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第四十三章稅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世祖 >>大明世祖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三章稅務

第四十三章稅務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飛天纜車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飛天纜車 | 大明世祖 


江西,景德鎮。

相較于景德鎮,其上面的浮梁縣則名聲小太多,以至于在整個江西,也只有“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吉水縣能與之抗衡。

在明初,朝廷在此地設立大量的官窯,負責進行宮廷制用。

但這種官營經濟,在貪腐的弊病下不僅效率低,而且良品極少,到了明中期就廢馳了,內廷采購多用私營。

嘉靖年間更是把工匠的徭役輪班制改為班匠銀,交一筆錢就能免掉徭役之苦,工匠們自然樂意。

這也導致著官窯沒有名匠,而且成本飆升,官窯入不敷出下又得遭受貪腐的洗禮,官窯自然就沒落了。

景德鎮官窯沒落了,導致景德鎮民窯聚集大量的名匠,促進了技術發展,使得其百花爭艷。

被譽為國瓷的青花瓷,更是成熟起來,還有燒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種類和技術日新月異。

而宋代官窯稀缺,就是因為只是上供給皇帝,而明朝則多向民間銷售。

“開窯咯——”

工匠學徒們聚在一起,看著眼前窯口被東家親自砸開,一時間五味雜陳。

匠首公孫燁則噠噠瞅著旱煙,挺著腰板看著,一旁的學徒則捧著煙袋,恭敬的很。

這時候,一個老匠走了過來:“喲,這是贛州石城縣的黃煙呢!”

“一斤煙葉,指不定要百八十文吧!”

吸著旱煙,公孫燁隨口道:“我不知多少錢,是東家送的,不過味道確實不錯,比十文一斤的煙葉好抽多了!”

黃煙從萬歷年間傳入大明,旋即普及開來。

畢竟多數男人長時間從事重體力活,干活累了,吃吃煙,就比較解乏。

飯吃飽,吃煙,助消化;瞌睡了,吃煙,提精神。

作為一種廉價的消費,普通人都是家中種上煙葉,然后隨便找一根竹竿就能抽了,不到一尺,只能說是短槍。

而對于有地位的人來說,抽黃煙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幾尺長的煙鍋,比胳膊還長,裝煙葉、點火自己夠不著,要靠別人伺候。

這種證明,與纏足是一樣的,普通人家的女子需要下田,纏足不現實,只有中產以上的人家,才會養一個不干活的女子。

公孫燁作為匠首,他的煙槍是湘妃竹的,僅次于用紫竹、紋絲雕花、瑪瑙嘴的東家。

他自然會有學徒伺候煙袋,這是他地位的象征。

中年人滿臉羨慕:“東家對你可是真好!”

“好是好,可就不聽人勸!”

公孫燁說到這,不由得有些肝疼。

為了賺錢,東家竟然效仿沿海的那些民窯,專門接受那些西夷的定做,弄一些亂七八糟圖案的瓷器出來。

要知道,他們窯可是主燒青花瓷和斗彩,內務府多次采購定制瓷器上供給皇帝,這是多大的榮耀?

如今做了這般亂七八糟的樣子,諂媚于西夷人,恐怕內務府都不來采購了。

這對于他們窯的聲譽來說,可是極大的打擊!

“東家自有東家的考慮。”

中年人安撫道:“這畢竟是是他家私人的買賣……”

“如此便好了!”公孫燁低聲道:“就怕影響到咱們……”

這時候,一陣的喧嘩聲大起。

緊接著,一堆印著那些西夷人物風景的瓷器被推了出來。

這讓人就心生厭惡。

東家三十來歲,看著這完好的瓷器,忍不住笑道:“此番不錯,人人都有賞賜——”

“謝東家!”

“東家萬福!”

工匠學徒們高興雀躍著,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

這時候,大徒弟走了過來見到悶悶不樂的師傅,忍不住道:“師傅,您寬點心!”

“我不用你安慰!”公孫燁隨口道,然后收起煙槍,準備離去。

這時候,東家終于來了,他見著木然的公孫燁,再次解釋道:

“公孫師傅,咱們窯遠銷海外,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可是能賺更多的錢!”

“東家,名聲在,就能賺幾十上百年,傳給子孫后代,而名聲沒了,只賺個一代人,子孫們又如何?”

這番話,立馬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要知道,工匠這一行很特殊,雖然經常有收徒弟,但多為父傳子,世襲更替,技藝保留在家中。

所以民窯之中,洗頭工匠基本上都是父子相繼,甚至數代相繼在一家做事,感情深厚。

一想到子孫會沒飯吃,工匠們臉色就難看起來。

見到手底下人臉色難看,年輕的東家立馬道:“怎么會斷了買賣?我可想世代傳家呢!”

“實話與您說吧!”

“咱們家只是第一家,其他各家早就有這樣的打算了,只是還沒有暴露出來,想來用不了幾天就能見世了。”

聽得這話,公孫燁一愣:“真的?”

“這還有假?”東家笑道。

公孫燁神色一緩,望了一眼那些瓷器:“這釉上得不太好,不過糊弄那些西夷人可不行,東家,在海內外,咱家的名聲都不能丟!”

“哈哈哈!”東家一笑:“您老說的對,這一爐得重新燒!”

所有人也松了口氣。

只要大家都在做,那么就無所謂名聲了。

待眾人走后,東家才留下公孫燁:

“近些年來,景德鎮的民窯越發多了,已經只有二十八家,今年初就有六十家,都是那些士紳眼熱咱們海外賺錢!”

“高嶺土雖然多,但海外的需求也是有限的,瓷器這玩意畢竟不能當飯吃!”

“東家您的意思,是想搶飯吃?”

公孫燁低聲道。

“沒錯!”男人笑道:“咱們江西比不上那些沿海,我去松江府看過,那里早在十年前就專門給海外做定制了!”

“朝鮮王室,日本王室都喜歡定制。”

“咱們大明的海外藩國多,但都是一些窮鄉僻壤,只有西夷有錢,也舍得花錢!”

“他們一爐,能夠讓咱們賺三爐的錢,咱們技術好,松江府可比不上咱們!”

聽到這,公孫燁驕傲道:“您算是說對了,松江府那些民窯不提也罷,內務府定過幾次?一次也沒有。”

“宮廷的用具,可是都在咱們景德鎮。”

羅家窯給西夷人定做瓷器的事一傳開,立馬在景德鎮掀起了熱潮。

大大小小的民窯爭先恐后地做了起來。

內務府見此,自然不能不管不問,直接道:

“皇后娘娘八月過壽,可不能耽誤了,爾等可得做出上等的瓷器獻壽!”

一瞬間,叫苦聲不迭。

給內務府做瓷器,可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名聲。

帶著宮廷兩字,賣出去的瓷器都比其他窯貴上幾成,甚至能翻幾倍賣。

誰也不敢耽擱。

皇后娘娘四十五歲整壽,誰也不敢亂來。

對于獻禮,陶柳山則絲毫不擔心。

雖然他也自鳴鐘場也是被內務府經常采購,但誰在壽辰送鐘的?

內務府沒有誰嫌活的命長。

故而,其他行業立馬投入到熱情之中不同,陶柳山則在工場中閑逛著。

這些年來,借鑒于西方的自鳴鐘,他很是鉆研了一番,雇傭了大量的人才。

于是,就有了藥師如來鐘,觀音菩薩鐘,關公鐘,乃至于特制了孫悟空鐘。

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也是如此,他的鐘場在天津府雇傭了上百名工匠,忙得不曾停歇。

但就算如此,也完不成多少訂單,不能再賺更多的錢了。

對于商人來說,這簡直是要他的命。

也正是如此,許多生意都流向了他的那些競爭對手們,他簡直是茶不思飯不想,瘦了好幾斤。

不過,坐著不動并非他的性格。

工匠稀缺,鐘表匠本來就沒多少,學徒初師也得好幾年,這還是師傅認真教的結果。

不然的話,十年八年才會收獲一名普通的工匠。

這一招行不通,那就只能從增加效率下手了。

作為商人,他敏銳的察覺到,許多負責軍隊衣食用度的場子,卻從來不曾短缺過,速度極快。

要知道,北京城外的京營十幾萬,還有十幾萬邊軍,夏裝,秋裝,可耽誤不得。

所以向他們借鑒是最好的方法。

找了一些關系,他終于聯系到了一個擔任組長的男人。

愉快的吃喝結束后,陶柳山毫不猶豫地問道:“你們工場只有幾百號人,怎么短時間內做幾萬件衣裳?”

“臨時招募零工的百姓!”

男人毫不遲疑道:“到時候一次性招和幾百人就成了。”

“他們都是生手,能做好嗎?”

“又不是讓他們直接做衣裳,裁剪布料,縫補誰不會?”

“這能省出不少的時間。”

“我們做鞋子,有人納鞋底,有的裁布,有的頂針,各有各的活……”

這時候,陶柳山恍然。

原來是把一件活分解成許多活,所有人就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自然速度就快了。

這么簡單的事情,他怎么沒有想到?

簡直是一點就透,不點就茫然無措。

而他的工場,自然適合。

有的做發條,有的做時針,有的做表框,有的做齒輪……

等到結束后再一起裝成,能省不少的時間。

“以外一件自鳴鐘,最起碼得一個月才成,分解一看,十來天就能拼湊齊了,時間能省不少!”

陶柳山大為高興,這一頓飯著實不虧。

而一調試,他察覺到了阻礙!

標準不同,拼湊起來就不齊整。

所以,他又不得不限制尺量,每個零件都必須要達標,不然的話扣錢。

經過磕磕碰碰的半個月,他的鐘表行終于運轉起來,

原本每個月只能售百來座自鳴鐘,如今增加到了三百座,利潤更是翻了一倍多,可謂是大賺。

每個人的分工不同,學徒的要求自然就不高,也就能早日出師了。

“哈哈哈,兩千塊銀圓!”

陶柳山驚喜不已。

去除成本,他凈賺兩千塊,其利潤令人咋舌。

“若是早知道,豈不是賺的更多!”

突然間,他就后悔不已。

“東家,兩個稅吏上門了!”

“什么?”陶柳山一驚,臉色難看起來。

受限于生產力,大明的商稅很簡單,分為三種。

專賣,關稅,坐稅。

專賣包括鹽,酒,茶,鐵四大類,同時礦產的開采也會課以重稅,屬于專賣行列。

關稅則簡單了,關隘,渡口等要地,朝廷會抽一厘至五厘的過稅。

坐稅,則指的是擁有商鋪或者攤位的商人們,布商,醋商,糧商等等。

由于賬目很難公開,加上地方查漲困難,故而則每月限額繳納錢財。

如糧鋪,每月定繳十塊錢,茶肆則定繳一塊,酒館則是二十塊。

這是省時省力的納稅方式。

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建設工場的行為冒出來,收稅就顯得更簡單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位置不變,怎么也逃不脫納稅。

一開始,商稅司制定納稅為其利潤的三成,但卻無法適應下去。

賬目太難查了。

故而,對于工場,商稅司特意制定了收稅制度:

以雇工人數來交稅。

你可以做賬,但工場在那里,工人在那里,只要一數就知道有多少人。

故而,十人以下的工場,月繳十塊錢;五十人以下,月繳百塊;百人以下,月繳兩百。

百人以上,則是三百塊。

對于目前的陶柳山來說,三百塊相較于兩千的利潤并不算什么。

但他就怕這群稅吏聽說自己賺了大錢,想多收錢了。

誰知,兩位稅吏上門直接宣布了新的收稅政策:

以每個工人為一塊銀圓,征收賦稅。

同樣是數量納稅,這個額度顯然是輕了不少。

陶柳山有些難以置信:“這是真的?”

這讓他少納了一半的稅,這得買多少地啊?

“自然!”稅吏開口道,感受著遞過來的錢袋中的冰冷銀圓,忍不住繼續道:

“這是陛下仁慈,減輕稅收壓力,免得有些人招工前就猶猶豫豫,生怕超了標準……”

“陛下仁慈!圣君臨朝啊!”陶柳山笑容滿滿,發自內心的喜悅。

待送走稅吏后,陶柳山抑制不住笑松,足足笑了半刻鐘。

這時候,他忽然明白了皇帝的深意:

這是鼓勵工場招工?

這不可能吧?那日后有人種地?

朝廷農商并舉,看來并不只是說說呀!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大明世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