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明第三百四十四章:平地野戰,何懼張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織明 >>織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四章:平地野戰,何懼張誠!

第三百四十四章:平地野戰,何懼張誠!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27日  作者:蝸牛非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蝸牛非牛 | 織明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京師!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京師!

肅親王豪格被黃臺吉訓斥后,就如同蔫了的茄子似的,坐在自己的座椅上耷拉個頭,雖然看上去很聽話的樣子,但大家幾乎都能看出來他心里其實并不服氣。

黃臺吉也懶得多搭理他,又咳嗽了幾聲后,對眾王爺貝勒大臣們問道:“你們……都是啥想法,今兒都講出來,免得日后私底下牢騷滿地的。”

見大家你望望我,我瞧瞧你,一時竟冷了場。

黃臺吉眉頭一皺,問道:“阿巴泰,你說。”

阿巴泰貴為老奴努爾哈赤的第七個兒子,但因為他乃是不受寵的側妃所出,因此雖然是當今汗王黃臺吉的七哥,卻也只是受封了個多羅饒余貝勒而已。

這還主要得益于其年歲上面的優勢……

阿巴泰比黃臺吉還要年長三歲,因此他能夠較早地上戰場去殺敵立功。

而且他還是唯一一位由努爾哈赤側妃所生下來的兒子,本身地位雖然低于四位大妃所生的八個嫡子,但卻也遠高于其他庶妃所生的那七個庶子。

因此,在黃臺吉建元“崇德”的時候,同時也確定了宗室子弟的世爵,如幼弟多爾袞、多鐸二人是親王,甚至子侄輩的豪格、岳讬都晉封為親王,就連比他小了十六歲的阿濟格也晉封為郡王。

可阿巴泰卻只封了一個貝勒的爵位,雖然在貝勒爵位的前面又加上了“饒余”的美號,稱作“多羅饒余貝勒”,與親王爵相比整整低了兩級,就連比起阿濟格這個莽夫的郡王爵,那也差了一級呢啊!

其實,這樣的成就對于阿巴泰而言,已經是十分不容易的了。

畢竟,他那八個嫡出的兄弟都太能干了,對于阿巴泰而言,能夠在崇德元年時被封為貝勒已經是十分難得的了,他那七個庶出的兄弟還不如他呢,他們不僅戰場建功的機會更少,所以獲封的也大多為輔國公、鎮國公、鎮國將軍等更低級爵位。

阿巴泰自二十三歲起就開始上戰場了,三十余年來歷經天命、天聰、崇德三朝,他參加了一系列對大明的征戰,如錦州之戰、己巳之變、大凌河之戰、山海關之役、宣府之役、丙子之變、戊寅之變、松錦之戰等等都有他的身影,殺敵立功確實不少……

按理說就算阿巴泰不是嫡出,但封一個郡王爵位還是可以的。

可這個阿巴泰還有兩個小毛病,那就是“寵妻”和“護女”,在黃臺吉繼承大汗之位以來,他因忤逆和頂撞黃臺吉而受罰不下于十次之多。

好在阿巴泰雖然屢屢犯錯,但大多都是小過,且以其非嫡出的身份,又不會對黃臺吉的地位造成任何威脅,所以黃臺吉對這位七哥的處罰不是罰些銀子,就是罰一些財物,從來沒有真正動怒而將其降爵或者削爵。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阿巴泰也確實不是庸才,而是一位合格的將領!

原本不太會說奉承話的阿巴泰,愣愣地看了看高高在上的黃臺吉,過了一小會兒,才站起來躬身下拜道:“皇上,臣覺得還是繞道蒙古打南國京城,會好一些。”

黃臺吉面上神情和善地接著問他:“七哥,崇德三年時,你就作為副帥隨多爾袞才攻伐南國京畿,如今才過去短短四年,還可擄取多少丁口財貨呢?”

阿巴泰低頭想了想,就回道:“皇上,前次伐明,雖說也打到了山東地界,可一來入南國時日太久,勤王軍云集,咱雖不怕他,可克勤郡王身染重疾,這才倉促回軍,還有好些地方沒打下來呢。”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就連畿南那邊,也有好些縣城沒打開,還有許多的民屯堡寨,里面也多丁口錢糧財帛啊。”

黃臺吉輕輕點了點頭,正待說話,卻忽感嗓子一陣刺撓,一股血腥氣從胸中向上翻涌,他暗中用手按住座椅強行忍住,這才沒有一口噴濺出來。

當著滿朝文武大臣和諸位王爺貝勒的面前,黃臺吉無論如何都要忍住,即使以前就發生過這樣的事,但今時不同往日了啊!

以前,黃臺吉雖然也經常鼻血不止,但那時他身體還算強壯,雖然氣血虧損多了一些,可慢慢的大家也就適應了。

但現在可就不一樣了,他的身體可是每況愈下,黃臺吉甚至比御醫更清楚自己現在是什么情形,所以在今天這種場合之下,他別無選擇!

黃臺吉強撐著身子骨,努力咽下了一口唾沫,總算是壓制住了那一股不安分的血氣,緩了一緩后,才開口問道:“十四弟,是這樣嘛?你也是這個想法吧。”

多爾袞因為前次錦州之戰時弟弟豫親王多鐸的戰亡,使他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一股助力,剩下的阿濟格雖說是他親哥哥,可這個莽夫比豪格還要沖動無腦,根本不受他的掌控,甚至都無法斷定在危難時刻會不會站在他這一邊。

因此,雖然黃臺吉對他越發親近,但多爾袞卻更是心驚不已,尤其是黃臺吉的身體每況愈下,他的擔憂也逐漸增強……

現在的多爾袞內心中十分矛盾——既盼著黃臺吉早點歸西,又怕他在臨死前對自己下手!

可不管多爾袞怎么小心行事,低調做人,但這會再次被黃臺吉點了名,總不好再裝聾作啞下去:“皇上,臣也以為征伐南國京畿腹心之地為好,雖說四年前就去過一次,可畢竟是南國畿輔,元氣想必也恢復得差不多啦。

再者南國畿輔之地,除了諾大的京城還算堅固,旁的大小城池多被咱們破開過,況又是一馬平川之地,就算再遇上張誠那賊子,平地野戰,咱還懼他不成!”

黃臺吉接下來又詢問了其他各位貝勒、大臣們的意見,他們對于伐明一事眾口同聲地表示贊成,而在宣府與京畿之間,也是多數人都支持攻伐大明朝的京畿重地。

其實,黃臺吉的心里早已決定攻打大明的京畿,若事有可為再繼續南下,深入到山東、甚至打到長江邊去看一看。

畢竟侵擾大明京畿重地才能掠奪到更多的丁口財帛,如此既可逐漸消耗大明的國力,還可磨滅大明京城二百多年里所積聚起來的王氣。

這就好比“小刀鋸大樹”是一個道理!

黃臺吉看得十分清楚明白,如今的大明朝雖說已是千瘡百孔,好似風燭殘年的老者一般,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

以大清國現在的體量,就算能夠逢戰必勝,但也無法一口將大明朝給吞下去,如果強行為之也必然是消化不良的結局。

但自己心里清楚明白是一回事,今日這滿朝文武統一認識這一點,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為一代梟雄的黃臺吉,十分懂得統一思想的作用,所以才趁著今日這個機會來讓王公大臣們發言討論,給足他們參與感,讓他們以為這個決定有他們的一份努力,如此才會更加奮力地投入進去,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標。

既然大方向已經確立了下來,而出兵的最佳時間點,自然是金秋十月,地里的糧谷都收了,才有的搶嘛!

黃臺吉也不再多問話,生怕自己一個忍不住,嘔血當場,反而不好。

他吩咐諸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親族人等都留下,等過一會兒還要到清寧宮去觀祭,隨后便在內侍的攙扶下離了御座,頭也不回地徑往后宮去了……


上一章  |  織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