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占城,主要是動用三廣之地的力量,再配之以徐萬峰的海寇,王師范庖丁解牛一般順勢而取。
而占城并沒有多少實力,在周邊也差不多是墊底的存在,歷史上也是被南漢吊打,后被安南崛起的地方政權滅亡。
大唐甚至都沒動用北方主力部隊,當然就沒有耗費多少國力。
呂宋連個政權都沒有,還停留在原始野人狀態,開拓此地,除了先期五百皇城司和宣教司人員,主要是動用世家、商賈、退役將士的力量。
朝廷也沒有花費多少精力。
還順便賣出去一部分退役的二線裝備。
刺激了軍工產業和造船業。
遼北、漠北建城進行了差不多一半,后面可以慢慢來,倭奴可以分一部分下南洋,建造呂宋軍政司以及各大港口。
這個時代人力實在太重要了。
遼北有三十萬的倭奴,李曄仍覺得不夠用。
從漠北、遼北到熊津、東瀛,再到占城、滿剌伽、呂宋,到處都要人。
幸好源經基反應挺快,向朝廷上表愿意輸出勞力,但大唐需要支付一定的工錢。
大量的倭人因戰亂而避入關東,導致關東人滿為患。
而此時關東的良田有限,養了達官貴人,就養不活龐大的流民,與其餓死,還不如甩出去。
源經基還為倭人爭取到了倭工的身份,比倭奴強了不少,至少能穿暖,還有工錢,而南洋又不會受凍,成了倭工的首選。
有了倭人的參加,呂宋的開發大大加快。
起初只有關東男人下南洋,后來有倭商發現商機,把女人也運過來了。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呂宋各大港口旁邊,出現一座座的寮寨,生意火爆,逐漸成為關東國的支柱產業。
大唐強勢介入南洋,諸國反應不一。
吳哥國反應最為積極,主動遣派王子入長安朝貢,恢復宗藩關系。
三佛齊因滿剌伽之事對大唐抱有一定戒心,多次請求王師范管制本國海寇。
除了這兩國,勃泥國也向長安派遣了朝貢使者。
在林邑東南海中洲上,其地延袤數千里,受天竺大乘佛教影響,勢力范圍主要局限在西北面,東面仍是蠻荒之地,南面遭到爪哇人的入侵。
三國都信奉佛教,南梁時便遣使入建康。
南洋的大致格局便是如此,爪哇是三國的共同敵人。
三百年后,爪哇人全面倒向大食法,擊敗三佛齊、勃泥,占領滿剌伽海峽南岸的所有土地,又擊敗元朝遠征軍,成為南洋上的霸主。
其后,又向東北面的呂宋輸出大食法。
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事情就好辦多了。
李巨川、張承業、馮道、韓延徽、楊師厚等大唐帝國的頂梁柱與三國使者進行了密切磋商,史稱天興之盟。
三國皆為大唐屬國,認大唐為宗主。
并在南洋上結成利益聯盟,維護南洋航道安全。
三國中任何一國遭受攻擊,大唐會提供軍事援助。
作為回報,三國各為大唐提供商業港口和海軍基地。
滿剌伽海峽治權歸三佛齊,但軍事權歸大唐,滿剌伽海峽歸入大唐白虎軍的掌控之下。
盟約簽訂之后皆大歡喜。
三佛齊的戒心去了一大半,還抱住了粗腿,軍事壓力小了一大半。
吳哥國沒有東面的壓力,可以放心向素可泰地區擴張。
渤泥國疆域最大,但勢力卻最為弱小,長期遭受爪哇人侵擾,國內大片土地其實都是無人區,國都的人口也在一萬。
能參與聯盟,已經是祖墳冒煙了。
渤泥國也最慷慨,一甩手,將東南被爪哇侵占的幾塊地區劃給大唐。
算盤珠子人人會打。
渤泥國無力收復,干脆慷他人之慨,引大唐勢力介入。
大唐作為老大帝國,當然也需要展示實力,堅定盟友的信心。
正好馬殷的七千湖南舊部在廣寧府整裝待發。
李曄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把東海上的兩萬青龍軍也調派南下。
訂立盟約之后,三國主動要求委派遣唐使。
李曄自然求之不得,盟約只是表象,真實目的是爭奪文明影響力。
南洋物產豐足,有扼守海航咽喉,幾千年的時間中,一直是各大文明爭奪的焦點。
佛教、大食法、西方殖民者前赴后繼。
連元朝都想插一腳,李曄當然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
至此,南洋的格局基本被劃定。
大唐擴張的方向是呂宋與爪哇。
爪哇之東之南,還有比整個南洋都大的土地。
只要開拓令不廢除,這些土地遲早會進入華夏的懷抱。
當然,這么大的地盤,宗室也是要送幾個過去的,也算為老李家開枝散葉。
這幾年李禔政務上漸漸得心應手,算是有了些才干。
在他的主持下,福建順利接管,沒有起任何波瀾。
早年也有營田的經驗。
說句難聽的話,若是留在中土,自己百年之后,以李祎的心性,肯定會弄出曹家相煎何太急之事。
即便李祎大度,李禔也只能被圈養在長安,畏畏縮縮的過一輩子。
這可是親生骨肉。
李曄當然不能坑親兒子,便起了將他封在呂宋的想法。
裴貞一自然不舍,養大的兒子,轉眼就天各一方。
但大勢如此,裴貞一也知道權力斗爭的兇險,李曄耐心勸導,又當面征詢李禔的意思。
李禔這些年也成長不少,身上的富貴氣淡了,英氣更甚,諸子之中,就數他最俊俏。
在福建待了整整一年,自然知道南洋的廣闊天空。
“兒臣愿往!”李禔當即拜在李曄與裴貞一面前。
裴貞一再無話可說。
李曄頗為欣慰,呂宋窮只是暫時的,有金山銀海在,資源豐富,內地有大量的平原,還可向南發展,潛力巨大。
后世華夏振興所需的礦產都是來自于這些地方。
李曄將自己繪制的地圖交給李禔,上面清楚標注了天南洲(澳洲)、定海島(新幾內亞島)。
“你若是能經營好呂宋,進占這些地區,足可自立之,為我大唐重開天地,朕對你寄予厚望!”
李禔被南洋廣大的地區震撼到了,“兒、兒臣必不負父皇期望!”
望著一臉英氣的李禔,李曄不禁感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大唐終究還是要落在他們肩膀上。
隨后李曄下了一道詔令,改封李禔為宋王,鎮守呂宋,可自行組建五千衛隊。
親兒子,自然要一路綠燈。
李曄把辛四郎的進士兒子辛明通,劉知俊的文人兒子劉嗣齊,楊師厚三子楊從健,李存審六子符彥琳,一同調入李禔麾下,為其組建班底。
辛四郎大為不舍,哭得死去活來,抱著李曄的腿哭喊,他們辛家幾百年就出了一個有出息的人,不能這么廢了。
辛明通只是一個進士,在后起的人才中并不出眾。
若沒有后臺,最多也就是一個知州,熬個幾十年,或許能做到布政使。
想入中樞,基本不可能。
李曄好言勸慰,辛四郎鬧一陣也就接受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