鉑玉京:、、、、、、、、、
摘星號上三臺中型核聚變發動機開始向外噴射帶電離子,龐大的機身開始緩緩移動。
摘星號沿著十幾公里長的飛行跑道向東方滑行,速度越來越快。
3分鐘后,如同一支利箭斜著射向了天空。
5分鐘后,消失在天際。
地面上送行的人群中傳來稀稀拉拉的歡呼聲,大多數人都心情沉重,沒有心思喝彩。
鐘成這一走,最少就是半年,而且是前往億萬公里之外,深入星空。
很多人心里都感覺空落落的,只希望他們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1個小時后,摘星號在胡波這個老“水手”的指揮下,進入了3萬多公里高空的地球同步軌道。
摘星號繼續加速飛行,擺脫了地球的引力,以一條拋物線的軌跡,向著太陽系的外圍遠離地球而去。
在指揮中心的眾人,已經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胡波驚喜地在鐘成面前如同一個小孩子似地蹦跳幾下,感受到從機艙地板下傳來的引力。
楊希、林偉因為第一次太空飛行,從來沒有體會過失重的痛苦,反而沒有這種心情。
鐘成俯身又站立幾次,仔細體會了一下,雖然和地面上的感覺大致相同,但還是有一絲輕微的差別。
那就是頭部受到的引力,比腳掌位置受到的引力更小。
林偉解答了鐘成的疑問,太一合金401由其中鍾322元素場域能量產生的吸引力受到距離影響非常大。
在保持1米距離有正常地球重力的情況下,在8米左右距離就遞減到接近零重力。
所以以鐘成的身高,從腳掌位置到頭部位置有20的重力差異,正常人是感覺不出來的。
如果要減小這種差異,只有加大太一合金401的電量輸入,但沒有必要。
由于太一合金401的昂貴和電量消耗,在摘星號上只有人員主要活動艙室的地板下才有鋪設,就這樣也用去了二十噸太一合金401。
胡波說,如果楊希和林偉要體驗失重的感覺,就可以去貨艙,那里面是沒有人工重力的。
胡波這樣說倒沒什么調侃的意思,他對發明出太一合金的林偉是感激萬分。
雖然林偉解釋主要還是鐘成夫人的功勞,但仍然沒有減少太空署老“水手”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在如今的太空時代,前往外太空探險、航行的宇航員們還是習慣地延用了地球海洋艦船上的傳統稱呼,船長、大副、二副、水手長、水手之類,只是統稱為水手。
在地球大航海時代,那些水手們除了面臨大自然不測風云的威脅外,就是要面對缺少維生素導致的敗血病的折磨。
而在太空時代,“水手們”同樣要面對失重癥折磨,而且失重癥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是全方面的,長期下來甚至是不可逆的。
今天,老水手們在摘星號上終于看到了這個病魔被消滅,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胡波甚至聲稱,把摘星號交給他,他就敢飛往太陽系最邊緣的柯伊伯帶探險,為聯邦開拓更多的領土。
楊希卻認真地幫他算了一下,柯伊伯帶離地球有40億到80億公里,按最近距離算,用摘星號也要飛3年左右時間。
如果帶足食物,應該是可行的,因為深空航行只是在飛行器加速和減速階段會消耗大量動力物資。
原則上說,從地球飛往5500萬公里的火星,與飛往柯伊伯帶中45億公里外的冥王星,消耗的動力資源是差不多的。
柯伊伯帶類似于小行星帶,但范圍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寬20倍。
在柯伊伯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谷神星更大,而且數量眾多,是人類開發太陽系第三階段的重要目標。
鐘成沒有加入眾人的討論,他的目光被摘星號外面的星空吸引了。
指揮中心的空間呈半圓椎形,除了艙內地板和后方通道,前面幾個方向都是由透明的高強度納米材料制作的窗口。
在指揮中心可以一覽無余地觀看星空,這里沒有大氣層的干擾,也沒有地平面的阻擋,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沒有天上地下的分別。
讓人如同只身站到了宇宙星空之中,置身于璀璨星河之間,只能更加感嘆人類的渺小,宇宙星空的浩瀚。
“宇宙”一詞連用,最早出自《莊子》:“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
這時的“宇”代指一切空間,“宙”代指一切時間。
《文子·自然》中就有:“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這里宇宙的意義已是標準的時空概念了。
鐘成感慨,可惜幾千年過去了,人類對于宇宙時空的認知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大多數理論也不過是猜想而已。
面對宇宙星空,人類只不過是蹣跚學步的孩童!
鐘成同時也發現,由于沒有臨近的參照物,摘星號現在即使在以相對于地球每秒50公里的高速在飛行,但在飛機上卻感覺如同靜止一般。
就像是在地球的茫茫大海之中,失去了陸地的參照,如果沒有指南針或天上的星辰指引,水手們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
胡波為鐘成等人解釋了一下在星空之中如何導航的問題。
為了讓這些太空航行的新人們更好地理解,他從頭說起導航的發展歷程。
地球上在海洋中航行的水手們,在早期使用一種叫做六分儀的工具,它可以讓你測量恒星和地平線之間的角度。
對于南北航行或者緯度,水手所需要做的就是測量北極星的角度,當北極星在正上方時船只就在北極,當北極星在地平線上時船只在赤道。
但是要測量經度就是東西方向比較困難,當地球轉動時,因為時區的不同,太陽在頭頂上方的情況,每時每刻都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出現。
到了現代,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或飛行器的導航主要在地面上進行,地球上的無線電接收器可以檢測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
但是一旦離開地球,事情就變得更加復雜。
為了正確的深入太陽系,宇航員們需要知道宇宙飛船在哪里?
這就需要有一個精確的太陽系地圖,并且知道宇宙飛船要去哪里?
現在基本上是借助深空網絡,這是一個巨大的無線電天線陣列定位系統。
深空網絡的基站分布在地球、月球、谷神星,將來還會在火星、金星、水星上建立。
有了這些基站,深空網絡就可以與太陽系內任何飛行器進行無間斷地通訊。
除了向太空飛行器發送指令、檢索數據和照片外,深空網絡主要功能就是為深空飛行器導航。
通過將飛行器的位置與太空中恒星的靜態地圖以及太陽系中所有天體的軌道地圖進行比較,可以精確地計算出飛行器的位置和速度。
楊希聽完,總結了一下,“這就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太陽系版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