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正月里走的時候,庫房里還堆著不少的豆瓣醬和紅油。
這幾個月下來,豆瓣醬也陸陸續續的都被方記的車隊給運走了。
只有紅油,還在繼續的做著,家里別的不多,人手還是有的。
豆瓣醬停了,作坊自然也是停了的,眼下又快到收紅辣椒的時候了,作坊就可以繼續開起來了。
這些事,都有杜傳福在管著,縱使宋秋不在,他也管得很好,沒出一點漏子,出的貨所得的銀子銀票也都好好的保管在一口匣子里,連著賬本一起交給了宋秋。
宋秋這趟出門,花了不少銀子,但這一回來,就得了一匣子銀子,著實還不少。
再加上各處客棧以及鋪子這幾個月來的收益,宋秋現在的身家,早已不是剛開始的時候,統共就一百來個銅板,還要數個一兩遍就怕數漏了的時候了。
現在想想,時間可過的真快啊。
一轉眼,她來這里就是兩年多了。
這兩年,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木屋變成了高墻大院兒,戶籍紙上多了一個人,家里也添了許許多多的人。
松山河邊從茶棚到客棧,且還不止一處,利州府,清平府,平江府,細數下來,她如今已經是擁有九家客棧了。
且未來還會有更多。
宋秋一時有些感慨,將手里頭搗碎瀝出來的西瓜汁倒在茶碗里,端給了老袁氏,“瓜肉都濾干凈了的,當喝糖水一樣的,奶你嘗嘗,今兒這瓜可甜?”
老袁氏接了西瓜汁喝了一口,沒冰過的西瓜,汁水喝起來有點熱乎乎的,她不怕熱,上了年紀,可不敢吃冰的,就這樣,喝著剛好。
“今兒這瓜甜。”
宋秋便笑,“甜吧?我說了,挑西瓜看瓜屁股,那臍眼小的,一準甜,阿靈總要跟我爭,叫她去買,挑了一車的西瓜,全是臍眼大的,雖說也甜吧,但總歸是差了那么兩分的。”
老袁氏又喝了一大口,才放下碗,聽著便道:“往前數那些年,咱家啥時候吃得起西瓜啊?如今,這西瓜也能一車一車的往家拉了,那不甜的也別浪費,家里這么些人呢,一人一牙兩牙的,很快就能吃完,壞不了。”
說著,又道:“給村塾送幾個過去,切了跟娃子們吃吧,這大熱的天,坐在里頭識字,也悶得慌。”
宋秋點點頭,揚聲就喊了黃桃進來,讓她去前頭傳話,叫杜管家挑幾個大西瓜送去村塾。
正月里,宋秋給了一百兩銀子做建村塾之用,剛開春,村里就忙活了起來,家家戶戶都出人,自個干活,倒是很快就將村塾給起好了,唐明德去請了個老秀才回來當先生,如今這新的村塾也開了一個來月了。
趁著建村塾的時候,宋秋早也交代過杜傳福的,跟村長買下了再旁邊往山腳去的地,建成了作坊。
等辣椒收了,就在這新的作坊開工了,便也不必再用張家的院子。
作坊建得有模有樣的,不管是做豆瓣醬紅油這些,還是做番薯淀粉這些,都寬敞。
宋秋剛回來那兩天就去看過的,都收拾妥當了,里頭剁刀木盆這些都備得齊全,只等紅辣椒一收,便能開工的。
黃桃應聲出去了,老袁氏抬眼看了看外頭拔高的日頭,不由道:“阿靈帶著他們幾個又去哪兒了?她也不怕熱,我瞧著她回來幾天,好像都黑了不少了。”
“去找村長爺爺選地去了。”
“選地?這是干啥?阿秋你又想建什么?”老袁氏好奇。
“不是我,要是我,我還不自己去了?”宋秋搖頭,笑道:“是葉放,打算在咱們村安家落戶了!”
老袁氏聽得張嘴,又張嘴,半晌才道:“這丫頭終于開竅了?”
宋秋笑不可支,“奶你可別揪了她說,現下還別扭著呢,等葉放選好了宅基地,把房子建好了,你再幫著操持她的親事吧。”
老袁氏也笑了,“行,我不急,她開竅了就成,眼下也要先將你的婚事忙過了再說。”
說起這個,也不剩多少日子了,老袁氏心里就酸起來。
打小看著的,那么點大拉扯起來的孫女就要嫁人了啊。
時間這東西,可真是怪,也是這世上最公正不阿的了,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什么人,誰也別想叫它慢點,或者叫它快點。
它頭也不回的,只會循著它自己的規則,一直往前走,誰也不能叫它停下。
老袁氏很想叫時間過得再慢點,她還想陪孫女很多很多年呢。
可她又想叫時間過得再快點,恨不得明天就能親眼看到孫女兒孫滿堂,幸福和樂的場景。
瞧,人這么貪心,時間哪敢讓人們左右?
一旦過去了的時間,就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人就該學著珍惜當下,期望未來。
老袁氏看了眼孫女烏黑亮麗的頭發頂,只覺得心里也同那頭發絲一樣的軟乎成一團。
“看哪天得空,咱們上松山寺去上柱香吧。”
宋秋看了眼她,點頭道:“那就明兒吧,咱們起早去,早點回來,免得曬著。”
“行。”老袁氏應著,回頭就去準備上香的事了,又問宋嬤嬤去不去。
宋嬤嬤喜靜,自來了這里,就很少出門往外頭去,她也信佛的,還在屋里供了尊菩薩,每天早晚都要上香念經的。
一聽說是去燒香拜佛,便二話不說就應下了。
眼下宋家是大不同的了,要出門,不拘是去哪里,總也不會再腿兒著去的,馬車出行是必須,且還要隨行跟著護院才好。
一大清早,兩輛馬車就在幾個護院的護衛下,出了村子,往平安大集去。
離得并不遠,又坐的馬車,是以,沒用多久就到了平安大集。
松山寺在山上,馬車是上不去的,只能寄放在山下,留了兩個人看著。
宋秋扶著老袁氏,跟著的黃桃護著宋嬤嬤,后頭跟著的王春柱兩個,就提了上香要用的東西,一行便往山上去。
近些年,松山寺的香火旺盛,來此燒香拜佛的人不少,平民百姓,大戶人家,都有。
松山寺在山頂上,總有體弱爬不了這么高的山的人,所以平安大集的村人腦子活,自發做了抬椅,可以將香客直接抬上山去,掙些力氣錢。
但燒香拜佛講究心誠,除了實在爬不了的,所以一般都是自己爬上去的。
老袁氏和宋嬤嬤的身體都還好,慢慢爬上去,還是不怎么吃力的。
邊爬邊歇的,大概用了三刻鐘,終于爬上了山。
相關
__穿越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