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
長安城在夕陽下染上一片金黃,火紅的楓葉飄揚在空中,陣陣花香彌漫全城。
隨著遼東戰事的結束,整個帝國境內都一片承平。
作為帝國神京的長安,在各處都展現一種平靜寧和、雍容華貴的氣質。
當朝皇帝春秋鼎盛,皇室又添一名皇子,天下百廢俱興,四海風平浪靜。
這是最好的一個時代,所有人都對明天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哪怕最悲觀的人,也想不出明天會出現怎樣的變亂。
新皇子是貴人甄宓所生,這位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文昭皇后,被張瑞當作童養媳養了近十年。
最終還是沒能逃出張瑞的魔爪,及笄之后開始承歡侍寢。
如今芳齡十七歲的甄宓極受寵愛,其性格溫柔賢淑,又不爭不搶。
張瑞實在是挑不出她一點瑕疵來。
唯一張瑞曾經不滿的地方就是,她懷孕在身,自己不能與她親密。
對這位貴人,張瑞疼愛的甚至恨不得揉進自己胸膛里。
結果,甄宓果斷的安排了自己的小姐妹代自己侍寢。
甄氏是天下頂級豪族,甄宓手中的資源甚至未必弱于皇后趙虞。
無論是黃金珠寶,還是美女奴婢,甄宓宮中都充盈無數。
所以她完全無需與她人勾心斗角,生活的安詳愜意,與世無爭。
至于皇后之位,太子之爭。
這在孟朝是沒有意義的。
以孟朝武德之充沛,制度之完善,皇位平穩過度,比皇帝本人的才干更重要。
所以張瑞絕不會去變更嫡長子繼承制度,給后世留下什么不良風氣。
張佑安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完全不弱于明朝朱元璋的太子朱標。
這一點,孟朝大臣、皇宮妃嬪都能看清。
從一開始就沒給其他人留下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些人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心態失衡。
皇宮中除了這些顯赫高貴的皇后、妃嬪,今歲也增加了不少采女。
到了這一步,張瑞是再沒臉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曹叡奢侈享受。
大概需要后人來批判批判他這個孟朝開國皇帝了。
因為十月,來自帝國一東、一西兩個方向萬里之外的捷報同時送到了長安。
遼東諸葛亮大破高句麗主力大軍,擄高句麗男女五萬余人而歸。
在孟朝新的國情下,這些人沒有被就地安置,更沒有被屠殺。
而是經由商人販賣到了天下各處,當作工人送進工坊,晝夜從事高強度勞作。男子冶煉鋼鐵,女子紡織生產。
毛熊鋼鐵領袖作風強硬,所以蘇帝有句話流傳甚廣:“組織決定派你去建設大西伯利亞。”
孟朝比不了蘇帝,但也是當今天下的頂級強權,正在建設鋼鐵強國之路。
這些俘虜全被投入了時代的鋼鐵熔爐當中,燃燒自己,鑄就孟朝的鋼鐵帝國。
而為了彪炳帝國赫赫武功,作為征服的象征,四名高句麗美女與大量財富一同送進了皇宮。
遼東如此,安西也是相同的情況。
五月,來自安西的捷報傳回。十月,安西大軍護送的貴霜公主以下女子、藝人、工匠三萬兩千人,終于同黃金白銀、精金良鐵、珠寶玉石等八千余車財富一同跨越上萬里,抵達了長安。
其中萬余人被充入隸臣妾,萬余人被甄氏商行售往天下各處。
但即便如此,張瑞后宮里也增加了貴霜公主、貴霜美女、西域胡姬等數十人。
于是孟朝宮室人口一舉突破百人。
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沒有俸祿的采女,而且皇室資金極為充裕,沒有給帝國造成什么壓力。
但天家無私事,若不能用制度規避皇帝府庫與國家府庫。那么日漸膨脹的皇室規模,早晚會侵蝕帝國的利益。便比如明朝宗室問題,終其一代,都是明朝廷財政沉重的壓力。
好在這一點,歷朝歷代都有制度可循。皇家私庫與國庫會進行分離。
除了宋朝對內廷的消費,實行“以外統內”的制度,即內廷的一切用度,須經外朝的宰相核準,宰相不批準,內廷便拿不到錢。內廷用度如果超出預算,會受到朝廷的查問。臺諫如果認為官府批準了內廷的不當消費,還要提出彈劾。
這種制度下,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徽宗死于金國,高宗在為父皇服喪期間,將御椅換成了尚未上漆的木椅。有一回,宗室入覲,見到這張龍椅,好奇問道:“這是不是檀香做的椅子?”
一名姓張的妃子掩口笑道:“宮禁中,妃子、宮女用的胭脂、皂莢多了,宰相都要過問,哪里敢用檀香做椅子?”
甚至宋仁宗時,后宮嬪妃要“進官”(類似于評職稱,進一級可增加月錢),也需經官府批準,不是皇帝一人可定。
曾經“有請降御筆進官者,上取彩箋,書‘某宮某氏特轉某官’,眾喜謝而退。
至給俸日,各出御筆乞增祿,有司不敢遵用,悉退回。
其他王朝都是兩者互不相屬,皇帝怎么花內帑,大臣都不過問。但皇帝要動用國庫的錢為自己修園子,就等著被罵吧。例如慈禧,用海軍軍費辦壽宴。永遠被釘在了恥辱柱上,諸夏不滅絕,其罵名不會休止。
而管理皇室內帑的機構,清朝叫內務府,明朝叫十二監,在隋唐之前一般稱之為少府或太府。
孟承漢制,管理皇室財富的機構也叫少府。
張瑞之前不太關注皇室財富,這次正好趁著機會規范一下少府職權與皇室后代傳承問題。
家天下的背景,哪怕只調整自己的金庫,也不得不召集朝廷大臣進行商討。
因為按照制度,國庫每年都會按比例撥一筆錢到內庫,作為皇帝的內帑,這個比例的多少,關乎皇室與朝廷雙方。
這就跟后世開公司差不多,公司賬面上的錢,老板不能隨隨便便拿來為自己奢侈享受。
所以內閣大臣審配、司馬芝,民部中郎國淵,通政使荀彧,以及為張瑞管理少府的大臣沮授都被張瑞著急,一同商討少府制度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