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
明光帝瞪他。
李文崇不管,反正不管是誰,都不能翻他的舊賬。
他得跟明光帝說清楚了。
“沒人翻你的舊賬,你忙你的去,別在朕面前晃悠。”
“皇兄,是你讓人叫我來的。”
明光帝揮手,一副用過就丟的樣子:“現在你來過了,可以走了。”
“哎,皇兄,你怎么能這樣?你閑事沒事干,故意晃悠我是吧?就叫我進來說幾句話,就讓我走了?”
“怎么,你想留下來,幫朕批閱奏折?”
李文崇一看明光帝面前的那堆奏折,頓時打了退堂鼓:“不不不,臣弟還有事,皇兄你先忙。”
哧溜跑了。
明光帝見了,一臉無奈地搖了搖頭。
要說李文崇不關心朝政吧,有點什么風吹草動,他立馬捅到他跟前來。
說他關心吧,要讓李文崇干點什么實事,他跑得比誰還快。
明光帝心里也知道,李文崇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避嫌”。
畢竟,他堂堂一個親王,又是自己跟前的第一紅人,若插手太多事情,很容易讓底下的大臣站隊,引起朝中震蕩。
沒有人喜歡“權傾朝野”的親王。
何況,明光帝已經到了選擇繼承人的時候。
唉……
選誰呢?
越選越不如意了,怎么辦?
明光帝的這些糾結,李文崇一無所知。
他從皇宮離開后,在心里揣測著明光帝這次叫他進宮所謂何事,難道真的只是隨意聊幾句?
顯然,明光帝是在試探他對諸位皇子的態度。
李文崇也明白,明光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可能也想在權限范圍內稍微照顧一下他。
可是李文崇更明白,越是這種時候,他越不能插手。
否則后面翻了船,他就成了那只被殃及池魚的落湯雞了。
在李文崇看來,只要不是跟姚家矛盾特別大的晉郡王李晉上位,是哪個皇子都行。
反正只要是明光帝挑的,打理朝政什么的,肯定不會太差。
既然開拓不了江山,守江山總成吧?
何況,李文崇還年輕,他還在旁邊看著,怎么也不應該會出什么大事。
心事重重回到家里,被顧清菱看了一個正著。
“怎么了?皇兄找你有要事?”
李文崇搖頭:“沒什么,就是隨便找我聊了聊。本來我以為皇兄這個時候讓我進宮,是聽到了三皇孫李貞的事,結果沒想到……不是,就是隨便聊聊,沒什么正經事。估計是看奏折累了,想要找一個人聊天,放松一下。”
雖然后宮后妃眾多,但有的話明光帝不好跟后妃說。
其他皇親國戚也不太方便,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他這個明光帝的親弟弟了。
“最近,朝中事很多嗎?誠郡王那邊有消息了?”
李文崇再次搖頭:“朝中事務,哪一天不多?至于誠郡王那邊……就算有消息,在沒有得到最終結果前,皇兄也不會告訴我。皇兄不說,我也樂得清閑。”
然后繼續跟顧清菱說三皇孫李貞辦報紙的事。
他表示,三皇孫李貞忽然想辦報紙,肯定是想學姚九爺他們。
就是不知道誰出的餿主意,居然讓三皇孫李貞“學習”姚九爺他們,那人真的覺得,三皇孫李貞覺得來?
“肯定學不來啊,這種事情講都不用講,”李文崇語氣肯定地說道,“燦哥兒辦報紙,那是因為他大哥就是辦報紙的,又得你真傳,腦洞大,眼界廣,敢大膽創新。就李安他們,要不是有燦哥兒在前頭吊著,他們肯定辦不來。”
不是李文崇小瞧皇子皇孫人,他自己就要上書房呆過,十分清楚上書房都教些什么東西。
就是他自己,若沒有顧清菱“引導”,估計也辦不得報紙那樣的事來。
不管是前面的“大明地圖”,還是后面的“滅蝗計劃”,看著是姚九爺他們完成的,但前面引導的人是誰?
顧清菱啊。
有她在前面開路,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也有她在旁邊輔導,燦哥兒他們自然不用走彎路,很容易就摸清楚了事件的脈絡。
而三皇孫李貞他們……
“他們好像沒有辦報紙的熟人。”
姚家與晉郡王府不和,皇家報社又掌握在姚大爺手里,除非晉郡王親自開口“求人”,否則還真不好借人。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三皇孫李貞要在誰的指導下,完成這件事呢?
三皇孫李貞他們辦的報紙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皇家報紙》,意思就是他們是皇家辦的,報紙內容肯定好。
活字印書術都是現成的,紙張也沒問題,唯一需要考慮的,便是內容。
三皇孫李貞看不上《博物志報》的奇技淫巧,他和伴讀們商量了一下,想要辦一份“高大上”的好報紙。
而內容,便是四書五經。
思路還是挺不錯的,而且還借了晉郡王的人脈,拜訪了不少當世大儒,向他們請教科舉與四書五經的講解。
如此兩個月后,第一份《皇家報紙》面市。
“他們也辦報紙了?買一份來看看。”
知已知彼,方可百戰百勝。
姚九爺自然不會錯過了解對手的機會,大大方方地讓人買了一份《皇家報紙》。
二十二皇子李正等人湊了過頭來,望著姚九爺手里的報紙,說道:“似乎……挺像那么回事的。排版挺到位啊……”
“肯定呀,報紙要如何排版,皇家報社早就說過了,只要李貞他們按著規矩走,肯定不會有問題。再怎么說,李貞也是晉郡王府的人,這點人脈還是有的。主要是內容……”
“這個內容……嗯,應該是當世大儒寫的,長篇大論的,看著就累。”
“原來,皇家報紙主要是講四書五經啊,我怎么感覺……”大皇孫李安歪了歪頭,說道,“有點像小九叔之前給我們看過的《金陵文學報》呢?”
眾人先是問號臉,然后反應過來,立馬把《金陵文學報》給翻了出來。
確實,《金陵文學報》主要就是講這些正兒八經的四書五經。
只不過,《金陵文學報》請不了《皇家報紙》這樣的當世大儒,請的是金陵當地的文人雅士,以及收集的歷史優秀考卷等。
《金陵文學報》相當于當地的學習報,很從書塾都有訂閱,屬于工具型報紙。
當初他們報《博物志報》時,姚九爺就借顧清菱之便,將金陵的各大報紙給收集了過來,和大家討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