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
人只有在最絕望的時候,才會做出最極端的選擇。
要知道這種大家一起完蛋的想法,美國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冷戰時期,美國佬就制定過一個計劃。
“片甲不留”的核戰爭計劃
2015年,華盛頓大學檔案館披露了一份震驚世界的文件,詳細記錄了美國在冷戰時期制定的核戰爭策略。這份計劃不僅列出了潛在的攻擊目標國家,還精確到具體區域和投放的核彈數量。
美國為何要制定如此詳盡且極具威懾力的計劃?這一計劃最終又因何原因被叫停?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深入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與美國的戰略考量。從歷史背景來看,美國此舉主要源于冷戰時期與蘇聯的對抗需求。為應對潛在的軍事威脅,美國投入大量資源,制定了這個覆蓋面廣、執行力度強的計劃。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蘇聯解體后,這一計劃的必要性逐漸降低。同時,維持該計劃所需的高昂成本也成為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此外,國內外的輿論壓力以及新的安全威脅的出現,都促使美國重新評估其戰略布局。最終,在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后,美國政府決定終止這一計劃,轉而將資源投入到更符合當前國際形勢的戰略部署中。
核武器的破壞力無與倫比,是人類面臨的最致命威脅。正因如此,掌握核技術的國家都會簽署相關協議,全力防止核沖突爆發。這種武器的毀滅性太強,任何國家都不敢輕易使用,只能通過外交手段確保和平。核戰爭一旦打響,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各國都小心翼翼,生怕擦槍走火。通過簽訂協議,大家相互制約,共同維護世界和平。這種武器威力太大,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坐下來談判,避免事態失控。核協議就像一把保護傘,讓各國在核威脅下保持冷靜,共同守護地球安全。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實施的核打擊堪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行動之一。1945年8月,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造成巨大破壞。這兩座城市在爆炸后幾乎被夷為平地,基礎設施嚴重損毀,日本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極端高溫可達到約4000度,這種熱量迅速向四周擴散。由于日本是島國,周圍被海洋包圍,當這股熱量接觸到海面時,海水在極短時間內被加熱至沸騰狀態。對于處于爆炸中心區域的人員而言,這種高溫是致命的,許多人瞬間被高溫汽化,尸骨無存。即便在爆炸范圍邊緣的人員,也難以幸免于難,他們大多遭受嚴重燒傷或燙傷。
美國在1959年制定的核武器發展藍圖,將核戰爭的恐怖推向了新的高度。這份名為《1959年原子武器研究要求》的文件,詳細規劃了核武器的研發方向和使用策略,其內容之驚人遠超普通人對核武器的認知。它不僅展現了當時美國在核技術領域的雄心,更揭示了大國之間核軍備競賽的殘酷現實。這份計劃標志著核武器發展進入了一個更加危險的階段,為后續的核武器研發和部署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份長達800多頁的文檔系統規劃了核打擊方案,具體標明了各個城市的打擊目標數量。文件涵蓋了從德國東部出發,經過莫斯科,延伸至中國境內的廣泛區域,完整勾勒出了橫跨歐亞大陸的戰略轟炸布局。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被確定為最主要的打擊對象,預計將遭受超過三百次的攻擊,其強度足以徹底摧毀這兩座城市。
朝鮮戰爭失利后,美蘇之間的對立情緒不斷升溫,雙方劍拔弩張,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面對蘇聯日益壯大的軍事實力,美國深感不安,不得不未雨綢繆,緊急制定了對蘇核打擊方案。這份計劃詳細規劃了美國在極端情況下可能采取的核打擊行動,以確保自身戰略安全。
蘇聯的空中軍事力量在當時幾乎無人能敵,這對美國構成了重大威脅。此外,蘇聯還擁有強大的核武器庫。因此,在美國的戰略計劃中,首要目標是打擊蘇聯的機場,并將核爆從空中改為地面引爆,以產生更大的破壞效果。這一策略的核心目的是盡一切可能阻止蘇聯率先使用核武器。
美國戰略司令部明確指出,即便無法完全遏制敵方行動,也必須確保對這些城市造成大規模、全面性的破壞。他們強調,即使防御措施未能奏效,也要通過戰略打擊手段,對這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和關鍵目標進行徹底摧毀,以削弱其功能與作戰能力。
這就是一種歇斯底里的恐懼!
在20世紀,冷戰幾乎定義了世界秩序的走向,尤其是美蘇兩國之間的對抗。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強國,軍事實力數倍于蘇聯,又擁有先進的核武器和全球化的經濟網絡,為什么會如此害怕蘇聯?美蘇冷戰是一場超越了常規軍事對抗的戰略較量。表面上看,蘇聯的軍事力量并不及美國雄厚,其經濟規模也遠遠不及美國的一半。然而,美國對蘇聯的恐懼并不僅僅來源于核武器的威脅。而是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以及全球霸權的較量中,美國發現,蘇聯的存在,意味著自己所代表的資本主義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先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冷戰的真正核心,并非單純的軍事對抗,而是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
美國作為全球資本主義陣營的核心,力圖通過推崇自由市場、民主政治來統一全球的思想和價值觀。
在美國人眼里,蘇聯是一個危險的示范。蘇聯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美國所宣揚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蘇聯通過其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證明了在沒有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個國家也可以在科技、軍事、經濟等方面實現迅猛發展。換句話說,蘇聯不僅在軍事上威脅美國,更在思想上威脅美國。美國害怕,如果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接受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資本主義的模式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可以看到,冷戰時期,蘇聯并不僅僅是一個軍事競爭對手。
它所代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迅速傳播到了全球各地。
無論是在東歐、拉美,還是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眾開始對資本主義模式產生懷疑,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更能保障公平與平等,尤其是勞工階層的利益。這種思想的擴展,讓美國對蘇聯產生了強烈的不安。不僅如此,蘇聯的成功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這種文化的擴散,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國家,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美國在冷戰時期不斷加大對蘇聯的輿論打壓,利用媒體、文化等手段,竭力否定蘇聯模式的成功。然而,蘇聯的經濟與社會成就卻無法被忽視。尤其是它在大蕭條期間的崛起,讓世界見識到了另一種社會模式的可能性。盡管美國不斷宣揚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很多被壓迫的群體和發展中國家開始向往蘇聯的體制。
這是思想上的絕望……畢竟沒人比資本主義自己清楚,他們自己是個什么東西。
美國的工人階級在什么時候是最舒服最有活力,答案就是冷戰時期,蘇聯還存在的時候!那時候資本不得不讓利給工人,甚至為此專門發明了一個詞……叫做中產階級!
這種極度恐懼之下,才催生出了所謂的最后計劃,讓大家一起完蛋!
不過最后這種情況沒有發生,1959年,赫魯曉夫應美方邀請前往美國,旨在探討解決柏林危機的方案。這次訪問不僅標志著蘇聯領導人首次踏上美國領土,還對緩和美蘇緊張關系起到了關鍵作用,成為冷戰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次會面中,雙方達成一致,約定今后處理爭端時優先采用非軍事手段,明確禁止使用核武器。赫魯曉夫訪美期間,給美國民眾帶來了深刻印象。他參觀了加斯特農場,對廣闊的玉米地表示高度贊賞。此外,他還游覽了迪士尼樂園,并與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共進晚餐。這些舉動讓美國民眾改變了以往對蘇聯的看法,認為赫魯曉夫非常平易近人。這次訪問讓美國對蘇聯有了全新的看法,極大地推動了雙方關系的改善。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也出現了反對核戰爭的聲音。歐洲方面對此計劃更是強烈抵制,因為不少歐洲國家是美國的盟友,一旦戰爭爆發,蘇聯很可能會對歐洲發動攻擊,這對歐洲國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威脅。基于這些因素,該計劃最終被擱置。
而現在,這個決定卻不是出于恐懼……而是絕望!
這些敵人根本沒辦法應對!!!
“總統先生,該做出決定了!我們必須做點什么,否則我們將無力反擊!”
那位老將軍繼續對總統施壓!
他沒撒謊,事情發生的很突然,而美國的核彈并不是都處于發射狀態。
實際上這個數量最多只有600枚!
畢竟核彈是需要發射出去才能發揮威力。
美國目前擁有14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潛艇可搭載24枚“三叉戟II”型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導彈可攜帶多枚分導式核彈頭。也就是說,僅僅是美國的海基核力量,就擁有至少288枚洲際彈道導彈,攜帶的核彈頭可能超過1000枚。美國還有400枚“民兵III”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外加一支隱身核轟炸機隊。這些核轟炸機不僅技術先進,航程遠,投射精度高,還可以搭載多種型號的核彈頭。
其他的核彈頭都處于儲存狀態,把它們運出來,再裝載到發射器上,這需要時間!
在美國人克里斯滕森主編的2024年《核手冊》中:美國擁有3708枚核彈頭,其中1770枚彈頭處于展開狀態,1938枚處于儲備狀態。另外,有1336枚退役的彈頭等待銷毀。目前核彈頭的總數為5044枚。在1770枚展開的彈頭中,400枚位于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上,970枚安裝在潛射彈道導彈上,300枚置于美國空軍的轟炸機基地,另外有大約100枚戰術航空炸彈,部署在歐洲的基地里。美國的核武器儲存在本土的11個州和5個歐洲國家,共約24個存儲地點。儲存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地點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基特蘭德大型彈藥和技術維護地下儲存中心。華盛頓州的核武器數量排第二,因為這里有基察普海軍潛艇基地,這一基地為潛艇準備的核武器數量比美國其他任何基地都要多。
可問題隨著異變的持續,美國這邊的動員能力會持續下降,到時候,能夠動員多少核彈那就真的不知道了。
可本杰明還是無法下定決心!
要說,把核彈投到別的國家……本杰明咬咬牙也認了,可特么現在是要把核彈丟在自己頭上啊!
誰特么心這么大?!!
可老將軍說的也很對,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要么拼死一搏,要么連搏一搏的機會都沒有了!
本杰明在猶豫的時候,那個將軍直接走到總統身邊,直接從身后的兩個隨從手中拿出了一個箱子!
“核手提箱”是指美國總統掌握的一個公文包,通常由一名隨身專職助手攜帶,內部藏有與核戰爭有關的通訊器與核密碼。
以往在總統交接儀式上,核手提箱的控制權可以很方便地當面在新老總統之間轉移,但特朗普拒絕出席總統交接儀式,他手里的“核手提箱”又不能假手第三人暫時保管,該怎么辦呢?
“核手提箱”至少有三個,分別由總統、副總統和“指定幸存者”攜帶,但只有總統手里的“核手提箱”處于激活狀態。因此在總統交接儀式開始之前,拜登就可以拿到一個未激活的“核手提箱”。等他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后,將有一名軍事助手啟動這個“核手提箱”,同時特朗普手里的“核手提箱”會失效,全球最強大核武庫的控制權由此完成交接。美國總統的核手提箱其實經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這個箱子外表是一個黑色軟皮皮包,重約20公斤,由美國總統身邊的一名軍人時刻拎著,俗稱“核足球”。核手提箱從外觀看就不是一個能有“核按鈕”的裝置。但它內里是超堅固的鈦金屬,有牢固的密碼鎖。箱子里主要存放著三樣東西:一份指導手冊,附加核清單,上面列出了美國900件核武器可以打擊的地點和路線;一個無線電收發機,能夠抗強干擾,用于緊急時刻接收信息,發布緊急通訊指令;多個代碼驗證器,用于驗證總統的專屬代碼。這個代碼的綽號是“餅干”,按規定總統需要隨身攜帶。
它外表為黑色柔軟皮包,皮革底下縫有鈦金屬包裝,總重量約20公斤,安裝有密碼鎖。手提箱內里安裝有一部衛星信號發射接收器,具有保密電話功能,可以直接與五角大樓核戰爭中心及美國空軍指揮部通訊。
皮箱內還有幾樣東西,包括一本“黑色手冊”,手冊上有核武器攻擊行動方案,記錄著美國的核彈數目、部署地點及發射預定路線等內容。還有一份在緊急情況下可供總統使用的秘密基地名單和一份總統進行核武攻擊后的全國廣播程序文件。不過,只有這個手提箱還不能下達發動核武命令,還需要和總統持有的“金色密碼”雙劍合璧才行。
美國總統下令核打擊的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首先,總統要用一個塑料卡片確認其身份后方能打開核手提箱。這個卡片有個綽號“餅干”,上面印有一列由美國國安局提供的“金色密碼”,這些密碼每天都在變化。通過驗證后,總統可以從黑色手冊中選擇核打擊目標,將命令傳達給在五角大樓作戰室里等候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在奧福特空軍基地的美國戰略指揮中心。部隊接到指揮中心傳來的發射密碼后,打開保險柜,與保存在保險柜里的密碼對證,兩個密碼吻合后方能執行發射操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