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正文卷
作者:拉姆雷克撒
可惜,托爾不是奧丁。
奧丁是個政治機器,別看他現在慈眉善目,那是因為阿斯加德需要他慈眉善目!
相比之下,托爾為什么被那么多人喜歡,因為托爾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他受歡迎!
這好不好?
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這當然沒什么問題。甚至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把這個放在一個君主身上,那完蛋了!
在《資治通鑒》那如長河般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諸多故事如繁星閃爍,而其中權力斗爭的篇章,尤為驚心動魄。回溯到東晉時期,朝堂之上暗潮洶涌,各方勢力為了權力明爭暗斗。庾冰身為權臣,在晉成帝病重之際,為了延續家族權勢,力勸成帝立其弟瑯邪王岳為嗣。中書令何充則堅持“父子相傳,先王舊典”,然而,庾冰的意見最終占據上風。這背后,是庾冰對權力的深深眷戀與恐懼。他深知,若成帝之子繼位,隨著時間推移,自己家族的權力必然被削弱。他所依靠的并非是眾人的愛戴,而是手中的權力帶來的威懾力。他憑借著在朝中的地位,壓制著反對的聲音,讓眾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庾冰被眾人畏懼,他的話如同金科玉律,無人輕易敢違抗。這便是權力的魔力,讓人在畏懼中屈服,在屈服中鞏固著權力擁有者的地位。由此可見,在權力的舞臺上,被畏懼遠比被愛戴安全,這一觀點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顯露出其殘酷而又真實的一面。
想起《君主論》里最著名的一段話:“作為君主或領導,受人畏懼和受人愛戴哪個更好?如果能夠同時做到兩者,那再好不過,可惜這是個悖論,僅僅能做到既被人畏懼,同時又不被人們憎恨,就已經不錯了。如果一定要選,君主或領導受人畏懼要比受人愛戴更安全一些。”而失敗是畏懼的毒藥,所以大權獨攬的君主或領導從不會承認自己的失敗,甚至粉飾黑白顛倒是非,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一旦被扯下“正確和成功”所帶來的“合法性”外衣,自己會被一擁而上的人分尸萬段。
人性,向來是復雜難測的,在權力的漩渦中,更顯露出其不堪的一面。《資治通鑒》中,無數的事例都在向我們揭示人性中的忘恩負義與易變。就拿三國時期呂布的經歷來說,他本是丁原的義子,丁原對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然而,當董卓以赤兔馬和高官厚祿相誘時,呂布毫不猶豫地背叛了丁原,砍下了他的首級,轉投董卓麾下,認董卓為義父。可后來,又因貂蟬與董卓反目成仇,親手殺死了董卓。呂布的行為反復無常,毫無忠義可言,為了利益,他可以輕易地拋棄恩情,背叛他人。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他的這種性格特點使得他在各方勢力之間難以真正立足,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再看唐朝安史之亂時的那些叛將,他們在安祿山、史思明的麾下,為了權力和財富,肆意燒殺搶掠,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形勢對叛軍不利時,他們又紛紛選擇投降朝廷,以求自保。可一旦局勢稍有變化,他們又可能再次反叛。這些人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所謂的忠誠和愛戴,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可以隨意舍棄的東西。他們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在權力和利益面前,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和易變。在權力場中,人們往往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而背叛曾經的恩主,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屢見不鮮。愛戴,在這樣的人性面前,顯得無比脆弱。人們可能今天對你愛戴有加,但明天就可能因為一點利益的誘惑而離你而去。相比之下,畏懼則能帶來更穩定的服從。當人們畏懼一個人時,他們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不敢輕易違背他的命令,即使心中可能并不情愿,但在行為上也會表現出服從。這種基于畏懼的服從,雖然并非出自真心,但在權力的維持上,卻往往比愛戴更加有效。
權力,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對他人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它的運行邏輯,往往與畏懼緊密相連。在《資治通鑒》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統治者通過威懾手段來穩固自己的統治。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嚴厲的措施。他推行嚴刑峻法,對百姓進行嚴格的管控。一人犯罪,往往株連全家甚至鄰里。在這種高壓政策下,百姓們對秦始皇充滿了畏懼,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之心。他還大規模地征發勞役,修建長城、阿房宮等大型工程。百姓們雖然苦不堪言,但由于對他的畏懼,只能被迫服從。秦始皇憑借著這種威懾力,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統一的帝國,在他的統治下,國家的政令得以順利推行。
又如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貧寒,深知底層百姓的疾苦,也明白權力的來之不易。在建立明朝后,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功臣和官員進行了嚴厲的打壓。他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官員的一舉一動進行監視。一旦發現官員有貪污腐敗或者謀反的跡象,便會毫不留情地進行懲處。胡惟庸案、藍玉案,牽連了數萬人,許多功臣宿將都因此喪命。在朱元璋的威懾下,官員們人人自危,不敢輕易違法亂紀。他通過這種方式,將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明朝在初期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這些統治者的案例都表明,畏懼符合權力運行的邏輯。在權力的金字塔中,處于頂端的統治者需要通過威懾手段來讓底層的人們服從自己的意志,從而實現對整個國家或組織的有效管理。只有當人們對統治者產生畏懼時,統治者的權力才能得以穩固,政策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對比論證:愛戴與畏懼的不同結局。
在《資治通鑒》的記載中,那些因過于仁慈、依賴臣民愛戴,最終失去權力甚至性命的人物故事,讀來令人唏噓不已。東晉時期的晉惠帝司馬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生性愚鈍,面對天下荒亂,百姓餓死的慘狀,竟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荒誕的話語。他在位期間,大權旁落,皇后賈南風專權跋扈,朝政腐敗不堪。晉惠帝雖有心治理國家,想要贏得百姓的愛戴,可他的軟弱和無能,讓他根本無法掌控局勢。他試圖以仁慈之心感化各方勢力,對賈南風的惡行一再容忍,對權臣的專橫也束手無策。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換取臣民的愛戴和支持,然而事與愿違。最終,他不僅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還成為了各方勢力爭斗的傀儡,西晉也在他的統治下陷入了八王之亂的深淵,百姓生靈涂炭,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動蕩和混亂之中。晉惠帝的失敗,歸根結底在于他過于依賴愛戴,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力。他不懂得在權力的游戲中,僅僅依靠仁慈和愛戴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的威懾力和決斷力。他的軟弱和優柔寡斷,讓他在面對權力斗爭時,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失去了一切。
與晉惠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史上那些憑借讓人畏懼的手段成功鞏固權力、實現統治目標的人物。漢武帝劉徹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強硬的政策,以加強中央集權。他頒布“推恩令”,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得地方諸侯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他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地方豪強和不法分子,讓那些妄圖違法亂紀的人聞風喪膽。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他更是毫不手軟,派遣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多次出擊匈奴,打得匈奴元氣大傷,遠遁漠北。漢武帝的這些舉措,無疑讓他在臣民心中樹立了極高的威嚴,人們對他充滿了畏懼。正是這種畏懼,使得他的統治得以穩固,國家的政令能夠順利推行。他憑借著讓人畏懼的手段,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將漢朝推向了一個鼎盛的時期。
在現代職場中,“被畏懼遠比被愛戴安全”這一觀點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管理者的管理風格對團隊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以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項目組為例,組長李明是一個非常溫和的人,他總是試圖與團隊成員打成一片,希望通過贏得大家的愛戴來推動工作。在項目初期,團隊氛圍十分融洽,大家對李明也都很親近。然而,當項目進入緊張階段,需要大家加班加點趕進度時,問題卻出現了。一些團隊成員開始偷懶,對工作任務敷衍了事。李明試圖通過溝通和勸說讓他們認真工作,但效果甚微。因為大家覺得李明平時對他們很好,不會真的對他們怎么樣。最終,這個項目因為進度延誤,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損失,李明也受到了上級的批評。
與之相反,另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經理王強則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他對工作要求嚴格,制定了明確的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在他的團隊里,一旦有人違反規定或者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起初,團隊成員對他有些畏懼,覺得他過于嚴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發現,在王強的帶領下,團隊的工作效率極高,項目總是能夠順利完成。而且,因為王強賞罰分明,大家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應有的回報。漸漸地,團隊成員開始理解并尊重他,雖然對他依然有所畏懼,但這種畏懼轉化為了工作的動力,使得整個團隊在公司中脫穎而出。這些現代案例都充分表明,在管理中,適當的威懾力是必要的。它能夠讓團隊成員保持敬畏之心,遵守規則,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從而提高團隊的整體效率和執行力。當然,這并不是說管理者不需要關愛員工,而是要在關愛和威懾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恩威并施,才能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被畏懼遠比被愛戴安全”這一觀點并非絕對的真理,它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過度地讓人畏懼,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負面效應。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繼承皇位后,寵信趙高,實行殘暴的統治。他濫用民力,繼續大規模地征發勞役,修建阿房宮等工程,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同時,他還實行嚴刑峻法,對百姓和大臣動輒處以重刑,百姓們生活在恐懼之中,心中充滿了對秦朝統治的怨恨。這種過度的畏懼,最終引發了人民的強烈反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各地百姓紛紛響應,迅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秦力量。曾經強大無比的秦朝,在這股反抗的浪潮中搖搖欲墜,最終走向了滅亡。
再看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頻繁發動對外戰爭,如三征高句麗,使得大量的百姓被征調入伍,死傷無數。同時,他還大肆揮霍民脂民膏,修建豪華的宮殿和運河,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在他的統治下,百姓們生活困苦,對他充滿了畏懼和怨恨。這種畏懼并沒有讓隋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反而引發了各地的農民起義。瓦崗軍、竇建德起義軍等紛紛崛起,隋朝的統治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最終,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所殺,隋朝也隨之滅亡。這些歷史事件都充分表明,過度的畏懼會讓人們心中的怨恨不斷積累,一旦這種怨恨達到了,就會引發反抗情緒,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而民心的向背,往往是決定一個政權或組織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當一個領導者失去了民心,僅僅依靠畏懼來維持統治,那么他的統治必將是搖搖欲墜、難以長久的。因此,在實際的權力運用中,我們不能僅僅依賴于讓人畏懼這一種手段,而應該在畏懼與愛戴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權力的有效行使,又能贏得人心,實現長治久安。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從中吸取教訓,明白在不同的情境下,靈活運用畏懼與愛戴這兩種力量,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好人當不了一個好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