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瑤喊了蕭安進來,把那日的情形詳細的說了一遍。
宋宛月聽完,心里已經有了七八分的猜測,此事一定是淑妃和吳家動的手。
“老爺,宮里……”
管家的聲音在院中響起,話還沒說完,就聽到一個氣急敗壞的聲音緊跟著響起,“宋宛月,你給雜家出來。”
嗓音尖細,一聽就是太監。
定國公看向宋宛月。
宋宛月低聲解釋,“是跟我去軍營的太監,我聽到大哥中了毒,急著趕回來,把他甩后面了。”
定國公明了了,不緊不慢的走出去。
他不但是國公爺,還是嫻妃的父親,嫻妃有多得寵,宮里的人都知道,小太監自然也知道,看到他,頓時收斂了氣焰,行禮,“見過國公爺。”
“公公免禮,月兒是心急思兒,還望公公見諒。”
見諒個屁,他回去還不知道怎么交差呢。
小太監在心里罵,面上不敢顯出來,“國公爺也見諒,皇上宣宋宛月去進宮,還請您快讓她快出來。”
宋宛月走出來,小太監一看到他,立刻變了一副面孔,“宋宛月,雜家陪你去軍營的路上就說了,出來以后要去見皇上,你竟敢違逆圣命,好大的膽子。”
“公公何時說的?我怎么沒聽到?”
宋宛月一臉疑惑。
小太監一噎,“你……”
“月兒……”
定國公假意訓斥她,“你怎么可以這么對公公說話,無論公公說與沒說,你將他拋在身后就是不對。”
宋宛月一副乖巧的模樣,“月兒知錯了。”
小太監氣的差點吐出一口血來,袖子一甩,連定國公也不理會了,直接轉身走人。
宋宛月“趕緊”跟了上去。
一路進了宮,來到養心殿。
“民女見過皇上。”
“宋宛月……”
皇上威壓,“藥丸的事你如何解釋?”
“回皇上的話,民女剛才去了軍營,看了那些士兵的病情,也拿回了幾顆藥丸,民女可以用性命保證,民女這次藥丸的質量雖然差了一些,但絕不會……”
“質量差了一些?宋宛月,這些年戶部從你手里購買藥丸,是少給你銀子了嗎?”
“沒、沒有。”
“既然沒有,你給朕好好解釋解釋,為什么質量會差一些?”
“民女、民女……”
“嗯?”
“皇上贖罪。”
“你太讓朕失望了,朕是因為信任你,才讓戶部購買你的藥丸,你卻以次充好,和宋思一起瞞天過海,如果不是士兵們倒下,朕還不知道會被你們蒙騙多久!”
“皇上贖罪,民女愿接受懲罰。”
“蒙騙朕是死罪,念在你曾經為邊關將士捐贈一百萬的份上,朕饒你一次,死罪可免,罰三十萬兩銀子,自此以后不許再做藥丸。另,宋思身為戶部侍郎,欺上瞞下,免去官職,永世不得再入官場!”。
宋宛月失魂落魄地從養心殿里出來,候在門口的小太監看在眼里,心里甭提多痛快了,故意拖著腳步,慢騰騰的帶宋宛月出宮。
一路上有無數的宮女太監看到,很快傳到了蕭嫻妃和柔妃的耳朵里,蕭嫻妃倒是沒什么動作,柔妃卻卻有些坐不住了。在這個關頭宋宛月被皇上處罰,對二皇子來說不是什么好事。
吩咐管事太監,“你親自去一趟二皇子府,把消息告訴二皇子。”
管事太監出宮,去了二皇子府。二皇子聽完,吩咐暗衛,“去告訴宋姑娘,一刻鐘后在老地方見。”
他相信宋宛月不是那種貪財之人,不會以次充好,這中間必定有隱情。
宋宛月的馬車走到半路,一顆石子帶著風聲投進馬車中,宋宛月眼睛都沒眨一下,彎腰撿起來展開,看清上面的內容,讓車夫調轉馬頭,在街上轉了幾圈,確定沒人跟著,才讓車夫去了宅院。
二皇子已經在那里等著了,看到宋宛月,急切的問,“到底怎么回事?”
宋宛月苦笑,“是淑妃和吳進動的手,齊國公當初寵愛的張姨娘是清平縣人,恰好我做藥丸的藥材都是從章家藥鋪進的,所以……”
宋宛月沒具體說,二皇子也明白了,他一直以為是大皇子做的手腳,這幾日一直尋找機會對付他,卻沒想到是淑妃和吳家。
“淑妃不能留了。”
若是淑妃老老實實的待在冷宮里,他不介意留她一條性命,畢竟也是父皇寵愛了多年的人,也沒有了兒子,不足為懼。可淑妃盯上了宋宛月,他就不能讓人再活了。
“不但是淑妃,吳家也不能留了,我大哥應該也是吳家下的手。”
二皇子在屋內走了幾圈。
吳家若是普通的人家,讓他們消失很容易,可吳家不是普通的人家,一旦吳家被滅了門,父皇第一個會震怒。
“吳家可以稍緩一緩,等我對付了淑妃再說。”
宋宛月感激的起身行了一個大禮,“多謝殿下。”
二皇子虛扶她,“你我是一條船上的人,何須客氣,這幾日你好好休息,等我的消息。”
宋宛月走后,二皇子又待了一會兒,才從宅院里出來,直接去了宮中。
看到他,柔妃很是高興,二皇子有一個月沒進宮了,“你今日怎么有空來看母妃了?”
“想母妃了,就進宮來看您。”
柔妃被這句話哄的心花怒昂,高興溢于言表,“你呀,就會哄母妃開心。”
母子倆說了一會兒話,柔妃才把所有伺候的人全部遣退下去,臉上依然掛著柔和的笑,“可是有什么事?”
“淑妃不能留了,母妃要盡快想辦法除掉她。”
柔妃臉上的笑意沒變,“藥丸的事是她做的?”
“不僅是藥丸,連宋思都是吳家人下的手,如果不除掉她,后面她不知道還會做出什么瘋狂的事情,母妃,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七成的把握,不能毀在她的手里。”
柔妃端起茶盞,拿著茶蓋輕輕撥弄茶葉,“此事交給母妃,你要想辦法讓宋思快點醒過來,這樣宋家和定國公府才能徹底的為你所用。”
二皇子點頭,“兒子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