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鹽商第六九四章 科學鬼才和腦洞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清朝做鹽商 >>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九四章 科學鬼才和腦洞家

第六九四章 科學鬼才和腦洞家


更新時間:2022年05月09日  作者:獨孤賞月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獨孤賞月 | 回到清朝做鹽商 
穿越歷史


書迷正在閱讀:、、、、、、、、、

一部分高知認為復興軍這些年的擴張,給本土帶來了大量的利益。

百姓不加稅,反而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這證明此路線是正確的,所以他們全力支持這場戰爭。

所謂的“窮兵黷武”批判的是因戰爭給百姓增加了大量的負擔。

還有就是大量喪失性命的士兵。

但是這些都沒有,那么就不算窮兵黷武了。

另一部分人則人為,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復興軍之前的擴張確實是成功的,但是所占據的都是一些邊角苦寒之地。

之前的對手也不是那么的強大。

但是那邊與沙俄的矛盾還沒有解決,這邊又與超級強國大嚶帝國開戰。這可能將國家帶進一種危險的境地。

要知道,窮兵黷武是歷朝歷代文人所共同詬病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那些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比較重的舊文人。

這些人近年來接受了很多新思想,但是他們在骨子里面還原來的那一套思維習慣。

這樣的人現在依然占據了高知階層中的大多數。

包括很多復興軍自己的官員都是這樣的舊文人出生身。

根據季明山那里收集的信息。

復興軍自己的官員現在在思想上也出現了分裂和對立。

這從各個地方上對內閣決策的執行力度不均勻就能夠看的出來。

比如這次西巡過程中,董書恒自己發現地方官員對移民以及發展地方工業上的不同態度,往更深一個層次分析就是這個原因。

講真,董書恒也沒有能力將所有人的思想都統一起來。

他只能盡量保證上層的一部人的思想是跟自己統一的。

至于地方上的矛盾,也許只能夠等到矛盾爆發之后,讓矛盾相互磨合,最終達到一種博弈狀態下的平衡。

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歷朝皇帝要學**王術,在臣子之間搞平衡。

也許這就是解決矛盾的辦法。就像是大禹治水一般,堵不如疏,讓矛盾以最溫和的方式爆發出來,而不是。

這次對大嚶帝國開戰,高知們之間的矛盾就有些爆發的趨勢。

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會將國家拖入到無休止的戰爭中去。

甚至是在復興軍的年終大會上就有人公開提出了這個問題。

這還是董書恒的決策第一次被人公開的反對。

不過,按照復興軍的總統法案,現在發動戰爭的權力還在董書恒的手中。

眾人也只是提出自己的質疑,但是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也有人在暗地里指出,應該修改法案,限制總統發動戰爭的權力。

至少這種權力應該有一個約束。

也許是在董書恒的故意縱容之下,現在歐羅巴的一些啟蒙思想在復興軍的治下能夠自由的傳播。

一些人甚至將這些思想跟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放在一起研究,將其同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

對于權力的限制,幾千年來王權與臣權之間的博弈當中,早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跟皇帝斗。

這種斗爭的主要內容就是限制皇權,擴大臣權。

所以這套東西,他們都玩的很六。

現在他們終于要將約束帶套向董書恒了。

此事著實讓高層的一些人感到有些緊張,似乎復興軍要走向分裂了,真的是物極必反。

然而當事人董書恒似乎毫不在意。

董書恒照例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各個研究所中,偶爾抽出點時間也是關心一些南洋的戰事。

春節前的最后幾天,他幾乎將所有的重點研究所都走訪了一遍。

最為神秘的一號實驗室,到現在一事無成,董書恒只能好心地安慰他們,連批評都不忍心。

這個研究太生僻了,就連歐羅巴都沒人怎么涉及。

董書恒跟他們聊基礎課學的重要性,不要急著出成果,先把基礎研究積累起來。

在二號電力實驗室,董書恒參觀了實驗室研制出來的各種電氣設備。

其中有些是他記憶中的東西,有些的甚至是他記憶中都沒見過的。

所以說科學家的想象力決定了研究的上限。

目前電力實驗室核心還是圍繞著電機。

發電機的研究已經出了很多成果,各種原理的發電機琳瑯滿目,滿足各種情況的發電需求。

從一開始,電力實驗室就比別處少走了很多彎路。

現在復興軍可以生產使用風能、水能、熱能的各種發電設備。

而且在小型化和巨型化方面都發展的很好。

因為并網發電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當前還是以中小型的發點設備為主。

就近發電,就近使用,這樣能夠讓電力盡快地普及。

尤其是像西南地區地形復雜,當地的電力資源又比較豐富,尤其是水電。

當地可以先大規模地上臺小水電項目。

這些水電可以有效地促進當地產業的發展,比如有色金屬的冶煉行業、加工行業等等。

另一個方向就是巨型化,這種發電機主要用于大型水電站以及火力發電站。

主要建造在大型城市或者是工業區的周圍。

以電機替換蒸汽機在董書恒的推廣下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

為了而促進推廣,董書恒對更換電機的企業給予政府補貼。

這些企業也已經發現了電氣化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

根據統計部門的統計,復興軍底下紡織廠的成本已經要低于大嚶帝國和弗蘭西等工業強國。

一方面因為復興軍的本土就有原材料的供應,省去了大量的運輸費用。

另一方面就是電氣化的改造,讓設備能耗成本降低。

董書恒并沒有將發電廠等成本平攤到電價當中,這讓用電比直接用煤的成本還要低。

另外電機還有噪音小、占空小、穩定性、安全性強等特點。

難怪大嚶的科學家都為自己的國家電氣化滯后而感到著急。

除了復興軍,普魯士是第二家從電氣化改革中嘗到甜頭的。

普魯士的工業生產在歐羅巴已經位居第三,距離第二名弗蘭西只有一步之遙。

在電力的運用方面,復興軍也做出了巨大的創舉。

電力不像化石燃料,是沒辦法大量儲存的。

發出的電必須要及時地用掉。

所以不僅僅要發的出電,還要用的掉。

像水電站,蓄水量達到一定程度就要放掉,即使沒有人用電,也要放掉。

那時候就要空放了。

怎么用電?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比董書恒更加了解的人了。

他畢竟來自那個無電就沒法正常生活的時代。

電視機、電腦、手機這些他是弄不出來的。

但是電風扇、電燈、冰箱、空調、電車……這些東西的原理都不復雜。

甚至有人寫文章批評徐壽專門陪總統搞一些供人享受的東西。

表面上是批評徐壽,實際上卻是在影射董書恒不務正業。

不過當這些人坐在電燈下面看書時,發現它是那么的明亮,還沒有任何的油煙味,他們也很享受。

當他們大夏天的時候坐進了安裝空調的值房辦公時,他們也會感到愜意。

當他們吃到冰凍回來的新鮮深海魚之時,他們也會贊不絕口。

這個時候,誰還會說這些東西是奇淫異巧呢?

新京街頭上的電車班次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

越來越多的人出行選擇電車。

城中的很多道路都開始進行改造,以適應電車的需要。

路燈改成了明亮的電燈。

從新京城到大沽口,一條電氣化的鐵路已經改造完成。

用電機驅動的火車頭,同樣力大無比,而且沒有那么大的噪音以及滾滾的黑煙,帶給人一種不同的乘坐體驗。

董書恒這次到電力研究所,真正關注的還不是這些小玩意,而是架在西山上的一座大鐵塔。

董書恒與徐壽搗鼓無線電通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自從徐壽搗鼓出了無線電的原理,他就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這上面。

事實證明,當一個科學天才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能夠給人帶來驚喜。

這次用這座鐵塔上的設備與一千公里外的耽羅島,三千公里外的臺灣島以及五千公里外的關島上完成了通信實驗。

證明無線電波已經可以傳播到五千公里,而且如果繼續研究的話,它的傳播距離還將更遠。

董書恒終于可以與阿米利亞之間自由通信了。

有了無線電連接,整個大華夏圈才算是真正緊密聯系在一起。

為了盡快鋪開無線電網絡,董書恒當即決定組建無線電公司,開始沿著太平洋建立基站,鋪設網絡。

有線電報終究要漸漸退出市場。

因為時間緊迫,董書恒還準許這個國屬公司拿出一部分股份公開發行,以更快地獲取資金。

通信塔的前期投入還是蠻大的,但是收益也很高。

無線通信技術有了,廣播這種東西也會自然而然的出家。

也許董書恒很快就能夠一邊聽著廣播中的新聞,一邊品嘗下午茶。

這種新的媒體模式,能夠讓很多不識字的人也了解到國家大政,這將改變全體民眾的認知,也將改變整個社會的管理模式。

通俗來講就是,今后那些聽過廣播的民眾,地方的官員將越來越難以糊弄。

這也將加強中樞的權力,因為掌控輿論的權力被收上去了一部分。

以前都說皇權不下鄉,實際上是中樞的聲音傳不到地方上。

老百姓大都不認識字,只能目視耳聞了解外面的世界。

地方上只有地主士紳才能夠接觸到外界的消息,因此輿論也就掌控在這些人的手中了。

但是想想后世人的生活,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寬了,哪里還有古人那般好糊弄。

董書恒決定利用半年時間接通加華和東華的無線電報。

這件事情非常的緊急,因為這關系到他未來的一個重要部署。

之前復興軍在太平洋上控制的那些無人島嶼,現在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

從關島向東還有馬紹爾群島,再向東就夏威夷群島,夏威夷群島的基站就已經可以與阿米利亞大陸聯通了。

實際上,僅僅是打通聯系所要建立的信號塔的數量并不是很多。

復興軍實際上早就有實力鋪設海底電纜,但是它們一直沒有這么做,就是為了等無線電報出世。

要知道在太平洋上鋪設電纜可是一項大工程,董書恒可不想做出這樣一個只能發揮幾年作用的大工程來。

倒是有一件事情,差點點讓董書恒的眼珠子都驚掉。

徐壽竟然跟他說要研究通過電波傳輸電力。

握草特斯拉線圈?

無線電的原理就是大功率線圈上面發射出去的電波被接收了。

然后將接收到的微弱電信號再放大就能去通過設計好的編碼傳遞信息了。

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就是電力的傳輸啊。

董書恒不得不感嘆,徐壽真是一個科學鬼才。

作為電力實驗室的頭號投資人,董書恒自然是全力支持。

不管徐壽要去研究什么東西都不需要考慮經費的問題。

光是它們成立的電器廠的收益就足夠給他花費的了。

現在電器廠生產出來的元始款空調冰箱等東西可是奢侈品。

南洋印度等炎熱地區的土邦貴族,華人富商是主要的消費群體。

當地沒有電,電器公司的人還幫他們建造小型的發電廠。

所以電器的銷售都是成套的。這一套建造下來,沒有個萬八千兩的花費是做不出來的。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有了這些東西,周圍的人見了之后都會想給自己來上一套。

熱帶地區生活的人不是說不怕熱,他們也不喜歡炎熱。

在那種炎熱的環境中就連跟家中妻妾“打撲克”的體驗感都會大大降低。

南洋地區目前最受歡迎的推銷員可能就屬鑫華電器公司的了。

電氣化的出現,還改變了遠洋捕撈行業。

原本的遠洋捕撈實際上就是捕鯨,因為鯨油可以在船上直接加工儲存。

至于那些肉,因為難以保存,所以基本上都浪費了。

但是制冰機和冷柜出現之后。

復興軍的一些大型漁船上已經開始加裝冷藏室,這樣遠洋捕撈的魚獲就能夠運回港口,還能夠使用冷鏈運送到各個地方去。

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變化,要知道整個太平洋地區有大量的魚場,其中有很多到現在都還沒有開發過的。比如北海魚場、東華漁場。

這能夠為人們增加多少食物的來源啊。

很快東華帝國又將出現一個重要的產業——漁業。

可以說這里是所有的實驗室中,董書恒花的精力是最多的。

徐壽負責摸清楚原理,他負責出點子。

他雖然不專業,但是他只要將自己所經記憶中的一些東西的大致原理講出來。

這位鬼才發明家,就能很快做出實物。

兩人之間這種合作幾乎沒有失敗過。

董書恒對徐壽的動手和實踐能力感到震驚。

徐壽也總是感嘆,大總統日理萬機,為什么腦子還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

他究竟有幾顆大腦,要不然怎么能夠想那么多的事情呢?

請看書_書迷正在閱讀:、、、、、、、、、


上一章  |  回到清朝做鹽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