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賊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頑賊 >>頑賊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帥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三不知大元帥


更新時間:2024年05月22日  作者:奪鹿侯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奪鹿侯 | 頑賊 
正文卷

正文卷

九月初六,兵衙河西郎中趙可變進了西安府。

趙可變在兵衙任職已近兩年,事實證明這活兒還真不是個好差事。

就連劉承宗都能看得出來,登上少陵塬的趙可變鬢間居然生出了幾縷白發。

近兩年的時間里,兵衙幾乎是跟在劉承宗身后擦屁股,河湟的兵籍、賞罰還沒弄明白,轉眼甘肅又被收入囊中,接著再往甘肅跑。

甘肅的活兒還沒干完,陜西又成了元帥府的新土地,趙可變這兩年的工作就屬于疲于奔命,比打仗辛苦多了。

到現在,趙可變跑到西安府城,不單是為了給元帥軍錄功,還為給元帥軍的士兵上兵籍。

因為他這個兵衙郎中,連元帥府現在到底有多少個旅、多少個營都不知道。

但是讓趙可變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向劉承宗提出這個疑問,他的大元帥居然被他問住了。

劉承宗顧左右而言他,搖頭道:「一直打仗也沒事,仗一停下,哪兒都是毛病。」

隨著東征關中的戰役基本平定,元帥軍吸納降將降軍,造成一大堆不合理的編制,此外又在兵糧壓力下未能及時整編,就得兵分數府吃飯。

元帥府的軍隊,編制、駐地都正是最混亂的時候。

劉獅子在佛像下面盤算半天,才對趙可變道:「我們在陜西有二十一營,河湟六營,康寧烏斯藏有兩營,甘肅有四到六個營,天山是二到三個營,漠南應該是四個營,河南還有……但愿河南還能剩下五個營吧。」

以張一川的本事,河南的局勢,五個營能不能剩下,還真不好說。

趙可變對這個軍隊規模,一臉生無可戀:「大帥,這些人的軍籍……都要上到河西嗎?」

「哈,肯定不能都上在河西!」

劉承宗笑道:「不過這眼下確實是個問題,帥府兵衙只有河西一個職方司,這不夠用,所以你到關中來吧。」

趙可變原本聽見前半句話,已經喜上眉梢。

可是聽見后半句,臉又立刻垮了下來,他微微抬起右臂上的假手,道:「大帥,我這手,難道還一直當文官?」

說實話,在兩年前騎刺國師汗之后養傷,劉承宗讓他進入兵衙從事文職,趙可變當時是真以為,劉承宗這是給他找了個養老的閑職養著。

可如今都干兩年了,元帥府這兵衙權力是很大,但是整天服務大頭兵閣下,比可他媽當兵的累多了。

當兵的不開戰的時候,至少還有個信地駐守,兵衙簡直就是個流動衙門,整天都在外面亂竄,從康寧到西寧,從西寧到涼州,從涼州到甘肅,如今又跑到西安來了。

關鍵是,趙可變最大的短板就在手臂上,他沒右手。

練兩年了,他左手能拿刀,但抓不穩筆。

實際上沒有右手,比起做文官,肯定做武官更合適。

因為案牘工作對文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本職工作,而武官的本職是指揮戰役,親自搏斗并非必要。

「我不是派人照顧你生活起居了?你挑倆機靈的當書辦,文書讓他們來寫,你負責蓋章。」

劉承宗對這事說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兵衙關系甚大,交給別人,我不放心。」

趙可變一聽就知道大元帥又開始放屁了。

元帥軍上下十幾萬人,超過一半都是大元帥的親信,在這些人里,他趙可變可排不上號。

劉承宗要把他留在兵衙的唯一原因,是他作為一戰功成的榜樣,不能死。

但這事沒必要跟劉承宗死摳字眼,趙可變在兵衙干了兩年,已經不是當初的愣頭青了,他知道自己改變不了劉承宗的想法。

因此他干脆

問道:「我來陜西,河西、甘肅怎么辦?」

「兵衙職方司遷過來,在西寧、甘州、西安,各設主事、司務一員,掌各省兵籍、事務。」

「青海的事,讓宋守真依著舊路子做;井小六調到甘肅搭架子去,至于陜西的主事,秀才出身的那個武攀龍閑著呢,用他。」

劉承宗說罷,看向趙可變,道:「你呢,看哪邊覺得舒服,愿意在蘭州,就先在蘭州;愿意在西安,就干脆留下來,省得將來還要跑。」

駐地的問題,趙可變想都不用想,便道:「大帥,我還是在西安吧,跑累了。」

劉承宗樂見其成,欣然應允。

二人剛談好這件事,趙可變就自懷中取出書信遞交,道:「大帥,這是卑職經過蘭州時,師大匠讓卑職帶給大帥的信。」

「師成我?」

劉承宗點頭接過書信,示意趙可變先在一邊歇著,招手讓佛殿前侍立的羽林郎上茶,便將書信拆開看了。

說來好笑,他看這書信是趙可變私人送來,還以為是師成我那邊出了什么問題。

沒想到等他患得又患失地展開書信,看見的卻是一份元帥府軍工產業發展前景規劃。

師成我建議,元帥府工衙應集中力量在蘭州建立大軍器局,暫不遷往關內。

劉承宗剛看個開頭,眉頭便不由自主地微微皺起。

隨著關中平定,元帥軍的火器缺口很大,大量吸納降軍,導致目前駐扎在陜西、甘肅的三十來個營的武器裝備都不夠數。

即使是單兵裝備,從河湟運抵前線的補給線也太長了。

更別說關內和隴西,被六盤山分隔為兩個地理單元,大量兵裝的運送要依靠渭河。

物資通過陸運,再轉渭河船運倒是并不復雜,只是渭河它……它有季節性斷流。

都不需要考慮如今旱災的年景,就算風調雨順,渭河每年的三到五月也有人為的季節性斷流。

因為渭河兩岸田地太多,灌溉渠也太多,到季節各地用水,下游就斷了,等到六月再發洪峰。

如今又是干旱年代,渭河的漕運能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清。

關鍵戰爭,最常見的就是意外。

前線打著仗,后面漕運斷了,兵裝器械補充不上,那不直接崩盤?

但師成我有他的理由。

理由有二。

第一,是關中如今還是前線,大力開發礦山鐵冶,砸下血本建兵工廠未必符合時宜,他們應該多一份準備。

這意思就是說關中沒準今年拿在手上,明年再丟了呢?

不如蘭州穩妥。

第二,則是以蘭州為中心,擁有建立一個大軍器局體系的全部

資源。

徽州隴西兩處的鐵、銀、鉛,會寧縣的硝,文縣兩當的布匹,洮州的油料,西固的漆料,成縣的紙和蠟,還有各處都有的木料、皮張,完全能夠滿足元帥府制造軍器被服所需。

依靠河湟的軌道馬車和湟水船運,青海等處的硝、鐵、銅等原材料也能便利運至蘭州。

一個產能更強的軍工體系在蘭州落成,既能讓各式裝備的產量再上一個臺階,也可以補充青海、甘肅、陜西三省的軍事所需,更方便與藩屬外貿。

就比如衛拉特的牲口、皮張貿易,烏斯藏的剛玉、寶石和牲口毛皮貿易。

說實話別的劉獅子都不太重視,但這個牲口貿易,對他來說確實是經濟命脈。

用武器裝備換取衛拉特的牲口,可以說是元帥府的經濟命脈——去年他就靠衛拉特給運來五萬頭羊,把甘肅之役最難的糧草問題解決了。

其實平心

而論,五萬頭羊并不多。

除了那些沒人的地方,哪個縣還能沒幾萬只羊?

但是賺的太多了。

就他賣那點武器裝備,加到一塊也就一萬兩千兩銀子的成本,擱他們這只能買一萬六千頭羊。

可是衛拉特趕著送過來的貨物,五萬頭羊只能做個零頭,還有十五萬各式皮張、五千匹天山馬、一千頭牛和各類雜物呢。

最關鍵的是,衛拉特的羊,對元帥府來說屬于地圖外牧場,像變出來的一樣。

自己家里的羊不能放開了吃,吃完就沒種了;外面變出來的羊不一樣,就算全做成軍糧都沒關系,不影響自己牲口的正常繁衍。

從這個方向去想,衛拉特貿易就非常重要了。

而師成我的信更是提醒了劉承宗,烏斯藏的火落赤三兄弟,也該每年趕著牲畜隊回來探個親。

不能一直窩在雪山上,要不然西寧府做那么多貂裘,賣給誰啊?

劉承宗拿著書信,心想,若正如師成我所說,在蘭州建個大兵工廠,整合臨洮、鞏昌、西寧、康寧各府資源,能讓產量得到巨大增加,倒也不是不行。

他提筆給師成我寫了封回信。

并沒有完全答應,只是讓師成我先跟承運在蘭州試著進行建立兵工廠的安排。

此外還要讓蘭州方面,另外派人走通蘭州到西安的漕運和陸路通道,把時間成本和運送路耗算出來。

等回信讓羽林騎差人送去,劉獅子這才看向殿內喝茶的趙可變,道:「我先從虎賁營、羽林營給你撥點人,你盡快派人到各營完成兵籍統計,還有他們的糧草、兵甲消耗,以及駐地能給他們提供多少兵糧兵甲彈藥箭矢。」

這是兵衙的正事,趙可變當即領命,在華嚴寺的虎賁營伙房潦草吃了頓飯,便領了一干人手投入工作。

劉承宗弄清楚目前有多少兵、陜西各府駐地能提供多少補給,非常急切。

因為他打算在西安府開城之前,在軍隊建制上,完成陜西、青海、甘肅三省駐軍的整編事宜。

按理說論功行賞,應該留在打破西安府城之后,但隨著地盤空前擴大,他已經快管不了軍隊了。

不是管不住,而是駐軍地域太過分散,命令一來一回至少兩天,而一線部隊又基本上都是大號參將。

換句話說,指揮層級過于扁平,他們跟明軍差不多了。

所以如今的當務之急,就是趕在冬季到來前,把軍隊的編制、駐地劃分清楚,盡量補齊兵裝,讓軍隊平安渡過這個冬天。

因為劉獅子覺得,黃河、潼關一線的瘟疫屏障,到了冬季肅殺,過年前后估計就平息了。

到時候山西、河南、湖廣的明軍會不會反撲,一要看李自成和張一川能不能頂得住;二要看元帥府沿邊設防是否嚴密。

所以對劉承宗來說,發起戰役的主動權依然掌握在他手里。

只不過,要想把主動權拿穩了,他得先做好自己的事。

具體來說,就是在元帥府所轄三省,陜西設三道、青海設兩道、甘肅設兩道,共設立七道,每道設立一鎮兵馬。

在劉承宗的設想中,這一鎮的駐防兵馬,是加強后的旅帥部,轄正奇援游四個營。

這正奇援游就屬于是大明舊制了,總兵官率正兵營、副總兵率奇兵營、游擊將軍率游兵營、參將率援兵營。

不過劉承宗的想法,是要讓各營兵力不一,以承擔不同的戰術職責。

以正兵營為五千人的大營,奇兵營為三千人的標準營,游兵與援兵,俱為兩千人的小營。

當然各營具體兵力,會因為不在編制的雜流人手,在這個標準上下稍有

浮動。

總之總兵、副總兵駐扎道內兩府的府城,游擊參將則駐守要地,以達到每鎮一萬兩千到一萬四千軍隊的編制。

一地遇警,則總兵官能調動鎮兵,對明廷一兩個營快速進行合圍殲滅。

即使遇到大軍來襲,一省兩到三個鎮的兵力,也能在都督的率領下布置防守。

這樣整編下來,他們一個鎮的兵力比明廷一鎮要少很多,但相應的是鎮的防區小、機動能力更強。

同時也最能滿足當前元帥府的軍事需要。

他們不太需要邊防軍,如今邊防威脅僅有殘破的寧夏鎮和榆林鎮,那兩個鎮都沒有太多機動兵力,沒能力對新設的鎮兵造成威脅

而山西方向,又有黃河天險阻攔,駐防鎮已經夠用。

真正需要加強的是劉承宗親率的野戰兵團。

他打算以高應登的大營、魏遷兒的殘兵為骨干,在中軍設立兩個下轄正奇援游四個營的野戰旅。

倒不是他覺得兩個野戰旅就夠了,只是兩個旅加上虎賁、羽林二營,兵力接近三萬的野戰兵團,剛好在劉獅子統帥能力的范圍之內。

剛剛好。

畢竟指揮四萬大軍,劉獅子試過,行軍過個險道都有點費勁。

三萬就剛剛好,既不會太閑,也至于手忙腳亂。

最關鍵的是,如今關中這個地方,確實能供應四萬駐軍的糧餉,這才是軍事改編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劉承宗心中已有定計,第一野戰旅,就從高應登的大營開始擴編,給全軍形成一個標準,之后一年到兩年的時間里,陸續將三省全軍,都改編為新的駐防鎮。

如有侵權,請聯系:(##)


上一章  |  頑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