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之巔第784章 計算機學習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大時代之巔 >>大時代之巔最新章節列表 >> 第784章 計算機學習

第784章 計算機學習


更新時間:2021年06月22日  作者:荒野悲歌  分類: 都市 | 商戰職場 | 荒野悲歌 | 大時代之巔 


周不器的個人賬戶中,有8000萬。其中有5000萬是爹媽給的,是溫知夏生孩子的獎勵。

這次溫老師去魔都工作,肯定要自己買房置業。

已經看好了地段,是石婧琳家里推薦的,在陸家嘴的豪宅區,450平的大平層豪宅,距外灘不遠,在城隍廟附近,售價1500萬。

一開始說到買房,周不器下意識的就說湯臣一品啊!

多有名!

第一豪宅嘛!

結果被石婧琳給嘲笑了,說他老土冒。

湯臣一品的房子售價4000多萬,價格最高,可當地頂流富豪,根本就不過去。這是中次級豪宅,唯一的優勢就是靠近江邊,地段好。主要客群是那些急于貼上豪富標簽、進入上流社會的新富,以及娛樂圈明星。

真正的頂級豪宅,都是低調為不外露的,都是不對外公開宣傳的,圈里交流一下,客源就夠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賣給明星,有錢都不行。

周不器被埋汰了一通,實在無力辯駁。

跟魔都的富豪家庭比起來,首都這邊還真就是一群暴發戶、土老帽。

第二天,周不器給寧雅嫻安排了任務,讓她幫忙轉一張500萬的卡。自己則是帶著四秘王瑤瑾,一起去見了前微軟研究院的院長沈向陽。

此前,許亮杰、王海洋和賀陽先后出面,又有王建博士做牽線,雙方已經談妥了。

沈向陽會加盟紫微星。

M7級,擔任首席技術官,并兼任紫微星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負責搭建起研究院的體系和框架。

這個招聘過程中,周不器甚至都沒有出面。

這讓他不太好意思,打算在對方正式入職前,主動過去找他談一談,算是表達一個禮賢下士的姿態。

沈院長的履歷,堪稱驚人。

是天才中的天才,許亮杰、王小船、周峰、郭鵬飛等人就算是少年天才了,十幾歲就天賦爆表。可是跟沈向陽比起來,還是差了點。

沈向陽的初中只讀了2年,高中讀了1年,13歲就考入了南大。20歲就拿到了港大的碩士學位,然后去了卡內基·梅隆大學讀博士。

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人工智能!

要知道,那可是1996年。

20年后的人工智能是大熱的行業,可是1996年的人工智能,是冷門中的冷門,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他是人工智能領域開創先河的那一批人,他研究出的很多理論,都是人工智能基礎理論。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他沒有變更國籍。

在微軟研究院,他的管理出了大問題,先后被百度和紫微星成建制的挖走了兩個研發團隊。微軟總部很不高興,想要撤掉他。

怎么撤?

是給了他一個更高的職位,微軟資深副總裁。而在微軟內部,有一個鐵律,那就是所有副總裁以上的職位,只能是美國人。

沈向陽不同意更改國籍,微軟甘愿為他破例。

因為哪怕在美國、在硅谷,沈向陽都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首席科學家。

如果沒有紫微星,他卸任微軟研究院的職務,就要去美國工作了。微軟誠意太足,而國內的人工智能還是一片荒漠,一點機會都沒有。

可是紫微星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機會!

到了沈向陽這個層次,工作的目的早就不是賺錢了。他在微軟工作十多年,個人獲得的股票也積累了幾千萬美元。

他要是不想工作,一輩子吃喝玩樂,錢都花不完。

工作的目的,就是想做一點事,展現個人價值、實現個人抱負。

在半導體、生物工程、材料科學、基礎理論等領域,想要有更高的學術成就,只能去國外。國內在這些領域太落后了,存在著幾個代差。留在國內,只能是一個大學生帶著一群小學生做實驗,做一些教書育人的工作,跟世界科技前沿徹底脫鉤。

可是互聯網不一樣,分享屬性很強。

在國內做互聯網,依舊能夠閱讀到最頂級的文獻材料,掌握到最前沿的技術動向,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交流觀點和想法,依舊可以成為引領整個行業的那個人。

既能引領整個行業,又能實現個人價值,還能有學術成就,同時還能報效國家……何樂而不為?

“國內這幾年,涌現出了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后來我才發現,這些人都是你帶出來的。”

在清華科技園的咖啡廳里,周不器半開玩笑的說。

沈向陽自謙的擺擺手。

卻沒有反對。

因為這就是事實,國內目前從事該領域的1000多位比較有能力的人中,90都有過在微軟研究院工作的經歷,都是沈院長帶出來的。

頓了一下,沈向陽很奇怪的問:“你不是計算機專業的,為什么會對人工智能這么感興趣?”

“我知道這是未來。”

“好答案。”

沈向陽忍俊不禁。

周不器緩緩的道:“不知道許亮杰跟你說沒說過,紫微星目前有兩個內部項目,也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

沈向陽道:“他沒跟我談業務的事。”

周不器點了點頭,“嗯,這算是公司機密。我跟你說說。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個性化的內容分發,根本不同的用戶信息,來通過信息流的方式分發相應的和內容。”

“朋友網的?”

“對,主要是今日頭條,這是我們內部的一個項目,9月份會上線,會有內容的分發。”

周不器就簡單的說了一下今日頭條內容分發的理念。

沈向陽略作思考,沉吟道:“如果是這種模式,簡單的個性化分發是不夠的,這不夠精確。必須要有更復雜的算法,這需要使用到深度的計算機學習。”

“什么說?”

“嗯……”

沈向陽有些頭疼,他最煩跟外行探討深度的技術問題,可對方是老板,又不能不解釋,想了一下,說道:“這樣,你問我55等于幾。然后我模擬計算機,給你解釋一下。如果我說錯了,你要給出正確的答案,然后多問幾遍。”

周不器覺得挺有趣,笑道:“行,那我問啦。咳咳,55等于多少?”

沈向陽道:“88。”

周不器微微一愣,明白了他的意思,幫他改正,“不對,是10。55等于多少?”

沈向陽道:“24。”

“不對,是10。55等于多少?”

“不對,是10。55等于多少?”

“不對,是10。是55等于多少?”

“對了。55等于多少?”

“55等于多少?”

沈向陽做出了這個解答,然后接結束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機器學習的邏輯。當然不是算術了,而是計算用戶對或者內容的喜好度。其實針對的個性化投放,不能根據本身,而是根據內容。朋友網的個性化我看了,主要就是根據用戶的個人信息,這略顯粗糙,準確率也不高。”

“那應該怎么做?”

“通過機器學習,把和內容捆綁。比如閱讀內容A的用戶,都喜歡A,兩者就可以對接了。這個比較簡單。更復雜的是內容投放,要結合統計學習和神經網絡,通過機器學習,讓計算機學習用戶的閱讀習慣。就像剛才的算術題一樣,一開始,錯誤率比較大,越是學習,錯誤率就越小,就越貼近正確答案,即用戶的閱讀習慣。”

周不器不太服氣,透露了點小秘密,“朋友網的個性化分發算法,是Facebook做出來的呢!嗯,我們是合作伙伴。”

“這樣啊……”沈向陽笑了笑,“Facebook的技術也不怎么樣。”

“呃……”

口氣真大!

好吧,這哥們的確夠資格諷刺Facebook技術差。

周不器接著說:“還有一個項目,我們都做了半年了,一點頭緒都沒有,我們派出了一個很厲害的技術大牛,叫徐銘,他也沒辦法。他本來是搜索事業群的技術總監,不過項目沒進展,接下來就把他調進研究院,你來帶吧。”

“什么項目?”

“智能搜索,個性化搜索,千人千頁。”

其實就跟個性化內容推薦差不多,不同的是,這次是針對搜索結果的個性化推薦。

沈向陽臉色就凝重起來,“這可難多了!比那個朋友網的個性化,今日頭條的個性化內容都難。”

“是嗎?不都是個性化推薦嗎?”

“級別不一樣。”

“嗯?”

沈向陽解釋道:“技術難題往往是兩點,一類是復雜度,一類是規模量。比如Photoshop、MATLAB這種工程軟件,就是太復雜了,我們國內做不出來。規模量指的是數據多少。一個算法,處理小數據時可能很奏效。可是涉及到大規模數據,算法就失效了。就像手工制作和機械化批量生產一樣,沒有可比性。”

周不器點了點頭,“嗯,大數據。”

沈向陽道:“大數據算法是一套,個性化算法是一套,大數據下的個性化算法,又是另外一套。這并不是簡單的112的關系,需要從算法框架方面有更優化的設計。智能搜索這個概念前兩年就提過了,可是做不到。”

現在,全世界連大數據都沒搞明白呢,對大數據下的衍生算法,更是想都別想。

這么一看,還是老沈技術更高、視野更廣、認知更清楚啊!

智能搜索這個項目,是許亮杰、程秉皓、王小船和徐銘共同決定的,覺得這個方向大有可為。可沈向陽卻給否了,說做不到。

嗯,一家公司,肯定是技術最好的人當首席技術官。

老沈實至名歸啊!


上一章  |  大時代之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