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之并州匪政第十章河如長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之并州匪政 >>漢末之并州匪政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章河如長城

第十章河如長城


更新時間:2021年07月03日  作者:楊氏良家子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楊氏良家子 | 漢末之并州匪政 


楊氏良家子:

韓浩歷史上以忠勇而顯,長期與史渙一同掌控曹魏禁軍,卻能一直保持忠心耿耿,是所有主君都喜歡的一類臣子。

張瑞亦不例外,接見這位河內豪杰時,滿面春風,笑容和煦,說道:“得元嗣相助,孤必能匡扶國難,肅清國賊。”

韓浩十分恭敬的行禮,說道:“浩必殫心竭慮,以助明公成就文王偉業。”

諸夏自古有崇古思維,效法上古圣賢之君、效法“三代”之法,即所謂的“法先王”,指的便是效法周文王。

儒學的興勝,把道德與政治聯系起來,更是將文王當成一個“內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所以周文王便是如今天下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倒不是張瑞如今可以與周文王相提并論。

韓浩以文王為喻,指的是張瑞如今靖難勤王,走得是康莊大道,以文王為榜樣,早晚能成就不世偉業。

也有良臣擇主的意義在其中,既然以文王為喻,那必然要盡力輔佐,忠心跟隨。

事實上整個封建時代,無數君臣見禮,都曾以文王為喻,算是君臣相知的典型。張瑞并沒有任何激動,但還是表現出了十足的重視,向其問策,說道:“如今孤為天下先,四方豪杰都聚焦于河內,大軍勝敗關乎舉國士氣,依君之見當如何部署?”

關于作戰部署,鷹揚將軍府參軍們早已設定了多達十數套的作戰預案,以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

張瑞此問完全是為了給韓浩表現的機會,讓他感受到鷹揚將軍對他的重視。以堂堂鷹揚將軍之尊,百忙之中亦抽出時間,專心聽其諫言。

作為新投效的豪杰,能得到如此重視,怎么會不心存感激?

然而事實上,并沒有韓浩以為的百忙之中,張瑞其實清閑的很,完全是把這次談話當做茶余飯后的消遣,聽人吹牛皮。

但是韓浩剛談不久,張瑞就神情一震,神情愈發投入。蓋因,韓浩所言充分發揮了他作為河內人士的優勢,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于是張瑞叫停了韓浩的侃侃而談,喚來了負責統籌軍機的賈詡以及大量參軍在一旁旁聽。

韓浩乃為眾人從頭講解到:“如今天下形勢如風云席卷,以順誅逆,大勢已定。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則洛陽只能困守八關。而后將軍出河東,自風陵渡跨越大河,南陽后將軍袁術出武關,以震三輔。逆賊董卓將腹背受敵,一日數驚。最終困死在洛陽。”

這一點跟鷹揚將軍府的作戰預案不謀而合。

在河內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便是孟津渡。歷史上聯軍為守衛此軍事重鎮,韓馥派遣從事趙浮、程渙將強弩萬人屯孟津。

如今鷹揚將軍府更是在這里駐扎了兩萬大軍,既能沿河防備,又能以此為跳板,發起進攻。

而酸棗盟軍則重走楚漢戰爭之路,爭奪洛陽東方重鎮滎陽,占領成皋之口(即虎牢關所在的成皋縣)。這里有洛陽最大的糧草敖倉。

當年劉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

但與歷史不同,孤軍奮戰的董卓除了要抵御關東的酸棗聯軍,還要防備河內孟津的偷襲。

一旦禁軍主力東出成皋,孟津的聯軍就會渡河,出現在洛陽城北數十里處,既可選擇進攻洛陽,亦可選擇掐斷成皋禁軍的糧道。

這還只是洛陽周圍的戰事。

在洛陽西方的弘農郡與河東郡一水相連。

黃河幾字形拐角處,在河東境內有有黃河最大的渡口,風陵渡。這里駐扎了高順所部精銳無比的步騎萬人。

這個渡口不僅僅是見證了楊過與郭襄的凄美愛情故事。

描寫風陵渡的詩除了“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這首愛情詩以外,還有更出名一首“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云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僅看詩就可知曉,跨過風陵渡,南方就是八百里廣袤秦川。甚至在風陵渡南方七里處就有中原最著名的雄關之一,關中門戶——潼關。

一旦袁術攻克武關或者鷹揚大軍攻克潼關,整個關中三輔八百里秦川都暴露在兵鋒之下,關中將徹底與董卓失去聯系。

對洛陽的圍攻,大抵部署都是如此,走得是堂堂正正的兵法正道,以勢取勝。

這種部署不僅曹操看得出來,歷史上袁紹也是如此規劃的,甚至董卓的防御方案也是以此為應對。

精通兵法的人對此都有類似的見解,但韓浩接下來的部署卻令所有人耳目一新。

“善戰者,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我軍匯聚十州之精銳,財寶不可勝數,可匯聚戰船千艘,化大河天險為我軍之長城。”

化黃河為長城?

眾人紛紛思索。

長城的軍事意義何在?

首當其沖的便是防御價值。有長城在,小股游牧騎兵就無法隨意越過城墻展開偷襲。

張瑞登過長城,真正站在城墻上才能感受長城之雄偉。

那一刻張瑞曾經思索,游牧民族究竟怎樣才能翻山越嶺騎馬抵達長城之下,又怎樣才能以血肉之軀徒手翻越這道壁壘?那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所以自古游牧大軍想進入關內一直走得便是那幾條固定的、相對平坦的道路。

在防御之外,長城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則是進攻的跳板。

游牧民族無法跨越長城,諸夏大軍卻可以在長城內從容匯聚,隨時隨地從長城任何關口出擊。

以有備而攻敵不備。

一方養精蓄銳,名師勁旅云集。一方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結果已是不言而喻。

黃河天險亦是如此。

董卓的部隊無法輕易越過黃河,進攻河內的聯軍。

而擁有大量水師的聯軍,卻能以黃河為跳板,隨意在任何地方展開登陸。

董卓能做的就是派出大量鐵騎沿河巡視,消極防守。

但是稍微了解兵法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做“久守必失”。

董卓以一州而抗衡天下,就注定了他對云集在河內的黃河水師毫無辦法。這是實力、底蘊上的根本差距。

小說相關


上一章  |  漢末之并州匪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