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隨著考題的公布,所有士子都陷入沉思。
以服事殷與奉國家以討天下,雖然都是遵奉天子,但卻代表了兩種爭霸路線。
以此為論,顯然就是讓眾人寫出自己認為更適合孟侯肅清天下的一種路線。
這兩種路線同時也代表了所有人對天下大勢的看法。
那就是天下是否還猶敬天子?遵奉天子究竟能否在短短數年內,迅速一統天下。
這一觀點認知,將決定了這兩種路線孰優孰劣。
若認為漢室天命未失,只需討平一二不臣諸侯,余下傳檄可定,那么奉國家以討天下,無疑就是最優選擇。
眾人環思天下群雄,設孟侯誅殺董賊,遵奉天子,其他諸侯是否會敬服王命?
若孟侯下令,天下諸侯全部解甲,遣散軍隊。召袁紹、袁術、張燕、韓遂、公孫瓚、劉焉、陶謙、劉表、韓馥、劉虞等各方諸侯入京,這當中有幾人會果斷奉詔?
可以確認的是袁紹、袁術、張燕、韓遂、劉焉這五人絕不會奉詔。
公孫瓚、陶謙、劉表、韓馥這四人,可能會婉拒詔令。
環視天下,竟只有大司馬劉虞有可能會奉詔入京。
那逐一討平這些諸侯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這么長時間把持朝堂,架空天子,該擔負如何的罵名?
而若認為漢室天命已失,把持天子并不能傳檄而定四方,那奉天子以討不臣,就得不償失了。
選擇這一方針,前提必然是普天之下,皆敬奉天子,只要討平一兩個不臣服者即可。
若天下皆是不臣者,就會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天子雖貴,卻調不動七國諸侯大軍一卒。
所有人都能理清思路,究竟如何選擇,如何落筆,就只看眾人對天下大勢究竟是何看法了。
漢室自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方有亂相。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堪堪有朝堂不穩。
到如今,董卓進京,霍亂朝堂也僅有兩年。
著眼天下形勢,有人依舊忠奉漢室,安定一方,處世與兩年前沒有絲毫不同。
有人則聚兵割據,斷絕王命,自立一方。
亦有人大膽攻伐,誅殺刺史、太守。
天下究竟會何去何從?這是每個活在當下的士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明日是恢復成兩年前的安穩局勢,還是激烈動蕩,忽然間改朝換代?
隨著思緒逐漸清晰,陸續開始有人動筆。
每個考生都被下發了兩張稿紙,可以在稿紙上寫下自己的草案,然后再認真謄寫于答卷上。
學子們奮筆疾書時,張瑞也打開了殿試座位名冊,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人物。
拿著朱筆,在名冊上面依次圈出,然后開始對著名冊逐一下去視察。
首先看的是羊衜,這個時代,外戚永遠是一方勢力的重要助力,也是一位君主的死忠之臣,值得張瑞格外關注。
成功培養了羊祜這種千古名將的羊衜,才干自然也是不俗,揮墨間立意沉穩,經營以勢:“治兵以討不賓;建學而延胄子。遂能開疆河右,抗衡強國。道由人弘,抑此之謂。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
這是一個堅定的地方諸侯派,主張穩固自身,經營勢力,開拓隴右,強化關中。通過整治軍隊,推行教化,招賢納士,最終一統天下。
雖然沒有特別精彩的內容,但勝在沉穩,尤其主張開拓隴右,深合張瑞之心。或者說,比較符合張瑞的歷史經驗。
大唐一統天下的戰爭之路便是在攻克長安后,迅速解決隴右一帶的軍閥,穩固了整個后方,然后才揮師東進洛陽,逐漸收復中原。
與大唐相比,張瑞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在于,龍興之地的太原,李唐曾經一度失守,作為精銳腹地的整個河朔地區一片糜爛。但如今天下,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威脅到張瑞最精華的郡國。
有雁門及長城在手,張瑞可以從容派兵整頓北疆局勢。無論鮮卑、烏桓、還是匈奴,都不敢像突厥一樣,大肆入侵關內。否則中原鐵騎的報復,足以讓其整個部族,徹底被碾為塵埃。
但劣勢則在于,益州并沒有像李唐一樣,立即投降,而是需要張瑞派遣大軍進去逐一收復。而且無論漢中還是巴郡,都是異族眾多,占領之后也需要派官員認真治理。
張瑞雖然在大局觀上并不及荀彧、諸葛亮這種無雙國士,可以在紛亂局勢中一眼看出勢力前進方向,但重點在于,張瑞可以抄答案啊。
對著標準答案,去尋找類似合理的解決方案,這還是很容易的。
張瑞只會按圖索驥,做不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但不妨事,有人才會。
只要找到這個人才,并將其方略拿出來,跟眾文武商量一下,一份后世標準答案,就完美切合了當下的形勢與實際。
看了片刻,張瑞還算滿意,便不動聲色的接著走動起來,繼續觀看其他士子的答卷。
連看幾人,張瑞皆面無表情,這當中有人主張討伐董賊,克服王京。有人主張匡扶漢室,掌控朝堂。
很顯然其中主張奉國家以討天下者居多。
這不僅僅是因為奉天子以討不臣更容易平定天下,還因為掌控朝堂后,受益最大的便是右將軍府治下官員。
挾持天子,把控朝廷后,右將軍府中官員,本來只能管一府的,立即就能管理整個天下。本來為高官的,能夠升為九卿高位。本來擔任縣令的,足以能擔任郡國高官。
至于把持天子可能背負的罵名,這關他們一群基層官員何事。
后世只會罵曹操奸雄,有誰會罵荀攸、張遼是奸臣?
官僚階層顯然不會為了君主的名聲而損礙自己的利益。
看過數人后,張瑞在一名年輕士子身邊挺住了腳步,臉上終于神采奕奕。
因為答卷的首行,寥寥數字,就足以引起所有穿越者的矚目。
“殿試舉郎臣法正,年十七歲,系扶風郿縣人,由中平元年九月應縣試茂才,中平元年十月應郡試郎中,中平元年十一月應州試舉郎,中平二年二月應殿試。”
“令將三代腳色并所習經書開具于后。”
“祖父真,字高卿。”
“父衍,字季謀。”
“一習《春秋》,二習《梳律》,三習《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