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第四百八十七章 守將董卓(六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游戲>>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十七章 守將董卓(六更)

第四百八十七章 守將董卓(六更)


更新時間:2022年02月13日  作者:大漢護衛  分類: 游戲 | 游戲異界 | 大漢護衛 |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諸葛亮、張須陀,在長社大破司馬懿,連克長社、許昌等城池,司馬懿退至汝南。”

張華在天都寨種田,諸葛亮傳來捷報,已經擊敗了司馬懿,盡可能吞并司馬懿的地盤,徹底占據中原的土地。

“令諸葛亮去宋州城解圍。”

張華考慮到宋州城還在被40萬楚軍圍困,于是令諸葛亮前去為宋州城解圍。

“主公,秦王政派來縱橫家張儀,前來求和。”

張華沒有放松對秦軍的戒備,還在觀望局勢,秦王政派來縱橫家張儀。

“將他帶來見我。。”

張華對縱橫家張儀,頗有興趣。

早在張華與唐玄宗、秦孝公、曹真在關中爭斗時,縱橫家張儀已經奉秦王政的命令,在關中合縱連橫,避免張華占據關中,只不過失敗了。

很快,一個中年男子到來,向張華作揖:“在下秦國張儀,奉命前來求和。我在經過黃河時,看見一只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只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如今西戎進犯,如果我們兩國繼續爭斗,那么下場猶如鷸蚌相爭。大王您已經獲得了賀蘭山附近的土地,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還請各自罷兵,相安無事。”

張儀陳述他的意見,不知不覺開始影響張華的想法,而張華都難以察覺。

“咳咳,張儀,你是在混淆前后的因果關系。是秦王政主動挑起戰爭,并非我們主公有意爭斗。形勢對秦王政有利,他就揮師東進。形勢對秦王政不利,他就罷兵求和,天下間,豈有這么輕易的事情?”

王守仁輕咳兩聲,讓張華從張儀的影響中清醒過來。

縱橫家最擅長的就是顛倒因果,而且話術會讓人不知不覺,受到影響。

張儀被王守仁揭穿,厚著臉皮,無動于衷,繼續說道:“無論是周天子的臣民,還是漢人,都不愿看到西戎進犯,而內部卻還爭斗不休。請聽我一言,各自罷兵,才對雙方有利。”

張華陷入沉思。

他已經知道,陳慶之帶領的50000騎兵,還是無法幫助歸義軍扳回局勢。

歸義軍在此之前,劣勢太大,陳慶之的五萬騎兵,只是杯水車薪,因為僅僅匈奴騎兵,至少有十幾萬人,還不包括突厥、突騎施、鐵勒等部落的騎兵。

西域大軍攻克歸義軍的領地,與秦王政的領地接壤,下一步,要是西域大軍攻打玉門關,必定與秦王政產生沖突。

秦王政擔心腹背受敵,因此才會放下霸道的作風,派出張儀,請求停戰。

秦王政需要留著兵力,確定一件事情。

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征軍,真的攻打玉門關,秦王政決不允許被西戎貼臉輸出,肯定會出兵玉門關。

正如張儀所說,如果自己與秦軍繼續打下去,兩敗俱傷,導致西涼兵力空虛,那么反而會給亞歷山大、冒頓單于、阿史那土門這些狠人機會,入寇西涼。

張華作為漢人,自然不愿意看到強敵入寇。

讓秦王政來抵擋亞歷山大的兵鋒,最好可以同時消耗秦王政、亞歷山大的實力。

在內心權衡一番之后,張華心中已有決定。

“雖然秦王主動挑事,但我已經原諒他了。我們以地圖為界,劃分領土,暫且停戰,如此一來,你也好有個交代。”

張華同意罷兵。

張儀發現自己似乎被小小地擺了一道。

現在張華高高在上,已經取得了主導權。

是戰是和,都在張華的一念之間。

不過,張儀也算是完成了和談的任務,于是再次作揖:“多謝大王,在下告辭。”

“且慢。”

“稍等。”

“大王可還有事情?”

“先生高才,何必事秦?不如留下為我效力,高官厚祿,不成問題。”

“在下事秦,已有主公,豈能同時侍奉二主?”

“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先生只要愿意,隨時可以前來投奔。另外,這是五百兩黃金,還請先生笑納。”

好家伙,張華居然當著其他秦使的面前,招攬張儀。

這是離間計啊!

張儀智謀堪比一流謀士,哪里想不明白張華的用意?

張華當著其他秦國使節,招攬張儀,成功了血賺,失敗了也可以讓秦王懷疑縱橫家張儀的立場。

縱橫家雖然擅長合縱連橫,但最終,會因為立場搖擺不定,遭到國君猜忌。

張華如此對待張儀,無疑會讓秦王猜疑。

果然,其他秦國使節,看向張儀的神情,不免有些古怪。

“大王過于抬舉在下了,這些賞金,大可不必。在下告辭。”

張儀趕緊帶著秦國使節離開。

“主公看來,是想要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西戎亞歷山大,看來來頭不小。”

王守仁在張儀離開之后,已經明白張華的用意。

估計張華認為亞歷山大和秦王政都是強敵,所以就任由他們大打出手了。

張華默認,因為他想要知道,是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還是秦國的強弩更勝一籌。

歸義軍的張議潮遷徙人口,返回關內,其中部分人口,已經抵達北地郡。

張華將放牧的人口,安排在賀蘭山一帶,而種田的人口,進一步遷徙至關中。

陳慶之、張議潮帶兵斷后,以免亞歷山大、冒頓單于、阿史那土門等人率領騎兵來追。

西域不缺少率領騎兵的武將,有一些草原梟雄,本身就是自幼在馬背上長大,他們的騎兵來去如風,追擊獵物,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然而,冒頓單于、阿史那土門等草原梟雄,并不打算窮追到張華的領地。

陳慶之在黑水城停留,發現黑水城竟然沒有被哲別的蒙古騎兵奪回,多少有些驚訝。

“聽主公說,蒙古騎兵進攻的欲望強烈,且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以蒙古騎兵的性格,應該不會容許怯薛長被我們活捉之后,還能無動于衷,不設法奪回黑水城,真是一反常態。”

“難道是漠北的蒙古部落,發生了什么變故?”

陳慶之不禁懷疑鐵木真的蒙古部落出現巨大變故,否則哲別不會放任怯薛長赤老溫被活捉。

“我們的兵力,還不足以攻取漠北,也不好插手那邊的事情,只能置之不理了。”

鄧艾沒有心思考慮蒙古部落出現什么情況。

張華這邊強敵眾多,要是再插手蒙古部落,兵力更是捉襟見肘。

“很快就要返回關內了,這個擊敗了唐玄宗的張華,到底是什么來歷?我高仙芝,是否要為之效力?”

安西大都護高仙芝,在中途猶豫再三。

如果返回關內,高仙芝的安西軍,也有眾多選擇,甚至投靠秦王政都沒有問題。

秦王政雖然喜歡大興土木,但似乎沒有對功臣下死手。

不過從形勢來看,占據了關中、河洛、中原的張華,無疑是實力最強橫的幾個諸侯之一,安西軍投靠張華,依賴張華的人口,完全可以重建安西軍,然后收復安西四鎮。

“為了重建安西都護府,必須依附強大的諸侯,并且獲得支持,奪回安西四鎮。”

高仙芝握緊拳頭,對在中亞河中地區輸給亞歷山大,很不服氣。

“不知道長安城,是否已經重現大唐時期的繁華……”

隨軍詩人王昌齡,充滿期待。

玉門關,在歸義軍放棄這座雄關的同時,歸義軍通知秦軍前來接管。

西域聯軍兵臨瓜州,占據西涼的秦軍壓力驟增。

一個體型臃腫的武將,率領幾十員部將,十萬雄師,進駐玉門關。

“沒想到我董卓,有朝一日,竟然會為秦始皇效力。”

董卓摸了摸發福的肚腩,成為玉門關守將。

董卓與馬超一樣,都是反抗秦軍的西涼諸侯之一。

只是在秦軍橫掃河西走廊之后,董卓見勢不妙,直接向秦軍投降,成為苻堅一樣,臣服于秦王的諸侯。

秦王政和武王嬴蕩,都已經知道了董卓的為人,但正值用人之際,于是啟用董卓。

再者,兩個秦王,都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知道只要任何一個秦王活著,董卓就不敢背叛。

此時歸義軍敗北,玉門關無人防守,秦王政勒令董卓,暫且守住玉門關。

等與張華停戰之后,再陸續調遣兵力,加強對玉門關的防守。

秦王政本來只需要對付張華一個強敵,但西域聯軍的到來,客觀上讓秦軍有兩面作戰的壓力。

“你們,修筑工事,日夜不停,否則休怪我讓你們人頭落地!”

董卓進駐玉門關后,立即發配周圍的青壯,大興土木,加強玉門關的守備。

“大人,亞歷山大遣使,送來大量金銀珠寶……”

李傕找到董卓,私底下稟報亞歷山大的想法。

“這群蠻子,還真是上道。可惜我董卓雖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也不會放任一群蠻夷入關。將亞歷山大的使節當著十萬大軍斬首,以示三軍,然后將頭顱掛在關前!”

董卓大手一揮,給亞歷山大的使節判處死刑。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如果真的斬了來使,那么往往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雙方決定不死不休了。

“王,我們的使節,被玉門關守將斬首了。”

亞歷山大在瓜州扎營,與郅支單于、蘇祿、阿史那土門等東方游牧部落的梟雄,把酒言歡,同時讓手底下的武將,迎娶各個游牧部落的王公貴族,借以拉進與游牧部落的關系。

他們馬其頓人是來者,必須拉攏游牧部落,才能在這里立足。

亞歷山大利用金銀財寶和聯姻,再加上軍隊,進行統治和結盟。

然而,亞歷山大派出游說董卓的使節被董卓下令斬殺,說明無法使用懷柔的手段攻下玉門關。

“只要攻克玉門關,再繼續往東,就是你們所說的關內了,那里有更多的金銀財寶和美女。”

亞歷山大想要繼續東征,征服更加富庶的土地。

“繼續向東,那里可是秦軍的地盤啊……”

郅支單于、阿史那土門等草原梟雄面面相覷。

秦軍比起歸義軍、安西軍還要強大。


上一章  |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