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讀書人第一百八十七章:統一中州的國策!大魏國策顯!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大魏讀書人 >>大魏讀書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七章:統一中州的國策!大魏國策顯!

第一百八十七章:統一中州的國策!大魏國策顯!


更新時間:2021年10月18日  作者:七月未時  分類: 仙俠 | 古典仙俠 | 七月未時 | 大魏讀書人 


十大條款,客棧和談。

這件事情已經徹底傳開了。

這十個條款,每一個都無比苛刻,尤其是最后一條,暫定條約,根據各國情勢不同,從而慢慢商議。

意思很簡單,如果哪天我看你不爽了,再給你加一條過去,那么我就爽了,至于你爽不爽,不管大魏什么事情。

有防盜,五分鐘后來看。

只要退出APP,再進來就好!

的!!!!!!

日更兩萬,大家就原諒我把!

有防盜,五分鐘后來看。

只要退出APP,再進來就好!

的!!!!!!

日更兩萬,大家就原諒我把!

有防盜,五分鐘后來看。

只要退出APP,再進來就好!

的!!!!!!

日更兩萬,大家就原諒我把!

許清宵這個客棧和談,讓大魏百姓簡直是春光滿面啊。只是這些好處,并非是銀兩上的好處,而是一些國家發展的好處,譬如說將某些地方劃分給這些國家,增加他們的土地面積,同時壓制敵國實力。談的機會都沒有了。

寇的道理,到了那個層次基本上都懂。

哭也好鬧也好,但結果沒有任何改變。

有點骨氣的國君,以身殉國,為了保全百姓,倒也落了個好名聲,沒有骨氣的國君,乞降求命,各種要求都愿意答應,恨不得把國家送給大魏。

但這種乞求,還沒送到大魏就被打回來了。

許清宵的意思和態度很直接,到了這一步,殺的意義,是為了震懾,如果沒有實質性的懲罰,不會有人畏懼的大魏的。

這些國君害怕,不是害怕大魏,而是面對死亡的恐懼罷了。

許清宵不算什么心狠手辣,而是大趨勢的意識形態。

還是那句話,如果這一戰是大魏輸了,那么死的就是許清宵,是女帝,是大魏百官了。

就好比北伐失利后,可曾見過誰幫助大魏?如果不是許清宵來了,大魏只會越來越頹廢,一旦等到一品武者壽終。

那么大魏的末日就來了。

所以,殺,是為了不殺!為后世而不殺。

但這種行為,在讀書人眼中,卻成為了不仁道,各地的彈劾聲罵聲也是一片又一片,只是現在的許清宵,如日中天。

各地讀書人雖然罵,天下讀書人雖然怒,可絲毫影響不到許清宵,缺少組織和領頭人,讓這幫讀書人有氣無地撒。

還有剩下三成的異族國,拒絕了這條款,他們想要殊死一搏,想要反抗,不愿意接受這種條款。

這個消息傳到大魏時,兵部根本就沒有讓大魏軍上場,直接讓周圍的異族國出手,條件也很簡單,陽謀陰謀一起來。

那個異族國敢鬧事,其皇子大義滅親,或者是親王皇室,甚至是老百姓都可以,誰滅了,誰當家做主,以后聽大魏的就好。

這是陽謀,無解的陽謀。

而陰謀也很簡單,周圍國家,誰滅了這幫人,誰就可以獲得對方的領土。

也是無解的陰謀,知道大魏是什么心思,不費一兵一卒,讓異族國自己打去,消耗的也是異族國兵力,而對大魏來說,異族國誰當家都無所謂。

反正都得朝貢三成給大魏,十大條款也必須要答應,僅此而已。

的確,當詔令下達之后,異族國開始內斗了,各路興兵討伐逆賊,這些嚷嚷著要造反的異族國,連喊都沒喊幾天,就被滅了。

有些異族國更慘,有皇子大義滅親,其余皇子也加入了內斗當中,旁邊異族國一看,有機可乘,又開始興兵了。

這種情況持續了七日,最終被大魏叫停。

大魏不需要他們太過于內耗,倒不是怕他們沒有自保能力,而是戰爭犧牲的一定是百姓。

而這些百姓是大魏未來崛起的根基,哪怕是異族百姓。

大魏叫停,異族國也紛紛住手了,現在對于異族過來說,大魏就是爹,讓他們干什么,他們就干什么。

而經過這趟,所有異族國徹底老實了,不老實的也已經沒了。

唯一要說的就是一個地方,司龍國。

司龍王自刎了,到了他這個程度,不管跑到任何地方,都沒有用的,不過司龍國上下都知道,這件事情主要是他們帶頭的,國君死完全不夠,文武百官死也不夠,大魏的想法很簡單。

司龍一族上上下下全部得死,除了百姓之外,皇室株連九族,這是司龍國的下場。

所以司龍族皇室一脈,逃到了蠻族之地,根據情報所說,蠻族也在猶豫是否接納,可最終不知道什么原因,蠻族選擇了接納。

畢竟只是司龍國的一些皇室貴族,主要人已經自刎死了,但即便是如此,大魏也警告了蠻族一番,同時讓周圍國家占領了司龍國,一起蠶食司龍國。

大魏也拿到了相應的好處。

這個節骨眼上,沒必要與蠻族再興征戰了,大魏已經得到了所有東西,也不怕司龍國皇室能做什么。

現在大魏要做的事情,就是徹底結束這場戰爭,然后開始回去發展國家,不可能因為一個司龍國,而耽誤前進的步伐。

武昌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大魏王朝與突邪王朝和談結束,兩大王朝共同達成協商,突邪王朝因受異族國蒙騙,產生誤會,愿援助大魏十萬萬兩白銀,伐禍附屬國。

武昌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大魏境內各附屬國于大魏國都,簽署平亂條約。

至此,大戰結束。

武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陛下有旨,此戰平亂,皆因朝廷百官齊心協力,也因大魏百姓同仇敵愾,共同平亂。

監國少卿許清宵,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屢建奇功,一日蕃國,三日唐國,半月止戰,記首功。

故,冊封大魏監國少卿許守仁,為大魏王侯,封號平亂,世襲罔替,享年俸十萬石,于十二月三十日,國都冊封。

著禮部量身定做,各類服飾,儀仗,特賜許守仁白馬七匹,賜侯府一座,并擴建學堂。

尊守仁心學,為大魏正統學術,納入大魏科舉考察之中。

欽此!

武昌元年,十一月三十日。

伴隨著一道圣旨宣傳而出,十一月底的大魏,掀起了驚濤駭浪。

許清宵封侯,這并不是一件震撼人心的事情,畢竟這一戰,許清宵雖然沒有做到挽救大魏于水火之中這么夸張。

但許清宵塑起大魏國威,這是古今往來,任何帝王或者臣子都想做到的事情。

所以封個侯,對于大魏百姓權貴來說,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真正讓百姓與權貴們震撼的是兩個地方。

世襲罔替、尊心學。

這兩個地方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啊。

世襲罔替,代表著許清宵的爵位,可以世世代代無限繼承,當今哪怕是九位國公,也只有三位是世襲罔替。

許清宵如此年輕,成為平亂侯不說,而且直接是世襲罔替的侯位。

未來大魏權貴,必有一個許家。

世世代代不作廢不替換的爵位,只要大魏不滅,這個爵位就一直繼承著。

但如果對比第二個的話,這個也不算什么。

大魏尊心學,納入科舉考核之中,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說,以后天下讀書人,想要當官,就必須要讀心學之書。

不讀是吧?不讀萬一就考心學,你一竅不通,那你可以回家了。

不服氣是吧?不服氣行啊,等什么時候大魏又遇到危險的時候,你也來指揮一次。

當然這個時候,你也必須要完成幾個成就。

文武統一

帝王信任

民意如龍

立言為民

著書大儒

但凡缺一個條件都不行,達不到以上所有條件,無法激活副本。

所以女帝的這一個行為,幾乎是將許清宵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僅是地位上給予了許清宵侯爵之位。

更主要的是,女帝已經站隊了,在文宮和許清宵面前,女帝選擇了許清宵。

這對文宮的打擊極大。

天下讀書人讀書為了什么?心中正義?天下蒼生?不管是為了什么,有幾個不想當官?即便是再不想當官,想要為天下蒼生謀福對不對?

那你也得當官啊,在其位謀其職,你當不了官,你怎么給天下百姓謀福?

可當官的要求之一,就必須要潛心學習心學,可以說光是這一點,不出半年,許清宵必可踏入天地大儒之境。

封圣也近在咫尺了。

這就是大魏震驚的原因了。

如若說這一次,大魏是最大贏家的話,那么許清宵則是第二贏家。

封侯拜相,心學正統。

這.......當真是無窮好處。

人們震撼,口口相傳,們更是第一時間收集許清宵的名言名句。

守仁學堂更是差一點被擠破門了,都是來入學的。

可這一切的一切,都與許清宵沒有任何關系。

長達接近一個月的時間。

許清宵都在研究五個方針,策論寫滿了數百張。

確定目標,發展目標,實現目標。

策論主題就是這個。

僅僅只是初稿,許清宵到現在都沒有寫完,因為要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一直又過了十天,武昌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距離許清宵冊封大殿還有最后五天。

這段時間來,大魏安靜了許多,附屬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一個月之余,整個大魏這段時間忙著的事情,就是清算利潤。

從附屬國拿來的各種戰利品,以及各種好處,包括山脈土地,以及一些重要資源,這些都需要認真清算,納入大魏國庫之中。

而就在這一日。

卯時。

許清宵總算將筆放下來了。

長長吐出一口白霧,這數個月來,除了吃飯睡覺之外,許清宵全身心地都是在寫大魏未來五個方針。

而眼下,也徹徹底底確定了這五個方針。

很快,將策論草稿全部整理一份,許清宵帶著厚厚一疊的稿子,走出了學堂。

已是卯時,天穹依舊昏沉,寒冬將至,冷風刺骨,將一些落葉卷起。

身為七品武者,許清宵自然不畏寒冷。

他依舊是穿著一身素衣,朝著大魏皇宮走去。

計劃寫好了,就是要與陛下商談,這些事情能早一天落實,最好早一天落實。

人懶一天,無非是少些銀兩。

但對國家來說,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影響無數百姓。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一切都顯得無比安靜。

除了少許人家已經醒來掌燈,大部分百姓還在睡夢之中。

天色昏暗,寒風刺骨。

大魏宮廷已經燒起了地龍,而宮廷之外,也有一條地龍官道,為文臣大儒們驅寒取暖。

兩旁的將士更是拿著火把,照亮官道。

而隨著許清宵的出現,兩旁的將士頓時露出驚訝之色,紛紛朝著許清宵開口道。

“我等見過許侯爺。”

他們開口,是由心的喊了一聲,正常來說這些守備軍無需行禮,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即可。

可許清宵,如今不僅僅只是侯爵這么簡單,附屬國之戰,許清宵在軍中的威望,得到了巨大提升。

這些將士們,都知道了許清宵鐵血手段,攻城略地,殺降屠城,仁不仁道他們不知道,他們知道的是,許清宵尊重將士,認可將士。

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的讀書人,對于那些沒有骨氣沒有血性的讀書人來說,他們更加喜歡許清宵這種人。

所以當看到許清宵出現后,守備軍們紛紛開口,朝著許清宵一拜,這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諸位將士客氣了。”

許清宵微微一笑,朝著兩旁守備軍點了點頭,隨后快步朝著宮廷外走去。

而此時。

文武百官來的不多,六部尚書和幾位國公來的最早。

原本正在閑談什么,可忽然看到許清宵的身影,一時之間,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落在了許清宵身上。

“守仁,你怎么來了?”

“嘖嘖,罕見啊,罕見啊。”

“守仁今日怎么來啊?”

“哈哈哈哈,守仁,老夫剛剛還提到了,沒想到你居然來了,守仁,你今日來是做什么啊?”

當看到許清宵出現,眾人紛紛出聲,安國公更是笑聲爽朗,而六部尚書們也是充滿著好奇。

陳正儒更是目光好奇,落在許清宵手中的宣紙上。

“守仁,你這數個月,在做什么?”

陳正儒開口詢問道。

十大條款,客棧和談。

這件事情已經徹底傳開了。

這十個條款,每一個都無比苛刻,尤其是最后一條,暫定條約,根據各國情勢不同,從而慢慢商議。

意思很簡單,如果哪天我看你不爽了,再給你加一條過去,那么我就爽了,至于你爽不爽,不管大魏什么事情。

許清宵這個客棧和談,讓大魏百姓簡直是春光滿面啊。

自北伐之后,大魏什么時候這么硬氣過?又什么時候這么爽過?

這場仗,一開始大家的確不想打,可隨著許清宵化腐朽為神奇般的手段,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面獲勝。

這是罕見的戰果啊。

大魏這次贏了,不光贏了,而且還是站著把錢收。

當然,這次的條款,許清宵也是區別對待。

類似于壓根就沒有參戰,亦或者是說參戰之時,也積極響應大魏的異族國,許清宵沒有太過于苛刻,并且給予了一定好處。

只是這些好處,并非是銀兩上的好處,而是一些國家發展的好處,譬如說將某些地方劃分給這些國家,增加他們的土地面積,同時壓制敵國實力。

以求一個平衡狀態。

但有三點,許清宵一視同仁。

駐商,駐軍,特權優待。

這三點要求所有異族國一視同仁。

駐軍的好處,這個根本不需要去說,等同于是直接掌控異族國的一舉一動,敢鬧事都不需要大魏派兵,駐軍直接動手,將這些人干死。

許清宵真正在乎的是駐商。

是的,駐商大過于駐軍,畢竟大魏的敵人又不是異族國,而是突邪王朝與初元王朝。

你即便是駐軍在異族國之中,真要造反,偷偷摸摸,說不定真就造反成功了,再者真到了撕破臉的時候,還管你駐軍不駐軍?

而駐商,才是真正的大殺招,小到生活上的柴米油鹽醬油醋,大到起居住衣,全部由大魏商人一手承包。

一旦開戰,行,商人撤離,起居住衣你不在乎對不對?飯你要不要吃?

我壓根就不需要派兵打你,我直接圍死你,突邪王朝會給你們送糧對不對?

行啊,送啊,我也不阻攔,你每天吃就好,坐在城內,什么也不敢,就吃,光吃,硬吃。

吃個一年,突邪王朝還給你援助糧草嗎?幫你養人?屁你吃不吃?

而且不僅僅只是這么簡單,因為這是建立在翻臉的情況下。

不翻臉的情況下呢?

異族國統統都是在給大魏打工。

商人賺取異族國百姓的銀兩,錢流通在大魏,而大魏百姓必須要給大魏商人老老實實干活,才能賺到新的銀子。

并且商人去了異族國肯定是有優待的,再加上異族國三成的朝貢。

嘖嘖。

這已經不是吸血了,而是扒皮,正兒八經的扒皮。

當然扒皮也是有一個度,許清宵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數額上,保證異族國的百姓能吃飽飯,有那么一點點小錢,極限就是小康。

但想要發大財,想要耀武揚威?

不可能。

身為戰敗國,大魏允許他們可以想想,想想就好。

至于特權優待,純粹就是提高國家民族自信,這一點意義也很大,讓百姓們從此真正挺直腰桿,看見異族番邦不帶虛的。

不服?不服就打!

這三點必須要落實到每一個異族國內。

許清宵回來后,主要就是確定幾個目標和方針。

大魏的經濟,隨著這一仗打完之后,將會有質的發展。

倒不是能收到多少錢,而是民意之龍的出現。

這意味著,大魏百姓,將會迎來一個新的蓬發,上下一心,全民建設,如此一來的話,大魏王朝的生產力將會大大提升。

現在這兩年看不出來,等過個三五年,重回鼎盛,指日可待了。

而身居高位,永遠不是謀劃現在,而是謀劃未來,眼光要長遠,絕對不能限制在當下。

大魏盛世,遲早會到來的,近幾年發生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做好微調就好,無需太過于關心,因為很多事情,百姓們會自己去做。

眼下要準備的,是未來,更久遠的未來。

守仁學堂內。

許清宵在宣紙上落筆。

大魏盛世的五個方針

恩,許清宵正在構思大魏王朝未來的五個未來方針。

許清宵認真開始書寫,將自己的想法以及計劃,全部寫在了宣紙上。

一頁又一頁的策論被許清宵寫出。

時間也一點一點過去。

轉眼之間,過去了三日。

大魏異族國七成都認命了,國君紛紛趕往大魏,各國文武百官也回家準備后事,也有人跑,但跑的下場更慘,直接被內部解決了。

大魏的命令擺在那里,誰跑一起死,連和談的機會都沒有了。

寇的道理,到了那個層次基本上都懂。

哭也好鬧也好,但結果沒有任何改變。

有點骨氣的國君,以身殉國,為了保全百姓,倒也落了個好名聲,沒有骨氣的國君,乞降求命,各種要求都愿意答應,恨不得把國家送給大魏。

但這種乞求,還沒送到大魏就被打回來了。

許清宵的意思和態度很直接,到了這一步,殺的意義,是為了震懾,如果沒有實質性的懲罰,不會有人畏懼的大魏的。

這些國君害怕,不是害怕大魏,而是面對死亡的恐懼罷了。

許清宵不算什么心狠手辣,而是大趨勢的意識形態。

還是那句話,如果這一戰是大魏輸了,那么死的就是許清宵,是女帝,是大魏百官了。

就好比北伐失利后,可曾見過誰幫助大魏?如果不是許清宵來了,大魏只會越來越頹廢,一旦等到一品武者壽終。

那么大魏的末日就來了。

所以,殺,是為了不殺!為后世而不殺。

但這種行為,在讀書人眼中,卻成為了不仁道,各地的彈劾聲罵聲也是一片又一片,只是現在的許清宵,如日中天。

各地讀書人雖然罵,天下讀書人雖然怒,可絲毫影響不到許清宵,缺少組織和領頭人,讓這幫讀書人有氣無地撒。

還有剩下三成的異族國,拒絕了這條款,他們想要殊死一搏,想要反抗,不愿意接受這種條款。

這個消息傳到大魏時,兵部根本就沒有讓大魏軍上場,直接讓周圍的異族國出手,條件也很簡單,陽謀陰謀一起來。

那個異族國敢鬧事,其皇子大義滅親,或者是親王皇室,甚至是老百姓都可以,誰滅了,誰當家做主,以后聽大魏的就好。

這是陽謀,無解的陽謀。

而陰謀也很簡單,周圍國家,誰滅了這幫人,誰就可以獲得對方的領土。

也是無解的陰謀,知道大魏是什么心思,不費一兵一卒,讓異族國自己打去,消耗的也是異族國兵力,而對大魏來說,異族國誰當家都無所謂。

反正都得朝貢三成給大魏,十大條款也必須要答應,僅此而已。

的確,當詔令下達之后,異族國開始內斗了,各路興兵討伐逆賊,這些嚷嚷著要造反的異族國,連喊都沒喊幾天,就被滅了。

有些異族國更慘,有皇子大義滅親,其余皇子也加入了內斗當中,旁邊異族國一看,有機可乘,又開始興兵了。

這種情況持續了七日,最終被大魏叫停。

大魏不需要他們太過于內耗,倒不是怕他們沒有自保能力,而是戰爭犧牲的一定是百姓。

而這些百姓是大魏未來崛起的根基,哪怕是異族百姓。

大魏叫停,異族國也紛紛住手了,現在對于異族過來說,大魏就是爹,讓他們干什么,他們就干什么。

而經過這趟,所有異族國徹底老實了,不老實的也已經沒了。

唯一要說的就是一個地方,司龍國。

司龍王自刎了,到了他這個程度,不管跑到任何地方,都沒有用的,不過司龍國上下都知道,這件事情主要是他們帶頭的,國君死完全不夠,文武百官死也不夠,大魏的想法很簡單。

司龍一族上上下下全部得死,除了百姓之外,皇室株連九族,這是司龍國的下場。

所以司龍族皇室一脈,逃到了蠻族之地,根據情報所說,蠻族也在猶豫是否接納,可最終不知道什么原因,蠻族選擇了接納。

畢竟只是司龍國的一些皇室貴族,主要人已經自刎死了,但即便是如此,大魏也警告了蠻族一番,同時讓周圍國家占領了司龍國,一起蠶食司龍國。

大魏也拿到了相應的好處。

這個節骨眼上,沒必要與蠻族再興征戰了,大魏已經得到了所有東西,也不怕司龍國皇室能做什么。

現在大魏要做的事情,就是徹底結束這場戰爭,然后開始回去發展國家,不可能因為一個司龍國,而耽誤前進的步伐。

武昌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大魏王朝與突邪王朝和談結束,兩大王朝共同達成協商,突邪王朝因受異族國蒙騙,產生誤會,愿援助大魏十萬萬兩白銀,伐禍附屬國。

武昌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大魏境內各附屬國于大魏國都,簽署平亂條約。

至此,大戰結束。

武昌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陛下有旨,此戰平亂,皆因朝廷百官齊心協力,也因大魏百姓同仇敵愾,共同平亂。

監國少卿許清宵,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屢建奇功,一日蕃國,三日唐國,半月止戰,記首功。

故,冊封大魏監國少卿許守仁,為大魏王侯,封號平亂,世襲罔替,享年俸十萬石,于十二月三十日,國都冊封。

著禮部量身定做,各類服飾,儀仗,特賜許守仁白馬七匹,賜侯府一座,并擴建學堂。

尊守仁心學,為大魏正統學術,納入大魏科舉考察之中。

欽此!

武昌元年,十一月三十日。

伴隨著一道圣旨宣傳而出,十一月底的大魏,掀起了驚濤駭浪。

許清宵封侯,這并不是一件震撼人心的事情,畢竟這一戰,許清宵雖然沒有做到挽救大魏于水火之中這么夸張。

但許清宵塑起大魏國威,這是古今往來,任何帝王或者臣子都想做到的事情。

所以封個侯,對于大魏百姓權貴來說,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真正讓百姓與權貴們震撼的是兩個地方。

世襲罔替、尊心學。

這兩個地方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啊。

世襲罔替,代表著許清宵的爵位,可以世世代代無限繼承,當今哪怕是九位國公,也只有三位是世襲罔替。

許清宵如此年輕,成為平亂侯不說,而且直接是世襲罔替的侯位。

未來大魏權貴,必有一個許家。

世世代代不作廢不替換的爵位,只要大魏不滅,這個爵位就一直繼承著。

但如果對比第二個的話,這個也不算什么。

大魏尊心學,納入科舉考核之中,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說,以后天下讀書人,想要當官,就必須要讀心學之書。

不讀是吧?不讀萬一就考心學,你一竅不通,那你可以回家了。

不服氣是吧?不服氣行啊,等什么時候大魏又遇到危險的時候,你也來指揮一次。

當然這個時候,你也必須要完成幾個成就。

文武統一

帝王信任

民意如龍

立言為民

著書大儒

但凡缺一個條件都不行,達不到以上所有條件,無法激活副本。

所以女帝的這一個行為,幾乎是將許清宵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僅是地位上給予了許清宵侯爵之位。

更主要的是,女帝已經站隊了,在文宮和許清宵面前,女帝選擇了許清宵。

這對文宮的打擊極大。

天下讀書人讀書為了什么?心中正義?天下蒼生?不管是為了什么,有幾個不想當官?即便是再不想當官,想要為天下蒼生謀福對不對?

那你也得當官啊,在其位謀其職,你當不了官,你怎么給天下百姓謀福?

可當官的要求之一,就必須要潛心學習心學,可以說光是這一點,不出半年,許清宵必可踏入天地大儒之境。

封圣也近在咫尺了。

這就是大魏震驚的原因了。

如若說這一次,大魏是最大贏家的話,那么許清宵則是第二贏家。

封侯拜相,心學正統。

這.......當真是無窮好處。

人們震撼,口口相傳,們更是第一時間收集許清宵的名言名句。

守仁學堂更是差一點被擠破門了,都是來入學的。

可這一切的一切,都與許清宵沒有任何關系。

長達接近一個月的時間。

許清宵都在研究五個方針,策論寫滿了數百張。

確定目標,發展目標,實現目標。

策論主題就是這個。

僅僅只是初稿,許清宵到現在都沒有寫完,因為要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一直又過了十天,武昌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距離許清宵冊封大殿還有最后五天。

這段時間來,大魏安靜了許多,附屬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一個月之余,整個大魏這段時間忙著的事情,就是清算利潤。

從附屬國拿來的各種戰利品,以及各種好處,包括山脈土地,以及一些重要資源,這些都需要認真清算,納入大魏國庫之中。

而就在這一日。

卯時。

許清宵總算將筆放下來了。

長長吐出一口白霧,這數個月來,除了吃飯睡覺之外,許清宵全身心地都是在寫大魏未來五個方針。

而眼下,也徹徹底底確定了這五個方針。

很快,將策論草稿全部整理一份,許清宵帶著厚厚一疊的稿子,走出了學堂。

已是卯時,天穹依舊昏沉,寒冬將至,冷風刺骨,將一些落葉卷起。

身為七品武者,許清宵自然不畏寒冷。

他依舊是穿著一身素衣,朝著大魏皇宮走去。

計劃寫好了,就是要與陛下商談,這些事情能早一天落實,最好早一天落實。

人懶一天,無非是少些銀兩。

但對國家來說,任何一件事情都會影響無數百姓。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一切都顯得無比安靜。

除了少許人家已經醒來掌燈,大部分百姓還在睡夢之中。

天色昏暗,寒風刺骨。

大魏宮廷已經燒起了地龍,而宮廷之外,也有一條地龍官道,為文臣大儒們驅寒取暖。

兩旁的將士更是拿著火把,照亮官道。

而隨著許清宵的出現,兩旁的將士頓時露出驚訝之色,紛紛朝著許清宵開口道。

“我等見過許侯爺。”

他們開口,是由心的喊了一聲,正常來說這些守備軍無需行禮,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即可。

可許清宵,如今不僅僅只是侯爵這么簡單,附屬國之戰,許清宵在軍中的威望,得到了巨大提升。

這些將士們,都知道了許清宵鐵血手段,攻城略地,殺降屠城,仁不仁道他們不知道,他們知道的是,許清宵尊重將士,認可將士。

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的讀書人,對于那些沒有骨氣沒有血性的讀書人來說,他們更加喜歡許清宵這種人。

所以當看到許清宵出現后,守備軍們紛紛開口,朝著許清宵一拜,這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諸位將士客氣了。”

許清宵微微一笑,朝著兩旁守備軍點了點頭,隨后快步朝著宮廷外走去。

而此時。

文武百官來的不多,六部尚書和幾位國公來的最早。

原本正在閑談什么,可忽然看到許清宵的身影,一時之間,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落在了許清宵身上。

“守仁,你怎么來了?”

“嘖嘖,罕見啊,罕見啊。”

“守仁今日怎么來啊?”

“哈哈哈哈,守仁,老夫剛剛還提到了,沒想到你居然來了,守仁,你今日來是做什么啊?”

當看到許清宵出現,眾人紛紛出聲,安國公更是笑聲爽朗,而六部尚書們也是充滿著好奇。

陳正儒更是目光好奇,落在許清宵手中的宣紙上。

“守仁,你這數個月,在做什么?”

陳正儒開口詢問道。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大魏讀書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