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鹽商第三八八章 滬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清朝做鹽商 >>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八八章 滬上

第三八八章 滬上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12日  作者:獨孤賞月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獨孤賞月 | 回到清朝做鹽商 
穿越歷史


書迷正在閱讀:、、、、、、、、、

坦克是情報部的一名老人了。

當初,淮海軍還沒有進入上海的時候。他就已經被安插到上海了,和白玫瑰是當時上海站的雙臂。

當時的他是一名幫會老大,同時也是黃包車行的老板。

那時的他主要是充當情報部上海站的行動隊。

因為開的是車行,可以養著大量的人手。車夫平時穿梭大街小巷,接觸的人多,也便于采取行動和獲取情報。

當初復興軍刺探到劉麗川小刀會起義的情報,車行這邊就是立了大功勞的。

再后來,情報部在上海監視洋人,獲得情報,都有車行的影子。

現在情報部上海站的人已經比以前少了很多。

現在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反滲透以及監視在滬上的洋人,還有就是從洋人那里搜集情報。

畢竟現在滬上是華夏的地盤,所以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來保護情報站的安全。

坦克管理的車行更多的時候就是一個正經的車行,不過依然還是情報部的產業。

明面上是坦克手中的產業,但是坦克只是一個管理人員而已,每個月坦克可以拿十塊的月薪。

復興軍收回滬上之后,在滬上搞了一次嚴打,打掉了很多當地的幫會社團。

抓捕的盲流全部都遣送到了偏遠地區的勞改農場去改造,他們改造好了之后也只會就近安置。

坦克也不得不配合政府的行動,解散了車行的幫會,然后約束好手下的弟兄們做華夏的守法公民。

華夏依法治國,幫會這種組織是不允許存在的。

上海被淮海軍收了之后,依然還是一個對外交往的窗口。全國各地的商人還在不斷地涌入這里,在滬上置辦產業。

現在最賺錢的依然還是外貿。

滬上的幾個租界,華夏并沒有收回來。只是現在的租界就是租界。

土地是租給了外國人,但是主權完全掌控在華夏的手中。

通過談判,英法都已經撤走走了在租界的武裝力量。

當然這個過程很復雜,雙方經過了多輪的談判,華夏在主權上寸步不讓。劉青北甚至直接在談判桌上放話。

“不交治權就收回租界。”接這樣租界按照原來列強與清廷的約定,只是租給他們的土地進行商業活動。

當初滿清劃租界的時候,就是這么約定的。

但是后來這些列強利用清廷的懦弱和不作為,漸漸將租界經營成了殖民地的樣子。

董書恒的意思是租界就是租塊地給你用,怎么用還是主人說了算。什么時候租客還成了主人了呢?

華夏的警察局、法院以及政府的管委會進駐了租界。

董書恒也暫時無意取消租界,一方面為了暫時維系與英法之間脆弱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持滬上的開放性。

但是這不妨礙董書恒對租界進行改造。

董書恒順勢圍繞著租界建立了一個大型的保稅區。也可以說是包裹住英法租界的一個大型公共租界。

在這里所有與華夏建交的國家都可以進駐,只是大家都要遵守華夏的法律,就收華夏的管理,這里只是一個為大家商業活動提供便利的地方。

作為華夏一方,也不希望外貿活動被英法所壟斷。

公共保稅區建好之后,所有來華的商人都可以在保稅區建立工廠,開辦公司,只要遵守華夏的法律就可以了。

這自然是受到其他國家的歡迎。面對這種情況,英法也沒有辦法。他們也不能得罪所有的歐洲國家。

畢竟現在華夏沒有限制他們的貿易活動,反而還擴大了華夏的對外貿易。

只是貿易規則的制定權現在轉到了華夏的手中。

在保稅區內,外國人開辦的工廠,從外面輸入原材料,向國外輸出商品都是不需要關稅的。

只有他們的商品要輸入到華夏才得上交關稅。

對于他們來說,實際上是減少了運輸的成本。只是外國商品比華夏的商品還是多了一層關稅。

在成本上華夏的商品還是更有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已經在縮小。

董書恒這么做,也是為華夏的制造業引入一條大鯰魚。

不然華夏的工商業閉門造車,根本就沒有對比的標準。

有了這些在保稅區的外國工廠,國內的企業會多一些危機感,同時這些企業還能給華夏制造很多的就業機會。

這一政策首先帶來的就是滬上的繁華,除了蘇州河畔的別墅區,靠近保稅區又建造了大量的居民區。

政府建造了大量的排房,低價出售給上海的工人。

這些房子的價格很低廉,平均只要五十銀元就可以買一套,也就是一個工人幾年的工資。

而且還可以分期付款,一般化在滬上的工人都能夠買得起一套石庫門中的套房。

這極大地改善了滬上工人的生存環境,也美化了滬上的城市景觀。

以前遍地的棚房不見了。平民區私自搭建的棚房,沒有配套設施,環境臟亂差,容易滋生細菌,傳播疾病。

現在這些地方已經全部拆除了。只要愿意出力干活的人,哪怕是買不起幾十塊的套房,也可以租住滬上政府的廉租房。

現在的滬上已經形成了四大區域。靠近外灘的保稅區,那里大都是洋人的商行和工廠。往上游的上海縣城是老城區,城墻已經拆除,只留下幾座城門。

這里住的都是滬上的老居民,老居民大都從事服務業,他們中很多本來就是小商販。

老城區這邊商鋪林立,餐館、旅館、小吃鋪子、雜貨店應有盡有。以城隍廟一帶最為發達。

老城和保稅區之間是新生活區。

蘇州河以南是華商的工業區。

這里開辟了大量的住宅供工廠的工人居住。這些工人大部分是外來人口。

滬上這里工廠的工資普遍比外地高,一放面因為這里的有錢人多,物價被拉了上來。

另一方面因為洋人自貿區工廠的工資要比內地高出一些,所以就帶動了整個滬上的工資比外地要高。

來自蘇南和浙北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這里,尋找新的生活。他們是華夏第一批大規模進程的務工人員。

不知不覺中,華夏的城鎮化進程已經悄然登場了。

張小就是這些打工大軍中的一個,他出身在常州府,是去年的時候跟著村子里的一個親戚到滬上的工廠做工的。

剛開始的時候,他在滬上的一個印刷廠做學徒工,沒有正式的工資,但是每個月有一塊銀元的補助。

廠子里包吃包住,能夠再拿一塊銀元,對于張小來說就已經是不錯的收入了。

他將每個月的補助全部都攢了下來,準備攢齊十個銀元之后就回去娶個媳婦兒。

不過后來見到那些正式的工人一個月可以拿到三四個銀元的工資,他就不淡定了。

他開始努力的學習、工作,爭取早日上手,盼著能夠轉正。

三個月后,印刷廠的管事通知他可以轉為正式的工人了。工廠里面正式工人就可以單獨掌握產線的一個環節了。

張小很開心,本來他要十個月才能夠攢齊老婆本。現在提前轉了正,這意味著他在過年之前就可以攢夠錢回去娶媳婦兒了。

這要是在村子里種地是不能想象的。他家里本來就是佃農,現在種地雖然交的租子少了,但是也只是能吃上飯而已,要是想要拿糧食換錢娶媳婦兒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呢!

不想,他現在出來工作,吃住都不用花錢,每個月的工資還可以一分不少地攢下來。

去年年底之前,他從郵局將錢給寄了回去,讓父母用這筆錢給自己說一門親事。

很快,家中就有信回來了,家中幫他找了一門親事,九塊銀元的聘禮。

女方家中條件還不錯,是個富農,人家還貼了不少的嫁妝。還是因為聽說張小在城里有正經的營生才愿意嫁給他。

張小知道后非常的開心。年節里廠子一放假,張小就馬不停蹄的趕回家去,還不忘記在滬上給家人買了些稀罕的東西。

回到家中,他將年底的獎金拿出來給父母置辦婚宴。

年節一過就將媳婦兒給取進了門。

對方家人聽說他是在印刷廠工作,更為滿意,覺得這能夠沾點文氣兒,以后生個娃興許還是讀書的料哩。

張小的媳婦兒叫妮子,是個勤快的農家媳婦兒。她家中的生活條件好一些,妮兒的身子骨發育的很好,完全張開了。

小夫妻在一起過了幾天你儂我儂的生活。很快就又到了張小進城務工的時間。

張小為了不遲到,提前就出發了。

小媳婦兒有些舍不得,張小就安慰她說到了滬上置辦了自己的房子就會讓人接她去城里生活。

以后的生活中妮子經常走神,她一直在幻想著城里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張小回到廠中依舊是那么努力地工作,他的工資從三元漲到了四元。有的時候加班比較多,廠子里還會多發一些。

當然了,這個時代在廠子里上班可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說法,每天十幾個小時都是家常便飯,而且大家也覺得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張小的工廠是官辦的,他找管事的打聽房子的事情。

管事告訴他,印刷廠是官辦的,正式的工人結婚了之后可以分房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你每個月交十個銅元,相當于十分之一銀元的租金給官府,房子還是官府的。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你交十個銀元的首付給官府,然后每個月再還一個銀元給官府,直到還清為止,因為他的身份,官府是不收利息的。

張小很果斷地選擇了第二個方案。這樣的話,到時候媳婦兒要是問起來,他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房子是咱自己的。

要是選第一個方案,總不能說這房子是公家的,咱只是租的。

而且,這房子很便宜啊!

張小算了一下,自己三四年就能夠還清了。到時候節約一些,說不定還能提前還掉。

房子是有現成的,這兩年滬上一直沒有停止建設。這種三四層高的石庫門排房建起來速度很快。

只要石灰磚頭跟的上,就跟搭積木一般。

每一棟樓可以住上七八戶的人家,標配都是兩室一廳一廚一衛,雖然不大,一家子人倒是能夠住的下。

像張小這樣的小兩口住起來還略顯寬裕。

房子是空的,張小手中沒什么錢了,只能夠一邊賺錢一邊添置家具。

今年六月份,張小終于將自己的房子給置辦齊全了,妻子也坐長途公共馬車來到了滬上。

在復興軍的老地盤,現在已經在各個城市之間通行一種加長形的公共馬車。

做這種車子的大都是經濟條件一般的散客。通常一輛車子一次可以帶十幾個人。這是官方的車子,價格便宜還很安全。

妮子就是坐這種車子去的滬上,在車上,她用頭巾將自己包的嚴嚴實實。雖然車上男女乘客是用簾子隔開的,但是她還是很小心。這時候,農村的小媳婦還是比較保守的。

妮子已經生活在淮海軍的治下兩年多了,思想上還開放一些,要是換了別的地方,女人家是一般不敢出門的。

來到了滬上,妮子才發現這里真的很大。

新居民區將原來的租界區和老縣城都連到到了一起,沿著黃浦江形成了一個“s”型的城區。

這片城區以南邊的蘇州河兩岸最為繁華。東北邊一直延申到楊樹浦。

張小掐著時間到車站接到了妻子。

今天他請了半天假專門陪妻子。

先回到了新房之中。妻子還從未住過這么高的房子,他們家在三樓,要爬樓梯上去。

妻子對這里非常的好奇。對于新家,妻子也很滿意,雖然不是獨門獨院的宅子,但是至少有一個地方了。

因為丈夫告訴自己滬上這里只有有錢的員外才能住進一進的園子,所以妮子就不再去想獨門獨院了。

只是晚上的時候,二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聲響大了驚動了周圍的鄰居。

接妻子的時候,二人走進城隍廟,順便買了一些生活用品,還有吃食。

第二天,張小繼續上班。妻子一個人在家。

實在無聊了,妮子才用頭巾將自己包了起來出去轉轉。

走了沒多遠,她見到一群女人圍在一起。見到全是女人,沒有一個男人。妮子才敢靠過去。

遠遠的聽不清她們在說什么,一群操著不同地方口音的女人在一起講話,只能用嘈雜來形容。

妮子走近了之后,見到一些穿著工作服的女子在向人群中的女性講解著什么。

之所以說她們穿的是工作服,是因為這些女子穿的衣服跟復興服有些像。只是領口不是立著的,而是斜領的。

“姐妹們,我們女人不能總是窩在家中,否則會被自己的男人看不起的,說咱們是吃白飯的。我們要出去找事情做,要自食其力。”

“姐妹們,我們婦聯就是專門幫助女人的。大家在家鄉可能也都聽說過。平時大家要是什么需要幫助的都可以找辦事處找我們,無論是家庭的問題,還是你本人的事情都可以,要是有不好說的事兒,咱們也可以私下談。”

“今天我們在這里擺攤子,主要是幫助大家找事情做的。大家放心做事情的地方都是只招女工的工廠,我們婦聯都去調查過了,不會讓大家有什么為難的地方,而且平時我們也會去幫著監督工廠。”

那中年女子對著大家說到了這里,就招呼其他幾個女子對著圍上來的女人講解著什么。

妮子聽到了有人在說一個月可以賺到兩塊銀元。她有些害羞,沒有上去咨詢。

不過妮子的心中有些心動,要是自己也去工廠干活的話,就不用在家煮飯,并且還會有增加一筆收入,那他們倆攢的錢就能多很多。

晚上吃飯的時候,妮子將白天的事情講給了張小聽。

她很意外,張小并沒有反對。

張小在滬上也呆了一年多時間了,算是見過了世面。知道滬上很多工廠都是使用女工的,比如那些繅絲廠、紡紗廠、刺繡廠等等。

他是支持妻子出去做事情的,一方面這樣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

另一方面,自己在外面做事情,白天妻子一人在家也會無聊。因為現在他們上班一天十幾個小時,都是早出晚歸。

所以,還不如也讓妻子出去做事兒。

ps:今日上看限免的本友們,幫忙投一下月票、推薦票唄!

請看書_書迷正在閱讀:、、、、、、、、、


上一章  |  回到清朝做鹽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