宮殿格格不入的茅屋,卻顯得道韻自然,渾然一體,似乎此處才是宮殿的中心一般。

茅屋之上有用墨筆隨手所寫的名字——三友居。

茅屋被籬笆所圍,柴扉兩側貼著一副不算對聯的對聯。

“天之極,地之角。

昆侖雪,萬里遙。”

在屋外還立了一塊石碑,一看就是后人所立,上書四個大字——道起之地。

石碑之旁站著兩人,一老一少。

老者身穿高雅道袍,手持拂塵仙風道骨。

少女打扮更是華麗,頭戴金鑾翠玉飛鳳冠、身著金縷飛凰袍,身披飄帶,美艷攝人。

“師父,又開始了!”

老者皺著眉頭看向天際,“看來是時機到了,今歲的神州大雪,應該也是此故。”

“什么時機?!”

女子不解。

但老者也沒有解釋,“可琴,你該下山走一遭了!”

“下山?!”

可琴不解地看了師父一眼,今天的師父老糊涂了,說話跳躍性太大了,自己完全跟不上。

“你的修為已經到了瓶頸,光靠一味苦修,難有進益,該自己下山尋道了,對了你下山之后,順便代表為師去拜訪一下當代道尊張真人!另外天人宗和天師府那里你也去看看。”

“可是天下第一人,真武道尊張三豐?!”

可琴聽到張真人頓時眼前一亮,張三豐可是天下道者的偶像,非是天人、玉虛、蓬萊三脈嫡傳出身,但卻當上了道門道尊,還自立真武一脈,這是何等驚才絕艷?!

“小孩子家家一點不懂禮數,為師見了張真人,也得叫一聲師叔。”

可琴吐了吐舌頭,不以為意。

老者從袖中取出了一個小巧的丹爐。

“這是本門至寶之一,鎏金銅熏爐,你帶上吧!在去天人宗的時候,和天人宗的當代行走,比試一番,也好教世人知道,我玉虛一脈的丹法不遜他天人一脈。”

又絮絮叨叨地交代了一些事情,老者最后從袖中取出了一個殘破的玉牒,“這是我玉虛一脈,人間行走的信物,現在就交托給你了!你向其中輸入真元,它便可證明的身份。崔可琴,從即時起,你便是玉虛一脈的人間行走了!下山去吧!”

楊清源回到了平山郡城已經兩日了,雖然大雪依舊,但是平山郡各縣的災情已經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平山郡城外的災民也已經增加到了十萬之眾,還在不斷用來。

但是在楊清源以工代賑的政策下,災民的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由災民組成的建筑施工隊,在圖紙的指導下,不斷地建造著木屋。

現在基本可以做到二十人一間,平山郡外的河流的下游兩岸旁,已經都是木屋。

而且這些木屋也還在不斷地增加,這將會成為災后,災民們的房屋。

現在的災民之中,青壯年被分為了三批,一批則負責伐木,另一批是當前的建筑工人,負責木屋的建造。人數最少的一批,則開始協助匠人開始打造農具,為來年開春,開墾荒山,種植作物做準備。

不只是男人,女子也有了工作。

在楊清源聘請的匠人的教授下,女子開始學習制棉的工藝,從去棉籽到彈棉花,再到制作棉衣、棉被,都有人在傳授。

當其余官吏還在考慮賑災之時,楊清源已經在準備災后重建和經濟發展的問題了。

這十萬災民,就是未來的工人。

楊清源為此準備了不少的棉花種子,他要在平山郡大批量的種植棉花,將平山郡打造成一個從種植到成品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大型棉花加工基地。

流民不是刁民,有好好的日子過,也沒人想要喝官府的米粥。

在得到了冀州運來的第一批糧食之后,楊清源心中便有了底氣,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糧食的買賣。

獲得了工錢的災民們,也開始自己購買鍋、爐做飯。

老人每日有粥喝,孩子還有學堂上。

雖然此地尚是災民聚居之地,但卻是一片欣欣向榮。


上一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