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清朝做鹽商第二十五章 商業帝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清朝做鹽商 >>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五章 商業帝國

第二十五章 商業帝國


更新時間:2021年08月18日  作者:獨孤賞月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獨孤賞月 | 回到清朝做鹽商 


雖然朝廷的任命下來了,但是由于揚州還在太平軍手中。魏源的知府衙門以及董書恒的提督衙門都還只能放在高郵城中。高郵城中的衙門著實不多,董書恒索性和魏源合署辦公,住進了原來的知州府。

府衙的后花園,魏玉珍正在專心致志地看一門書。這時一只手突然從后面搭在了她的肩膀上,頓時讓她大驚失色。回頭一看原來是董書恒這個登徒子。這家伙自從搬進了府衙,就把這里當做自家一般到處神出鬼沒,沒事兒就給自己來一次惡作劇。

“你很閑嗎?”魏玉珍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問道。

“咦……玉珍,你在看什么書?哎……你不要遮嘛。”董書恒伸頭去看,但是魏玉珍反應比他還快,一反手就把書藏到了身后。

“喂,你不會是在看《金瓶梅》吧?”董書恒故意問道。

“你瞎說,只有你這種登徒子才會看那種書呢,我在看一本我們書局新翻譯過來的書,是一個法國人寫的,叫《茶花女》。”說著把書拿出了。

“我們的書局現在很閑嗎,還有時間出版外國小說?”董書恒疑惑地問道,他可是對書局給予了厚望。

“你別多想,書局這段時間除了刊印《海國圖志》,已經出版了十幾本外國自然科學書籍,我們甚至翻譯了英法的一些學校的教材。但是這些書的盈利很低,只在一些士人之間傳播。為了快速傳播,我們故意把這些書的定價定得很低。”魏玉珍解釋道。

“后來我們有一個從上海招聘的編輯提出,可以出版一些外國人的小說增加書局的收入,國內寫小說的人很少,已有的小說市面上也都有。所以就試著出版了幾本外國小說。沒想到反響很好,而且銷售的對象也很廣。像這本書就深受富家千金的喜愛。”魏玉珍繼續說道。

“哦,我知道了,原來這本書是女頻。但是一定要記住優先翻譯出版自然科學類的書籍,這些才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的。”說著董書恒也拿出一本書。上面赫然寫著《近代西方簡史》,署名是獨孤賞月。

這本書是董書恒根據自己的記憶以及最近收集的一些資料整理的一本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發展史。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一些人明白西方的發展歷程,最主要的是要明白列強的本質。

“這本書是你寫的嗎?”魏玉珍問道。

“算是吧,你拿給編輯看看,如果可以的話就近期安排出版。”董書恒說道:“我這會兒要出去一趟,你要一起嗎?”

“我可以嗎,會不會影響你的正事?”魏玉珍羞澀地問道。由于兵荒馬亂,她最近都沒怎么出去。

“沒問題的,只是淮海集團的一個例會,沒有外人的。”董書恒說道。

兩人一起來到了蘭竹樓頂層,這里已經給董書恒包了下來。淮海公司的高層在老劉的帶領下一齊起身迎接董書恒,當看到董書恒的身邊還有一個妙齡少女,眾人也是一滯。

這讓董書恒頗為不快,“爺就帶個小秘出來,你們就這么大反應?改天給你們一人配一個女秘書。”

“我身邊這位是知府大人的千金,也是我們新成立的淮海書局的負責人之一。”吐槽歸吐槽,董書恒還是簡單介紹了一下,以免尷尬。

自打到高郵之后,董書恒的就很少過問淮海集團的事情。但是淮海集團卻無時無刻不在按照董書恒的規劃快速發展。歸功于特戰隊,董書恒后續有向集團注入了100萬兩白銀。在海量資金的支撐下淮海集團的發展是井噴式的。由于在上海投入了大量的采購資金,現在連各國公使都注意到了這家位于蘇北的公司。洋人們很開心,中國的地主老財終于知道拿錢出來買東西了。

經過老劉的介紹,董書恒大致了解了一下公司的發展近況。首先,公司的人力部近幾個月在上海聘用了大量熟悉洋務的人才。有一個叫約翰·拉德福德的美國槍械制造師改進了軍工廠的槍械制造工藝。讓軍工廠的來復槍產量達到了每個月1200支,當然由于槍管還需要進口,所以單價并不比進口槍支便宜多少。

現在制約軍工廠發展的主要還是熟練工人的缺乏,人力部現在為了招募鐵匠都跑到了淮北。

在董書恒所畫圖紙的幫助下,約翰·拉德福德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把連發散彈槍,這把槍17.3毫米口徑,采用銅殼定裝子彈,管狀彈夾手動供彈,每顆子彈內有18顆鋼珠。如果你見過運鈔車上的押運員,你就會發現這把槍完全就是國產97-1式防爆槍的翻版。這種槍近距離威力巨大,擊發后鋼珠成扇面飛射出去,有效射程50米。最厲害的是它可以在10秒內射出五發子彈,可謂是近戰神器。在約翰的建議下兵工廠通過洋行為這把槍在西方諸國注冊了專利。

另外繅絲廠、棉紡廠也已經修建起來,那些流民中的女性被招募進了工廠,現在臺北工業園區內的棉紡廠已經有紗錠5萬余枚,紡車100余臺,在職工人1000余人。

繅絲廠采購了100多臺法國共捻式繅絲機。但是現在臺北的機械制造廠聘用了大量洋人技師之后,已經能夠進行仿制。

再說機械制造廠,這是重點發展的一個部門,該廠的一個法國技師,名叫阿·莫爾,據說他曾在法國的克魯索工廠工作過。正是此人成功地制造了30噸的蒸汽錘以及1000噸的水壓機,有了這些利器,許多原來存在于圖紙上的機械設備都能夠制造出來了。

現在臺北工業園區到處都是高聳的煙囪。大量的煤炭從徐州、魯南地區通過運河到這里,變成了蒸汽機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了煤炭的穩定供應,董書恒準備在徐州專門放一個守備團,守住自己能源路線。

等美國的煉鋼設備以及水泥設備到了,董書恒準備把新的煉鋼廠和水泥廠放在徐州,這里煤鐵資源豐富,適合作為一個重工業城市建設。唯一的缺點就是此處是個軍事要地,必須要投入大量的兵力防守。

除了工業建設,淮海集團的貿易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過購買設備,淮海集團同許多洋行都保持了良好的關系。趁著南方匪亂,生絲價格大漲的機會,出口了大量生絲。蘇北地區一直是生絲的一個重要產區,高郵東臺地區就一直流行桑基魚塘模式。

聽完了匯報,董書恒說道:“今天的會議,有兩個新的任務要交給大家,一個就是組建鹽業公司的事情,我的一些建議都寫在了這份報告里面。老劉,我希望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再進行完善。另外在新鹽生產模式建好之前,原有的廠子不能停,要保證食鹽的持續供應。”

“第二件事,就是銷售部可以試著跟太平軍那邊接觸一下,天京城那么多人也是要吃喝拉撒的,可以看看他們有什么需求,評估一下貿易的安全性。”

“什么?書恒,你要和發匪做生意嗎?”旁邊的魏玉珍驚訝地問道,相反,一旁淮海公司的人倒是大怪不怪。

“是呀,誰的錢不是錢呢?況且假如天京城沒有鹽吃,那么吃苦的會不會是老百姓呢?”董書恒反問道。

最后他對公司的一些部門進行了重整。信息部和武裝部都將轉入提督衙門。今后公司的主要部門是行政、財務、審計、人力、采購、銷售、科技……

忙完了淮海集團的事情,董書恒把魏玉珍送了回去。他自己還要去開一個長江集團的籌備會。魏玉珍第一次發現董書恒原來這么忙,也許每次在花園里面碰到他就是他唯一的放松時間。

在開會之前,他先去見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此人名叫胡光墉,徽州人,一直在杭州生活,雖然只有20歲,可是他在杭州的錢莊行當已經打拼了多年,而且此人商業天賦驚人。

得到董書恒的親自接見,胡光墉倍感榮幸,要知道董書恒現在可可也是一方大員。


看書還可領現金!

董書恒考校了胡光墉一些銀行業的知識。如果以現在清朝人的水準來說吧,胡光墉絕對算是這方面的專家。這也難怪,自從外國銀行進入中國后,他們就是中國錢莊的對手,對于對手胡光墉當然要了解清楚。

新成立的長江銀行雖然會從洋人那里聘請一些職業經理人,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銀行畢竟涉及到大筆資金,必須操持在自己手中。胡光墉將成為新銀行的業務經理,對于這個職位他非常滿意,尤其是在聽到了這個銀行的股本的時候。同時,他也是董書恒在這家銀行的代表,也就是說他胡光墉現在也是有背景的人。

當然,各家股東也都會派出自己的代表加入銀行。他們基本上都是各家的老賬房,很多人有做錢莊的經驗。銀行的總部暫時放在高郵,但會在上海開辦第一家分行。

長江實業將在高郵湖畔建造一個工業區,部分工廠跟臺北的工業園有重合,但對于現在工業一片空白的大清來說,這點加法不會出現過剩的問題。何老爺的大兒子是湖州府的通判,通過這個關系,公司準備在那里建設一個大型的繅絲廠。畢竟太湖沿岸才是生絲的最大產地。如果控制這里,基本上就可以控制整個中國的生絲出口市場。

按照計劃長江教育基金將在1853年底蘇北建立200所新式小學,每個鎮子、每一個淮海集團的農場都要有一所。20所新式中學,培養一些相對專業的人才。另外還有5所專業學院。這些學校今后將源源不斷地位董書恒以及他的商業帝國輸送人才。

相關

__穿越小說


上一章  |  回到清朝做鹽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