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
“殿下,當下蘇城,松城俱都在王府親軍控制之下,末將這兩日正準備派遣一個營前往臨城。”
自從燕城離開,約莫三日,趙煦一行在傍晚十分抵達金陵城。
常威出城迎接趙煦的同時,向他介紹王府親軍這段時間的行動。
“兩座城池俱都是空城嗎?”趙煦隨口問了一句。
“不是空城,倒也遇到些百姓,但不過原本的一成而已。”常威道。
趙煦點點頭,這在他預料之中,不說是吳國,即便是當代國家搞這么大規模的遷徙,也不能把人都帶走。
總會有不愿意去的人躲起來,待勢族軍隊走了之后再出來。
而且按徐克說的,這段時間也有不少百姓逃了回來。
“鐘離給這些留下的百姓分了田,還給了他們口糧,百姓們踏實了不少,對王府親軍的態度也親和了。”常威又補充了一句。
“嗯,這就是最好的宣傳。”趙煦很滿意。
李自成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引無數百姓追隨他。
江北十稅一,分田六畝和這句口號異曲同工。
自古以來,百姓們就沒納過這么低的賦稅。
選擇投了江北,還是繼續追隨勢族,他們心里到時候自有桿秤。
入了城,常威引著趙煦去了指揮室。
在指揮室中有一副巨大的沙盤,這個沙盤囊括整個江南山川河流以及城池。
沙盤上,金陵,蘇城,松城位置上插了小旗子,證明這些地方當下處于王府親軍控制當中。
“殿下,吳國裹挾百姓西遷的時候正是春耕之后,所以百姓們家家都把水稻種下了,現在已經近乎六月,還有一個多月,這春稻便能收割了。”常威指著三座城池之間的廣袤區域,又喜又愁。
喜的是,吳國百密一疏,留下這一季稻子,簡直等于是把糧草送上門了。
愁的是百姓們都被裹挾西遷,如果這些無法及時收割,就要爛在地里了。
再者,六月底也是江北百姓農忙的時候,根本不可能調百姓過來割稻子。
“本王注意到了。”金陵之戰的時候,田里不過是青青的稻苗,不引人注意。
但現在,稻苗茁壯了,上面掛滿了稻穗,葉子也泛黃了。
金陵,蘇城以及松城之間的區域,也就是當代太湖區域產糧極高。
眼睜睜看著稻子爛在地里,誰也受不了。
而且,如果這次四院的計劃能成功,百姓們順利歸來也是要吃飯的。
收獲了江南的糧食,不但百姓吃飯的問題解決了,還會有盈余。
相反,就要江北向江南輸送糧食了。
不得不說,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沉思了一會兒,他道:“這樣,這段時間你向留下的百姓打探一下,哪些田畝是百姓們的,哪些田是豪族和勢族的,百姓的田暫時不動,勢族和豪族的田到時候讓王府親軍士兵收稻子。”
“王府親軍這點人怎么夠呀,除了寧州,還有沿海的其他州都需要收稻子。”常威搖了搖頭,依舊愁眉不展。
“還有其他法子。”趙煦道:“本王再令報社在江北的報紙上刊登一則消息,招募百姓來江南收稻子,給予他們收獲的稻米作為報酬,家中人口多的,到時候自然樂意,即便人口不多的,抽一人出來,農忙也就至多拖幾日,不會影響收成。”
常威聞言,緩緩點頭,“這倒是個法子,多多少少能從江北調些百姓過來。”
趙煦笑了笑,“其實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讓西遷的百姓回來,各自收自家的糧食。”
他之所以讓常威留著百姓家的田不收,是因為他想到一個絕佳的主意。
自古以來,百姓都視自家田畝為性命。
看不得自家田里的作物到了收獲季節卻無法收割。
在當代,即便農家子弟在外工作,到了農忙時節也得回家。
即便賠錢也得把地里的糧食收了,這是千百年來養成的習慣。
所以,若是讓徐克的人把稻子熟了的消息在百姓中傳開,必然會惹動百姓的思鄉之心。
冒著與勢族軍隊沖突的風險,他們也是要回家的。
想到這,他將自己想法同常威說了。
“殿下對民心真是了若指掌,要說末將,末將也想著該回家收稻子了。”常威哈哈大笑。
秦山和關通也笑起來,關通道:“不過這要快一些,否則就來不及了。”
“這是自然。”趙煦說道,想了想他道:“徐克的人在哪里?讓他來見本王。”
四院在金陵城是有人的,為的是便于同潛伏在百姓中的成員取得聯系。
“是,殿下。”應了聲是,常威對自己的親衛吩咐了幾句。
親衛士兵離去,不多時,一個青年走了進來。
“監察四院指揮使張珩,參見殿下。”見到趙煦,青年躬身行禮。
“免禮。”趙煦望向張珩,監察四院內部也是有等級的。
徐克為四院主事,統領整個四院,柴五為四院副主事。
正副主事下面有八大指揮使。
指揮使下面又有千總等官職。
張珩坐鎮金陵,基本等于江南的事務由他負責了。
“此番,你們四院要和王府親軍配合,爭取這次行動能夠讓被勢族裹挾的大部分百姓回歸故土。”趙煦道。
頓了下,他繼續道,“你們四院負責聯絡百姓中準備起事的骨干,同時宣傳稻谷熟了,引導百姓的思鄉之心,而王府親軍化整為零,扮做百姓,深入敵后,配合百姓們起事,關鍵時候打響第一槍,掩護百姓撤往沿海。”
張珩聞言,心中一喜,他道:“若有王府親軍配合,大事可成。”
“殿下高明。”常威緩緩點頭。
勢族一直在盯著王府親軍,只有王府親軍一動,他們便會警惕。
但是王府親軍大部分兵力不動,把兩三萬人化整為零,裝扮為百姓,或許可神不知鬼不覺就深入敵后了。
到時候與百姓們再配合起事,不愁百姓們不跟他們走。
“既然如此,事不宜遲,明天便立刻行動。”趙煦望向二人,叮囑了一句。
應了聲是,二人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