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第二百三十一章 南下濟州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長生 >>長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南下濟州

第二百三十一章 南下濟州


更新時間:2022年01月27日  作者:風御九秋  分類: 仙俠 | 武俠 | 風御九秋 | 長生 
主題模式:

恢復默認


作品:

作者:

分類:

字數:3048

更新時間:22012623:58

見心意已決,大頭便不再多說,沖楊開使了個眼色,二人快步出門,與釋玄明一道兒統領本部捕快前往濟州進奏院拿人。

大頭等人離開不久,之前派去接兒媳張林氏的捕快便攙著面黃肌瘦,大腹便便的張林氏回來了。

婆媳二人見面之后又是一陣抱頭痛哭,兩個婦道人家自濟州千里迢迢的趕到長安告御狀,可想而知一路上經受了多少艱辛險阻。

待婆媳二人情緒趨于平穩,再次詢問了一些細節,隨后便授意余一帶二人下去休息。

三人離開之后,皺著眉頭自堂下往復踱步,與此同時自腦海里斟酌思慮應該如何處置濟州這些官員,官府在百姓的心中應該是正大光明的存在,既要有伸張正義,主持公道的仁慈,還要有行使律法,懲治罪惡的威嚴。

身為朝廷官員,如果不能秉公執法,公正嚴明,老百姓就會寒心,官府的權威就會遭到質疑,長期以往就會喪失民心,最終壞的是整個大唐的民風教化。

風氣絕對不能壞,不管是民風還是官場的風氣都必須做到風清氣正,正所謂治亂世,用重典,直接拿濟州這一串官員開刀,大開殺戒,以儆效尤,其最終的處理結果還要遍告全國各大州郡府縣,讓那些地方官員對朝廷生出敬畏之心,也讓黎民百姓對朝廷重生信心。

皇上也知道閹黨擅權敗壞了吏治,讓他主政御史臺也正是為了讓他整頓吏治,不過此事沒必要提前上奏皇上,直接來個先斬后奏,寧肯事后背個違制的罪名,也不能將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皇上,說白了就是大開殺戒的壞人得他來做,不知情的好人形象得留給皇上。

二更過半,大頭等人回返,連同有品級的官員以及沒品級的差役,一共二十七人,全部押了回來。

連夜審問,鎖定證據,事情的經過其實并不復雜,就是濟州提前告知進奏院,有張王氏和張林氏一老一少兩個婦人要進京告狀,讓進奏院的官差自她們可能會去的各大衙門門口安插眼線,設法阻止她們上告伸冤。

不是個濫好人,御史臺審訊犯人也并不排斥用大刑,這幫官差怎么可能受得住,肚子里的臟東西一股腦兒的往外吐,除了阻止受了冤屈的百姓上告喊冤,進奏院還肩負著探聽朝廷消息,拉攏賄賂朝廷官員的任務。

一個更次不到,所有人的供詞都擺在了的案頭,逐一拿起,逐一翻看,不時抬頭看向坐在堂下座椅上的大頭,大頭非常聰明,發現他是真的動了怒,審訊之時便著重審問濟州進奏院與閹黨的關系,這些地方上設在京城的進奏院本來就是地方官員勾結朝廷官員的紐帶,可想而知他們與閹黨肯定也有往來。

與閹黨有往來,這就是取死之道了,便是判處斬立決也不冤枉他們。

律法是死的,適用律法的人是活的,身為御史臺的主政官員,在適用律法時有著很大的彈性和尺度,但此番他沒有任何猶豫,抓回來的二十七人全部擬定斬立決,早些時候抓回來的那三個差役也不例外,亦是斬立決。

大頭猜到一定會重判,卻沒想到他會痛下殺手,一個不留。

沖坐在堂下的楊開說道,“發生在長安的事情咱們不能不報,早朝時你將此事上報朝廷。”

待楊開點頭,又道,“整頓吏治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濟州開刀,殺雞駭猴,明日一早我就親自前往濟州,大頭,余一,你們跟我一起去。”

大頭和余一點頭應是。

又看向釋玄明,“大師,你想不想跟我們一起出去轉轉?”

聽得言語,釋玄明沒有立刻接話,見他躊躇猶豫,心中的擔心又加重了幾分,看來釋玄明已經被暗香樓里的某個女子亂了心神。

見釋玄明不想同去,也沒有強迫他,“罷了,你還是不要去了,留下帶著本部的捕快與戶部眾人一起將濟州進奏院給查抄入賬。眼下離天亮還有不足的兩個時辰,都回去休息一會兒,卯時三刻動身,帶五十名捕快同行。”

眾人各自退去,獨自去往后院兒,他沒有急于回北面正屋,而是先去了西廂。

看著躺在干草堆中的黑公子,心中好生踏實,也可能是與老黃多年朝夕相處的緣故,他對這些不能說話的牲畜有著莫名的親近和信任。

在西廂馬廄陪著黑公子待了片刻,回到屋里小憩了片刻,卯時初刻,大頭前來敲門,先是為其送來了熱水,在其洗臉時又為其端來了飯菜。

還是不太習慣大頭如此周全的照顧自己,但之前也說過他好多次,但大頭就是不聽,也沒辦法,只能由得他。

不過人心都是肉長的,大頭對越好,心里的壓力就越大,因為他知道大頭經絡有損,壽數止于兩年之后,而千金翼方里卻并無對癥的方子,他也曾推敲過天蠶神功,但天蠶神功對大頭的這種情況好像也不適用。

收拾妥當,眾人動身啟程,與大頭和余一策馬在前,后面是五十名御史臺的捕快,除此之外還有一輛雙馬駕轅的馬車,車上拉的是苦主張王氏和張林氏。

黑公子此前曾經長途奔襲,此番便不舍得催馬太急,再加上還有一干捕快同行,也不能跑的太快,濟州位于長安的東南方向,離長安約有一千五百里,按照目前的速度推算,路上大約需要三到四天。

來到長安之后曾經遠行了兩次,一次是往河間營救李中庸,另一次就是往慶陽解救巴圖魯,這兩次都是心急如焚,路上也是來去匆匆,此番出行較之前的兩次要輕松許多,此去濟州處理的也不是什么緊急的事情,正好趁這個機會出來透透氣,體察一下民情,以免長時間的待在長安,不接地氣,失去客觀。

長安附近的情況還好一點兒,行出幾百里,沿途所見就多有蕭瑟破敗了,路上不時也能看到饑民,不過好在數量不是很多。

賑濟災民的粥場大多設在城外,趕路的途中能看到不少官家施粥的粥場,粥場一般一天施粥兩次,一次二兩,也就是一木勺兒。

從未感覺到自己的權力有多大,但是沿途所見的各處粥場的情況令他多有感觸,這些州郡府縣的賑災銀兩都是他先前擬定數量并調撥發放的,他給哪處州郡撥的銀兩多一些,災民飯碗里的粥飯就黏稠一些。

這么多人的生死就掌握在他一個人的手里,這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同樣是濟世救苦,行俠仗義的俠客也好,懸壺治病的神醫也罷,亦或是苦口婆心導人向善的僧人,他們能做的事情與一品大員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真想做大事,行大善,還是要身居高位才行。

一個大夫忙碌半天可能救下了一個人,而身居高位的官員一個決定就可能救活成千上萬的人,不過反過來亦是如此,大夫失手無非害死一個人,而高官若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就可能害死一大批人。

大部分時間都與大頭和余一跑在前面,捕快和馬車跟在后面十里之外,遇到粥場時就會下馬過去檢視施粥的情況,負責施粥的差役也好,監督施粥的官員也好,對他都很是客氣,并不呵斥驅趕。

倒不是這些官吏謙和友善,也不是他們事先得知了等人會自這里經過的消息,而是他們都是混跡官場的人,見多識廣,能夠根據身上從容的氣度判斷出他不是尋常人等。

但凡身居高位的人,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會帶著自信和從容,謙和有禮也好,平易近人也罷,亦或是清高自傲或故作高深,諸如此類都可以裝出來,唯獨自信和從容裝不出來,不到那個位置和高度,哪怕裝的再像,言行舉止之中也透著刻意和別扭。

由于人數太多,晚上只能自驛站落腳,驛站就在粥鋪旁邊,外面災民們吃的是稀粥,而驛站給準備的卻是四葷四素。

沒有為了凸顯自己的清高而批評驛卒,因為朝廷有著明確的規定,一品大員出行,自驛站落腳最少也應該是四葷四素外加四點心四果品。

也沒有為了表現自己的平易近人而將飯菜送給外面的災民,與大頭和余一吃過之后方才授意驛卒將剩下的飯菜送給了災民中的老弱之人。

行大善不拘小節,行善也并不是做給人看的,更不是嘩眾取寵博取虛名。

由于前幾日都不曾睡好,二更時分便臥床休息,躺下之后很快睡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突然聽到驛站外傳來了眾人的叫嚷和呼喊,聲音嘈雜而慌亂,“啊,尾巴,尾巴。”

“她不是人,她不是人。”

“妖怪啊……”


上一章  |  長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