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的大唐第四百四四章 李承乾贏弱 我才是皇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李佑的大唐 >>李佑的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四章 李承乾贏弱 我才是皇帝

第四百四四章 李承乾贏弱 我才是皇帝


更新時間:2021年08月18日  作者:西關鈦金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西關鈦金 | 李佑的大唐 
穿越歷史


書迷正在閱讀:、、、、、、、、、

“什么...飛天,這怎么可能...?”

“是真的,明天在芙蓉園那里,齊王就準備開始飛天了,大家都可以去看的...,”

“我的天,還真的有人敢飛天,那我明天一定要去看看。”

“對呀,對呀,我們明天一起去看。”

李佑明天飛天的消息,就好像長了翅膀一樣,沒用幾個時辰,整個長安就都知道了,百姓對于飛天這件事情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知道這個消息之后,大部分都想著要去看一看。

當然其中有相信的,也有不相信的,總之就是要去湊個熱鬧。

這個時候,就再也沒有人去討論是不是太子刺殺的魏王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李佑飛天的這個消息,沒有辦法,古人對飛天實在很的太有幻想了。

你是不知道,古人有多么的崇拜飛天,那個時候,因為技術落后,無法實現飛天,所以古時候就會創造很多的向往飛天的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就是典型的代表。

另外傳說中的周穆王訪問西王母的時候,曾經乘一輛“黃金碧玉之車”,騰云駕霧,以日行萬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侖山。

而作為主人的西王母,則乘一輛更為華麗的“紫云車”。

還有仙人王子喬騎的是白鶴;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龍的蕭史,女兒是跨鳳的弄玉。他們都能在空中自由來去。至今保存在甘肅敦煌石窟里的壁畫,還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飛天”的形象。

不但是神話故事,我國古代有文獻記載的飛行探索還真不少:據《漢書·王莽傳》介紹,在西漢末年,王莽為伐匈奴,招募各地能人加入,為此在長安舉行了飛行表演。

還真引來了一個“會飛”的能人,此人“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墜”。這段記載,真是讓人驚心動魄,此人竟敢玩滑翔,膽量和智慧都非同一般,在當時應該是驚天壯舉。

后來,東晉的學者葛洪,從老鷹平伸翅膀滑翔升空的現象得到啟發,提出模仿這一動作制造“飛車”進行飛行的想法。

在南北朝的時候,還有一個利用風箏成功飛行的故事。

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是個十足的暴君,簡直是無惡不作。一天,他竟然突發奇想,強迫人們乘著用席子做成的風箏,從十七丈高的臺子上往下跳,好多人都摔死了,他卻哈哈大笑。

然而有一個叫元黃頭的卻乘著風箏飛到了城外,安全落地,得以逃生。這應該是我國風箏載人最早的一次成功飛行記錄。

最著名的古代飛行發明家就是明朝的萬戶,他從小愛好木工,喜歡搞發明創造,尤其夢想著能發明一種“飛鳥”,把人送上天,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鉆研。

經過數代人的研究,明朝的火箭在發射形式上大為豐富,當時堪稱火箭的神火飛鴉、火龍出水和飛空擊賊震天雷炮三種新產品獨具匠心。無論是射程還是殺傷力,明朝的火箭技術都是世界領先的。

萬戶正是在這些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研究,他一步步走上了飛天之旅,在火箭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明代,他終于制造出了一個古代“飛船”。

他用椅子作為“飛船”,椅子后面捆綁了47支“飛龍”火箭,借助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飛向天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想到了著陸問題,手里準備了兩個大風箏,這樣就可以平穩地降落。

這幾乎是當時所能用到、所能想到的最先進的優勢組合了。

試飛那天,萬戶坐在自己制造的“飛船”上,毫不懼怕,讓仆人幫他點火!隨著一陣陣轟響聲,火箭噴出一股股火焰,“飛龍”火箭把萬戶推向半空。

當第二排火箭在空中自行點燃時,一聲巨響,萬戶連同他的“飛船”一起墜落在萬家山。這就是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空難。

萬戶雖然犧牲了,可是他敢于犧牲的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樂道。為了紀念萬戶的功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環形山”。

而在明朝之前,很多古代有夢想的人,也都嘗試過很多想要飛天的辦法,所以說飛天,是真的古人所期待和向往的東西。

也正是因為這樣,李佑的飛天計劃一出來,會那么快速的擴散,也會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和參與,至于太子和魏王之間的事情,早就有多遠滾多遠。

“怎么樣...。”甘露殿中,李世民坐在自己的龍椅上。

“已經全部被吸引到了齊王殿下的飛天計劃上了,沒有人再談論魏王和太子的事情了...。”

微微一笑,李世民緩了一口氣:“這就好呀...皇家的事情,總是別人口中最喜歡的談資,不管真假,不管對錯,只要可以談上一嘴,都是那么的開心。

朕又無法去堵悠悠眾口,好在還有佑兒,飛天一出,皇家的事情也不值一提。”

說完,李世民眼神一變看著張敬道:“對了...上一次讓你查的事情查的怎么樣了,侯君集安分不安分呀?”

“根據我們的調查,侯將軍這段時間雖然說有些憤憤不平,但是卻深居簡出,并沒有什么出格的事情,不過,這并不能代表什么,我們還需要繼續的調查,現在時間還不夠,不能挖出更多的事情。”

張敬躬身回答。

李世民起身,背著手來到窗前,有些苦澀和哀傷的道:“以前國家尚未安定時,侯君集率軍平亂,于國家有大功。

朕想給他機會。”

其實李世民對侯君集是真的不錯,侯君集受封陳國公,任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然后卻密謀叛亂,甚至圖謀弒君,最后因罪被誅。

即使是這樣,李世民還對著滿朝文武替李世民求情。

但是滿朝此堅決反對:“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

李世民無奈地感嘆說:“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后,但見公遺像耳!“

從這段對話來看,李世民對侯君集并不是不信任。那為何侯君集會從功臣淪落為逆臣呢?他的人生到底經歷了些什么?

主要還是那場高昌滅國之戰,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當時的高昌王叫麹文泰。戰爭的起因是高昌國阻斷了西域與中原的商業往來,使大唐沒法和西域諸多做生意。

這讓李世民很是惱火。決定派兵征討。這一次,侯君集是獨挑大梁,李世民任命他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唐軍征討高昌。對此,麹文泰不以為意,他說:“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

可見他仗著地理條件,十分輕敵。豈料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不但行軍速度異常快,而且戰斗力超強。侯君集指揮軍隊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徑直攻入高昌復地,包圍高昌國首都。

麹文泰看到黑壓壓的唐軍,急火攻心,一口氣不來死了。他的兒子麴智盛即位。麴智盛在抵抗無望的情況下,只好開門投降。侯君集征服高昌,獲三郡、五縣、二十二城,人口三萬多,馬四千多匹。

侯君集滅了高昌國,確保西域同唐朝的商貿往來,開拓了唐朝的疆域,功勞巨大,但是遺憾的是,侯君集太得意忘形了。

他打下高昌之后,居然私自處置俘虜。對于戰俘的處理,他沒有上報朝廷,私自處理,“輒配沒無罪人“還把那些無罪的人隨意發配,把那些漂亮的女子充作奴婢。

跟著還私藏財物。他把重要的金銀財寶隱瞞不報,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上梁不正下梁歪,主帥屁股里不干凈,底下的自然就敢為非作歹。以上兩點直接導致了第三點,那就是軍紀渙散,放縱部下劫掠百姓。

以寬厚善待功臣的李世民看了大臣們的奏折后,也覺得侯君集太過分,不得不治了。侯君集因此被下獄。

但是侯君集此時還沒有觸及到李世民的底線,他只是居功驕傲,貪財、縱容部下。一旦輕易將他殺了,會在功臣中引起議論,不利于國家的穩定。

所以李世民赦免了侯君集。希望這次牢獄之災可以對他起到警醒作用。

但是侯君集的問題,是不懂自滿之道...如果侯君集吸取教訓,回到他以前那種銳意進取、積極為政的狀態,他的人生不會是后來的結果。在大唐的政壇上,他有可能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可惜,他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他出獄后,“志殊怏怏“,整天覺得自己特委屈。認為是李世民有意整他。

后來李承乾便派賀蘭楚石暗中聯絡侯君集...侯君集得到了這個信號后,第一反應是什么?史書上說:“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釁以圖之,遂贊承乾陰圖不軌。“

就是說,侯君集對李承乾的斤兩是清楚的,他知道李承乾成不了事。但是,這個愚蠢的太子正好可利用。這意圖就很明顯了,他自己想當皇帝啊!

這就是不懂“自滿之道“的表現...而侯君集卻根本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早就被李世民給盯上了。

請看書_書迷正在閱讀:、、、、、、、、、


上一章  |  李佑的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