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的大唐第五百九十章 小丑心態 真實歷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李佑的大唐 >>李佑的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九十章 小丑心態 真實歷史

第五百九十章 小丑心態 真實歷史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21日  作者:西關鈦金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西關鈦金 | 李佑的大唐 


李佑這次回現代根據趙玲玲的介紹,什么其他的東西都沒有買,全部買了青蒿素,而且李佑還會回來幾次現代,那個時候,李佑會繼續的購買青蒿素。

因為李佑這次注意力全部都在瘧疾的身上,所以李佑不知道的是,最近他的小女友唐詩蕓遇到了一些麻煩,本來唐詩蕓是要向李佑訴苦的,但是李佑這次的注意力,沒有辦法,唐詩蕓只好將自己的麻煩給攢了下來。

只是李佑不知道的,這次的麻煩并不小,也讓李佑知道了,自己手中那枚戒指的恐怖力量。

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各國使節陸續到達長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高句麗這次居然也派遣了使者,這是有個由三十五人組成的使節團隊。

其中一位高句麗的三皇子,兩位是三皇子的老師,和這次使節團隊的正副使,還有三十名護衛,帶著一些所謂的高句麗土特產,一起來到了長安,想要挑戰這次李明達的招選駙馬。

要知道此時的高句麗對大唐是不屑的,他們在貞觀十六年開始,就已經無視大唐的命令,本來大唐是不允許他們攻擊新羅的,可是高句麗根本就沒有理睬直接和百濟一起攻占新羅40多座城,李世民已經怒火中燒了。

但是高句麗依舊我行我素,這次他們來長安的目的,并不是真的為了讓自己的三皇子做什么駙馬,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用一些雜七雜八的土特產,換一些大唐的黃金和白銀。

這就是高句麗的小心思,這次你知道高句麗的三皇子帶的什么東西,一些香油,松子,細馬,柿子,海帶...其中最值錢的應該就是細馬。

看到細馬有人一定會驚訝,哎呦,里面不是有馬嗎,馬應該值錢呀,其實這所謂的細馬雖然是馬,但是卻是小矮馬,就是于謙大爺喜歡的那種小馬。

這種小馬在古代又叫果下馬,為什么被叫果下馬,因為這種馬特殊在矮小,高只有三尺。用秦漢時候的尺換算到今天,它的高度可能不到70厘米。所以人“乘之能在果樹下行”,由此得名。

根本無法騎乘戰斗,高句麗拿這些玩意就是來騙黃金和白銀的。

其實也不僅僅之后高句麗一家有這么個心思,很多其他的國家,也都有這個心思,為什么一道明旨下去,這么多國家響應,一聲因為兕子確實很珍貴,娶到她的話,家族和國家都有好處。

其次就是缺過娶不到,那么也能搞點錢花花。

那些其他的國家手中的朝貢是什么,人參,魚蝦,墨,還有各種香料及布匹類...更有一些鳥類,孔雀、火雞、鸚鵡及倒掛鴕鳥...什么奇奇怪怪的都有,但是都沒有什么值錢的玩意。

而大唐回的禮物,確是真金和白銀,是他們獻出朝貢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這樣的有利可圖,讓很多國家都將大唐當成了冤大頭,還將這種朝貢變成了一種朝貢貿易,有些小國貪便宜,甚至一年來朝貢好幾次。

這種朝貢貿易很傻,但是卻被當時的一些大臣認為是可以展現實力的象征,那些迂腐的官員認為,每年的朝貢,都是中央政權展示自己強大實力的時候,由于當時信息交流的閉塞,互相之間并不是很了解,通過這樣的朝貢,周邊的小國看到如此強大的中央政權,自然不會有多余的野心想要來侵犯,遇到一些糾紛的時候也會乖乖的聽話,想要他們出兵對外的時候也能叫的動。

這怎么可能,人家都將你當成貿易了,還會將你放在眼里,要想別人對你尊敬,只能靠武力,靠金錢震懾,那是不太現實的,人家只能當你是傻子。

還有大臣認為這是文化輸出,這是值得驕傲的,通過朝貢,中華王朝不斷的把自己的文化輸出到周圍的國家,周邊各國為了能朝貢,也是要學習中華文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文化圈,對自己文化圈內有一種認同的感。不屬于這個文化圈的,也就是排除在朝貢系統之外的,就視為蠻夷。

這個有點自欺欺人了,文化輸出從來都是高高在上的,讓別人膜拜的,用朝貢來輸出,成功的機會很小,但是也有機會。

所以李佑很壞,這次在上朝的時候,禮部官員在和李世民商議用什么作為這次大唐回禮的時候,有的說黃金,有的說白銀,有的說水晶,或者是香水等物...但是李佑卻跳了出來,十分堅定說了一個東西,就是書籍,孔穎達的書籍,于志寧的書籍,張玄素的書籍,甚至是李泰的括地志,李佑都給報了上去。

并且李佑還承諾,這些書籍由他來印刷,每樣一千本,作為回禮不但可以彰顯我大唐的胸懷,更是能將我中華思想都傳遍萬國。

這個提議一下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就連本來想要找茬的李泰都微微的點了點頭,可以讓自己編寫的書本傳遍整個世界,誰會不同意呢?

這一下此次準備來打秋風的國外使節全部都會傻眼,黃金白銀沒有了,換走的都是一些書籍,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籍沒有什么用,都是一些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跟著就是一些詩詞,反正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東西。

事后孔穎達等人來特地來謝謝了李佑,能讓自己的書籍成為回贈的國禮傳播到其他國家去,這種感覺是真的好,李泰也少有的發出了命令,就是在李佑印制括地志的時候,不要用任何人打擾李佑,一切的恩怨都要等括地志印刷完成。

“三王子,這次我們來長安的任務你還記的嗎?”

高句麗的三皇子名叫朱泓...說話的這位是朱泓的老師盧弘正,聽到自己老師的話,一邊的朱泓立即點頭:“我知道的老師,我來長安的主要任務就是探查長安到底會在什么時候攻打我高句麗,并且會有多少兵馬,多少路線。

我要在長安找到同盟,一個愿意為了我們高句麗做眼線的同盟。”

“對...!”盧泓正微笑著點頭:“這次我們攻陷了新羅四十多城,而且我們的王也拒絕了長安的調停,長安的皇帝十分的生氣,大唐已經在準備了,而我們要先他們的準備來準備。

我相信只要我們可以團結在一起,大唐不是不可戰勝的。”

這位盧泓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漢人,曾經他是營州人,因為遇到一些事情逃到了高句麗,那高句麗為什么會容下一個漢人。

這里要再次說明的是,高句麗和韓國沒有多少關系,高句麗建立于公元前37年,創立者叫做朱蒙。朱蒙是中國東北第一個政權扶余國的王室成員,因為內部爭斗,朱蒙決定從扶余國出走,后來在今天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建立了高句麗國。

融合在高句麗的人有多個民族,濊貊、扶余人、漢人...其中漢人不再少數,大家一定看過韓國人制作的朱蒙這部電視劇。

說白了,韓國人就是自己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而已,朱蒙是扶余人,和他們韓國人沒有半毛錢關系,高句麗國被大唐給打得滅亡后,國民融入了中原,最后被漢族同化。

這個來自中國東北腹地民族建立的高句麗政權滅亡200多年后,又一個從朝鮮半島南方崛起的王國建立了,他就是高麗國。

高麗國是新羅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鮮半島中南部的統一,8世紀后期以后,新羅同其宗主國唐朝一樣,陷入內亂與衰落的窘境。

9世紀末,真圣女王統治下的新羅爆發了人民起義,導致新羅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土崩瓦解。在各處的起義勢力中,弓裔和甄萱兩個亂世梟雄脫穎而出,最后弓裔統一了全境,建立了國家,取名高麗。

為啥取名高麗呢?

弓裔想借著高句麗的余威,呼吁人們造反起義,其實他與高句麗一點關系也沒有。后來,弓裔被手下大將王建殺死,王建成為高麗王朝的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稱的王氏高麗。

知道兩個國家的來歷,我們就知道了,兩個王國其實沒啥關系。

1、兩者文化起源不同。高句麗是中國古代的扶余族在東北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起源于吉林,后來才進入朝鮮半島發展,文化歸屬感更接近于中原。高麗是古代韓國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權,脫離于新羅國,起源于朝鮮半島南部。

2、兩者民族成份不同。高句麗的民族成分雜糅了扶余人、契丹、鮮卑、漢人、新羅人(古代韓國人)等多民族;高麗人的主體則是新羅人,民族歸屬感更傾向于三韓部。

3、高句麗是曾經統治過朝鮮半島北部的中國古代地方政權,而高麗則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二個統一王朝。兩者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關系,但根本不是同一個國家和民族,完全沒有繼承關系。

韓國人一直都是這種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國家,什么都是他們的,我在這里說清楚這件事情,是因為很多孩子不懂,他們就真的以為韓國自己說的歷史,就是他們真正的歷史,但是那就太可笑,是真的歷史,我們承認,但是根本不是你們的歷史,你們將歷史偷去,然后炫耀,這就有點小丑了。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李佑的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