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之并州匪政第六十六章武經總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之并州匪政 >>漢末之并州匪政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六章武經總要

第六十六章武經總要


更新時間:2021年07月03日  作者:楊氏良家子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楊氏良家子 | 漢末之并州匪政 


對鷹揚將軍府的規劃是挺齊全,但現實是諸曹長吏無一人履職。

事關征兵,還是得問河東郡兵曹史裴俊。

張瑞便問道:“河東征兵事宜,兵曹有司可有草案?”

麾下文臣的作用正是體現在這個時候。

制度早已完善,諸曹各司其職,一切都會有條不紊的進行。

關于征兵事宜,張瑞只關注了征募良家子,組建三河騎兵。但對河東整體的征兵規劃,兵曹早已在自覺進行。

現在面對張瑞問政,裴俊立即收起功勛冊,打開另一份冊文,說道:“此乃河東軍籍建設草案,請主公過目。”

張瑞接過來看了一眼,密密麻麻的文字寫滿文牘,可見兵曹有司一直在恪盡職守,沒有尸位素餐。

隨后露出滿意的微笑,將冊文放于桌案,說道:“某稍后細看,裴曹史先簡要為吾等介紹一番。”

袁渙知道這是張瑞介紹給自己聽的,頗為感動,立即正襟危坐,側耳傾聽。

“河東戶曹統計的人口為四十九萬人,約十一萬戶。按七戶出一兵,可得一萬五千七百余人,兵曹取整,為一萬六千人。其中有六千良家子,自備馬匹、武器從軍。另外一萬為步卒,考慮到河東百姓剛經歷白波之亂,兵曹并未要求其自備武器,暫時由府庫供給。”

張瑞從頭到尾審視了一遍,沒什么大問題。耕者疾苦,普通黔首積蓄無多,真要強行令其自備一把精良戰刀和一套制式弓箭,立即會導致許多戶家庭破產蕩家,賣兒鬻女。

當初太原府兵也不是一蹴而就,直接令府兵自備武器。

至少也要讓府兵家庭經歷一次免征賦稅的秋收,倉廩稍微豐實以后,再逐漸規范。

太原有步騎一萬四千余人,河東有步騎一萬六千余人,一合計,鷹揚將軍府麾下的士卒也多達三萬了。

而且不斷有黑山匪寇解甲歸田,胡虜夷狄歸化投效,軍隊人數還會逐漸上漲。

奮斗兩年,自己也終于有一鎮諸侯的風采了。

可惜太原、河東都久經戰亂,人口銳減。

兩郡人口也不及冀州、兗州等富庶郡縣一郡之地。

在討伐董卓時,那些被董卓任命、剛剛上任幾個月的州郡高官,輕松就能拉出兩三萬的部隊來。

像渤海太守袁紹,一起兵就是數萬之眾。濟北相鮑信,一個郡就拉出徒卒兩萬余人,騎兵七百,輜重五千余車。

如果沒有府兵制、鹽引開中法、稅制改制等各方面的改革維新,僅有三萬普通部曲,可以說奮斗了兩年的張瑞此刻才勉強與這些諸侯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而之后的發展速度可就各不相同了。

袁紹聲名威加四海,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奪取富庶繁華的冀州。

曹操文韜武略,能在四戰之地的中原站穩陣腳,從群雄角逐的絞肉場里浴血而出,取得最終勝利。

此時占據兩個殘破郡縣的普通宅男,憑什么去與這些雄才偉略的漢末英雄逐鹿中原?

萬幸張瑞從一開始便沒有故步自封,通過借鑒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均田制,在兩郡積極授田,恢復了農業生產。

通過府兵制改革,凝聚了軍心,選拔出一批能征善戰的士卒。

借助鹽引開中法,獲取了大量的戰馬,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

最后通過稅制改革,豐實了府庫倉廩。

這些才是張瑞敢指著董卓使者鼻子呵斥的底氣,是張瑞敢與天下諸侯試比英雄豪氣的資本。

張瑞乃挺直胸膛,意氣風發的吩咐道:“徒卒一萬由揚武中郎將高順、建武中郎將段文協力負責訓練。鐵騎六千由討逆中郎將張遼訓練。而今秋收已過,正是沙場秋點兵時節,自即日起至冬訓結束,河東將士需苦練陣列、識旌旗、辨軍令、習技擊,不得有任何懈怠。”

關于如何整編這支軍隊,提升戰斗力,兵曹和三位中郎將必然會設有章程,張瑞沒必要親力親為,只需等諸人提交草案后,予以審閱、批復即可。

想到將來不可能有這么空閑的時間,令三名最有軍略的中郎將去練兵,張瑞決定干脆趁此次良機,設立全軍的操練通典。

像大唐步騎兵都設有操典,李靖的《衛公兵法》,也對這方面設有典章、法度。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武經總要》,在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防御等方方面面都有詳細規定。

《武經總要》并不是完全適合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何況張瑞也記不住全文。

但沒關系,張瑞記得賈詡、王昶都著有兵書。

令二人編撰,令高順、段文、張遼、趙云等悍將提供經驗,一樣能著作出一本符合當下的陸軍操典。

想到就去做,張瑞的拖延癥只在自己身上是癌癥晚期,但在指揮他人方面可利落的很,反正只是動動嘴,便說道:“令鷹揚將軍府司馬賈詡、記室參軍王昶及四位中郎將合力編撰一部《武將總要》為三軍操典,令各校尉、軍侯盡皆陳述己見,總結經驗,造冊上報。”

說到這里,張瑞不禁噗嗤一笑,想起前世自己寫課后總結、會后總結、經驗報告時抓發撓頭的苦惱模樣。

沒想到對各種總結深惡痛絕的自己,也會將這份“快樂”帶給別人。

但基層軍官的經驗與見解的確是步兵操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為了區別于形式主義,讓眾人重視這次的陳情造冊,張瑞決定不吝重賞。

笑著說道:“傳示諸將士,軍侯以下亦可上書建言。無論校尉、軍侯還是屯長、士卒,言之有物,建言合理者,前五名皆策勛一次,賞錢百萬,重鎧一套,戰馬一匹。軍侯以下不因言獲罪,軍侯以上排名倒數五名者,記過一次。排名最末者,降職!敢互相抄錄者,二人皆貶為士卒。”

如此恩威并舉,相信沒人敢糊弄了事。

只罰抄錄,不罰作弊,就是張瑞不介意他們去找外援,不強求他們自己寫出一篇建言,哪怕是去請教世家大族都可以,反正最后他們請教到的兵法、見解最后都化作養分灌溉了鷹揚將軍府。

而且這些軍官都家資不菲,可以拿出來一些救濟貧寒士子。類似杜畿那種自幼窮苦的讀書人,正好可以為軍官代筆。

讓軍隊、百姓都見識到識文斷字的利益之處,從而鼓勵百姓入學讀書,也為下一步強制軍官進學、識文斷字,打下基礎。

無彈窗相關

_


上一章  |  漢末之并州匪政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