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之并州匪政第一百零四章扎根漢末,藍田玉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之并州匪政 >>漢末之并州匪政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四章扎根漢末,藍田玉暖

第一百零四章扎根漢末,藍田玉暖


更新時間:2021年07月23日  作者:楊氏良家子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楊氏良家子 | 漢末之并州匪政 


“阿姊莫要如此拘禮。”蔡琰親膩拉著蔡貞姬的雙手說道:“皆是親人,家宴中以親情論即可。”

張瑞笑著點頭,說道:“文姬之言甚善,阿姊莫要拘禮。”

蔡貞姬出身名門,落落大方,乃回道:“那便依妹夫所言。”

隨后蔡貞姬便為張瑞介紹了自己的丈夫羊衜,羊衜容貌甚偉,儀表堂堂,雖然粗布麻衣,但不掩其英氣。

張瑞并沒有仗著自己位高權重便大擺架子,而是很客氣的先向羊衜行禮,說道:“見過友婿。”

兩婿相謂曰亞……又曰友婿。

這么奇怪的稱呼,張瑞聽都沒聽過,是蔡琰提前給張瑞科普的知識。

一般后世幾位女婿在老丈人家見面,都是互稱連襟或者干脆以兄弟相稱。

所謂友婿這稱呼,也就孫策跟周瑜用的上了,這兩位豪杰分別納了大喬、小喬,能夠彼此互稱一聲友婿。

張瑞推測,孫策與周瑜私下里大概也不用這奇怪的稱呼,更多的還是稱呼彼此表字。

但張瑞與羊衜首次見面,就直呼蔡琰姐夫的表字會顯得有些倨傲無禮。

而張瑞才十九歲,還未加冠取字。理論上作為一方君主,張瑞不用完全遵守二十歲加冠這一習俗,可以提前加冠取字。

但張瑞還是一力堅持,待二十歲那年在大漢舉行一次正式的加冠禮,已祭奠自己逝去的宅男身份,之后更全力以赴的融入到漢末生活當中。

何況,就算張瑞有表字,以張瑞的身份,也不會有誰真當面以表字相稱。

友婿這奇怪稱呼,大概還要使用許久。就像外舅,待日后見到老泰山蔡邕,也要每天稱呼外舅。

張瑞只能安慰自己,雖然奇怪,但喊著喊著或許就適應了。

就像羊衜,完全不覺有異,很自然的回禮,說道:“見過友婿。”

隨后羊衜又逐一為張瑞介紹了羊秘和羊耽。羊秘身形高大,面容沉穩,有一家之主的風范,羊耽則聰明伶俐。

這兩位與張瑞的關系稍遠,算是張瑞的姻親。即所謂的姻兄、姻弟。

總的而言,羊氏三兄弟并沒有令張瑞失望,皆有其父遺風。將來為張瑞治理郡縣完全不在話下。而且基本不需要擔心這三人的廉潔與忠誠問題。

倒是之后的環節,令張瑞開懷大笑。

張瑞今年十九,還未加冠,更未生子。

羊衜兩個垂髫稚子羊發、羊承卻十分乖巧的向張瑞行禮,拜道:“拜見姨父,恭問姨父金安。”

兩個小家伙便是張瑞的內甥,這一聲姨父喊得張瑞一時沒能反應過來。

張瑞與蔡琰相處的時間也就僅半年而已,前世今生二十多年的單身宅男生活,導致張瑞對忽然就成為別人父輩這件事,完全沒有準備。

愣了好長一段時間,張瑞才察覺到,穿越到漢末,自己生活中改變的不止是政治上的風云激蕩,軍事上的的金戈鐵馬,還有親情中的無數羈絆。

自己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孤身宅在家中,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孤獨宅男了。

也不是那個剛來漢末時孤身面對這個陌生世界的異鄉客。

現如今自己已經有了一個小家,有了許許多多的親人。也正是因為這些親情網絡根植于漢末,自己才算真正扎根在了這片土地之上。

蔡貞姬一家的到來,不僅僅是為張瑞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外戚人才庫,更是讓張瑞對漢末有了更高的歸屬感,生活中多了幾分煙火氣。

于是張瑞笑著吩咐道:“來人取兩枚藍田玉來,權當見面禮,送我兩位小內甥。”

藍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另外三種分別是和田玉、岫玉和獨山玉。

其中藍田玉產自京兆尹藍田縣,和田玉產自西域即后世新疆,岫玉產自遼東,獨山玉產自南陽。

玉器的生產一直是國力和財力重要標志之一。尤其隨著征西將軍府治下的安定,工商業高度發達,各種財富層出不窮。藍田的玉器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為征西將軍府府庫中僅次于鹽、鐵的第三大財富支柱。

關于藍田玉最著名的詩句必然是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將良田日暖、玉器生煙的朦朧美感與愛情的唯美完美切合。一詩而使藍田玉千古皆知。

張瑞實用主義發揮,直接盜用了李商隱的《錦瑟》,全詩就題在藍田縣碑記上,供所有行人觀看。

因為這首詩,藍田玉的身價倍漲,倍受豪族階層追捧,藍田縣的稅賦收入一躍成為關中第二,僅次于長安。

當然,在盜詩的時候,張瑞很自覺地隱去了作者姓名。更沒有厚顏無恥的宣傳乃是自己所作。

因為僅第一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就無法解釋,明顯不切合張瑞身份。

如今張瑞風華正茂,怎么可能去思華年?

兩位小家伙倒是十分懂事,知書達理,知道長者賜,不敢辭。立即拱手拜謝,說道:“謝過姨父。”

看的張瑞喜愛不已,打算今晚就跟蔡琰加班造娃。

隨后張瑞笑著說道:“皆入座,來嘗嘗我征西將軍府美食。”

這寒風凜冽的冬天,全家人同處一室享受熱騰騰的火鍋,的確能讓人身心放松,愜意不已。

尤其還有兩個可愛孩子惹人喜愛,使這次家宴的氛圍十分和諧,完全不像是高官侯府森嚴模樣。

賓至如歸,是羊氏眾人的切實感受,更穩固了在關中安家之心。

待眾人飽食過后,蔡琰便帶著蔡貞姬與幾名孩童前往后院歇息,張瑞則趁機與羊秘、羊衜討論了一番科考安排事宜。

羊衜信心十足,說道:“吾等在信中已知科考之事,正是自信能過科考,方才搬至關中,出仕一方。”

在關東郡國,如今還是靠舉孝廉才能邁入仕途。但隨著羊續死去,沒有名望,沒有關系,羊氏想靠舉孝廉出仕已經完全沒有可能。歷史上也證明了這點,羊氏兄弟三人,無一人有舉孝廉經歷。

這時候便顯現出一個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對人才的吸引力究竟有多么強大了。

張瑞笑著回道:“科考能過郡試不難,難在過州試、殿試。今歲科考有十萬人參與,科考改制后題目數量及難度皆大幅增加。尤其數算,乃重中之重。望二位兄長能早做準備。”

十萬人?

羊秘、羊衜對視一眼,同時心中震撼。

諸夏從不缺人才,只是缺少能讓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

所以古人言千里馬嘗有,而伯樂不常有。

十萬人當中,必然有無數具有真才實學的俊杰。

只要科考能成功將其篩選出來,并委以重任,那征西將軍府的騰飛之勢,將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二人遠本信心十足,這一刻卻不得不認真思考張瑞之言,或許當真需要苦研數算一道了。

否則連州試都不過,豈不成了千里迢迢前來丟人現眼。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漢末之并州匪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