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讀書人第一百八十九章:女帝婚事!臣認為,許守仁不錯!蓬儒毒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大魏讀書人 >>大魏讀書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九章:女帝婚事!臣認為,許守仁不錯!蓬儒毒計!

第一百八十九章:女帝婚事!臣認為,許守仁不錯!蓬儒毒計!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19日  作者:七月未時  分類: 仙俠 | 古典仙俠 | 七月未時 | 大魏讀書人 


大魏京都。

街道上。

許清宵朝著吏部走去。

蓬儒到底是什么心思,許清宵暫時不去想了。

因為暫時沒有任何必要。

去猜測蓬儒會怎樣針對自己,倒不如好好將大魏的局勢給確定下來。

穩定大魏發展,才是自己的當務之急。

蓬儒不管怎么針對自己。

依舊影響不到自己,無非是天下讀書人的罵名罷了。

這種罵名,自己又不是第一次承受?

天下人怎么辱罵自己無所謂,只要大魏強盛,那么任憑他們如何辱罵。

一旦等到大魏真正一統天下。

焚書坑儒,許某又不是不敢做。

當然這個念頭,自己想想就行,這話不能亂說,這要是亂說出去,那自己基本上就涼一半了。

大魏女帝可能都保不住自己。

所以話不能亂說,心里想想就好。

如果自己走到這一步了,那就別怪自己了。

拋開雜念。

許清宵來到了吏部之中。

六部尚書正在尚書房等待著自己。

隨著有人帶路。

很快,許清宵來到了房中。

六部尚書坐在左右,陳正儒則坐在自己的太師椅上,大家都比較安靜,思考著一些事情。

而隨著許清宵的到來,眾尚書紛紛開口。

“守仁,你總算是來了。”

“守仁,我們可算是把你盼來了。”

顧言與張靖率先開口,兩人這話不假,大家一直在這里等許清宵,彼此之間都沒有什么交流,腦海里面全部都是許清宵這五個方案。

眼下許清宵來了,六位尚書自然有些激動和興奮了。

“諸位尚書,清宵來晚了。”

許清宵致歉一聲。

陳正儒擺了擺手道。

“無妨。”

“守仁,我等就不多說了,先聽你說吧,有什么問題,老夫會詢問的。”

陳正儒制止眾人開口,先聽許清宵的。

“恩。”許清宵也不矯情什么,望著六位尚書直接開口道。

“諸位尚書。”

“其實大致內容,我已寫在策論之中。”

“眼下,大魏王朝歷經此戰,國威已揚,一舉鎮壓異族國,此番不但得到數不勝數的戰利品,使得大魏國庫盈滿。”

“更主要的是,解決了異族國的禍端。”

“而且還壓制了各地藩王蠢蠢欲動之心,算是一舉三得。”

“但對于大魏來說,做到這個程度還遠遠不夠,大魏想要鼎盛起來,不可能靠戰爭發財,必須要靠自己的能力。”

“所以許某才會制定這五個方案。”

許清宵這般道。

六位尚書紛紛點了點頭。

的確,一個王朝想要發展起來,怎么可能靠打仗發財?打仗也要有足夠的兵力啊,看似發財了,無非就是拿命換錢,要是賺得多,還不虧。

但若是賺的少,就是血虧了。

這一次,大魏是賺了,而且賺的很多,可這種情況復制不了。

異族國為什么這么有錢?有兩個很大的原因,其一是他們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國庫有銀子很正常,甚至唐國的國庫比大魏國庫還要富有,這也正常。

小國的支出不大,再加上國庫的銀子,存了上百年,才有這么多數量,等同于是提前收割了一波韭菜。

再加上突邪王朝與初元王朝的各種援助,糧草兵器,銀兩等等,才導致大魏這次光白銀就收到了三百萬萬兩,如若不然的話,正常情況下,最多兩百萬萬兩。

而且還是最多的。

靠這個,相當于賺了一波,促進國家發展,但想要長久促進國家發展,幾乎不可能。

農業生產,軍事發展,基建工業發展,教育發展,包括醫療發展,百姓福利發展。

請問那個不要銀子?三百萬萬兩投進去,三年內大魏絕對扛得住,可三年之后呢?

你扛得住嗎?這還沒有算上養老,官員福利等等事情。

對于大魏王朝來說,想要花錢還不容易?

三千萬萬兩大魏王朝都能吃下去,只要你想發展的。

所以想要走上鼎盛之路,就必須要自補自足,順便殖民異族國。

“守仁,你繼續說。”

陳正儒開口,讓許清宵繼續說下去,他們認真聽著。

“恩。”

許清宵點了點頭,而后繼續開口道。

“先從吏部開始吧。”

“五個方針中,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選拔。”

“陳尚書,許某認為,大魏應當建立聚賢館,增加大量人手,負責考察,審查,各地優秀人才。”

許清宵開口,這是他第一步,圍繞吏部展開工作,想要發展大魏,就必須要人才,沒有人才指揮,說什么都是多的。

可此話一說,陳正儒不由開口道。

“大魏有科舉,也有舉賢館,應當是夠了吧?”

陳正儒倒不是不同意許清宵的主意,而是認為大魏有科舉,還有舉賢館,應當可以解決人才上的需求。

可許清宵直接搖了搖頭道。

“陳尚書,您還是沒明白我的意思。”

“許某是要招攬天下有才能之輩,沒有任何條件,只需要這個人有才能即可。”

“是才能,而不是才華,不管這個人有沒有讀過書,也不管這個人,多少歲,哪怕他已經六十歲了,但他對種田十分有研究,那么就可以招攬過來。”

“研究農田,譬如說如何讓荒田更快變成良田,又如何更好的種植大米。”

“不止是農業,還有擅于工部,擅于觀星,善于策反,總而言之,只要是人才,只要有才能,不管是誰,不論出身,皆可入聚賢館。”

“由聚賢館進行審查審核,確定無疑后,設立官職,如大魏官商一般,可開辟新的一條官道,不同的是,給予相同俸祿待遇。”

許清宵將聚賢館的用處說了出來。

當下,六位尚書皆然明白許清宵是什么意思了。

“聚天下之才能,任其之賢,用其之能,好,好,好,好一個聚賢館啊。”

陳正儒徹底明白,許清宵要各行各業有才能者,從這一方面,也可以打壓讀書人的影響力。

大家拼死拼活去讀書為的是什么?九成九的百姓都是因為,讀書可以當官,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而許清宵這個聚賢館一出,天下有能力者,皆來大魏京都,從而善農業者,苦心研究農業,善工器的,可以苦心研究工器。

有沒有效果是一回事,對大魏來說,無非是根據官員俸祿發放銀兩罷了。

對以前的大魏,或許有些壓力,可對現在的大魏來說,三百萬萬兩白銀,你還怕花不完?

陳正儒既然理解了。

許清宵也不廢話,直接開口道。

“這件事情,就有陳尚書您親自來處理,建設聚賢館,由陛下擬旨,吏部發布,大魏文報也會刊登。”

“務必在一年之內,聚賢百萬有才能之輩,到時各就其職,在不同領域之中,大展手腳,同時再設績察,若無用之人,一個也不要,有才能者,無論男女老少,家境背景。”

許清宵語氣篤定無比道。

而六部尚書聽到這話后,不由咂舌了。

連女人都用上?這就有些破天荒了。

但看著許清宵這般篤定的目光,六位尚書沒有說什么了。

“你繼續說。”

陳正儒開口。

而許清宵將目光立刻看向兵部尚書周嚴道。

“聚賢之后,第二步便是兵部的事情。”

“此戰,所有將士給予五倍撫恤金,同時三軍犒賞,絕不含糊,以正大魏軍心。”

“而后,麒麟軍,天子軍,玄武軍改善伙食,住宿環境,撥款建造各地軍營演武場,進行高強度訓練,并且大魏擴軍兩營。”

“我會請陛下下旨,三代參軍者,三代子孫后代讀書入朝,優先錄取,將士退役,享各類優先待遇,其三代子孫上學費用皆由大魏資助,直至十六成年。”

許清宵開口,對于兵部,改善將士伙食,住宿,同時加強訓練,這是基礎提升,而擴軍則是外部提升。

大魏五大兵營,天子軍,麒麟軍,大荒軍,玄武軍,還有北涼軍。

五大兵營是大魏的根基。

但其中大荒軍,北涼軍,不屬于女帝,哪怕是玄武軍,也是女帝通過一些代價和辦法得到的。

女帝登基之時,掌握的也就是天子兵符。

麒麟軍是因為懷寧親王主動上交而來。

至于玄武軍,就不清楚。

而大荒軍已經交了一半,剩下一半交不交,這就是女帝與玄武兵符掌控者之間的交易了。

運氣好點,掌握玄武軍,那么就只剩下一個北涼軍了。

而不管北涼軍愿不愿意歸降朝廷,許清宵都需要擴軍增兵,再擴兩軍。

人數按其他五營的標準,一百萬一營。

如此一來的話,等同于給女帝增加了籌碼。

大魏國庫有四百萬萬兩白銀,不拿去擴充軍營這不是搞笑嗎?

而此話一說,六部尚書瞬間震驚了。

擴軍,他們可以理解,增加人手嘛。

但改善伙食,住宿,并且三代當兵,三代兒孫上學由大魏資助,這就有些.......太可怕了吧?

這得花費多少銀子啊。

要是這東西說出去,兩百萬將士隨隨便便招來啊。

然而兵部尚書周嚴還沒說什么,顧言的聲音不由響起了。

“這預算未免有些大吧,一百萬人一年軍費一千萬兩,這是基本的軍費,然而如若改善伙食和住宿等等費用,百萬大軍一年但至少需要五千萬兩白銀。”

“兩百萬便是一萬萬兩白銀,這還僅僅只是新軍。”

“天子軍,麒麟軍,玄武軍,此三軍也要得到相應提升,不可能只照顧新兵,不照顧老兵啊。”

“如此一來的話,一年接近三萬萬兩軍費,這.......未免有些多了吧?”

顧言皺著眉頭,不是他不同意許清宵,而是一年接近三萬萬兩軍費,現在扛得住,因為有四百萬萬兩國庫白銀。

可大魏各處都需要花錢,不能只看這一年兩年,要看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甚至是五十年后。

如若那個時候大魏沒銀子了,裁軍,下降伙食等等福利,極其容易鬧出兵變之事。

這一刻,哪怕是兵部尚書周嚴,也不禁開口。

“的確,若是這樣的話,成本太大了。”

擴軍增兵是好事啊。

周嚴肯定答應啊。

可問題是,擴兩營兵力,實實在在有些問題,他們沒那個底氣啊。

只是許清宵搖了搖頭道。

“國之根本,在于兵力,未來想要穩定發展,就必須要增強大魏兵力。”

“而且這兩大兵營,我有另外打算,分三年制,五年制,十年制和終身制。”

“大魏百姓,十六歲至三十五歲,皆可入伍從軍,只需要操練三年,強身健體,懂得布兵陣等簡單行兵操作即可。”

“三年制后,如若愿意留下,便是五年制,再待兩年,如若愿意可晉升為十年制,提升軍中職位,指點與教導新兵。”

“十年期限滿后,取之三成,可給予終身制,入兵部,授軍職。”

“其余七成可前往大魏各地縣衙,或自求生路,所以三代從軍,是需要刪選,而不是想當就當。”

許清宵將兵制計劃說出。

一口氣增兵肯定是有所壓力的,但養兵才是許清宵的目的。

養兵的好處,就是在關鍵時刻,大魏真正宣戰時,可以在短暫時間內,全民皆兵。

這是大魏走到最后一步的底牌。

如此的話,突邪王朝與初元王朝還真不敢亂跳。

隨著許清宵這么一解釋,眾人稍稍松了口氣,這樣的話,還真沒什么問題。

雖然還是增加了成本,但至少后期成本沒有增加太多。

畢竟許清宵這個當兵條件一說出去,有多少人要來當兵啊,自己沒有進步的希望,但后代說不準啊。

得到認可后,許清宵將目光看向工部尚書李彥龍道。

“擴軍,增兵,只是最簡單的手段,真正的手段,在于工部。”

“兵工結合,才是真正的王道,周尚書,李尚書,我打算單獨設立兵工營出來,從聚賢館中,招攬人才,研發可以以一敵百的戰爭兵器。”

“當然,此物目前只是一個想法,具體許某會帶來圖紙,這個先不說。”

“兵工營,是工部圍繞將士們打造更強的兵器,更堅固的護甲,并且研發更強的攻城器,守城器,甚至包括大型運糧器這種東西。”

“這是大魏兵部的真正發展,也是大魏工部的核心發展之一,工部一半的精力,圍繞兵部,剩余一半,則建天工閣,吸納各地人才,研究工器。”

“兵部戰器,民生耕器,只要是可以便捷于百姓,有利于大魏,若研制而出,賞高官厚祿,且大魏會以天價銀兩購買其物,至少萬兩白銀起步。”

許清宵出聲。

以吏部為主,設立聚賢館。

而后兵部強國,工部研發戰爭兵器,再設立天工閣,說直接一點,就是搞發明出來,什么都可以發明出來,只要是能方便百姓的東西。

這種東西,前期可能會搞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東西,沒有什么作用,但重要的是可以啟發別人,可能做出一個輪子,就有人想到把四輪車給做出來。

雖然有點夸張,但任何東西,其實都是在進化,隨著時間進化而出的。

當百姓覺得走路很累,就會有人發明代步工具,從最開始的自行車再到后面的四輪車,靠的不僅僅是科技,最主要的還是想象力。

如果不去培養一批這樣的人,那么大魏想要真正走向半工業時代有多難?

光靠自己一個人?

還是洗洗睡吧。

許清宵的想法,可不是一統中州這么簡單,他要大魏的鐵騎,橫掃天下。

突邪鐵騎?馬上的王?

初元王朝?易守難攻?

仙道佛門?劍仙佛陀?

當一架架戰爭殺器出現時,一切都會變得非常美好。

而想要做到這個程度,大魏就必須要發展起來,需要無比雄厚的生產力,而這個生產力,光靠人力去耕種,是沒有用的。

種子,環境,水源,工具,四者缺一不可,少一樣都撐不起一個大魏王朝。

當然如果說大魏王朝就是單純的想要,重回鼎盛時期,那就當許清宵沒說。

“以吏選才,兵部強國,工部輔佐,天工造物。”

“老夫總算明白守仁你的意思了。”

大魏京都。

街道上。

許清宵朝著吏部走去。

蓬儒到底是什么心思,許清宵暫時不去想了。

因為暫時沒有任何必要。

去猜測蓬儒會怎樣針對自己,倒不如好好將大魏的局勢給確定下來。

穩定大魏發展,才是自己的當務之急。

蓬儒不管怎么針對自己。

依舊影響不到自己,無非是天下讀書人的罵名罷了。

這種罵名,自己又不是第一次承受?

天下人怎么辱罵自己無所謂,只要大魏強盛,那么任憑他們如何辱罵。

一旦等到大魏真正一統天下。

焚書坑儒,許某又不是不敢做。

當然這個念頭,自己想想就行,這話不能亂說,這要是亂說出去,那自己基本上就涼一半了。

大魏女帝可能都保不住自己。

所以話不能亂說,心里想想就好。

如果自己走到這一步了,那就別怪自己了。

拋開雜念。

許清宵來到了吏部之中。

六部尚書正在尚書房等待著自己。

隨著有人帶路。

很快,許清宵來到了房中。

六部尚書坐在左右,陳正儒則坐在自己的太師椅上,大家都比較安靜,思考著一些事情。

而隨著許清宵的到來,眾尚書紛紛開口。

“守仁,你總算是來了。”

“守仁,我們可算是把你盼來了。”

顧言與張靖率先開口,兩人這話不假,大家一直在這里等許清宵,彼此之間都沒有什么交流,腦海里面全部都是許清宵這五個方案。

眼下許清宵來了,六位尚書自然有些激動和興奮了。

“諸位尚書,清宵來晚了。”

許清宵致歉一聲。

陳正儒擺了擺手道。

“無妨。”

“守仁,我等就不多說了,先聽你說吧,有什么問題,老夫會詢問的。”

陳正儒制止眾人開口,先聽許清宵的。

“恩。”許清宵也不矯情什么,望著六位尚書直接開口道。

“諸位尚書。”

“其實大致內容,我已寫在策論之中。”

“眼下,大魏王朝歷經此戰,國威已揚,一舉鎮壓異族國,此番不但得到數不勝數的戰利品,使得大魏國庫盈滿。”

“更主要的是,解決了異族國的禍端。”

“而且還壓制了各地藩王蠢蠢欲動之心,算是一舉三得。”

“但對于大魏來說,做到這個程度還遠遠不夠,大魏想要鼎盛起來,不可能靠戰爭發財,必須要靠自己的能力。”

“所以許某才會制定這五個方案。”

許清宵這般道。

六位尚書紛紛點了點頭。

的確,一個王朝想要發展起來,怎么可能靠打仗發財?打仗也要有足夠的兵力啊,看似發財了,無非就是拿命換錢,要是賺得多,還不虧。

但若是賺的少,就是血虧了。

這一次,大魏是賺了,而且賺的很多,可這種情況復制不了。

異族國為什么這么有錢?有兩個很大的原因,其一是他們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國庫有銀子很正常,甚至唐國的國庫比大魏國庫還要富有,這也正常。

小國的支出不大,再加上國庫的銀子,存了上百年,才有這么多數量,等同于是提前收割了一波韭菜。

再加上突邪王朝與初元王朝的各種援助,糧草兵器,銀兩等等,才導致大魏這次光白銀就收到了三百萬萬兩,如若不然的話,正常情況下,最多兩百萬萬兩。

而且還是最多的。

靠這個,相當于賺了一波,促進國家發展,但想要長久促進國家發展,幾乎不可能。

農業生產,軍事發展,基建工業發展,教育發展,包括醫療發展,百姓福利發展。

請問那個不要銀子?三百萬萬兩投進去,三年內大魏絕對扛得住,可三年之后呢?

你扛得住嗎?這還沒有算上養老,官員福利等等事情。

對于大魏王朝來說,想要花錢還不容易?

三千萬萬兩大魏王朝都能吃下去,只要你想發展的。

所以想要走上鼎盛之路,就必須要自補自足,順便殖民異族國。

“守仁,你繼續說。”

陳正儒開口,讓許清宵繼續說下去,他們認真聽著。

“恩。”

許清宵點了點頭,而后繼續開口道。

“先從吏部開始吧。”

“五個方針中,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選拔。”

“陳尚書,許某認為,大魏應當建立聚賢館,增加大量人手,負責考察,審查,各地優秀人才。”

許清宵開口,這是他第一步,圍繞吏部展開工作,想要發展大魏,就必須要人才,沒有人才指揮,說什么都是多的。

可此話一說,陳正儒不由開口道。

“大魏有科舉,也有舉賢館,應當是夠了吧?”

陳正儒倒不是不同意許清宵的主意,而是認為大魏有科舉,還有舉賢館,應當可以解決人才上的需求。

可許清宵直接搖了搖頭道。

“陳尚書,您還是沒明白我的意思。”

“許某是要招攬天下有才能之輩,沒有任何條件,只需要這個人有才能即可。”

“是才能,而不是才華,不管這個人有沒有讀過書,也不管這個人,多少歲,哪怕他已經六十歲了,但他對種田十分有研究,那么就可以招攬過來。”

“研究農田,譬如說如何讓荒田更快變成良田,又如何更好的種植大米。”

“不止是農業,還有擅于工部,擅于觀星,善于策反,總而言之,只要是人才,只要有才能,不管是誰,不論出身,皆可入聚賢館。”

“由聚賢館進行審查審核,確定無疑后,設立官職,如大魏官商一般,可開辟新的一條官道,不同的是,給予相同俸祿待遇。”

許清宵將聚賢館的用處說了出來。

當下,六位尚書皆然明白許清宵是什么意思了。

“聚天下之才能,任其之賢,用其之能,好,好,好,好一個聚賢館啊。”

陳正儒徹底明白,許清宵要各行各業有才能者,從這一方面,也可以打壓讀書人的影響力。

大家拼死拼活去讀書為的是什么?九成九的百姓都是因為,讀書可以當官,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而許清宵這個聚賢館一出,天下有能力者,皆來大魏京都,從而善農業者,苦心研究農業,善工器的,可以苦心研究工器。

有沒有效果是一回事,對大魏來說,無非是根據官員俸祿發放銀兩罷了。

對以前的大魏,或許有些壓力,可對現在的大魏來說,三百萬萬兩白銀,你還怕花不完?

陳正儒既然理解了。

許清宵也不廢話,直接開口道。

“這件事情,就有陳尚書您親自來處理,建設聚賢館,由陛下擬旨,吏部發布,大魏文報也會刊登。”

“務必在一年之內,聚賢百萬有才能之輩,到時各就其職,在不同領域之中,大展手腳,同時再設績察,若無用之人,一個也不要,有才能者,無論男女老少,家境背景。”

許清宵語氣篤定無比道。

而六部尚書聽到這話后,不由咂舌了。

連女人都用上?這就有些破天荒了。

但看著許清宵這般篤定的目光,六位尚書沒有說什么了。

“你繼續說。”

陳正儒開口。

而許清宵將目光立刻看向兵部尚書周嚴道。

“聚賢之后,第二步便是兵部的事情。”

“此戰,所有將士給予五倍撫恤金,同時三軍犒賞,絕不含糊,以正大魏軍心。”

“而后,麒麟軍,天子軍,玄武軍改善伙食,住宿環境,撥款建造各地軍營演武場,進行高強度訓練,并且大魏擴軍兩營。”

“我會請陛下下旨,三代參軍者,三代子孫后代讀書入朝,優先錄取,將士退役,享各類優先待遇,其三代子孫上學費用皆由大魏資助,直至十六成年。”

許清宵開口,對于兵部,改善將士伙食,住宿,同時加強訓練,這是基礎提升,而擴軍則是外部提升。

大魏五大兵營,天子軍,麒麟軍,大荒軍,玄武軍,還有北涼軍。

五大兵營是大魏的根基。

但其中大荒軍,北涼軍,不屬于女帝,哪怕是玄武軍,也是女帝通過一些代價和辦法得到的。

女帝登基之時,掌握的也就是天子兵符。

麒麟軍是因為懷寧親王主動上交而來。

至于玄武軍,就不清楚。

而大荒軍已經交了一半,剩下一半交不交,這就是女帝與玄武兵符掌控者之間的交易了。

運氣好點,掌握玄武軍,那么就只剩下一個北涼軍了。

而不管北涼軍愿不愿意歸降朝廷,許清宵都需要擴軍增兵,再擴兩軍。

人數按其他五營的標準,一百萬一營。

如此一來的話,等同于給女帝增加了籌碼。

大魏國庫有四百萬萬兩白銀,不拿去擴充軍營這不是搞笑嗎?

而此話一說,六部尚書瞬間震驚了。

擴軍,他們可以理解,增加人手嘛。

但改善伙食,住宿,并且三代當兵,三代兒孫上學由大魏資助,這就有些.......太可怕了吧?

這得花費多少銀子啊。

要是這東西說出去,兩百萬將士隨隨便便招來啊。

然而兵部尚書周嚴還沒說什么,顧言的聲音不由響起了。

“這預算未免有些大吧,一百萬人一年軍費一千萬兩,這是基本的軍費,然而如若改善伙食和住宿等等費用,百萬大軍一年但至少需要五千萬兩白銀。”

“兩百萬便是一萬萬兩白銀,這還僅僅只是新軍。”

“天子軍,麒麟軍,玄武軍,此三軍也要得到相應提升,不可能只照顧新兵,不照顧老兵啊。”

“如此一來的話,一年接近三萬萬兩軍費,這.......未免有些多了吧?”

顧言皺著眉頭,不是他不同意許清宵,而是一年接近三萬萬兩軍費,現在扛得住,因為有四百萬萬兩國庫白銀。

可大魏各處都需要花錢,不能只看這一年兩年,要看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甚至是五十年后。

如若那個時候大魏沒銀子了,裁軍,下降伙食等等福利,極其容易鬧出兵變之事。

這一刻,哪怕是兵部尚書周嚴,也不禁開口。

“的確,若是這樣的話,成本太大了。”

擴軍增兵是好事啊。

周嚴肯定答應啊。

可問題是,擴兩營兵力,實實在在有些問題,他們沒那個底氣啊。

只是許清宵搖了搖頭道。

“國之根本,在于兵力,未來想要穩定發展,就必須要增強大魏兵力。”

“而且這兩大兵營,我有另外打算,分三年制,五年制,十年制和終身制。”

“大魏百姓,十六歲至三十五歲,皆可入伍從軍,只需要操練三年,強身健體,懂得布兵陣等簡單行兵操作即可。”

“三年制后,如若愿意留下,便是五年制,再待兩年,如若愿意可晉升為十年制,提升軍中職位,指點與教導新兵。”

“十年期限滿后,取之三成,可給予終身制,入兵部,授軍職。”

“其余七成可前往大魏各地縣衙,或自求生路,所以三代從軍,是需要刪選,而不是想當就當。”

許清宵將兵制計劃說出。

一口氣增兵肯定是有所壓力的,但養兵才是許清宵的目的。

養兵的好處,就是在關鍵時刻,大魏真正宣戰時,可以在短暫時間內,全民皆兵。

這是大魏走到最后一步的底牌。

如此的話,突邪王朝與初元王朝還真不敢亂跳。

隨著許清宵這么一解釋,眾人稍稍松了口氣,這樣的話,還真沒什么問題。

雖然還是增加了成本,但至少后期成本沒有增加太多。

畢竟許清宵這個當兵條件一說出去,有多少人要來當兵啊,自己沒有進步的希望,但后代說不準啊。

得到認可后,許清宵將目光看向工部尚書李彥龍道。

“擴軍,增兵,只是最簡單的手段,真正的手段,在于工部。”

“兵工結合,才是真正的王道,周尚書,李尚書,我打算單獨設立兵工營出來,從聚賢館中,招攬人才,研發可以以一敵百的戰爭兵器。”

“當然,此物目前只是一個想法,具體許某會帶來圖紙,這個先不說。”

“兵工營,是工部圍繞將士們打造更強的兵器,更堅固的護甲,并且研發更強的攻城器,守城器,甚至包括大型運糧器這種東西。”

“這是大魏兵部的真正發展,也是大魏工部的核心發展之一,工部一半的精力,圍繞兵部,剩余一半,則建天工閣,吸納各地人才,研究工器。”

“兵部戰器,民生耕器,只要是可以便捷于百姓,有利于大魏,若研制而出,賞高官厚祿,且大魏會以天價銀兩購買其物,至少萬兩白銀起步。”

許清宵出聲。

以吏部為主,設立聚賢館。

而后兵部強國,工部研發戰爭兵器,再設立天工閣,說直接一點,就是搞發明出來,什么都可以發明出來,只要是能方便百姓的東西。

這種東西,前期可能會搞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東西,沒有什么作用,但重要的是可以啟發別人,可能做出一個輪子,就有人想到把四輪車給做出來。

雖然有點夸張,但任何東西,其實都是在進化,隨著時間進化而出的。

當百姓覺得走路很累,就會有人發明代步工具,從最開始的自行車再到后面的四輪車,靠的不僅僅是科技,最主要的還是想象力。

如果不去培養一批這樣的人,那么大魏想要真正走向半工業時代有多難?

光靠自己一個人?

還是洗洗睡吧。

許清宵的想法,可不是一統中州這么簡單,他要大魏的鐵騎,橫掃天下。

突邪鐵騎?馬上的王?

初元王朝?易守難攻?

仙道佛門?劍仙佛陀?

當一架架戰爭殺器出現時,一切都會變得非常美好。

而想要做到這個程度,大魏就必須要發展起來,需要無比雄厚的生產力,而這個生產力,光靠人力去耕種,是沒有用的。

種子,環境,水源,工具,四者缺一不可,少一樣都撐不起一個大魏王朝。

當然如果說大魏王朝就是單純的想要,重回鼎盛時期,那就當許清宵沒說。

“以吏選才,兵部強國,工部輔佐,天工造物。”

“老夫總算明白守仁你的意思了。”

相關

就在你最值得收藏的閱讀網


上一章  |  大魏讀書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