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精尖的行業概念,都是來自英文世界,都是英語。
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誤差。
在一些大公司里,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是中文夾雜著英文,一部分原因是真的在拽詞,一部分原因就是有時候用英文可以更準確地描述一個概念。
比如“云計算”這個詞。
在英文世界里,在處理超大數據計算的時候,需要用到分布式計算的技術。就是服務器在處理一個超大數據的程序時候,可以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序。通過多個許許多多的服務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序,然后匯總起來給出結果。
把這些許許多多的服務器集成起來,做成一個“中央”,形成一個云端,在云端上應用上分布式計算的技術……在英文里就叫做Cloudputing。
翻譯過來,就是“云計算”了。
這就出現概念上的分歧了。
英文世界里,“Cloudputing”只是一個技術概念,國內翻譯成“云計算”之后,就變成一個行業了,成為了云計算行業。
其實應該是Cloud行業,翻譯成中文應該是“云行業”,或者“云服務”行業。
因為“Cloudputing”的這個“云計算”技術,只是這個行業里初期的技術手段,后來逐步又出現了效用計算、負載均衡、并行計算、網絡存儲、熱備份冗雜和虛擬化計算等技術的混合演進。云行業里不僅有云計算,還有許許多多的計算。
所以這就會產生一些分歧。
比如前世在國內云計算的早期,有一場論壇很有趣,百度的李彥紅對“云計算”的評價是新瓶裝舊酒。
后來就引起了公眾的群嘲,說他有眼不識云計算。
這就是理解上的偏差。
當時是行業初期,國內還沒有出現真正的云計算行業,“云計算”只是一個技術概念,李彥紅作為最前沿的技術專家,當然會第一時間跟進。
他對云計算的理解,就是把由服務器集群執行的分布式計算,放在“中臺”、“中心化”、“中央概念”的云上。
這對百度來說,還真不是太新鮮,還真就是新瓶裝舊酒。
因為早在谷歌發表了著名的三篇論文之后,百度作為國內技術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就已經開始做了。
只不過當時不叫云計算,百度取的名字叫iba色,是一個公司內部通用的技術底座。
其實就是解決高并發問題。
阿里做云計算,是因為淘寶客流量太大了,并發量太高了,不搞云計算,整個阿里的服務器體系就得崩掉。尤其是在大促的時候,經常就是一個網卡燒壞了,技術人員趕緊換上一個新的網卡,可剛一插上,新的網卡也冒煙了。
可是,淘寶的流量哪有百度高?
當時正是《超級女聲》在國內最火的時候,正是《魔獸世界》在國內最熱門的時候。百度貼吧就成了最大的輿論陣地,李宇春吧、魔獸世界吧、帝吧、張靚穎吧……當時類似百度貼吧的產品有很多,為什么百度貼吧最火?
因為在其他平臺,根本就扛不住那種幾百萬上千萬人同時使用一個網頁所造成的高并發沖擊。
粉絲們沖進去,網站就直接崩潰了,甚至可能就把后臺的服務器都給燒冒煙了。
只有百度貼吧,頂住了狂熱粉絲的沖擊。
可即便如此,貼吧仍有著巨大的負載壓力,以至于貼吧的管理員經常會把李宇春、張靚穎這些超女歌手在貼吧里幾十萬回帖的熱帖刪除。
為了解決這個技術困境,百度就圍繞著分布式計算,做起了內部的通用技術底座。而這個技術底座,其實就是一個中心化、中臺的概念,所有業務的計算量,都上交由這個中心化的技術底座來執行。
這就是李老板說的“舊酒”。
當時還是2005年。
后來為了進一步地解決高并發的問題,開發國產的大數據處理系統,百度就把公司內部最優秀的一批技術專家們整合成了一個團隊,開始了大型技術項目“金字塔”的開發。
可后來項目失敗了,最終百度還是放棄了自研,選擇了美國的開源項目Hadoop。
再后來,就是紫微星的時代了。
周不器沖上來,趁勢接收了“金字塔”項目的核心開發團隊,并從微軟挖來的王建等人,開啟了紫微云轟轟烈烈的時代。
百度只是沒有冠上“云計算”的名,其實早就做了類似的事,跟硅谷那邊幾乎是同時起步。之所以百度后來在云計算產業里落后了,是因為路線的選擇沒做好。
通常意義上的云計算,指的主要是IaaS服務,是基礎設施即服務。
就是指搭建一個服務器集群做成中心化的“云端”,然后把這個云端中的服務器存儲空間和算力,租給其他的公司。
前世的阿里云的早期,做的就是這件事。
這是一個B端的業務。
百度的方向則不同。
這個行業太前沿了,國內能有多少家公司愿意付費去云平臺上購買服務器和算力?這玩意太超前,普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阿里有優勢,因為淘寶的背后是幾十萬的賣家,有著強大的B端資源。
百度就不行了。
百度在B端沒什么影響力,百度做個電商,被淘寶打的滿地找牙鬧了大笑話。
百度最擅長的是C端,是面向個人用戶。
而面向個人用戶的云服務,當然就是云盤業務了,也就是百度重點推出的百度網盤。就是把云端的存儲空間和算力不租給商戶了,而是租給個人用戶,讓用戶來花錢購買更大的存儲空間。
單從國內目前的行業現狀來看,顯然云盤業務更符合現實。
這也是各大公司都紛紛在做網絡云盤的原因。
當然,從技術難度上來說,云盤也要比IaaS簡單得多。
百度之所以在國內后來的云計算行業里邊緣化了,主要就是前期方向搞錯了,把精力都用來做百度網盤了。
這款產品是做成了,可這玩意想在國內賺錢,還是很遙遠的事。
個人云盤是云服務的一種,也要應用到云計算。
而這是周不器不愿意答應劉強棟的根本原因。
他不想讓京東以京東云盤為敲門磚,打開京東云的發展之路。
區區一個京東云盤,其實不算什么,幫助京東做起來,也是無所謂的事。可是一旦讓京東搞出了自己的京東云,這就很不符合周不器為紫微云量身打造的長遠戰略了。
平臺模式,一定是“自營第三方”。
紫微云在做電商服務的時候,自營的能力還不夠強,至少遠遠比不上阿里、亞馬遜這種擁有著自家強大電商平臺的云計算平臺。
這就需要找幫手了。
有日本的京淘,有韓國的JTmall,有英國的Farfetch,有加拿大的Shopify,在美國也拉上了易貝……在國內的校內團購,算是重要支柱,可更主要的還是京東。
紫微云想要把旗下的“電商”“零售”“物流”等方面的云服務給做好,就一定離不開京東的鼎力支持。要是京東搞出來了自己的京東云……紫微云怎么辦?
國內的市場,紫微云把相關份額讓給京東云,其實也影響不大。
都是自家人。
可是國外就不行了。
在海外市場,紫微云還要跟亞馬遜云血拼呢!想要跟亞馬遜云血拼,就一定得向對方的核心腹地發起沖擊!
亞馬遜云最核心的云服務,就是電商領域。
紫微云要依靠著京東強大起來,補足這塊短板,然后在海外跟亞馬遜云一較高下呢。這個時候,出于大戰略的角度,就得自私一點了,就不能放任京東搞出自己的云計算平臺,然后脫離紫微云的控制。
一定得讓京東長期寄居在紫微云下,紫微云才能拿到相關的數據、積累相關的經驗、改善相關的項目、開發相關的服務,才能彌補紫微云和亞馬遜云在電商、物流、零售等領域云服務的差距。
所以,京東云盤一定不能成功!
不僅不能幫忙,還應該去壓制!
就像張一明、賀陽他們做的那樣,要對劉強棟有適當的警告,不能把京東云盤的這個口子打開。
不過在這個時候,話就不好明說了。
周不器總不能告訴他,你丫就應該給我當小弟,別想離開我自立山門當大哥吧?
就在他犯難,不知道該怎么解釋的時候,劉強棟忽然說起了一個美國的云盤服務商Dropbox,說京東云盤是從這款產品身上找到的靈感。
而這也給了周不器處理問題的靈感。
Dropbox啊,這他可太熟悉了!
現在海外市場的網盤業務里,第一的是谷歌網盤,第二的Dropbox,第三的就是紫微星國際旗下的印象云盤。
印象云盤想要超過谷歌網盤,這幾乎不太可能。
谷歌在玩壟斷,都把谷歌網盤通過谷歌框架服務綁定到安卓系統里了,是安卓手機的必備App。所以對印象網盤EverDrive來說,更切實際的目標,就是超過Dropbox。
這其實一點也不難。
庫里安還不怎么懂C端業務呢,靠著紫微星國際的渠道資源,短短兩年時間也就迅速地把EverDrive做到了行業第二。
現在,周不器已經對業務進行了調整,把庫里安主管的紫微云旗下的EverNote、EverBook和EverDrive三款C端業務的產品,都交給了唐斌辰來負責。
在C端業務的運作上,唐斌辰顯然更擅長,可以做的更好,競爭力也會更強。
劉強棟還不明所以,不知道這電光石火之間,坐在身邊的周大老板腦子里已經閃過了無數個念頭,只是困惑地問:“Dropbox把華爾街的投資方給騙了?這要怎么理解?”
周不器笑笑,“這就說來話長了。”
(本章完)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