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科學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棠初綻(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走進不科學 >>走進不科學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棠初綻(上)

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棠初綻(上)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4日  作者:新手釣魚人  分類: 科幻 | 超級科技 | 新手釣魚人 | 走進不科學 
此時此刻。

看著身邊出現的這張臉。

毫無防備之下。

葉篤正險些沒把手伸進衣兜,掏出自己母親當年送給自己的本命木牌朝對方甩過去——據說那玩意兒是桃木做的,能驅邪。

當然了。

在掏出木牌之前,葉篤正便先一步反應了過來。

出現在自己面前的這貨并不是木乃伊,而是最近一段在基地小有名氣的.

熟人韓立。

見此情形。

葉篤正在暗自松了口氣的同時,也用緩慢的語速掩蓋了自己內心最開始的驚恐,開口道:

“韓立同志,我還以為是誰呢,原來是你啊.”

說實話。

葉篤正對于徐云的印象其實還是很不錯的。

畢竟若是沒有他拿出的氣象多普勒雷達,氣象中心恐怕永遠都不會有再次自我證明的機會。

倘若真是如此

那么可以預見,整個氣象中心將會在很長的時間里失去斗志。

同時從行業角度來看。

氣象多普勒雷達對于整個氣象學的幫助也顯而易見。

這種設備的出現,很可能為一直看不到未來的氣象領域開拓出一條全新的康莊大道——還是華夏占據主導權的那種。

所以無論是從本職工作還是個人情感出發,葉篤正對于徐云的印象都很不錯,甚至還帶著一絲感激。

因此在被嚇了一大跳后。

葉篤正也沒表露出絲毫不滿,而是笑著對徐云問道:

“韓立同志,你怎么到這兒來了,對了,吃過晚飯了嗎?”

此時距離第一批數據出爐已經過去了七八個小時有余,天色早已從白天變成了夜晚,再過幾個小時差不多就到十二點了。

就在不久前,基地上還托人送來了晚飯。

“嗯,剛剛喝了些粥。”

徐云朝帳篷外的某個方位歪了歪頭,此時依稀可以看到幾位副業隊員正在忙活著發晚餐。

不過今晚的“標餐”規格并不高,大多都是窩頭土豆配上榆樹葉的菜葉湯。

窩頭硌牙,榆樹葉發苦。

徐云能喝到精米粥,主要還是和他病人的身份有關系,恢復期需要調養。

接著徐云又把目光放到了葉篤正的算紙上,認真看了幾眼:

“咦?葉主任,這是.斯托克斯方程組的變式?”

葉篤正微微一怔,看起來對徐云能夠認出方程的內容有些驚訝。

不過他很快便想起了徐云的身份,輕輕點了點頭:

“對,正是ns方程組,在渦度的基礎上做了一點改變。”

按照老郭此前的介紹。

徐云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的畢業生,認得出ns方程組倒也正常,畢竟這個方程可是數學領域的一大難題來著。

或者換個角度說。

以徐云能夠拿出氣象多普勒雷達理論的能力而言,他認不出ns方程組才怪呢。

徐云則又轉頭看了眼噼里啪啦滿是算盤聲的現場,隨口對葉篤正問道:

“葉主任,您現在的進度怎么樣了?”

“進度?”

葉篤正抬眼與徐云對視了一秒鐘,搖了搖頭,嘴角扯出一絲苦笑:

“哪有進度?韓立同志,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就是全部了——后頭該怎么推導我自個兒都不知道呢。”

葉篤正說罷。

手指還捏著圓珠筆前半部分筆頭做了個小杠桿,將筆尾在算紙上啪啪的拍了兩下,看得出來有些煩悶。

氣象數據的計算環節不算什么機密,所以葉篤正倒也沒想瞞著什么。

畢竟人都是有傾訴欲的。

接著葉篤正便嘆息的搖了搖頭,準備老老實實的換個思路——既然他考慮的這種變式沒有可行性,那么就只能按照竺老給的方案去計算了。

那個想法大概率存在某些問題。

而就在葉篤正提筆書寫之際,他的耳邊忽然傳來了徐云弱弱的聲音:

“葉主任,我有個想法啊.在這個變式后面加個伯努利函數,您覺得可行嗎?”

葉篤正已經寫下了幾個字母的筆尖頓時一停。

片刻過后。

葉篤正滿是詫異的抬起頭,一臉見了木乃伊似的表情看著徐云:

“韓立同志,尼(第四聲↓)說嘛?”

情緒激動之下。

葉篤正甚至冒出了老家津門的口音。

而在他對面。

看著眼睛瞪得滾圓的葉篤正,徐云的內心其實同樣有些意外——他還以為現在定域分布渦度的概念已經比較完整了呢。

不過很快,他便迅速反應了過來。

也是。

對流擴散方程的關鍵人物是蘇哈斯·帕坦卡,而此君按照年齡來算,現在才二十歲出頭呢。

雖然徐云記不太清他提出simple改進算法的具體時間,但蘇哈斯·帕坦卡可不是什么年少成名的天才。

他想要simple改進算法,提出無論如何也要到十多年以后了。

不夸張的說。

這年頭整個數學界和物理學界對于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研究,還處在一個非常原始的狀態。

就連simple算法也就是求解壓力耦合方程的半隱式方法的最初版本,都要在1972年才會被提出。

想到這里。

徐云便決定小小的幫葉篤正一把——雖然他之前確實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但這種能夠讓兔子趕上甚至反超第一梯隊的事兒,他自然還是很樂意為之的。

反正不要錢,多少試一點嘛。

隨后徐云頓了頓,飛快的在腦海中組織了一番思路,對葉篤正說道:

“葉主任,我的意思是在這個變式后加個伯努利函數,然后再取個旋度,您覺得可行嗎?”

“這是我在劍橋大學那會兒聽一位學長說的,當時他們推導的情景恰好也是相同的變式”

唰——

結果徐云話沒說完。

葉篤正便低頭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函數:

這個函數來自等式(u/2)(u)uuxw,也就是伯努利函數。

接著葉篤正又按照徐云的說法取了個旋度,得到了一個新的公式:

別看這個公式瞅起來跟顏文字似的,好像又是( ̄▽ ̄)*( ̄▽ ̄)/又是(w)[]( ̄▽ ̄)*。

對于葉篤正而言。

在見到它的一瞬間,他的心臟便狠狠漏跳了一大拍!

w的演化方程!

同時由于x(uxw)(w)u(u)w的緣故,所以這個演化方程還可以改寫為對流導數的形式:

寫到這里。

葉篤正再次一停頓,扭頭又看向了徐云,迫不及待的問道:

“韓立同志,后面呢?后面的思路是什么?”

此時此刻。

葉篤正仿佛回到了自己在芝加哥讀書的日子。

當時他在追一本連載于芝加哥日報的推理小說,每每看完一章時便迫不及待的想要瘋狂進行催更。

如果不是怕失去留學海外的寶貴資格。

葉篤正甚至考慮過要不要把作者綁到小黑屋去更新——一天必須要更新個五萬字,要不然當天不能吃飯!

而在他對面。

徐云則示意喬彩虹將自己的輪椅再朝葉篤正靠近了一些。

隨后他從葉篤正手中接過紙和筆,一邊寫一邊解釋道:

“葉主任,這個方程想要繼續推導下去,首先就要明白這個變式的物理意義。”

“我們在這里再導入一個角動量方程做個對比你看,物理意義應該就很明顯了吧?”

葉篤正認真看了小半分鐘,很快哦了一聲:

“哦,我懂了。”

“右邊描述的是因為流體元的拉長,體元慣量矩的改變,還有就是粘性力矩作用在體元上,沒錯吧?”

徐云點了點頭。

這個變式的物理意義,差不多可以算是后世渦度的入門級概念。

也就是流體塊的渦度可能因為它的拉長而改變,引起慣量矩的改變,或者因為粘性應力加速或者減速。

緊接著。

徐云又寫了個佩克萊數。

也就是peud/α,又在上頭換了個圈,帶入回了原式。

看到這里。

葉篤正的鼻翼中忽然傳出了一聲帶著意外的鼻音,眉頭驟然一揚。

他發現了一個此前從未意識到的問題:

根據變式來看。

二維流中渦度是對流,并且像熱量一樣可以擴散,那么關于佩克萊特數的類比就是

這意味著渦度像熱量一樣,在二維流內部不能憑空產生或毀滅。

并且它可以通過對流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但另一方面。

∫wdv對于所有定域的渦度團是守恒的。

也就是說

漩渦通過速度場對流,通過擴散傳播,但是每個漩渦內總的渦度保持不變。

換而言之.

邊界正是渦度的來源!

這是一個葉篤正從未想過的概念,這代表著他之前的很多思路都是錯誤的,他確實低估了邊界的深度。

但這也同樣代表著

一個新模型的可能!

準確來說應該是.

氣象學中第一個真正可行的新模型!

要知道。

雖然挪威學派在數值天氣預測這方面貢獻很大很大,但即便是到現在,整個氣象行業也依舊沒有一個真正的模型。

事實上。

按照正常歷史發展。

氣象學要到1971年才會由拉蘇爾建立出第一個氣候模型。

并且拉蘇爾建立的模型預測的還不是局部天氣,而是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氣候模型。

而眼下.

葉篤正的面前出現了一條新路。

一條從未有人涉及過的新路。

看著一臉震撼的葉篤正,徐云則顯得很平靜。

他所說的這些概念并非基于他的個人能力,而是來自后世已經相對完備的知識體系,沒啥值得驕傲的。

畢竟不同于眼下這個時期。

雖然后世對于ns方程雖然依舊處于破解階段,一般形式的解析解依舊遙遙無期——因為卡在了非線性的advection項上。

但另一方面。

它在各種極端情況下.例如無旋,無粘性等情景中還是有解析解的。

后世只要在dns上投入足夠的計算資源,甚至可以求解復雜的流體流動。

這些都是徐云穿越前已經有了很強的定式結果,以至于徐云這種非氣象領域的人都能隨手拿出來做釋義。

當然了。

由于專業壁壘的緣故,徐云對于渦度的了解到這里也差不多就完了。

至于再進階的相當位溫、假相當位溫、潛熱、感熱、輻射這些概念.

你想讓徐云解釋一下它們的含義倒是沒什么問題,但再深入的推導就純屬癡心妄想了。

不過沒關系。

到了眼下這一步,葉篤正顯然已經進入了‘悟道’的狀態。

以這位華夏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的能力而言,剩下的環節哪怕不需要徐云幫忙,他一個人多半也能搞定。

更別說他的邊上還有陶詩言這位天氣動力學的頂尖大佬存在呢。

因此很快。

葉篤正便開始自己推導起了后續步驟。

“溫度的支配方程是dt/dtαt”

“那么溫度場的方程自然就是dt/dtt/tut/xαt”

“根據流體靜力平衡和溫度直減率可得.”

“詩言兄,你覺得這里改成分段函數轉折點壓強如何?”

“正合我意.”

二十多分鐘后。

葉篤正在紙上寫下了另一道算式:

而在見到這道算式的時候。

徐云裹在繃帶下的表情也隨之一松。

他的任務算是完成了.

想必聰明的同學也看出來了。

沒錯!

葉篤正此時寫出來的式子,正是渦度擬能方程。

它來自上頭對流導數與w的標量積,是對于定域分布的渦度。

其中最右邊的散度項通常積分為零,和腦子一樣不太需要。

右邊剩下的兩項分別對應通過渦線拉長產生渦度擬能,以及因為粘滯力損耗的渦動擬能。

從這個式子可以直觀看出渦動擬能就像力學能量一樣,可以被摩擦力耗散掉。

這個公式在后世討論湍流的時候會被反復提及,算是一個標識型的公式。

更重要的是.

眾所周知。

大氣擴散屬于湍流擴散,目前有三種廣泛的應用理論:

梯度輸送理論、

湍流統計理論、

相似理論。

而這個式子便是湍流統計理論的重要核心,后世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一種叫做wrf的模型。

沒錯。

這是后世氣象數值模擬預報最常見的模型,很多民科在家也用這玩意兒來跑數值。

當然了。

氣象領域的民科要遠比物理和數學領域的民科高智很多,二者存在很明顯的差異。

氣象領域的民科與其說是‘民科’。

不如說更像是那些開車載著天文望遠鏡去看星星的天文愛好者,很少有太多出格的言論。

至少不會動不動就表示自己發明出了永動機,然后一看圖紙特么的是太極圖

氣象領域的民科最喜歡的就是在家里默默跑當地的天氣模型,然后巴望著天空看自己的結果準不準確,整體來看還是比較佛系的。

總而言之。

wrf即便是在2023年都屬于非常重要的模型,遑論眼下這個時期了。

此時出現的只是一個雛形。

隨后葉篤正又把公式引申到了等壓面和等密度面領域,進行起了環流的相關計算。

期間喬彩虹這姑娘也興致沖沖的上前旁觀了兩分鐘,等回到徐云身邊的時候表情就變成了這樣:

一個小時后。

葉篤正和陶詩言合力推導出了完整的渦度場,擬合出了一個特殊的數學模型。

從徐云的角度來看。

這個模型和后世的wrf依舊出入較大——畢竟這年頭沒有后世的算力,但核心邏輯還是類似的。

簡單來說就是先采用了圓柱切線空間和水平映射,構建起局部空間并映射其鄰居,構建起等軸映射。

接著重新設計了條件局部卷積核,以滿足因地制宜的卷積特征,鄰近局部特征相似和地理特性不同下的相鄰卷積核共享三個條件。

至于模型的數學機理則是傅里葉變換,葉篤正將混合操作構建為了連續的全局卷積,在傅里葉域中通過fft可以有效實現,空間混合復雜度降低到了堪稱最低。

模型甚至還考慮到了累積液態和冰凍水,將總降雨粒子作為診斷變量,數據集的數量還達到了20個。(靈感參考自這篇論文arxiv.org/abs/2101.01000)

可以這樣說。

在計算機模型還沒問世的當今,這個模型可以說是人力可及的巔峰了。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徐云的錯覺。

他總感覺葉篤正的這個模型,似乎隱隱觸及到了傅里葉神經算子.

當然了。

只是感覺。

畢竟這方面他確實學藝不精,所以一時半會兒也沒法下具體的定論。

可能是錯覺,也可能是確有其事。

如果只是誤判那還好說。

可如果這是真的.

那么在眼下這個副本的時間線上,今后的樂子可就大了。

畢竟這玩意兒早就超出了流體力學的范疇,涉及到了ai呢.

接著又過了十多分鐘。

陶詩言將各個小組的數據匯總到了臺前,葉篤正將自己的模型思路與眾人介紹了一遍。

考慮到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葉篤正主要將重點放到了計算上。

也就是側重于告訴大家怎么算,至于具體的原理先被忽略了——因為眼下他們需要的是直接的計算模型與工具,并不需要知道工具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十五分鐘后。

各個小組開始了

最后的計算。

很快。

噼里啪啦——

帳篷內便又一次響起了算盤聲,以及少數手搖計算機的操作聲。

沒錯,手搖計算機。

這玩意兒算是一種標準的老古董設備,后世近乎絕跡了,具備很強很強的時代特征。

怎么說呢

時代性上有些類似后世的dvd和小靈通,屬于特定時期的產物。

手搖計算機發明于1878,采用的大多是針輪結構,一般只能做四則運算,平方數,立方數、開平方,開立方。

如果需要輸入三角函數和對數,都需要查表。

如今國內使用的手搖計算機都是“飛魚”牌,一種在這個時期為數不多國產比進口要優秀的機械設備。

“飛魚”牌計手搖算機第一批就生產了500臺,大部分給二機部和五院了,還有一部分給了當年的156項目。

五院用這個手搖計算機算一條從導彈起飛積分到關機彈道,時間上差不多需要2個月——這還是沒有變軌能力的導彈。

另外“飛魚”牌手搖計算機由于比德國進口的精密許多,看起來嬌小的如同一個女孩子。

因此它還被二機部取了個某個作者聽起來很不爽的綽號:

魚娘。

總而言之。

到了這一步,就徹底沒徐云啥事兒了——如果討論筆算和心算能力,他恐怕還比不上這個年代的眾多前輩呢。

因此他便在一旁獨自等起了結果,喬彩虹則與幾位副業隊員們一起幫忙趕起了蚊子。

過了半個小時。

上午待了一會兒便去繼續研究項目的老郭下了班,帶著蔡少輝從課題組匆匆趕到了現場。

也不知道是不是徐云的錯覺。

他總感覺老郭咳嗽的頻率比之前高了許多

一個小時后。

一份最終報告交到了葉篤正的手上。

不過葉篤正并沒急著就去找老郭進行匯報,而是與陶詩言隨機抽檢了幾個環節進行起了驗證。

待核驗無誤后。

葉篤正方才拿著報告快步來到了老郭身邊。

“郭工,程工。”

葉篤正先是對老郭打了個招呼,又掃了眼老郭身邊一直待在現場的程開甲,表情嚴肅的說道:

“幸不辱命,全新一批的天氣預測結果出爐了。”

“這份結果經過了我和陶詩言同志的復驗,在數學上不存在任何的錯漏。”

老郭臉色不變,但拿著公文包的左手還是隱隱加了幾分力氣。

看得出來,他的內心并不平靜:

“葉主任,上頭都推導出了什么?”

葉篤正聞言深吸一口氣,翻開手中的文稿,介紹道:

“郭工,程工,首先我想要強調一件事。”

“那就是我們的氣象數據收集開始于12個小時之前,不過由于效率問題,直到剛剛才出了結果。”

“也就是說.在我們推導出的這份結果中,其實包括了過去十二個小時的天氣預測情況。”

老郭聞言點了點頭。

這句話倒是不難理解。

按照他們事先的安排。

那臺氣象多普勒雷達每隔20分鐘會收集一次數據,數據經過過濾傳到首都計算機所,再由計算機所處理成參數場后送回基地,由葉篤正他們進行進一步的計算。

如此反反復復,過程一直持續了十多個小時,接近半天好說了。

雖然由于計算效率的問題,這些數據沒辦法瞬時或者短時得出結果。

但這個情況并不影響過去十幾個小時的氣象預測結果客觀存在——只是它們失去了時效性罷了。

不過從參考角度來說。

過去這12個小時的天氣情況,倒是能對推導結果進行一定的驗證。

好比某人寄了封猜測未來半年時局的信,由于各種原因送到收件人手里的時候已經過去一年了。

這封信雖然失去了傳遞信息的意義,但卻可以來驗證寫信人對時局的判斷和眼光是否正確。

想到這里。

老郭不由看了眼葉篤正,思索片刻,對他問道:

“葉主任,報告上有關過去這12個小時的預測結果是怎么樣的?”

葉篤正將文件朝他翻了個面,露出了上頭的內容,介紹道:

“郭工,您看。”

“根據預測結果顯示,過去12個小時內降雨粒子的多普勒反饋較少,所以整個金銀灘草原上都不會有降雨出現。”

“但垂直起沙效率較高,氣溶膠的長直向量呈現區域性分布,垂直判別變量非常明顯。”

“所以根據數據擬合,我們判斷可能會在中午11點到13點間,出現小強度沙塵的西北風。”

老郭靜靜聽完葉篤正的介紹,立馬看向了一旁的周材,對他問道:

“周助理,草原今天的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

周材作為基地的廠長助理,當日的氣象情況屬于他每天必須跟進匯總的數據。

在數據化溝通尚未出現的眼下這個時期,他拿到整體氣象情況的時間甚至要早于葉篤正和陶詩言。

聽到老郭這番問話。

周材立刻取出了一個小本子翻動了幾頁,快速說道:

“過去十二小時草原上確實沒有降雨記錄準確來說整個海晏縣都沒有,倒是邊上的湟源縣下了一場小雨,持續時間40分鐘左右。”

“至于沙塵.哦,確實有一場沙塵記錄,是畜牧副業隊同志匯報的。”

“沙塵的起始地點在六分廠附近,時間是下午一點半左右,方向.確實是西北風。”

聽聞此言。

現場的氛圍頓時變得有些微妙了起來。

沒下雨,又出現了沙塵

前12個小時的預測

居然準了?

過了片刻。

一直沉默的程開甲開口了,他的臉上依舊保持著很克制的冷靜:

“信息都對得上,不過幾位同志,我認為這種情況存在有一定的偶然性,至少單靠這些結果說明不了太多的事情。”

“一來草原這邊半天不下雨很常見,二來如果我沒記錯,現在這個季節金銀灘出現的沙塵應該基本上都是西北風。”

“所以想要確定推演結果是否準確,我認為還要繼續進行新一輪的評估。”

聽聞此言。

現場幾人也贊同的點了點頭。

學過地理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在夏季。

西南季風抵達孟加拉灣再向北推進時碰到青藏高原,即分為東、西兩支:

一支沿喜馬拉雅山轉為東風向西吹去。

另一支則沿著山脈的走向流向我國西南地區,加劇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邊緣降水增多,并進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內部干旱加劇。

因此在西海這個地方。

冬、夏兩季的西北風占比多達80以上,偶爾才會出現東南風。

所以單憑半天沒下雨和小規模西北沙塵的描述,確實證明不了太多東西。

想要證明推導結果足夠準確,還必須要經過一次更大的考驗才行。

想到這里。

老郭又看向了葉篤正,對他問道:

“葉主任,推導結果對接下來的天氣預估如何?——唔比如說有沒有降雨天氣的預測?”

“降雨啊”

葉篤正聞言,臉上不由浮現出了一絲微妙的表情:

“當然有,而且時間距離現在很近。”

老郭心中一凜,追問道:

“哦?什么時候?”

嘩啦——

葉篤正又翻過了一頁報告,看著上頭的結果對老郭說道:

“三個小時后,也就是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間,應該會出現一場持續半個小時的”

“雷暴。”

昨天為了爆更調生物鐘,晚上很晚才醒,通宵碼字所以凌晨才更新。

之前就說過這種情況在爆更的時候會很常見,量不會少,但時間可能不固定,所以各位勿催哈,當天要是真不更新我會提前請假的。


上一章  |  走進不科學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