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前半章是原67章的部分內容,因關系到內容銜接,在67章沒有解禁的情況下,先把這部分內容放到這里。)
就在鐘成還在忙于共工車控系統設計的時候,紅星公司的新型電動轎車在五一節上市了。
在輿論宣傳的造勢下,首批投入京城、海城、廣城的一萬輛逐日繁星當日就銷售一空,各大經銷商的催貨電話把紅星公司營銷部的電話都打爆了。
在市場的壓力下,新成立的紅星電動轎車公司一邊滿負荷生產,一邊加快新產線的建設。
5月,一萬五千輛逐日繁星、一萬輛逐日悍將、三千輛逐日飛天投入市場。
6月,兩萬輛逐日繁星、一萬五千輛逐日悍將、五千輛逐日飛天投入市場。
7月,兩萬五千輛逐日繁星、兩萬輛逐日悍將、一萬輛逐日飛天投入市場。
8月,兩萬五千輛逐日繁星、兩萬輛逐日悍將、一萬輛逐日飛天投入市場。
沒辦法,產能提升到達了瓶頸,提前一年達到了年產50萬的目標,再增加產能就要新建廠房,最遲也要明年春節后去了。
而且預計幾年內是無法緩解市場需求了。
紅星公司的年產300萬輛電動轎車的遠景目標還是太小了,對于國內市場每年近千萬的需求還是遠遠不夠,更不要說打入國際市場了,那更是一年近億輛的龐大市場。
(PS:據權威統計數字,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總計7803萬輛,中國市場所占份額為32,這個市場真得是太大了,想想都感到恐怖!)
雖說紅星公司已經再次在考慮調整遠景目標,但也是有限度的,規模到了一定程度,受到的限制如原材料供應、售后服務等就越來越大。
所以紅星公司在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下,開始與國內的幾家大型汽車制造公司商談直接出售夸父動力電池的合作事宜。
肥水不流外人田,暫時還不可能賣給合資公司,更不可能賣給外國公司了,但目標也只限于大型國有汽車制造企業,正好整頓一下汽車行業的亂象。
目前夸父動力電池工廠的制造能力已經提升到了每月15萬組,遠遠超出了紅星公司的自身需求。
而且后續擴大產能也比擴大整車產能方便得多,鐘成就估計了一下,在現有廠房設備條件下,年產500萬組動力電池完全沒有問題。
在現有的廠區再新建三座同樣的廠房也沒問題,就是一個“復制粘貼”的事了,幾年后達到年產2000萬組動力電池完全有可能。
甚至最后再推平一座大山,再修七八個廠房……
當然這種事就不是鐘成能操心的事了,他也沒功夫操心,因為他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了軍用無人機的研發上面來了。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共工車控系統已經大致完成,但離加裝到電動轎車上還有一個過程,目前三款車型還賣得火爆,沒必要再增加新功能。
這些營銷上的手段,鐘成不想過問。
他把后續完善工作丟給周虎和桂彬,帶著趙唯和劉玉柱返回了動力電池項目組。
這個時候,動力電池工廠的辦公大樓已經完工交付使用,有辦公室還有實驗室、檢測中心,還帶食堂和住宿房間,是一座綜合性五層大樓。
大樓就建在廠區內,員工上下班非常方便,對于有家庭的員工也有專門的廠車接送。
鐘成他們搬離了住了一年半的臨時工棚,住進了這座現代化的大樓。
大樓的一層有專門的員工食堂,還有專門的廚師負責可口的飯菜。
大樓的五層有五十間一室一廳的單身公寓,設施齊全,比鐘成在研發所的宿舍還好。
大樓頂層有屋頂花園和運動健身區、休閑區,甚至還有一個恒溫游泳池。
這些都是公司特許給動力電池工廠的福利,讓住慣了工棚、吃慣了面包方便面的員工們感到是住進了“天堂”。
在鐘成的建議下,臨時工棚拆除后,公司會在原來的位置上修建一座紀念碑,用以紀念為逐日工程項目犧牲的烈士,讓后人們牢記這來之不易的成功。
鐘成三人的編制在研發所,但目前還不能回去,至少還要在這里陪產一年左右,保證鄭義倫、陳強等專職人員能夠全部接管動力電池工廠的技術工藝管理。
動力電池工廠是電動轎車公司的核心工廠,這里的所有技術工藝都是國家級機密,只允許掌握在值得信賴的少數人手中。
(以下是68章內容,以上內容在67章恢復后,我會移至原67章。目前網文創作不易,請大家理解!)
8月開始后,隨著天氣開始越來越熱,逐日電動轎車在市場上同樣也越來越熱銷,達到了一車難求的程度。
鐘成的工作反而空閑下來,所有工作都走上了正軌,他作為總設計師只需要指點工作就行了。
他現在有時間來考慮他“蓄謀已久”的軍用無人機研發項目了。
想到這一年多的波折,就僅僅是為了解決軍用無人機的動力供應問題,鐘成感慨萬分,任何一項科研工作都是艱難無比。
自己還是有‘大國重工系統’的幫助以及借助國家的力量才能完成,普通研究人員怕是要付出十幾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是看不到成功。
目前在夸父動力電池已經達到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1000的階段性目標,而且在大批量生產過程中,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提升性能的方法。
雖然會增加夸父動力電池的制造成本,但用于軍用,數量有限,幾萬個就已經不得了,還是可以接受的。
他有把握最多在一年內就在實驗室中實現能量密度、功率密度2000的目標,從而滿足他設想中的軍用無人機對電力的需求。
現在軍用無人機研發的另一個問題凸顯出來了,那就發動機問題,有了充足的電力供應,還要輸出才行。
無人機不同于汽車是在地上跑的,可以用電動機驅動車輪,車輪摩擦地面產生動力。
無人機也可以用電動機驅動螺旋槳來產生動力,但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超過音速,“蝸牛”一樣的速度在空戰中只能成為靶子。
而且噴氣式的航空發動機體積太大、重量太重、成本高昂不說了,還必須攜帶大量的燃油,在空中本身就是一個移動的油庫,一點就爆,還增加自重,根本不適合鐘成心目中理想的軍用無人機。
在他看到的已經終止的軍用無人機項目中,提到了無工質發動機。
他這一陣是研究明白了,那就是一種供電線路切割地球磁場的磁力線產生推進力的發動機,能夠產生的推動力非常有限,也沒有提升空間,而且對將來的星際飛行沒有任何用處。
鐘成目前看中的是電磁式離子推進發動機,比如霍爾電推,利用加速帶電粒子向后排氣的原理。
因為離子發動機依靠電力運行,所以也簡稱“電推”。
讓他想不到的是,像離子發動機這么科幻的設備,居然在1959年美利國宇航中心的一個研發人員考夫曼就搞出來了。
考夫曼發動機的大概原理是先將汞注入電離室,然后電子槍注入電子,用線圈加速電子轟擊汞原子制造出汞離子,汞離子呈正電,用后面正負柵板產生的電場加速噴出產生推力。
其原理就和火箭或飛機發動機燃燒燃料向外噴射獲得推動力一樣,只是離子發動機噴射的是帶電離子。
離子推進器有個優點是不挑食,易電離的原子都可以作為推進劑,如氙、鋅、氮、碘、鎂、鉍等,除了氙和鉍,其他材料都成本低廉,而且使用量非常小,遠遠小于使用化學燃料的飛機和火箭發動機。
(PS:1998年美利國“深空1號”彗星探測器首次將離子發動機作為主力推進系統應用在深空飛行,發動機自重只有8公斤,僅攜帶82公斤氙就進行了20個月的飛行。)
9527給鐘成提供了目前藍星上各類最先進的離子推進發動機的圖紙和功能原理說明。
他從中發現一個問題,目前的離子發動機提供的推力太小!
雖然離子發動機噴射速度比化學發動機快一個數量級,但噴出來的東西實在太少,算到最后推力實在小的可憐,所以都用“毫牛”做單位,和放屁的力氣差不多。
離子發動機其實算不上很黑的黑科技,深空飛行已經普遍采用,因為那里沒有厚重的大氣層,也沒有巨大的藍星引力場,飛行器在微小的推力長時間加速下也可以獲得非常高的速度。
一般而言,離地球200萬公里開外就算“深空”,在這種地方,笨重的化學火箭就是根廢柴。
但在大氣層內作為飛行器發動機,還沒有先例。
如何提高離子發動機的推力又成了攔在鐘成前面的難題。
他同樣是沒辦法短時間內自己解決,這個領域離他精通的專業更遠了。
那就還是老辦法:找人幫忙!
他仔細想過一遍,在紅星公司甚至是研發所,都沒有這樣的人才,畢竟紅星公司是搞汽車制造的,研發所研究范圍要廣一點,但也沒有離開陸地行駛工具的范圍。
他現在需要的是在最尖端的離子發動機領域有理論和實際研發經驗的專門人才。
這樣的人到哪去找?
恐怕國內都只有那些大型科研單位里面才有吧,那些人都可以稱得上是科學家了,能跑到紅星公司來跟他這樣一個“小年輕”研究八字還沒一撇的最新型離子發動機嗎?
那些人可不會像趙唯這樣郁郁不得志,被他“一勾就上手”,多半會罵一句“不知天高地厚”吧。
看來還得自己努力了。
鐘成叫出9527吐槽:“9527,你說我的大腦腦域開發程度也達到32.5了,照理應該是聰明絕頂,什么東西都是信手拈來,在現有的科技框架下,想發明什么就發明什么!”
“但現在除了在機械自動化領域還好一點,其它專業科技方面根本沒什么創新能力,這系統評估的腦域開發程度怕是假的吧?”
自從逐日電動轎車大批量生產,再加上機床廠產能的不斷擴大,鐘成的科技點收入每月達到了十幾萬,目前科技點儲備已經接近五十萬了。
從5月起他又開始每個月強化身體,四個月來強化了三次,分別用掉1萬點、2萬點、3萬點科技點,共提升了30點身體強度指數。
好在消耗的科技點沒有再翻番地往上漲,讓他暫時還可以接受。
他現在的系統面板數據是:
大國重工系統(行星級):科技點425412點。
腦域開發程度:32.5(正常人5)
肌膚筋骨強度指數:130(正常成年人平均指數20)
內臟系統強度指數:130(正常成年人平均指數20)
神經系統強度指數:130(正常成年人平均指數20)
當前任務:無
這腦域開發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據說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愛因斯坦的一倍多了。
但鐘成還是感覺自己在很多方面就跟一個“傻瓜相機”一樣。
(PS:關于離子發動機的理論,下面一章做一個簡單科普,不需要的讀者可以跳過了。)
相關
__科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