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當校長第六百六十章 人生的追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我在大學當校長 >>我在大學當校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六十章 人生的追求

第六百六十章 人生的追求


更新時間:2021年11月28日  作者:想要上岸的魚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想要上岸的魚 | 我在大學當校長 

小說:

作者:想要上岸的魚

類別:都市生活

“王導,采訪的事情解決了。”

聽著陳灝輕松的語氣,王大龍既是喜出望外,又倍感震驚。

“解決了?怎么解決的?”

“又不是什么麻煩的事情,不用這么大驚小怪。”陳灝像是說一些家常話似的,淡淡地說,“待會會有科技部的工作人員聯系你,關于對袁老四位的采訪,也會由對方全程跟進,時間、地點之類你和他們溝通就行了。”

王大龍聽得暈頭轉向的,竟然是科技部的工作人員跟自己聯系,那可是在京城上班的啊,換成古代得叫京官了。

問題被解決了,先是松了口氣,隨后是壓力山大。

光華大學這個背景真是逆天了,這個宣傳片可把拍好,趕時間的同時還要堅固質量,這可不容易。

“哦對了,這個招生宣傳片拍完后,質量不錯的話,后面還可以再拍一個獻給畢業生的視頻,這個就不用對外投放,規格也不用太高,一兩百萬就行了,你們接嗎?”

“接!當然接!”

王大龍想都沒想就點頭同意了。

開什么玩笑,廣告圈子里最缺的就是項目,一兩百萬的規格也是大項目了,沒理由不接受啊。

至于陳灝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招生有視頻,那畢業生也得安排上,要雨露均沾嘛,反正學校不缺錢。

能提升學生歸屬感的事情,干嘛不去做?

電話一掛斷,王大龍神采奕奕。

是時候該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當天夜里,便有專人聯系上王大龍,并在電話里告知了一些事情安排。

因為四位院士分別在星城、京城、羊城三地,所以在采訪的時候,攝影師會由當地科技部門的工作人員帶著上門。

考慮到老先生們都是高齡人士,這次采訪只能給出半小時的空閑時間,時間一到必須得離開,不能再打擾老先生們的作息。

這個王大龍自然沒問題,他們宣傳片一共也就五分鐘時長,半小時的采訪時間足夠了,最后只需要剪輯30秒左右而已。

溝通完畢后,當天夜里王大龍就開始準備攝影組的安排工作。

“釘子,人員分成三組,你來安排人選吧。”

丁燁是這次的攝影指導,也是負責所有攝影師及攝影助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鷺島這里進行,他自然得留下。

丁燁少做沉思,便開口道:“京城的采訪工作比較重要,孫老和屠老都在京城,攝影A組由廖成凱擔任攝影師,再帶一名攝影助理協助攝影采訪工作。”

“攝影B組由宋宜年擔任攝影師,同樣帶一名攝影助理,前往星城采訪袁老。”

“攝影C交給白梁,前往羊城采訪鐘老。”

對于丁燁的安排王大龍沒有異議,點點頭后便開始安排工作。

這三組人員明早就要出發,而他們則要明早展開拍攝工作。

兩天后。

京城,某地。

廖成凱帶著助理小黃還有攝影器材,跟在一人的身后走進一處建筑里。

小黃是個二十出頭,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人,這時候正是生性跳脫的年紀,想起等會要見的人,小黃就按捺不住地望向廖成凱。

“凱哥,等會就能見到屠老是不是?”

廖成凱一頭黑線,“你這不是在講廢話嗎,不然呢?”

“屠老可是我國第二個諾獎得主啊,我有點緊張。”小黃臉上露出不安又蠢蠢欲動得表情,“凱哥,你說等會能不能要個屠老的簽名?我妹還在上高中,我想給她郵寄過去,激勵一下她。”

“這……”廖成凱也遲疑了,不知道該怎么回復。

倒是一旁帶路的工作人員轉頭很和氣地對小黃笑了笑,“屠老人還是挺好相處的,等會采訪完后你們可以問問屠老,簽名應該沒問題。”

“欸,那感情好,謝謝老哥。”廖成凱感激得說道。

因為他也想要個簽名啊,畢竟這位可是大科學家,能載入史冊的那種。

這時,也來到了一個門前。

那位科技部的合作人員上前按了按門鈴。

不多時,防盜門打開,開門的是一個三四十的中年女性,應該是屠老的護工。

房間的格局是三居室,挺老的房子,讓廖成凱印象最深的就是書特別多。

連客廳都有一角都擺滿了書,也不知道書房里究竟有多少。

沙發上坐著一個戴著眼鏡的老婦人,雖然臉上褶皺挺多,但笑起來很和藹可親的樣子。

初次見面,先是科技部的工作人員給雙方介紹,然后簡單聊了會,便開始了采訪工作。

攝像機打開。

廖成凱根據王導那里給的劇本問些問題。

“屠老,您求學的目的是什么?”

“這個說來話長了。”屠老漸漸陷入回憶當中,思緒也不斷涌起。

“我16歲那年,不幸染病,高燒不退,甚至因此還被迫中止了學業。”

“起初大夫診斷是瘧疾,經過仔細觀察,大夫又否定了瘧疾,確診是肺結核,讓家人驚出一身冷汗,畢竟當年的瘧疾死亡率很高。”

廖成凱:“好在現在有了青蒿素,不用再擔心瘧疾了。”

屠老也是調侃一笑,說道:“也有可能我當時患得是肺結核而不是瘧疾,主要是青蒿素這種救命藥還在等待我去研究、發現。倘若說我真正得了瘧疾倒下,說不定就不會有今日的青蒿素問世了,看來這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

“也是因為那次險些換上瘧疾的經歷,讓我感到慶幸,可慶幸之余又讓我做出了一個決定。”

“醫藥的作用這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51年的時候,我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的藥學專業,開始了我的學醫之路。”

對話持續了二十多分鐘,最后在離開的時候廖成凱和小黃如愿拿到了屠老的簽名,十分喜悅得離開了。

下午的時候,廖成凱、小黃又去采訪孫家棟孫老。

只是這次的對象雖然也是坐著,但卻是坐在輪椅上。

對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廖成凱敬佩不已。

提起孫老,有無數個“中國第一”跟他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

中國第一顆導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顆資源探測衛星、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

有人說,翻開孫老的人生履歷,就如同閱讀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這位當年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勛,如今卻是僅存的兩位之一。

仔細觀察孫老的過往,也是年少成名。

1948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后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后,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1951年,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

1958年,畢業并獲得全蘇斯大林金質獎章,回國后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并從事導彈原創工作。

1960年,擔任型號總體主任設計師。

1967年,錢學森親自點將,讓年僅38歲的孫家棟擔任“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后面就是開掛的人生了。

廖成凱:“孫老,您老師,您求學的目的是什么?”

孫老雖然腿腳不便了,但是身板挺直,聲音非常洪亮。

“給我影響最大的是***的那番話。”

“***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那時候就下了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盡可能的汲取知識,國家需要我干什么事情,我就去做!”

孫老簡單的幾句話,概括的卻是他的幾十年職業生涯。

7年學飛機,9年造導彈,50年放衛星。

他用66年去印證了“國家需要,我就去做”這八個字。

國家需要大學生,他便考上大學。

國家需要造衛星,他便放棄9年的導彈研究,開始“轉向”并開啟為之一生的衛星事業。

兩位老人,一個學醫是為了讓更多的世人少受疾病的痛苦,另一個學飛機是因為國家的需要。

走出孫老的家,廖成凱想起里的一段經典名句:

他想,當屠老和孫老回憶這一生的時候,應當是非常欣慰的。

因為,他們做到了。

再想起自己的過往,忍不住心生羞愧。

隨后暗下決心,雖然他不能像屠老、孫老一樣偉大,但他的人生也應當追求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哪怕對社會、對國家非常渺小,可只要做出了奉獻,總歸是有點用處的。

人生很短暫,不應當虛度。


上一章  |  我在大學當校長目錄  |  下一章