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號:
密碼:
鐘成回到公司后,再次召集了高層會議,提出了修訂方案。
但出乎鐘成意料的是,公司領導們這一次反而來了興趣,一致通過了西海工程的兩期計劃。
鐘成準備的一番口舌算是白費了。
用李長風的話來說,干就要干大的,小打小鬧沒意思。
萬總也說,這樣的大項目才配得上紅星重工的身份。
不過,鄧總表示,這個項目必須由紅星重工來主導了,西北化工配合就行。
不然,他們是不會放心的。
邵總主動請纓,愿意去柴達木主持這項工程。
紅星光電公司(原紅光光電)近年來已經走上了正軌,大型伏羲光腦、光芯片生產技術已經成熟,生產規模也在按計劃逐漸擴大。
邵總最近的工作很“輕松”,他想另尋用武之地。
鐘成理解他的心情,在一幫老字輩領導的把關下,他的存在感確實不大。
在鐘成的大力支持下,邵總成功爭取到了這份苦差。
在那人跡罕至的地方去干幾年,絕對不是什么美差!
一期工程還是按照國家規定的進度,在一年內完成,二期工程就按鐘成的計劃,五年內完成。
一期工程差不多的時候,鐘成會向國家提交二期工程計劃,因為一年后的情況也許不一樣了。
第二天,鐘成就同邵總及相關人員一起飛往西北化工總部。
他負責將雙方接上頭后,就撒手不管了。
邵總在商務合作、項目管理方面的能力絕對比他強。
至于邵總向他透露的想把西北化工徹底綁上紅星的戰車,鐘成就任由他發揮了。
11月初,鐘成才忙完西海工程的事,回到了研發所。
開始過問他關心的三大項目的進展情況。
桂彬小組負責的電動飛車項目是進展最快的,他們已經拿出了電動飛車的設計方案。
對于電動飛車的項目,紅星電動轎車公司的張總和萬部長是一百分的支持。
萬部長手下的研發團隊全力配合桂彬小組的設計工作,這支研發團隊有著多年的轎車設計經驗,對電動飛車的設計幫助非常大。
再加上電動飛車的技術都是現成的,小型祝融電推加上夸父二型動力電池,就構成了電動飛車的核心技術。
所以,電動飛車研發走在最前面,鐘成一點都不奇怪。
對于不到三噸重量的轎車車體,安裝六臺祝融電推,功率都大幅過剩了。
垂直起降、空中懸停是太輕松不過。
為此,鐘成已經讓楊希專門設計了一款小型祝融電推,功率只有精衛無人戰機上的祝融電推的五分之一,也就是200公斤左右的推動力。
成本下降到只有十分之一,這樣可以在電動飛車上安裝16臺小型祝融電推,電動飛車的平衡性大幅提升了,但速度肯定是要被犧牲掉。
當然電動飛車是不可能讓它飛太快的,鐘成就設定了最高速度不得超過0.8倍音速,就是1000公里的時速。
這樣對車體結構及材料的要求都不會太高,安全性也有保證。
其實大多數時間,電動飛車的行駛速度被限制在300公里/小時以內。
只有進行長途駕駛時,才可能允許達到1000公里的時速。
他們設計出的電動飛車其實是一種變掠翼的低速飛行器,已經脫離了轎車的范圍。
只是為了經營需要,還帶著一個“車”字。
這種飛車的車身兩側下方有可伸縮的機翼,視速度大小調整,平衡飛行姿態,也可減少電量消耗。
最費功夫的是電動飛車的車控系統,在民用領域,安全性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在駕乘人員沒有獲得嚴格的飛車駕照前,電動飛車只能是無人駕駛。
桂彬小組把原來逐日電動轎車的共工車控系統進行了升級。
與精衛無人戰機的自動駕駛系統結合起來,構成了全新的共工車控系統。
再就是加入了完善的強制安全措施,提高了車載光腦對緊急情況或異常情況的處理權限。
車載光腦必須保持與城市飛車管控中心的實時連接。
就這樣的設計方案,注定了電動飛車不可能便宜。
方案的最后進行了成本預估,電動飛車造價在200萬左右,市場零售價應該在250萬以上。
對于眾人的忐忑不安,鐘成表示無所謂,他不想看到短時間內,城市上空就全是電動飛車。
大家需要一個適應過渡的時間,以后技術進步了,再適當降低成本大規模推向市場也不遲。
桂彬小組對未來的空中交通規則和空中管制方案也進行了規劃。
這些倒是簡單,有了初步方案,交上去自然會有專業人員修訂完善的。
紅星公司將來只負責造車就行了。
鐘成看過后,又組織了一次討論會,稍作調整,就定下來了。
他通知張總和萬部長,可以開始制訂項目實施方案,生產規模這些由他們自己去做市場調研決定。
張總對他們搞了多年的逐日轎車很有感情,決定新型的電動飛車也沿用這個名稱,就叫逐日飛車。
因為逐日飛車量產后,按照公司的發展要求,紅星電動轎車公司將逐步減少逐日轎車的生產。
最終以生產逐日飛車為主,保留少量的高配版逐日悍將、逐日盛世等高檔豪華轎車系列。
以后的紅星公司不會再生產200萬以下的車輛了。
張總很大度的表示,把地上跑的轎車市場就讓給同行們,不和他們爭了。
但鐘成明白,這塊低端轎車市場看似龐大,但在激烈的競爭下,已經沒有多少利潤了,對于紅星公司而言已經成了雞肋。
現在能夠放手,是張總他們求之不得的事情。
楊希負責的民航飛機項目,雖然還沒有完成研發,但鐘成卻不擔心。
在大家設想中的未來航空公交系統中,將使用三種民航飛機。
第一種是裝載一百人以下的小型飛機,用于1000公里以內的省內城際交通;
第二種是能裝載三百人的中型飛機,用于國內3000公里左右的城際交通。
第三種是裝載五百人的大型飛機,用于3000公里以上的國際航線。
大家認為實在沒必要搞1000人以上的超大型飛機,一方面造價會直線上升,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客源問題影響航班次數。
設計中的大型民航飛機最大起飛重量也不會超過兩百噸,也就只是比重型畢方戰機重一點,對楊希小組根本構不成難度。
因為使用大型祝融電推帶夸父動力電池,減少了大飛機笨重的航空燃油發動機和攜帶的幾十噸航空燃料,所以在重量上大大小于現有的大型民航飛機。
對楊希而言,最困難的反而是要在乘坐的舒適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