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鹽商第五三五章 庫頁島的開發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清朝做鹽商 >>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三五章 庫頁島的開發

第五三五章 庫頁島的開發


更新時間:2021年12月26日  作者:獨孤賞月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獨孤賞月 | 回到清朝做鹽商 
穿越歷史


書迷正在閱讀:、、、、、、、、、

張廣順和李開成是兩個很好的執行者。董書恒的設想他們都很好地執行下去。

在李開成的經營之下,西海岸公司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巨無霸公司。

有董書恒在后面提供人力財力支持,這個公司的成長非常的快。

很快就兼并了大量的白人的在加州建立工廠礦山,成功地壟斷了當地的經濟。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現在的加州太過荒涼。

在華人還沒去到來之前,舊金山也就僅僅用有不到三萬的常住人口。

不過這個公司主要投資的還是土地和礦業資源。

另外還有一些重工業工廠。比如生產蒸汽機、重型礦山設備的工廠,另外還有鋼鐵廠。

所生產的產品很多也都是輸送到華夏本土去。所以西海岸公司有一個后方的大市場支撐。

甚至是連與華夏之間的航線都是他們自己的船隊在跑。

在生產、運輸、銷售都被承包好的情況下,這個公司要是再搞不好那才是怪事兒一件呢!

偏向于發展重工業,也算是與本土經濟之間的互補。每年從本土過來那么多的船只不能總是購買南方佬的農產品。

西部那么多的礦山,發展工業的條件一點都不比現在北方的各州差。

既然董書恒要將這里經營成今后自己的一個退路。

那么工業就必須發展起來,有原材料,有輕重工業,才不需要被他人所掣肘,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經濟體。

西部不像東部地區一樣都都平原。

這里的有大量的山脈沙漠。落基山脈在這里從北向南蔓延。

適合耕種的平原地帶大部分在西部的沿海以及南北兩端,實際上這里耕地加起來也是不少的。

這里縱橫的山脈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尤其是在內華達地區,而且這些礦藏都是從未開采過的。

現在的根據西海岸公司初步的探查,這些礦藏包括了金銀銅鐵煤等當前最為常用的礦藏。

西海岸公司旗下現在已經擁有兩家大型的鋼鐵廠,另外還掌控著大量金銀銅礦。

建造工廠就需要人才,干活的人好找,但是專業的人才就得另想辦法。

不過在這里不用擔心招不到工程師。

只要愿意花錢,很多在東部工廠工作不順心的工程師都愿意到這里來賺上一桶金。

所以西海岸公司辦工廠比在國內辦工廠還要方便。

不要說是在東海岸雇傭洋人了,就是到歐洲去雇傭工程師都相對容易的多。

接下來,等到他手下的力量完全掌控了西部地區之后,董書恒還會在這里建立軍工工業。

以后的西海灣將會完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也許以后北美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就將出現在這里。

不能急躁,西海岸的形勢現在對華人一片大好,現在就缺少一個契機了。

華人的數量也還不夠,來到這里的華人扎根也不夠深。

這些都需要時間去積累。

董書恒并沒有做跑路的準備。現在國內的發展需要的他,他自己也是春秋鼎盛,為什么要跑路呢?

所謂的“龍巢計劃”也只是一個后手而已。所謂后手都是不得已才要用的,也許根本就用不到,就像是買保險一樣。

哪怕是他今后就在國內發展了,也要有一個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地方作為助力,不是嗎?

西海岸那個地方是不可能由華夏直接管轄的。一個國家并非是越大越好,有時候太大意味著負擔。

隨著天氣轉冷,董書恒開始從遠東南下。

冷空氣似乎是追著他的腳步一路南下。

北方的農場在秋收之后,很快就要進入貓冬季節了。同往常一樣,今年也有一些農場的職工回老家去過年。

從北向南走的船只越來越多。其實就是沒有這些人南下,船只也是要南下的。因為留在這里的話,天冷了之后,船就只能閑著了。

現在的南下的話,不僅可以到南邊過冬,船只也能夠繼續賺錢。

按照往年的成例,農場中一般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可以申請回家探親。

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要留場。冬天了并非完全沒有事情。

栓柱就因為媳婦兒剛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所以今年留在農場。

栓柱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豐收。因為他的兒子就是在秋收之后生的。

雖然現在要開始冒著嚴寒干活,但是栓柱的心中是暖洋洋的。

家里由大丫照顧春花,栓柱也不用擔心。

在土地封凍之前,所有土地要整個翻一遍。

這樣土壤中的害蟲,主要是蟲卵都會被嚴寒凍死。

栓柱趕著耕牛,慢慢地走著,旁邊一塊田地中的拖拉機卻要比他快的多了。

雖然后面拉著三個耕犁,但是拖拉機的速度還是跟平時的時候一樣。

另外,農場的很多工廠都在室內,即使在冬季里也不會停工的。

董書恒在廟街的時候,還去看了一個專門種植木耳的車間。工人們將玉米芯子打碎,經過發酵之后,再高溫蒸制殺菌消毒。

然后制作成一束一束的,整齊地碼放在封閉的土屋之中。

然后,給封閉的房子燒上地龍,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是在冬日里都可以種出木耳和蘑菇,這些東西不說賣到南面去。

就是他們這里就能夠消耗掉很多,因為冬季的時候這里的蔬菜匱乏的厲害。

新鮮的蘑菇是可以頂替蔬菜的位置的。

蘑菇的種植一直是農業研究院的重要項目。

在遠東這里還有一個研究員的蘑菇研究所,專門在這里尋找培育適合人工種植的蘑菇。

在遠東、東北這里,燃料的成本低,擁有在冬季種植蘑菇的良好條件。

要是在內地這樣種出來的東西肯定是價格不匪。

黑龍水師正好也要南下海參崴過冬。

董書恒索性就跟著水師的一起走。

不過中途的時候還是去了一趟庫頁島。

這個遠東外海最大的島嶼,真的就像是一片樹葉掛在那里。

董書恒還是第一次來這里。

現在在島嶼的最南端已經建成了一座港口城市——庫頁城。

這里原來就是一個與島上土著居民進行交易小集市。

當時就建有簡易的碼頭設施。

后來復興軍將這里從沙俄的手中解救了下來。

將這里與廟街同時進行建設開發。

一開始的時候,這里的定位就是整座島的政治、經濟中心。

同時這里還是一座重要的中轉港口。

很多去北美洲的船只都要在這里臨時停靠。

作為島嶼防御計劃的一個點,這座崗口建立了完善海防設施。

靠近港口的一處高地被用石頭和混凝土進行了加固。

上方是岸防炮陣地,下面還有步兵陣地。

董書恒甚至親自登上了炮臺。

駐守炮臺的是一個營的岸防守備部隊。

雖然只有五百多人,但是即使是十倍的敵人,也很難很難在短時間內攻下這里。

“大總統,您看那里是我們庫頁城的交易市場,那里是木材加工廠,那里有一座食品加工廠。這條鐵軌是從煤礦那里鋪設過來的,主要是將煤礦的煤直接輸送到港口的煤廠,一部分會給蒸汽船只補給用,還有一些會輸送到南方去,甚至會輸送到幕府。”

一個長得尖下巴,留著兩撇小胡子的中年男子介紹道。

此人長的瘦瘦小小,確實沒有什么官相,正是當初在此地做生意的趙四。

從一開始臨時負責這里的運轉,到后來成了庫頁縣的縣長。

再后來,這里因為移民的增加,島上在北、中、南三個點分別成立了庫北、庫中、庫南三個縣,另外還有五個隸屬于農墾的農場。

所以這個島也就升格為一個府了。趙四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個府的總長。

現在趙四也不做生意了,他將生意全都交給了家里人打理。

這家伙做官做上癮了還。

想到自己現在相當于原來的知府大人,趙四的心中就是一陣地自豪。

僅僅三年時間,自己就從一名小商人成為了一名知府一級的官員。

這成就感甭提有多高了。現在他趙四可是遼東趙氏的驕傲。

以前他跑生意的時候,在族中并不怎么受待見。族中現在這么重視他跟他現在做官有直接的關系。

這幾年,原本荒涼的庫頁島在趙四的經營下越來越繁華。

雖然還比不上內地,但是比以前那是天壤之別。

董書恒站在炮臺可以看到整座城市,雖然看起來也就跟后世的一些小鎮差不多,出了核心區有幾座小樓之外,周圍也就是一個大農村。

但是在現在的遠東地區,這就算是城市了。

“你們庫頁城現在有多少人口了啊?”董書恒問道。

“回大總統的話,現在庫頁城的常駐人口有五萬人。”

主要是各個工廠的工人以及在港口工作的人。

不過在港口區,夏季繁忙的時候基本上每天都有上千人的流動人口。

這個人口數量,在遠東這里已經算是多的了。

這些人應該都是這幾年遷移過來的。

“趙總長,你們這里的產業跟遠東地區其他城市的產業都差不多。有沒有想過發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

董書恒在遠東這里轉了一大圈,發現這里的城市發展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木材加工業、食品加工、采礦業,頂多就是再搞一個金屬冶煉。

現在還沒有什么問題,各種東西都還有市場,但是以后可怎么辦呢?

大家都在做這些事情,而且規模都還在不斷地擴大。

等到需求不足的時候,他們就會出現生產過剩的情況。

產業過于單一,會讓當地的經濟更加的脆弱。

一旦這些常規的產業因為過于激烈的競爭倒下了。那么很有可能就會讓當地的經濟面臨崩潰的危險。

“呃,這個情況我們也注意到了,大總統,我是商人出身,明白這個道理,一個生意大家都去做,最后肯定要做黃掉。但是剛才我說的那些產業又是我們的這里最容易搞出來的。其他的地方可能也是出于這方面的原因。”

“我們也在思考建立新的產業。比如我們準備在島嶼的東北部建立一個魚港,在當地發展捕鯨業,開發鯨油以及鯨魚罐頭。那個方向正好正對著鄂霍茨克海,鯨魚資源豐富。另外,我們還將針對幕府日本人的需求建設一些工廠,跟幕府把生意做起來,畢竟我們的對面就是日本諸島。我們庫頁港有著距離上的優勢。”趙四介紹道。

“嗯,趙總長,你有沒有有發現你們北邊這里的輕工業有些少。以后這里生活的人會越來越多,耕種生活用品需求量肯定很大。我打個比方,你們為什么不建設一個香皂廠。這里春季的時候花卉資源也很多,可以提煉精油,動物的油脂也比較豐富,兩者合起來不就做成香皂了嗎?”

“另外,像紡織業啊,皮革深加工等等產業你們實際上都可以考慮的。”董書恒簡易道。

現在很多地方都是只想到做最賺錢的行業。而不是從長遠,從全局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個地方的經濟結構一旦行程就很難短時間內再改變。

因為行程經濟結構的不僅僅是工廠與當地的物產,還跟人有很大的關系。

比如說一個地方是一個重工業基地,這個地方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事重工業或者是相關的產業。

那么要將這里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

就跟讓一個鋼鐵廠該成一個服裝加工廠一樣。

不僅僅是換上一套設備就好了。

還要從新尋找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商。工人要從新進行培訓,讓他們能夠掌握新的勞動技術。

下游的銷售渠道也需要從新建立。

雖說只是做出三方面的改邊,但是其中哪一個方面拿出來都是很難做到的。

“總統,非常感謝您的簡易,說實話,我以前在這里做生意就是收購那些土著的特產。因此我們都覺的一個地方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像這里的木材資源豐富,我們就搞木材加工業。這里漁業資源豐富,我們就搞食品加工業。”

“嗯,是的,大家的想法都是先從身邊最容易做的做起。”

“但是你們要知道,樹木是越砍越少,魚也是越捕越少,以后我們可能還會出臺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法案。實際上我們勤勞的雙手才是我們最大的依仗。”

“大海中的魚類有限,但是我們能夠自己去養殖,樹木會變少,我們就每年去植樹。”

“只要是我們的人類的雙手能夠制造的東西,都是可以發展的產業。”

“商品是為了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方便的。所以我們甚至可以發掘出新的產業來。”

請看書_書迷正在閱讀:、、、、、、、、、


上一章  |  回到清朝做鹽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