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鹽商第四一二章 李漸甫入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清朝做鹽商 >>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一二章 李漸甫入緬

第四一二章 李漸甫入緬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25日  作者:獨孤賞月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獨孤賞月 | 回到清朝做鹽商 


阿薩姆地區的人口結構其實跟華夏云南南部的人口結構差不多,這里的主要人口為傣族。

所以在后世的時候這里被稱為小中華,因為這里的人長相明顯跟華夏人更加相近。

要說到阿薩姆地區,就不得不說第一次英緬戰爭。

1823年,緬甸國王孟既向當時上任不久的印度總督阿美士德勛爵要求換取東孟加拉的全境以控制吉大港。

但是遭到阿美士德的拒絕。1824年2月24日對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

這只是明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緬甸緊挨著印度地區,是英國天然的擴張目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后,就開始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并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準備。

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系,并打開從西南入侵滿清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

之后英國殖民者借機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制造口實。

發生連串的武裝沖突后,阿美士德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于1824年2月24日對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

最終英國在戰爭中勝出,通過不平等的楊達波條約強制緬英通商,獲得戰爭賠款100萬英鎊,并從緬甸取得丹那沙林、阿拉干和阿薩姆,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

但英方在戰事中陣亡的人數卻達15000人(包括印度土兵),戰爭支出高達1300萬英鎊,使英國在印度一度陷入經濟危機。

印度總督阿美士德險被撤換。戰爭也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戰爭結束后,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并借機組織間諜活動,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

三年前,英國人經過充足的準備又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這次英國強占整個下緬甸。

這就讓緬甸徹底失去了出海口。

英國人占領了阿薩姆地區之后,遷移了很多的孟加拉人到當地。

這些孟加拉人覺得自己是英國殖民者的奴仆,在地位上高于阿薩姆人,因此他們處處欺壓當地的阿薩姆人,侵占他們的財產。

暴亂和反抗在阿薩姆地區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諸位,我們這次進攻阿薩姆地區,打出的口號是——解放阿薩姆,驅逐英國人和孟加拉人。大家在進攻的時候對于長相跟我們差不多的阿薩姆人要友好一些,這些人是我們要團結的對象。”

“每個營都給你們配了懂傣語的翻譯,以方便跟這些人交流。”

妙妙拉,這里是進入那加丘陵前的最后一個華夏的寨子。這里常年處在茂密的樹林環繞之下。

在這種四周充滿了綠意環境下生活總是讓人感到一種與世隔絕的感受。

寨子以及旁邊的道路是這里唯一的一片空地。

只有在這里才能看到那種脫離原始的,人類開發過的痕跡。

二師在占領孟養地區之后,就將這里打造成了一個邊防小鎮。

在道路邊上的山坡上,已經有人在砍伐樹木,那里準備依托山勢修建一座堡壘。

現在太平軍的營地也建在這座小鎮的邊上。

雙方之間不交流也不敵視,看起十分的怪異。

營地之中,陳玉成剛剛送走了復興軍的代表。接收了最后一批物資。

現在他的手下有三萬人換上了線膛槍,這些人全部都是從幾十萬人中挑出的精銳。同時接收的還有108門大小兩種口徑的鋼炮。

雖然都是前膛火炮,但是比他們原來的老式銅炮要輕便得多了。

而且這些用新式鋼材做成的鋼炮,更加結實,裝藥量更大,所以射程比原來的火炮更遠。

鋼鐵的密度比銅小,加上強度高于銅,所以炮管不需要再做那么厚,也再次減輕了炮的重量。同樣口徑的火炮,這種鋼炮的重量只有原來銅炮的三分之一。

以前的銅炮,用大象馱運都比較困難,現在的鋼炮都有炮車固定,使用水牛和馱馬就可以拉動,機動性比以前更強,部署起來也更加的方便。

太平軍現在的編制更像是以前的湘軍,以營為基本的單位,一個營大概是五百人。

十個營五千人為一旅,旅就是太平軍的主要作戰單元了。陳玉成對自己手下的旅都起了專屬名字,比如青龍、朱雀、玄武……他覺得這樣能夠增強將士們的榮譽感。

現在陳玉成的手下可謂是兵多將廣,但是最核心的營就是那三萬人的線膛槍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旅。

這些年東征西戰,太平軍手中也積累了一些炮手,這些人就是陳玉成手下炮兵的基礎。

當然,復興軍在移交火炮的時候,為了讓太平軍盡快掌握這些火炮的參數,還是派出了一小隊的炮兵教官到太平軍中。

除了這些教官,還有一支由年輕軍官組成的小型軍事觀察團也會跟著太平軍行動。

他們都穿著天平軍的軍服,但是他們不會參加戰斗的,只會觀察戰斗,最多是給陳玉成提出一些建議。

陳玉成根本就沒怎么將這些人放在心上,他覺得這些人身上的書生氣太重,沒有血氣,只是一些只會紙上談兵的家伙罷了。

“李玉樸,你帶上你們的白虎旅進入丘陵高地之后,沿著高地向南移動,占領曼尼普爾地區,此處地勢險要,英國人在這里修建有一座山頂堡壘,上面駐守著100英軍以及兩千的印度土兵。這個堡壘非常的重要,拿下了這里就能夠威脅到印度在東孟加拉的吉大港。甚至會影響到被英國人占據的緬甸阿拉干地區。”陳玉成指著地圖說道。

陳玉成手中這份地圖還是復興軍提供的,這份地圖非常的詳細,上面甚至有英國人的軍力部署。

就是這份地圖可是花了華夏情報部很大的代價才得到。

因為華夏人是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印度的殖民地。

華夏人不可以,但是有人可以啊,比如葡萄牙人。

作為一個老牌殖民國家,葡萄牙已經徹底的沒落了,他們現在就是海上的打工者。

當初華夏的大軍出現在奧島的邊上是,葡萄牙人已經準備將這個租借的島嶼還給華夏了。

但是復興軍卻停了下來。董書恒將這里繼續租給葡萄牙人,租金卻是從新訂過,遠遠高于以往。

同時,島嶼的管理權還是收回華夏手中,葡萄牙人只是能夠在在上面經商而已,可以看作是葡萄牙人的專屬自貿區。

當初葡萄牙人與大明約定的時候就是沒有說主權移交給葡萄牙。只是給他呢一個歇腳的地方而已。

借著這次談判,華夏和葡萄牙簽訂了一個密約。

這個密約的內容保密級別很高。

總之,華夏有很多不方便的事情可以通過葡萄牙達成。

甚至有幾艘華夏的船只掛上了葡萄牙的旗幟。而且有一些的葡萄牙人進入了華夏的情報部門。

這些人應該也是密約的一部分。

這份地圖,就是這些葡萄牙人利用在印度經商的機會搞來的。

因為葡萄牙人實力弱小,現在很少有歐洲國家會忌憚葡萄牙人。這讓他們反而在全球各個國家以及殖民地暢通無阻。

海上隨處可見葡萄牙的商船。

陳玉成只是覺得復興軍對戰爭的準備工作做的詳細的過分。

每次打仗從物資到情報都有專門的人去負責。將領們只要負責打好仗就行了。這大大減輕了指揮官的壓力。

說實話,陳玉成有些羨慕。

“李玉樸,你們的任務就是占據這里,并且守住這里,我會給你三倍的補給,足夠你們堅守幾個月的時間,等到了雨季,對方的進攻就會停止。”

“怎么樣,李玉樸,你能做到嗎?”陳玉成手指著地圖上的一個紅色的三角,看著李玉樸問道。

“還請英王放心,屬下保證完成任務。”

陳玉成已經被石達開封為“英王”。這是圣王之下的第一個王爵。

這個封號非常的有意思,跟英國女王正好湊成一對兒。

“李玉樸,我是看在你打仗的時候有股子機靈靜兒才讓你去曼尼普爾。英國人的堡壘可不是那么好強攻的,你們得多動動腦筋了。”陳玉成提醒道。

“是,英王,玉樸知道怎么做了。”

“滕仁玉你帶著朱雀旅去梅加拉亞丘陵,那里是阿薩姆南邊的屏障,同樣你要占領英印軍在那里的中心據點西隆。”

“你們占領當地之后,要注意拉攏當地人,懲治印度孟加拉人中這些英國的狗腿子。贏得當地人的支持對你們非常的重要。”

“剩下的人由我帶領,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丁蘇吉亞,占領那里之后,迅速搜尋船只,制作竹排。然后沿河而下,一個個拔除英印軍的據點。”

陳玉成將作戰部署統一安排了一下,準備結束會議,讓將士們回去休息。

正在這時,一名復興軍的觀察團軍官,出聲問道:“英王是準備沿著狹長的河道一路攻下去嗎?”

“正是如此。”陳玉成簡單地回答道,“不知道閣下有何高見。”

“英王,在下以為,英印軍不可能在阿薩姆沿河地帶的每一個地方都駐守重兵,他們的兵力一定是不均勻分配的。”

“那么為什么要一個個地去拔除敵人的堡壘呢?我們為什么不跳過那些小的堡壘。直接奔向主要的目標呢?”

見陳玉成沒有表態,這名年輕的復興軍軍官繼續說道:“我們軍校中將這種戰術稱為‘蛙跳戰術’。但是當我方的力量遠遠強于敵人,又需要快速地達到某個目標時,就可以使用這種戰術。”

“如果英王擔心自己的后路安全,完全可以分出一定的兵力來看住后路嘛。”這名軍官說完后見陳玉成似乎沒有什么反應,以為對方是看不起自己,索性不再說話,他也是只是一片好心而已。

“哈哈,好,這位小將軍說的這個主意真好。不知道閣下尊姓大名。”陳玉成突然笑了起來,將眾人給嚇了一條。

“哦,在下劉銘傳,江寧陸軍學院步兵科中尉學員。”這個小將不卑不亢地說道。

不要看陳玉成位高權重,他的年紀也不大。大家都是年輕人,相互之間交流起來其實沒有那么的拘束。

“小劉中尉,后面就跟在我的身邊吧,本王對你的這個蛙跳戰術非常感興趣,你再跟我好好說說。路上還有時間,無論是哪種戰術,我們都要將江的上游給占下來。”陳玉成似乎對這個人很感興趣,因為陳玉成從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血性。

這個復興軍的陸軍學員竟然是殺過人的!

新京城之中,董書恒正在接見一個年輕的文官,此人的身量頗高,面貌俊逸,祖籍是安徽廬州合肥。他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其業師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

“漸甫,這次派你跟這個緬甸王子回去,你有沒有想好怎么做?”董書恒看著這個三十出頭的文官問道。

“漸甫明白,只是不知道總統是希望今后緬甸王國內附,還是僅僅是讓緬甸王國牽制英國人。”

“當然是前者了,但是這個目標很難,緬甸一直是以中南半島的大國自居,讓他們徹底的臣服很難。當前還是讓他們幫忙牽制英國人比較現實一些。你可以將你說的兩個問題當作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李漸甫一直在京中做翰林院的編修,實際上就是沒有正式編制的官員。可以說是那種最名不見經傳的。這樣的文官在京城可謂是多如牛毛。

華夏從京官中重新選拔官員之時,他的成績算是比較好的,最后被理藩院錄用,在新京的各大官衙之中,理藩院是舊官員最多的一個部門。

但是理藩院這么多的官員,董書恒為什么派這個李漸甫去緬甸這么重要的地方呢?

董書恒又為什么派人去緬甸呢?這個緬甸的王子又是怎么回事?

這要從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說起。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英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緬甸船只并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對方作出新的更大讓步。

遭緬方拒絕后,英軍于4月5日開始從海上炮擊馬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分艦隊裝備有159門重炮)。

雨季過后,英國戈德文將軍統率的“阿夫斯克”加強集團軍(3個孟加拉步兵旅12個印度團,連同炮兵、工兵,共計2萬人)開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占卑謬,但隨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戰計劃規定只占領下緬甸。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

在這次戰爭中,緬甸國王蒲甘膽小懦弱,毫無作為,坐看緬甸失去了整個下緬甸地區。

這次緬甸的王公大臣們不愿意干了,他們站了出來共同反對蒲甘的當政。

于是,在1852年的12月,緬甸國王蒲甘被迫退位,由他的弟弟曼同來接任緬甸國王。

但是這個曼同同樣是一個懦弱之輩,他上任之后也不提收回領土的事情。現在下面的大臣同樣對其不滿。

不過也是因為這個國王的懦弱,華夏收回緬北的土司才沒有受到阻礙。

當然,緬北的土司只是緬甸與華夏之間的緩沖,他們以前臣服于緬甸也不給緬甸交稅的,反而緬甸王國每年要給他們大量的賞賜。

但是,下緬甸就不一樣了,仰光是緬甸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緬甸出產的寶石和名貴木材都要從這里出口。

這里是緬甸重要的財源,多少緬甸的貴族都在這里有產業。所以丟失下緬甸是那些緬甸貴族所不能容忍的。

這次緬甸前來朝覲,是由緬甸的王子迦羅亞帶隊。據說是這個王子主動要求帶隊來華夏的。

從一開始,董書恒就知道這個緬甸王子伽羅亞有問題,緬甸是情報部重點關注的一個國家,董書恒手中關于緬甸的資料還是很豐富的。

在緬甸,伽羅亞不能夠明面上反對自己的父王,但是實際上他是一個主戰派。

許多的王公大臣已經在暗中倒向他。這次他到華夏來就是想要獲得宗主國支持。

對于這個王子,董書恒很感興趣,這是一個有抱負、有能力的年輕人。

如果養不好的話,以后有可能就要遭受到反噬。

不過,董書恒還是答應了他的要求,與這位王子簽訂了一份密約。

華夏支持這位王子登位,并且派遣教官幫助緬甸訓練新軍。

緬甸則向華夏稱臣,董書恒甚至還批了一筆貸款給這個王子,以緬甸的稅收作為抵押。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華夏幫助緬甸收回失地之后,緬甸將其東部的克倫和丹那土司交給華夏管轄。

這就是董書恒的印度洋出海口戰略。

到時候現在華夏控制的撣邦高原和其南邊的薩爾溫江流域就可以連成一體。華夏將把暹羅和緬甸徹底分開。

同時可以依托這里,加強對兩國的控制。

ps:昨天難得一次一更,今天先發個大章補償一下讀者老爺們。又到月底了,求月票啦!這個月爭取能夠滿一千票,拜托各位了。

相關

__穿越小說


上一章  |  回到清朝做鹽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